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含考试重点.pdf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含考试重点.pdf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含考试重点.pdf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含考试重点.pdf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含考试重点.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重要):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本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没变,主要指形状改变和三态变化。物理变化前后,物质的种类不变、组成不变、化学性质也不变。2、化学变化(重要):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化学性质(重要):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可燃性、还原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等。2、物理性质(重要):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密度、光泽、导电性等。常用“能、会、易、可以”描述化学性质。3、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表现出性质。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蜡烛:密度比水小,燃烧时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最低,加热用外焰加热。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1、常见事故的处理(重要):酒精灯不慎碰倒起火:要用沙子或湿抹布盖灭,不能用水泼灭。大量的酸(或碱)液洒到桌子上:要加适量的NaHCO3(或CH3COOH)溶液中和,然后用水冲洗,并用抹布擦净。2、固体药品的取用(1)药品取用原则: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三不原则:不闻药品气味;不尝药品味道;不能用手触摸药品。节约原则:按实验规定用量取药,不要浪费。若没说明,应取最少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剩药处理原则: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不能随意丢掉,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里。(2)固体药品的取用(重要):块状固体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一横:先将试管或容器横放。二放:把药品放在试管口或容器口。三慢竖:把试管或容器慢慢竖起来,使药品滑到底部。粉末状固体的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一斜:先将试管平放或倾斜。二送: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三直立:直立试管让药品落到试管底部。-2-3、液体药品的取用:瓶盖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液污染;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防止药液溅出浪费。(1)较多量时-倾倒法(重要)(2)较少量时-滴加法。操作要领:竖直悬空,挤压“叮咚”。胶头滴管的使用(重要):吸液后不要平放或倒置,保持胶帽在上,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帽。用后就立即冲洗,以备再用。(3)一定量时-量筒(重要)操作要领:一选、二倒、三放、四平。四平: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实际所取液体体积小于所需值。仰视:实际所取液体体积大于所需值。4、托盘天平的使用:调零,调节天平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干燥药品应放在纸上称量,潮湿或有腐蚀性药品应放在小烧杯里称量;称量时,要注意:左物右码,先大后小,后调游码;记录计算:药品质量=砝码示数+游码示数。5、酒精灯:灯壶、灯帽、灯芯。外焰温度最高,加热应用外焰。验证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的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取一根火柴梗放置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1秒后取出。实验现象:火柴梗靠近外焰部分最先变黑,而焰心部分没什么变化。实验结论: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低,而焰心温度最低。三禁止: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给固体加热(重要):加热前先预热,使试管受热均匀,防止试管破裂;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给液体加热(重要):预热、用外焰加热;试管与桌面成45度角向上倾斜;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地方,防止液体溅出伤人;试管外壁不能有水,防止水流下使试管破裂;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破裂原因:没有预热;试管外部有水;试管底部接触灯芯;加热后立即用冷水冲洗;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未向下倾斜。6、(1)连接仪器装置:连接:左定右动,用水润湿,缓慢转动。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先把要插入橡胶塞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起润滑作用)。注:不可用力过猛,以防使玻璃管折断而刺破手掌。(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重要):把导气管一端浸在水中,用手紧握容器的外壁,看到导气管口处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松开手后,导气管末端形成一段水柱,且较长时间内水柱不变化,则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气密性不好。(3)洗涤玻璃仪器:注半管水,振荡,反复多次。污渍可用试管刷刷洗。洗涤干净的标志:试管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即不成滴,不成股)。-3-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原理(重要):522254OPOP点燃,容器内压强降低。实验现象:红磷燃烧,冒出大量白烟,烧杯中的水倒流进集气瓶,液面上升约15。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15,氮气约占45;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不溶于水。实验注意点:装置必须密封好,不能漏气;红磷必须过量,完全消耗掉集气瓶内的氧气;不能用木炭、硫粉等代替红磷。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点燃红磷后迅速伸入集气瓶。选用的可燃物条件:该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且只与氧气反应;该物质燃烧后生成物为固态或液态。二、纯净物和混合物1、空气的成分: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氧气:活泼,用途(重要):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氮气:不活泼,用途:制硝酸、氮肥,用作保护气,医疗上可以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等。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等):性质极不活泼,曾被称为“惰性气体”;用途:保护气、不同色彩的电光源、激光超导技术、医疗冷冻麻醉等。2、纯净物(重要):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水、氧气、氯化钠、铜等。有固定组成,有固定性质。可用化学符号表示。3、混合物(重要):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盐水、碘酒等。不能用化学式表示其组成。4、空气污染(重要):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酸雨-使土壤酸化,破坏建筑物等;臭氧空洞-使紫外线危害人类和动植物。二氧化硫-含硫燃料的燃烧;氮氧化物-汽车、飞机等尾气。防治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消除污染源。课题二氧气一、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氧气的检验:空气中,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氧气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剧烈燃烧。氧气的性质实验(重要):(1)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的火焰;氧气中,发出蓝紫-4-色火焰;都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2)木炭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空气中燃烧持续红热;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3)铁丝空气或氧气中反应:空气中,红热现象,不能燃烧;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并有黑色固体产生(四氧化三铁)。化学性质:(1)助燃性,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2)跟很多物质发生缓慢氧化反应。二、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包括氧气和化合物中的氧。剧烈氧化: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动植物呼吸、食物腐烂、酿酒酿醋、钢铁生锈等。三、化合反应(重要):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中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CB注:(1)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蜡烛燃烧是氧化反应,不是化合反应。水二氧化碳氧气石蜡点燃(2)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课题三制取氧气一、工业制法:利用空气各成分沸点不同,采用低温蒸发来制取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变化)。二、实验室制法:1、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原理:224242OOMOMKOKMnnn23222OKClKClOOMn发生装置: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的水珠倒流使试管炸裂。收集装置(重要):排水法(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装药品;定:固定试管;点:点燃酒精灯;收:收集氧气;离:撤离导管;熄:熄灭酒精灯。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则证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验满方法:向上排空气法:用用燃着的木条伸到瓶口,若木条复燃,则集满;排水法:瓶口有气泡冒出时,则集满。注意事项(重要):(1)铁夹在距试管口13处;(2)导管不宜过长,否则不利于排净试管内空气,导致不纯,且不利于气体的导出;(3)排水法:当导管口连续均匀地冒出气泡时再开始收集,否则收集的氧气中混有空气。向上排空气法:导管要伸入集气瓶底部,避免底部空气不易被排出,氧气不纯。(4)先撤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避免水回流。(5)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若无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可用少量高猛酸钾代替。2、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重要)原理:2222222OOHOHOMn实验装置: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以下,防止气体从漏斗下端逸出,分液漏斗则不需要插到液面以下。实验步骤:检查气密性;向锥形瓶中加入二氧化锰固体;塞好带有漏斗(或长颈漏斗)和导管的双孔塞;向分液漏斗(或长颈漏斗)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用排水法-5-(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三、催化剂(重要):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注:(1)改变包括加快、减慢;(2)反应前后,催化剂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3)催化剂不能增多或减少生成物的量。特点:“一变二不变”,化学反应速率改变,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四、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CBA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一分子和原子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等。2、品红在水中的扩散(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3、微观粒子的性质: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同种物质的微观粒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微观粒子化学性质不同。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1、分子、原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现象(重要):物理变化:分子未变,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化学变化:物质的分子发生改变,但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发生改变。纯净物:同种分子或原子构成。混合物: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构成。课题二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的构成(重要):原子核+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原子核: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区分原子种类的依据是原子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如果第一层为最外层时,则不超过2个)。(2)核外电子总是尽量排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里,即排满第一层才排第二层,排满第二层才排第三层。二、粒子结构示意图由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电子层及各层电子数等组成。阴离子:负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6-阳离子:正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最外层电子达到8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是2)时,该原子性质相对稳定。三、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常见:4323240NHOHNCOSO、铵根离子、氢氧根离子、硝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1、离子形成(重要):如金属原子失去电子,电子层数减少1;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电子层数不变。数值关系: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数=原子失去电子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原子得到电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四、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实际质量;符号“Ar”单位是“1”。121kg121kg1)原子的实际质量(个碳)个钙原子的实际质量(rA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课题三元素一、元素:是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元素符号的意义(重要):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如:H表示氢元素;由该原子构成的物质表示一种物质,如Fe表示铁这种物质。微观:表示一种原子,如:H表示氢原子;表示一个原子,如H表示一个氢原子;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时,只能表示原子个数,如2N只能表示两个氮原子,而不再表示氮元素。直接由原子构成的物质:(1)金属;(2)稀有气体;(3)固体非金属:如C、Si等。二、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重要):(1)空气中前两位:氮(78%)、氧(21%)(2)生物细胞前四位:氧(65%)、碳(18%)、氢(10%)、氮(%)(3)地壳中的元素含量:氧(48.60%)、硅(26.30%)、铝(7.73%)、钙(3.45%)、钠(2.74%)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只有汞为液体)、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三、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重要):每种元素占一格,均包含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此外,元素周期表中,还用不同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作了区分。纵行(族):18个纵行,除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一个族,共16个族。横行(周期):每一横行叫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意义:(1)未寻找新元素提供理论依据。(2)启发寻找新物质。(3)元素周期律。-7-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一保护水资源1、世界水资源概况(重要):陆地29%,水71%。海水96.5%,陆地淡水2.53%,陆地咸水0.97%。2、节约用水(重要):工业上,改善工艺;农业上,喷灌、滴灌。3、水体污染(重要):(1)水华: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富营养化。海水中叫“赤潮”。原因:生活及工业排放的大量氮和磷的废水。科学合理的水产养殖不会造成污染,还可提供丰富资源,但过度会造成污染。(2)来源: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农业污染,生活污染。(3)防治:工业上,改善工艺;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加强水质的质量监督。课题二水的净化1、水的净化:(1)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重要):取:取水;加:加絮凝剂(主要是明矾),使悬浮颗粒吸附凝聚而除去;沉:沉淀;滤:过滤;吸:用活性炭除去臭味、色素、毒素、残留小颗粒等;投:投药消毒(常通入氯气,消毒杀菌也可用漂白粉)。(2)常用净水方法(重要):沉淀、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吸附(除去部分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和臭味等),蒸馏(除去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上述四种方法均为物理变化。蒸馏得到的水是纯净物,其余为混合物。(3)活性炭的净水作用: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异味、不溶性杂质和部分可溶性杂质,吸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明矾的净水作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凝胶状物质,能使水中细小的悬浮杂质集结而下沉,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2、过滤(重要):一贴二低三紧靠。一贴:滤纸要紧帖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液面要低于漏斗边缘。三紧靠:烧杯要紧靠漏斗玻璃棒;玻璃棒要紧靠三层滤纸一边;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溶液浑浊的可能原因:滤纸破损;液面超过滤纸边缘;漏斗或烧杯不干净等。3、硬水和软水:含有较多钙、镁离子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少含钙、镁离子的水叫软水。区分方法:(1)加热或长久放置后有水垢产生的水的硬水。(2)试管取样,滴加等量肥皂水,产生大量泡沫的是软水,不产生泡沫或产生泡沫很少且易起浮渣的是硬水。硬水软化的方法:生活中,加热煮沸;实验室和工业上,蒸馏;加入化学试剂。4、蒸馏:实验装置的注意事项:蒸馏烧瓶内应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使蒸馏平稳进行,以防加热时暴沸;冷却水的流向应跟蒸气的流向相反。-8-课题三水的组成一、从氢气燃烧探究水的组成1、氢气:无色无臭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2、氢气验纯: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结论:发出爆鸣声表面不纯,声音很小则表明较纯。3、氢气点燃前要验纯。OHOH22222点燃(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还原性:OHCOCHuu22(黑色粉末变为红色,有水珠生成)4、氢气用途:充灌探空气球、作高能燃料、用于冶金、作保护气等。二、从水的电解探究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实验(重要):水中通入直流电,正氧负氢会出现;氢二氧一体积比,燃着木条来检验。氢气检验:燃着的火柴接近负极管口,气体燃烧,淡蓝色火焰。氧气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柴接近正极管口,火柴复燃。22222OHOH电解2、水的组成:宏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微观: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组成的。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重要):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含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注:(1)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并不都是氧化物。(2)化合物一定是纯净物,但不是混合物。课题四化学式与化合价一、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1、单质:(1)金属、稀有气体、固体非金属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如C、Fe。(2)气态非金属单质:在元素右下角标上数字,如:O2、H2、O3。二、化学式表示的意义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重要)宏观: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微观: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该分子的原子构成(所含元素的原子个数)。量的方面:表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如O2为32。表示物质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表示各元素的质量比。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Fe):宏观:表示该物质-Fe;表示该物质由上面元素组成-铁由铁元素组成。微观: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原子-铁原子。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NaCl)宏观:表示氯化钠这种物质;表示氯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微观:表示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表示氯化钠中钠离子与氯离子的个数比-9-为1:1。三、化合价:表示元素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有正价、负价之分。1、化合价的规律(重要)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重要)(判断化学式正误)一氟氯氢钾钠银,二氧钙镁钡铜锌,三铝四硅五价磷,正前负后单质零。二、三铁,二、四碳,二、四、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负三记住磷酸根,正一铵,很孤单。2、写法:正前负后。3、相对分子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A原子个数+B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4、组成元素的质量比:A元素质量:B元素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A原子个数:B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注(重要):“化学反应”是前提,“参加反应”是基础,“质量总和”是核心,“质量守恒”是目的。实质: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为各生成物的过程。守恒的本质原因: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不变。六个不变:(1)宏观: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元素质量不变。(2)微观: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两个一定变:(1)宏观:物质种类变。(2)微观:分子种类变。两个可能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原子团可能改变。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重要):(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微粒个数比;(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计量数: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的数字。课题二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一、书写原则:根据客观事实;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二、书写步骤:写、配、注、等、查。(重要)注:注明反应条件,点燃、加热、催化剂、高温等,一般写在“=”上方。等:把“-”改为“=”。查:检查正确与否。三、化学方程式的配平:1、观察法:从较复杂的化学式入手。2、最小公倍数法(重要):找出其中出现次数较多且原子个数相差较大的原子作为配平起点。3、暂定分数分配法:先用反应式中含有多原子的化学式中的原子数,配平其他化学式中元素的原子数。-10-4、奇数配偶法(重要):(1)找出反应式中左右两端出现次数较多的元素的原子。(2)某原子在反应式两变数目“一奇一偶”,选该原子为配平起点。配平技巧:有氢氢优先,无氢再看氧,配后要检查,单质留后边。四、化学方程式的读法:22COOC点燃质的方面:炭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量的方面:12份质量的炭和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1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课题三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一、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步骤(重要):设、写、标、列、答。写:写方程式;标:标相对分子质量;列:列式求解。注:设未知数时,不带单位;计算过程要带单位,且单位要统一。化学方程式一定要配平;相对分子质量要乘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代入的已知量一定是纯净物的质量。含杂质物质(杂质不参加化学反应)。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60C一、碳的单质1、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如氧气、氢气。2、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如金刚石、石墨和60C。3、金刚石:无色透明,正八面体,质硬;用途:装饰品(钻石);玻璃刀;刻刀;钻头等。石墨:深灰色不透明细鳞片状固体,质软,有滑腻感;用途:铅笔;电极;润滑剂。60C:60C分子形似足球,由60个碳原子构成;用途:材料、超导。说明:由于金刚石、石墨和60C等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4、无定形碳:没有固定的几何外形,如木炭、活性炭(混合物)。5、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吸附性比木炭更强。注: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木炭、活性炭对其他物质的脱色过程是物理变化。6、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燃性:22COOC点燃还原性:uuCCOOCC222高温木炭还原氧化铜(重要):黑色固体物质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注:(1)加热固体,一般都要求盛放固体试管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2)实验结束后,先撤导管,再停止加热。7、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氧化性:在反应中,物质供给氧的性质,如氧化铜具有氧化性。还原性:物质夺取氧的性质,如木炭具有还原性。-11-氧化剂:在反应中提供氧的物质。还原剂:在反应中得到氧的物质。课题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222322COOHClCHClCOCaa实验装置(重要):长颈漏斗末端必须插到液面以下,否则生成的气体会从长颈漏斗口逸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很多,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在简易制取装置中,试管内的导管不宜过长,更不能插到液面以下,否则不利于排净试管内的空气,使收集的气体不纯,且不利于气体的导出。收集方法(重要):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因为2CO能溶于水)。2CO气体的净化:生成的气体中含有少量的HCl气体,可通过饱和3HCONa溶液除去;水蒸气可通过浓硫酸除去。验满: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熄灭,则证明集满。检验: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二、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根据药品的状态、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制取气体的性质,确定收集、检验、验满及验纯方法。排水法:凡不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均可用排水法。排空气法:气体密度与空气密度相差较大,且不与空气成分发生反应。向上排空气法: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向下排空气法: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密度。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二氧化碳: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支持呼吸。1、与水反应:3222COHOHCO(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OHCOCOH2232(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2、2CO用途:灭火、光合作用、制冷剂、工业原料等。3、温室效应(重要):导致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等。减缓措施:减少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二、一氧化碳: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注:只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和空气差不多)。1、化学性质:可燃性:2222COOCO点燃燃烧发出蓝色火焰,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注:点燃前一定要验纯。还原性:-12-2COCOCCOuu用途:用作气体燃料;冶金。2e32323COFOFCOe高温2、毒性:CO有剧毒,能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而室息。3、除杂:CO(CO2):通入过量的碱溶液(NaOH);CO2(CO):将气体通过灼热的CuO固体;不能采用点燃的方法,因为CO2不支持燃烧,且CO量少,根本无法点燃气体。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课题一燃烧和灭火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注:燃烧一定发光、放热,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如电灯发光。完全燃烧: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能发生完全燃烧。(燃烧快,放热多,不污染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