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docx_第1页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docx_第2页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docx_第3页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docx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篇一:北师版七年级生物光合作用教案】 第5章 绿色开花动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1节 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 能力目标: 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识。 三、教学重点 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 1、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五、教学课时:7课时 课题一 从柳苗之谜说起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 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 2、知识目标: 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领悟科学家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3、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教学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题】【多媒体播放】请学生观看屏幕上几幅图片,问:这几种鲜嫩蔬菜和诱人可口的水果中储存着什么物质?这些物质怎么来的? 谁知道光合作用是怎么发现的?是哪些人发现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 【教授新课】 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1)海尔蒙特他在9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2.3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纯净的的雨水,但不供给他其它营养物质。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增重74.5kg,土壤仅减少0.057kg。 提出质疑:柳苗增加的74.5kg从哪儿来呢? 首先不可能来自泥土,因为仅少0.057kg的干泥土变不出来74.5的柳苗树来。而整个实验中施加的唯一的东西只有水,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什么?如果你是海尔蒙特,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是水不是土。植物生长需水作为原料。 过渡:海尔蒙特当时还不知道光合作用是怎么回事。这为后人留下一个问号。 (2)时光推移到十八世纪,有一位科学家对气体非常感兴趣,他就是普利斯特利。 我们来观察他的实验,在一个玻璃罩中放了一支蜡烛,过一会儿,熄灭了,在一个玻璃罩中放了一只小白鼠,结果很快也死去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们的现象?请同学们分析蜡烛熄灭和小白鼠死亡可能的原因。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蜡烛燃烧和小白鼠呼吸会使瓶中的空气变坏。 进一步质疑:如何才能使用使空气变好,当时科学家曾用水来试验,但都没有成功,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净化空气呢。 我们来了解一下科学家们是怎么做的。在玻璃罩中放了一盆植物后。蜡烛和小白鼠都很好。植物和蜡烛为什么能长期共存,小白鼠因为有了绿色植物也没有死去。 总结归纳:植物生长不仅需要空气而且能净化空气。因为在当时,普利斯特利仅知道这些。 (3)提问:请同学们仔细思考第一个实验,柳苗增加74.5kg是什么物质? 有机物。那么如何知道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有机物呢?我们来学习19世纪萨可斯的实验。 讲述:首先把一盆植物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分营养物质,然后把叶片一部分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经过一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结果遮光的部分无颜色变化,而照光部分叶片呈现深蓝色。 结论: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同时证明了光合作用时行需要光照条件。 3、由学生归纳上述实验,试试看可得到的什么结论。 二、师生共同总结 1、什么是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的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原料是什么?产物是什么? 归纳出以下式子: 这个过程我们就称为光合作用。它是地球上一个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它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由学生自己归纳) (三)练习(连线) 科学家实验过程或结果 结论 海尔蒙特(1648) 栽柳树5年 植物增重来自水 普利斯特利(1771) 钟罩里的小鼠植物可以净化空气 萨克斯(1864)光照天竺葵 植物光照下产生淀粉 希尔(1938) 光照绿叶的滤液 植物光照下产生气体 课题二 探索光合作用(3课时) 第一课时 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3、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 4、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3、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 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2、各实验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将实验用植物进行必要处理。 3、查询有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资料,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植被,爱护森林的意识。 教师准备: 根据课本准备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材料用具。准备两株不同处理的天竺葵(洋绣球)。一株是与书中实验要求一致的处理方法,同时,还要选取一个叶片让它全部被遮光纸遮住。另一株是提前一天结束暗处理的植株,注意在这株植物上要选取不同着生位置的叶片进行遮光处理,在叶片的处理上同样要形成部分遮光和全部遮光的区别。 准备进一步探究的实验设计方案。 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收集有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意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忆生物的主要特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自己提出问题:植物体的自养的营养方式是通过什么生理过程进行的?植物体由小长大的过程中自身营养物资的积累从何而来?植物体内有机无制造的条件、场所和过程是怎样的? 2、分析蒙特海尔实验和萨克斯实验,引导学生找出答案:植物体内有机物来源于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二、活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1、方案:学生4人一组,按照书中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在操作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针对实验步骤提出问题,也可针对实验步骤提出改进实验的措施。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归纳结论。 【思考】 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 加碘液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能否判断叶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质? 2、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实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提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力争将问题形成结论。组织讨论,通过小组间提问解答的方式,鼓励与同学合作共同归纳光合作用的过程与实质。 教师在此基础上演示此实验的过程并根据对植物不同的实验处理引导学生做出判断,引导学生对前后知识形成连贯性。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光合作用的本质光合作用的产物的运输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与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四、预设思考题: 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 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 我们吃的大豆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说明了什么?生物圈中,动物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谁制造的产物。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在生物教学中新课改所倡导的实验探究式学习,起点高(情境高于教材)而落点低(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直接或间接源于教材),既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和思维,还能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对学生而言,实验过程中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一个知识输出的再现过程,更是一个知识信息重组和整合的获得性过程。以课内外学生实验、探究性学习与教师的过程式教学引导为依托实施本节教学,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地位,思维活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前人做过的实验,学生经过探究,能从中发现问题,并能很好地把握实验要点;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的热情、机敏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感染了为师者,这一切都是灌输式教学所无法体验到的。一节课下来,感觉时间过得太快,探究过程显得紧迫;对于教师如何更好适应角色转变,成为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越俎代疱,将学生的探索研究引向既定结论,教师应提供信息、启发思维、补充知识、引导质疑、探究和创新,使学生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磨炼和提高。 第二课时 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 一、【演示实验】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气体是否是氧气,可用燃烧方法来检验。 【活动目标】 检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材料器具】 金鱼藻、玻璃水槽、玻璃棒、剪刀、短管漏斗、试管、卫生香或牙签、火柴、小木块、碳酸氢钠、清水。 【方法步骤】 1、取一个玻璃水槽或20cm直径的标本瓶,注满清水,每100ml水加入0.1g碳酸氢钠,用玻璃棒搅拌,以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将采集的金鱼藻在水中剪取若干带顶端的嫩枝,放置在水槽内,并使切口的一端向上,然后用短管漏斗将其倒扣在水槽里,在漏斗下面垫上两个小木条,使漏斗与水槽底部分开。 3取一支盛满清水的试管,用拇指堵住管口,倒转移入玻璃水槽的水中,套在漏斗短管上,试管内要充满水。 4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而阳光充足的环境里,使金鱼藻接受阳光照射。不久你可以看到许多气泡从金鱼藻放出,并聚集在试管顶端。 5待收集约1/2管气体后,在水中用拇指堵住管口,取出试管并立即倒转,使水落到试管的下部。然后,将带火星的卫生香或牙签伸入试管中。请注意观察卫生香或牙签的燃烧情况。 【讨论】 1请描述浸入水中的金鱼藻在光照条件下产生气体的状况。 2将带火星的卫生香或牙签伸入试管后发生哪种实验现象? 3分析该实验结果,获得的实验结论是 。 【思考】绿色植物在光下释放氧气有什么意义? 二、【演示实验】检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把一片叶放在一个空气中有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内,另一片叶放在一个用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内。分别经过一段时间照光后,检验这两片叶片中【篇二:七年级北师大版生物上册教案:5.1 光合作用(1)】 12【篇三:北师大版生物七上第一节 光合作用word教案】 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 光合作用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 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 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 能力目标: 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 情感目标: 1. 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识。 三、重难点: ? 重点: 1. 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 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 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 难点: 1. 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 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四、教学课时:7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引题 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叶和一些茎会是绿色呢? 那是因为它们含有一元素叫 叶绿体,这个叶绿体它有什么作用呢?用处可大了,它能利用光能,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同时释放氧气,由此我们说叶绿体的作用非常巨大,植物少了它就不能存活,在这里,我们把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那么,植物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 二.教授新课 (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学生四人一组 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来的实验 材料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2.分析上述三个实验的基本过程 (1)范海尔蒙特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水,但不供给他其它营养物质。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重量为82.5kg. (2)在光照下,普利斯特莱让一只蜡烛在内有薄荷枝条的玻璃罩里燃烧至熄灭。十天后,薄荷枝条仍是繁茂的。当普利斯特莱重新点燃熄灭的蜡烛时,蜡烛又重新明亮的燃烧起来。 (3)希尔巴植物的叶片烘干后,碾成粉,然后把叶绿体和叶绿素一起提取出来。他把这些叶绿体和叶绿素与不同的铁化合物相混合。当他把光照射在这个培养的混合物上时,出现了气泡。当光照停止后,氧气流也停止了。 3.归纳每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并在书上图6-4中用文字或符号表示出来。 (由学生自己归纳) (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由学生自己归纳) 三、练习(思考题) 上新课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叶片的哪些细胞含有叶绿体? 回答: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师:很好,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那我们如何去验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 实验证明。 (一) 解疑导拔,合作探究 实验指导: 1、剪取你所喜欢的形状的黑纸片(小于叶片),从上下两面将处理过的天竺葵叶片遮盖起来,然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钟。 2、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的变化),把黑纸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里,水浴加热,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3、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 3、加碘液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能否判断叶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 回答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将用于实验的植物叶片中的淀粉除去。不至于影响实 验想象。 师:很好,在黑暗处叶片不能再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通过叶脉运输到其它部位,还有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掉。 回答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白色。 师:为什么变为白颜色呢? 回答:略。 师:由于酒精溶解了叶绿素,从而去除了叶片中的绿色。回答3:加碘液后,叶片四周变为了蓝色,而被纸片遮住的地方颜色没变,从这可以判断光 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是淀粉。 师: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是我们判断淀粉存在的有力证据。那为什么有上面现象产生呢? 回答:因为叶片被黑纸片遮住后,就不能接受光进行光合作用了产生淀粉,所以加碘液后四 周显蓝色,而中间不显蓝色。 (三)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师:很好,从今天的实验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回答:光合作用能产生有机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师:淀粉是一种贮藏大量能量的有机物,玉米、小麦、水稻等种子含有大量的淀粉。 (二) 引深探究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呢? 回答:1、二氧化碳和水是怎样形成淀粉的? 2、光合作用能否产生其它有机物?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去思考,并查找有关资料去探究。 我们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 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光合作用的 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那么,光合作 用的场所在什地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t:光合作用需要光,那我们来想一想,在植物中哪一部分能吸收大量的光呢? s:叶子在植物体中能吸收大量的光。 t:那光合作用应在什么地方进行的呢? s:在植物的叶子里进行的。 t:哪我们就知道叶子中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一)、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参天大树拔地而起,枝繁叶茂:纤纤小草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绿色植物一般具有叶,中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我们来看一下几种植物 的叶子。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让学生看几种植物的叶子。 s:它们都有一个长长的柄和叶片。 t:我们反长长的柄叫做叶柄。 t:同学们,你认为光合作用是在什么地方进行的呢? s:光合作用是在叶片地方进行。 叶片是叶子和主要器官,下面我们研究一下叶片和结构。 学生实验: 请大家来练习一下徒手做切片,并且识别一下叶片的结构。 1、学生4人一组,先观察绿叶。 2、制作叶片切面的玻片标本, ? 把绿叶放在载玻片上,用手把绿叶按平。 ? 用刀片慢慢的切绿叶,绿叶切的越薄越好。? 把切好的绿叶放入有水的培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