例谈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doc_第1页
例谈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doc_第2页
例谈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doc_第3页
例谈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例谈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唐玉法 (江苏省溧阳市第三中学,213300) 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供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新课程赋予课堂资源以丰富、广延和开放的特点,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时不必拘泥于教材,而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和开发的空间。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一、教材资源: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教材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师最易得的课程资源。传统教学往往会过分强调教材的绝对性,忽视了学生个体与教材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为此,教师应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比如,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问题研究”板块的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时,教师可按照以下五个步骤设计,即“提出地理问题收集地理资料组织地理资料分析地理资料回答地理问题”,采用资料搜集法、小组讨论法与探究式学习法多种方法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具体过程为:课前,组织学生在开展社会调查,收集关于“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并进行分析、,制作成手抄报;课上,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活动,鼓励他们运用鲜活的资料进行探究、讨论、竞答;课后,在教室举办手抄报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交流平台。整个教学过程,既从教材出发,又密切联系实际,不仅展示了知识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也体现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逐步体验和理解知识的教学意图,有效地开发利用了教材资源。 二、生成资源:从“危机”到“良机”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师若能巧妙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歪理”下也许有大智慧,“危机”中也许蕴藏着“良机”。 比如,某位教师开设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公开课,讲到康熙皇帝颁发的“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圣旨时,他兴高采烈地说:“人是极其重要的资源,是社会的财富,所有的社会,在天下太平的时候,都要大力发展人口,鼓励生育,增加劳动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而不应该控制人口增长,增加赋税”。话一说完,这位教师立即发现自己讲错了,面露尴尬,课堂出现一阵骚动,听课教师也不禁为他捏一把汗。突然,这位教师风趣地说道:“这就是康熙皇帝的原话。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虽然也产生了近百年的康乾盛世,但由此造成了中国人口的发展的一个高峰,也奠定了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基础,一直影响到我们现在的人口发展。请大家想想,人口的发展带来的仅仅是社会财富吗?”这样,他巧妙地利用了生成资源,使课堂化险为夷,教学得以继续进行。 三、网络资源:弥补课堂时空的不足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适当地利用网络地理。因此,教师可将课件以及可以查找资源的网址等信息上传到校园网或互联网上,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的进行自主学习。比如,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问题研究”板块的航天基地建设的条件时,课前,我将课件月球基地的建设、微视频世界十大航天基地简介以及中国航天局的官网网址等相关资料制成微课资源包,上传到学校FTP校本课程网络学习共享平台,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来探究航天基地建设的条件;课上,我以“嫦娥3号卫星发射”这一社会热点为背景,设计了几个问题,如“嫦娥3号卫星为什么选择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而不是我们的家乡溧阳”、“卫星发射需要什么样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等,由于学生课前已在校园网络平台学习了相关课件、视频并查阅了相关网络资源,课堂上都能做到踊跃发言,其中一位学生还制作了汇报课件,将我国的4个航天基地进行了对比(如表1所示)。 四、社区资源:将目光投向社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学校应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见,教师应当将目光投向社会,积极挖掘和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区资源,引导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学习,关心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比如,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单元第3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课时,我想到可以将该课的知识点与社区资源学校门前的一条污染严重的河流联系起来。于是,在上课时,我故意不提该河流,而是旁敲侧击地进行相关内容的铺垫、陈述,营造一种让学生不吐不快的氛围。最后,终于有一位学生说出“学校门前有一条黑龙江”,教室里立刻像炸开了锅,学生议论纷纷,问题接踵而至。我引导他们畅所欲言,就该河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例如“该河水质如何、变化原因、污染源、污染方式、如何治理”,“面对这个问题,政府该怎么办、我们学生该怎么办”,等等。其中,学生对于污染源的讨论最为热烈,有人提到“河流沿岸有小型的化工厂、造纸厂等,经常排放污水”,也有人提到“沿岸的农田比较多,种植灌溉过程中会有农药的成分流入河里”,还有人提到了“周围小区的城市生活污水”、“酸雨”等。从回答情况来看,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比较深入,其主体性、创新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朱水萍.课程资源开发的认识误区及变革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xx(2) 2唐江炜.浅谈校本课程建设中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