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调补冲任”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pdf_第1页
硕士学位论文-“调补冲任”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pdf_第2页
硕士学位论文-“调补冲任”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pdf_第3页
硕士学位论文-“调补冲任”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pdf_第4页
硕士学位论文-“调补冲任”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春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调补冲任”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研究姓名:杨永静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针灸推拿学指导教师:刘虹20090301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英文缩略语3英文缩略语英文缩写英文全称中文名词MSHHormonetopromotemelanoma促黑色素激素FSHfollicle-stimulatinghormone卵泡刺激素激素长春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特别加以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致谢。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关于学位论文成果归属权的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自选课题或导师承担的国家立项资助的计划课题的一部分,系本人在导师指导和资助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归属权为长春中医药大学和本人导师所有。特此声明,本声明的一切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长春中医药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长春中医药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印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1中文摘要目的:目的:观察调补冲任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方法:将临床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盲法随机分成两组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组体针取穴结合局部取穴,对照组单纯局部取穴。按规定的方法给于针刺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每日1次,第2个疗程隔日1次,第3个疗程每周2次,治疗3个疗程约2个月统计疗效。在治疗前后均记录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症状的对比,并且进行两组间比较。结结果:经统计分析后证实: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病程、黄褐斑面积及黄褐斑颜色均无差异;治疗后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故可以得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方面有可比性。表表2两组病程分布的比较两组病程分布的比较(xs)组别例数2-4年4-6年6-8年平均病程(年)tP治疗组2991285.614.20对照组2871474.853.750.2570.561从表2可看出:经t检验,两组治疗前在病程方面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可以得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病程方面无差异有可比性。表表3治疗前两组黄褐斑症状积分的比较治疗前两组黄褐斑症状积分的比较(xs)组别n症状积分zp治疗组294.321.28对照组284.411.030.390.53经秩和检验,两组黄褐斑症状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2诊断标准诊断标准2.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1999年制定的黄褐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草案)56,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2003年12月在深圳进行了了讨论,修订的黄褐斑临床诊断标准如下: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临床研究20无明显自觉症状。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排除其他疾病(如颧部褐青色痣、Riehl黑变病及色素性光化性扁平苔藓等)引起的色素沉着。2.2中医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黄褐色,伴有急燥易怒,胸胁胀满,月经有血块,经前乳房胀痛。(2)脾胃虚弱:明显褐色斑,伴气短乏力,腹胀纳呆,月经色淡量多。(3)肝肾亏虚:斑色重、深,伴腰膝酸软,倦怠无力,月经不调或不孕。3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3.1病例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经临床确诊为黄褐斑者,年龄1855岁的女性患者且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气滞血瘀”型:面色晦暗,斑色较深,口唇暗红。伴经前少腹痛、胸胁胀痛、急躁易怒、喜叹息。舌质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无排除标准任何一项者。符合上述标准,并愿意接受针刺治疗,能按疗程治疗者。3.2病例排除标准年龄在18周岁以下或55周岁以上者;并有严重心、肺、肝、肾、消化道等内脏疾病者;其它皮肤病或外伤后色素沉着者;妊娠期间或分娩后1年以内者;从事室外工作者。3.3剔除、脱落标准(1)治疗期间服用其他药物者;(2)因各种原因连续治疗不满3个月者。4评分方法和标准评分方法和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制定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临床研究21表表4黄褐斑症状分级量化表黄褐斑症状分级量化表项目评分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皮损分布无面部双侧面部双侧面部泛发面积大小04cm色素程度正常肤色轻淡褐色中明显褐色重深褐色5治疗方法治疗方法5.1治疗组:体针取穴:气海、大赫、子宫穴、肓俞、气穴、关元、中脘、中极、曲泉、水泉。局部取穴:额部取阳白,鼻部取印堂、迎香,眼周围取丝竹空、鱼腰、瞳子髎、太阳、承泣、球后,颧部取颧髎、四白,颊部取颊车、下关,口唇周围取口和髎、水沟、地仓、承浆。再取斑重部位阿是穴,每次取45穴。5.2对照组:局部取穴:额部取阳白,鼻部取印堂、迎香,眼周围取丝竹空、鱼腰、瞳子髎、太阳、承泣、球后,颧部取颧髎、四白,颊部取颊车、下关,口唇周围取口和髎、水沟、地仓、承浆。5.3操作:针刺方法:穴位用碘伏常规消毒后用75酒精脱碘,体穴取0.2540mm一次性针灸针直刺进针,平补平泻,得气为度。局部取穴用0.1315mm一次性使用美容针,不施手法,留针30min。疗程:10次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每日1次,第2个疗程隔日1次,第3个疗程每周2次,治疗3个疗程约2个月统计疗效。在治疗前后均记录观察指标。注意事项:针具和针刺部位必须严格消毒。并嘱病人注意休息,调节情志、饮食和睡眠。6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评定标准6.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制定的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治愈:肉眼视色素斑面积消退大于90%,颜色基本消失;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8;显效:肉眼视色素斑面积消退大于60%,颜色明显变淡;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临床研究22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5;好转:色斑面积消退大于30%,颜色变淡;评分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3;无效:色斑面积消退小于30%,颜色变化不明显;评分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6.2评分法下降指数计算方法: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7治疗结果与分析治疗结果与分析应用SPSS13.0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等级资料应用秩和检验或Radit分析。7.1失访或中途退出病例治疗组1例,对照组2例,全部按剔除病例计算。7.2治疗后总疗效比较表表5两组间临床总疗效比较两组间临床总疗效比较(例例)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z治疗组298118293.10%对照组284712582.14%4.63由表5可知,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14,经Ridit分析,两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Ridit分析,治疗组治疗前后黄褐斑症状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024681012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对照组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临床研究23表表6两组患者黄褐斑面积程度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黄褐斑面积程度评分比较(xs)组内组间疗前疗后组别例数疗前疗后tPtPtP治疗组292.130.811.240.532.06330.05对照组281.910.931.450.682.30180.052.354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黄褐斑面积变化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黄褐斑面积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黄褐斑面积变化差异显著(P0.05)。说明调补冲任针法治疗黄褐斑优于局部取穴法,同时参见下图可得出治疗组起效快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面积变化程度比较0.60.811.21.41.61.822.22.41次3次5次8次12次15次18次20次次数积分治疗组对照组表表7两组患者黄褐斑颜色情况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黄褐斑颜色情况评分比较(xs)组内组间疗前疗后组别例数疗前疗后tPtPtP治疗组291.960.811.020.352.10310.05对照组281.650.731.310.242.20240.052.167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自身黄褐斑颜色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黄褐斑颜色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黄褐斑颜色比较差异显著(P0.05)。说明调补冲任针法在治疗黄褐斑时优于局部取穴;同时参见下图可得出治疗组起效快于对照组。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临床研究24两组治疗前后黄褐斑颜色变化00.511.522.51次3次5次8次12次15次18次20次次数积分治疗组对照组表表8治疗后两组黄褐斑症状总积分下降指数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黄褐斑症状总积分下降指数评分的比较组别n下降指数%tp治疗组2980.24对照组2860.572.1630.05从表8可看出:经t检验,治疗后两组病人黄褐斑症状总积分下降指数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调补冲任针法在治疗黄褐斑时优于局部取穴。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讨论25讨论黄褐斑是指由于皮肤色素改变而在面部呈现局限性褐色斑的皮肤病。相当于中医的黧黑斑。其特点是:对称分布,无自觉症状,日晒后加重。多发生于孕妇或经血不调的妇女,部分患者可伴有其他慢性病,涂擦不适当的化妆品及日光照晒可加重黄褐斑。1病因病机病因病机中医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的认识目前比较一致,即本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在气血与气滞血瘀有关,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为主要病机。黄褐斑发病因素的情绪不佳是其重要致病因素,情志不畅导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热,熏蒸于面,灼伤阴血而生;或冲任失调,肝肾不足,水火不济,虚火上炎所致;或慢性疾病,营卫失和,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面失所养而成;或饮食不节,忧思过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熏蒸而致病。黄褐斑患者多伴有月经不调、痛经、乳腺小叶增生等性激素失调症状,表明该病的发生与性激素紊乱有密切关系,而性激素属中医学“天癸”范畴,天癸为肾的阴精,中医学认为,“人之生,先成精”,精、气可以互相化生,气分为阴阳二气。肾藏精,肾精源于先天养于后天,故女子二七,先天之精得后天水谷精微之养而天癸至,月事下,乃有经、孕、产、乳,若肾虚,天癸衰少,则“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火燥结成黑斑”,可见肾虚导致黄褐斑有其内在的生理病理基础;血瘀在黄褐斑形成中十分重要,贯穿病因病机的始终。其次要考虑到血瘀对该病的影响,血瘀则气血不能上荣于面,灵枢-经脉篇日:“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瘀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首推肝气郁结,气滞致血瘀;肾虚火燥,血热滞结成瘀;脾虚气弱,血失推动也可致瘀。从以上病因病机分析得出结论,肝郁、脾虚、肾虚、血瘀是黄褐斑的主要发病机制。西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不十分明确,多数与内分泌失调有关,雌激素和孕激素在体内增多,刺激黑素细胞,分泌黑素和促进黑色素的沉着堆积是主要原因。最常见的怀孕期间面部的“妊娠斑”,属于生理反应性雌激素水平增高所致;其次见于月经不调和妇科疾病、慢性肝肾疾病、结核病、慢性酒精中毒或服用避孕药的人,因雌激素相对增高,即症状性增高所致。认为可能的因素有遗传、内分泌、妊娠、日光照晒等,近来研究发现本病的发生与微生态失衡、代谢异常有关,此外,劣质化妆品也可能是诱发因素之一。2立法思想立法思想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讨论26黄褐斑属中医“黧黑斑”、“肝斑”范畴。发病年龄正处于“任脉通,太冲脉盛”至“任脉虚,太冲脉衰少”阶段。患者多伴月经不调、痛经、乳腺小叶增生等性激素失调症状。本病虽以颜面色斑为主,但冲任失调是发病的关键所在。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的记载,认为肾气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中医学中调节女性生理功能的主要机制。女性的生殖功能(经、孕、产、乳),主要是脏腑、经络、气血乃至天癸的化生功能作用于胞宫的表现。因此,必须以脏腑、经络为基础,了解脏腑、经络、气血、天癸与胞宫的整体关系。才能明确如何运用针灸来调节女性的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胞宫是女性的重要内生殖器官,除了包括子宫之外,还包括两侧的附件(输卵管、卵巢)。胞宫有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内经称女子胞为“奇恒之俯”,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难经曰:任脉具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由于冲脉与任脉相并行,又与督脉相通,其脉气在头部灌注诸阳,在下肢渗入三阴,因此容纳来自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气血,成为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之海。冲脉与足阳明会于气冲穴,又与足少阴经相并而行,与胃和肾相联系。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冲脉起于胞中,又称“血室”、“血海”。“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故月经及胎产的变化均与冲任二脉密切相关。黄褐斑“由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化肉,虚热内蕴,郁结不散,阻于皮肤所致”。本病多因“肾阴不足,水衰火旺,肾水不能上承”而成,又言“水在体内的升清降浊靠肾阳温煦、生化和推动。”肾主水,黑色主肾病。若肾水上泛或水衰火盛,皆可致肌肤或颜面黎黑”。胞宫者,奇恒之府,其在非经期、妊娠期,子宫表现为“藏精气而不泻”似脏;行经期、分娩时,子宫又表现为“传化物而不藏”似腑。灵枢动输足少阴之腧穴何以独动不休,是因冲脉与肾脉并行而行之不己也。“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斜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本研究“调补冲任”针法:气海、关元、中极、中脘、隶属于任脉,肓俞、中注、气穴、大赫属于冲脉和肾经的交会穴。气滞经脉者用气海,气海为任脉穴,对气病有良性调整作用,既可用于气虚,又可用于气滞,与气穴配合能调整冲任。气穴为肾经纳气要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讨论27穴,又为足少阴经与冲脉之会,能养阴固冲,调“十二经之海”。配以大赫温肾壮阳、行气导滞;子宫穴温养子宫,关元助命门之火,针刺子宫、关元穴,可以促进排卵,刺激子宫内膜进而调整雌激素分泌水平,保持内分泌相对平衡。中极穴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调整肝脾肾三脏功能,且现代实验研究证明针刺气海、中极等穴位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激素分泌功能紊乱有良性调整作用。中脘为腑会,胃之募穴,调中焦以助后天气血生化,助健运以消痰饮之湿浊。曲泉为肝经合穴,具有疏肝解郁,通调前阴作用,肘后歌“脐腹有病曲泉针”,针灸大成中讲曲泉可以治疗“女子血麚,按之如汤浸股内”。水泉为肾经郄穴,是肾经之气血深聚之处,擅治血症,具有益肾清热,活血通经作用。诸穴合用,使之全身气血运行通畅,荣卫调和,面部皮肤得气血温煦滋养,色斑消退。说明“调补冲任”针法疗法治疗黄褐斑,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既治在标之色素沉着,又能调内在的脏腑气血;既可治疗色斑,又可兼治其合并的多种病症;既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又兼顾了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特征。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黄褐斑是由黑素细胞分泌过多或不均所致,人体一些具有激素分泌功能的器官,如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卵巢、睾丸等分泌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黑素细胞,也就是说黄褐斑发病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A轴)57紊乱直接相关。HPA轴分泌的性激素属于中医“天癸”范畴,激素水平的异常是造成黄褐斑的最直接原因。本法“调补冲任”意在通过调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使黑素细胞处于生理平衡状态。通过针刺上述经穴,使冲任得以调补,冲任得调,促使天癸冲任胞宫机能轴重新恢复正常运转。局部取穴可疏通面部经络,调和气血,促进局部细胞活性,加速黑素细胞的裂解。而达到从整体水平治愈黄褐斑的目的。3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在于局部取穴可以疏通面部经络,调和气血,促进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代谢。同时由于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地联系于面部,故针刺局部穴位,也可达到调整整体经气,化瘀通络,消除褐斑之功;远端取穴,辨证配穴,则是针对本病常见的“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肾亏损、脾胃虚弱”等主要病因,补虚泻实,调理阴阳,脏腑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从现代医学的方面考虑,科学实验证明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于针灸提高了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讨论28降低了红细胞的聚集性,改变了血液流变特性,促进血液循环,增加面部皮肤血液循环的有效灌注,减少局部组织缺血缺氧造成的一系列过氧化反应,从而减少黑色素的生成,同时改善血液循环后加快皮损区细胞更替时间,促进皮肤色素代谢,提高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从而抑制细胞膜损伤、修复细胞膜结构。本临床观察是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调补冲任针刺治疗黄褐斑。4针刺调治促进排卵针刺调治促进排卵西医妇产科认为:卵巢是女性具有生殖和内分泌功能的内生殖脏器,其产生和排出卵子及分泌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直接作用并影响到子宫内膜的周期性脱落及出血以行经。因此,在治疗月经紊乱的病症中,调整恢复卵巢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与途径。针刺促排卵,是通过针刺、电针或激光针等方法刺激某些穴位,引起排卵的一种方法。针刺治疗月经不调早在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就有“女子经候不匀调,中极、子宫、气海与中髎”的记录。20世纪60年代之后已有许多针刺关元、中极、子宫、三阴交、血海、大赫各穴以促排卵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报道,并认为针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通过调节中枢-内啡肽水平而促进GnRH分泌引起排卵。基于有关月经产生及调节机制的理论,西医妇产科学的丘脑下部垂体卵巢子宫轴,与中医妇产科学的肾天癸冲任子宫轴两者之间有着甚为相近的前提,既然针刺可能通过对生殖轴的作用而引起排卵,从中医妇科学的角度而言,也可以认为针刺促排卵具有一定的调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作用。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结论29结论本研究以黄褐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取随机对照方法,以调补冲任针法与局部取穴针刺治疗作对照,依据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作为黄褐斑的病例疗效评定与诊断标准进行观察。治疗时间均以十次为一疗程,且规定以不超过三个疗程(2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症状的对比,并且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两组黄褐斑症状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两组治疗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极显著的改善(P0.001,P0.001)。结论:经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14,经Ridit分析,两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说明治疗组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致谢30致谢本人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期间,自始至终得到导师刘虹教授的殷切关怀和谆谆教导,在此向恩师刘虹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临床研究得到针灸科门诊及疗区的全体医护人员和各位老师的热情帮助,在此一并向各位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衷心感谢给予本人大力支持的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的各位老师,谢谢你们多年的指导、培养、支持和帮助!最后,我还要感谢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本文的各位专家和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31参考文献1张学文.试论妇女黄褐斑之中医内治法J.上海中医杂志,1996,6:34-36.2胡文科.疏肝活血中药复方对B16小鼠黑素瘤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2):813朱启芳.应用活血化癖法治疗妇女面部黄褐斑58例J.新中医,1996,13(4):28.4王邦才.中药滋补肝肾方对人黑素细胞株黑素合成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4):208-210.5张克忠.近十年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4):46-48.6王晓华.906例黄褐斑临床和病因J.临床皮肤科杂志,1986,(2):64-657吕志平.“肝郁”大鼠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及逍遥散的保护作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3):199-201.8李若溪.黄褐斑中药内治方聚类分析与辨证论治.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4(4)9杨玉峰,杨瑛.加味逍遥散对女性黄褐斑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23(5):41-42.10乔树芳,许振毅,李维云,等.疏肝冲剂治疗黄褐斑137例临床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9,28(5):3011吴慧金,林光丽,张宏伟.消斑片治疗黄褐斑6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4,36(1):44-45.12顾伯华六味地黄丸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的抑制作用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17(6):1213陈龙,郑义,高进,等.养颜青娥丸对小鼠B-16黑素瘤细胞株黑素合成和酪氨酸酶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3):151-153.14吴锦发,卢泰坤.补肾为主治疗黄褐斑J.四川中医,1994,(3):4615陈金莲.祛斑汤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16(5):339-340.16孙银生,姜存.中药祛斑颗粒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3,10(3):17刘爱民,李中心,苗明三,等.滋肾消斑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1999,40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3218过伟峰,汪红,顾勤.疏肝补肾活血法治疗黄褐斑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4):241-24219陈红,郭渝南,吴元胜.祛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及抗氧化作用研究J.中草药2003,34(2):16020李洪武,朱文元,夏明玉,白获汤治疗黄褐斑2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1,17(3):198-199.21向亚萍,杨志波,欧阳恒.肾着祛斑汤对紫外线诱导的小鼠B-16黑素瘤细胞株黑素合成的抑制作用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l:16-1.722杨菊芹.益气活血法治疗面部黄褐斑28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5):44423吕东,李洁华.八珍胶囊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14(12):151-152.24孟德华,田洪英,刘希华.郁黄合剂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17(6):40525石玉,针药结合治疗黄褐斑54例J湖南中医杂志,199713(6):2226施晓玲,厥晓惠.六白化斑汤治疗黄褐斑100例J.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杂志,1994,(4):20327王秀荣.五白疏郁消斑汤治疗黄褐斑40例J.四川中医,2000,18(3):4528于平,蔡胜彬.六白面斑片治疗黄褐斑57例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300829李炳如,余运初.补肾药对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功能影响.中医杂志J,1984(7):63-65.30胡津丽,傅海扬,蒋彩云.美容针结合体针治疗黄褐斑31例J.中国针灸与美容,2005,15(10):69831张毅明,刘萍,汪迈青.围刺结合体针治疗黄褐斑7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5,4,24(4):2932张英局部围刺配合远端穴位针刺法治疗黄褐斑85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2,10(11):l41533宿中笑,郑丽丽针刺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3,l9(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