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浅论探望权及相关法律问题.doc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浅论探望权及相关法律问题.doc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浅论探望权及相关法律问题.doc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浅论探望权及相关法律问题.doc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浅论探望权及相关法律问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教育学位论文论文题目 浅论探望权及相关法律问题学生姓名:于鸿健指导教师: 焦文旭 教授学科专业: 法学专业学 号: 13035063008001学习中心: 辽宁东港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4 年10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1. 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提纲、初稿,最终形成本文;2. 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3. 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4. 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论文作者签名: 于鸿健 日期:2014 年10 月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论文作者签名:于鸿健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2014 年10 月 日期: 年 月论文作者信息:工作单位: 东港市有线电视台 联系电话:通讯地址: 辽宁省东港市黄海大街122号有线电视 邮 编: 118300 _ 注:此页均需学生及指导教师本人填写摘 要 探望权是亲权行使的一种特殊方式,探望权在婚姻家庭法律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利。婚姻法第38条规定了离婚后不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必须履行协助另一方探望子女的义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探望权制度。 但对于探望权这一制度的理解和适用,无论是理论界与实务界,争论颇多。通过对探望权及相关法律问题的分析、探讨,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探望权制度,以便达到离婚后的父母能够正确行使对子女的探望权,使子女健康成长,以此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起点。 关键词:探望权主体中止强制执行前 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可以享受到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但与此同时,我国离婚率也随之呈持续上升趋势,继而产生离婚后对子女抚养、探望等一系列相应问题的纠纷。鉴于此,我认为有必要就探望权及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学习,使离婚后的父母及子女的权益得到更进一步的保障。一、探望权制度的立法背景现实生活中,引发探望权纠纷多由以下原因引起:一是错误认识。部分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亲(或母亲)一方错误认为,既然法院把子女判归自己,子女就属于自己,与对方无关,因而不允许对方探望子女;而相对方有时也认为,既然法院将子女判归另一方,另一方就应完全承担子女的抚养教育义务,而与自己无关,甚至主动断绝与子女的往来,以达到推卸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二是报复心理。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出于对对方的报复、刁难等心理,故意以种种理由拒绝或设置障碍,甚至强行阻止对方对子女的探视,以对方的痛苦作为自己渲泄怨恨的通道。三是抚养费给付不到位。有的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因经济困难,一时给付不了抚养费,对方即以“不给抚养费别想看孩子”为由相要挟,故意阻断子女与父母他方的亲情与联系。四是错误教育,部分未成年子女在父母一方的错误教育下,对另一方产生错误认识,致使其在感情上不愿接受父母他方。五是探望权滥用,部分未与子女共同生活一方借频繁与子女见面之机干扰对方的正常生活,致使对方进行“曲线自保”。 为解决这类纠纷,保证子女生理、人格、情感等健康成长,婚姻法第三十八作出了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这一规定确定了探望子女在一方是权利,在另一方就是义务,不履行义务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曲线的原意是指:间接。这里特指用另一种未必合乎常理的方式借以保护自己的权利。二、探望权的概念(一)探望权的起源 探望权起源于英美法系,在国外通称为探视权。这一制度为离婚后父母探视子女提供了法律依据,为各国立法和法理所接受,而确立探视权也符合世界婚姻家庭制度发展的潮流。例如,美国统一结婚离婚法第407条专门就探视作出规定:“如法庭在审理后认为进行探视不会严重危害子女身体、精神、道德或感情的健康,可以准予无子女监护权的父母一方享有合理探视子女的权利”。 根据我国法律有关探望权的规定,我国探望权制度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我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因此,探望权是婚姻法赋予“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的一项法定权利,任何人不得非法干涉或限制。 第二,根据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有权行使探望权的主体仅为“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其他任何人均无此法定权利,未成年子女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可以与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父或母进行协商,但无法定探望权。 第三,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行使探望权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从有利于双方当事人保持融洽关系,方便各自生活和工作安排以及有利于探望权的行使和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法律给予了当事人有更宽泛的选择空间,允许双方当事人根据互利的原则,对行使探望权的方式和时间进行自愿协商。同时法律又补充规定在当事人协议不成时,人民法院可以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对行使探望权的方式、时间作出结论性判定,为无法达成协议的当事人行使探望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四,婚姻法仅将探望权确定为“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的一项法定权利,而并非法定义务,因此,即使当事人之间约定或是通过人民法院了判定了探望的方式、时间,实际上不能强行要求“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行使探望权。所以探望权人行使或放弃行使探望权,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愿,任何人都无权进行干涉或限制。 第五,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终止去其探望的权利。”由于设立探望权的基本目的是弥合家庭解体给父母子女之间造成的感情伤害,促进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因而,当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行使探望权探望子女时出现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时,应中止其行使探望权以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根据法律规定,可以申请中止探望权的主体有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父或母以及其他对未成年子女负担抚养教育义务的法定监护人。人民法院经审察认为确需中止行使探望权的应依法作出裁定中止探望权人行使探望权待中止探望的情形消失以后再根据当事人申请恢复其探望权的行使。 第六,根据婚姻法第三十八条和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当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行使探望权时,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当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不履行其义务,教唆子女拒绝探望或设置障碍阻止探望权人行使探望权时,探望权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通过司法强制力来保障自己探望未成年子女的权利。 (二)探望权的性质 探望权是不直接抚养方基于父母子女身份关系而派生的一种法定权利,这已为我国理论界和司法界所共知的事实,但长期以来大都忽视了子女的探望权。从我国法律规定看,将子女列为被探望的客体,即只允许其被动的被探望而没有赋予其主动探望其不直接抚养的父或母的权利。这与我国立法旨意及现实情况不符。我国立法旨意在于保护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父母的探望权也是依附于子女的最佳利益而设的。探望权制度的设立有利于弥合家庭解体给父母子女造成的感情伤害,通过全面交流,增进感情,使子女真正感受到不因父母离婚而推动父亲或母亲,这种交流应该是双向性的,确切地说,于子女而言其更有探望父母、交流感情的欲望,从而减少被遗弃感,从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另外,探望权的义务性质很少得到认同。依常理而言,父母离婚后对子女的感情并不因此而减少,父母离婚的原因大多不是因为子女的缘故,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对一些不负责的父或母,或者是农村可能出现的因重男轻女思想而离婚后对婚生子女不管不顾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仅仅视探望权为一种权利的话,那么依权利可以放弃的法理,这些不直接抚养的父或母大多可以对子女不管不顾而心安理得,但对子女而言却是一种伤害,且当父母对探望权达成调解协议或对法院对探望权进行判决后,父母又无故不行使生效法律文书的探望权利的(或者说为义务),法院依法又不能对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则存在着立法与执法矛盾。因此,笔者不仅赞同探望权的双向权利属性,即父母或子女同时享有探望的权利,同时探望于不直接抚养的是父或母而言,既是一种权利,也应是一种义务。第一从立法意旨层面分析 :依现代亲权理论,探望权乃基于亲子血缘关系所衍生的自然权利,不因婚姻解体而消灭。父母与子女之会见、或接触、往来,能直接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促进子女的人格健全发展;也可以监督对方行使亲权的正当性和适当性,以避免其滥用亲权而损害子女利益。从现实来看,随着我国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家庭解体与重组频率加快,越来越多的离异子女生活于单亲家庭而缺乏必要的父爱或母爱,子女成为离婚的受害者,如何减少父母离婚给子女带来的伤害,使其得到完全的父母之爱,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成为立法考虑的首要问题。为此,婚姻法对探望权的规定,并不是为父或母之利益设立探望权,而是以子女利益为最佳考虑。换句话说,探望权作为子女利益的考虑,其依附于子女最佳利益而存在,离开对子女利益的考虑,探望权无存在的合理性。若探望权与子女利益发生冲突,父或母之探望权不得不受到限制,甚至剥夺。我国婚姻法第38条第3款有中止探望权的规定,即“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将“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作为探望权中止的唯一法定理由。据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婚姻家庭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规定:探望子女的一方如果有严重的精神病或烈性传染病、虐待子女、道德品行特别恶劣等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因素,人民法院可以裁定中止探望权。这就体现了对子女利益的保护。因此,从父母子女关系来说,探望权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依附于子女最佳利益而存在,这就是我们探讨探望权合法宗旨所得出的最终结论。 第二从实现监护权层面分析 :监护是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设立保护人,进行特别保护的制度。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依民法通则有关规定,监护人的职责主要有以下几项:“(1)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2)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3)代理被监护人参加各类民事活动;(4)教育和管理被监护人;(5)在被监护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或发生争议时,代理其诉讼。由上可知,监护人为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而设的,于监护人而言,是一种义务,违反该义务的,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下称意见)第22条规定:”因被监护人的侵权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由监护人承担。“监护权不因婚姻关系解除而消除。意见第21条规定:“夫妻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无权取消对方对孩子的监护权,但是,未与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以该子女有犯罪行为的、虐待行为或对孩子明显不利的,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取消的除外。”在该意见第158条规定:“夫妻离婚后,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权益的,同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确有困难的,可以责令未与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共同承担责任。”可见,规定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的探望权,是为了更好地实行监护权。由于婚姻关系的消灭导致了共同生活基础的不存在,非直接抚养方的监护权受到包括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因此,赋予其探望权能更好地实现监护权。当监护不力,因被监护人的行为致他人发生损害时,不直接抚养方亦承担相应的责任,故探望权也具义务的性质。 三、探望权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主体与客体(一)探望权的权利主体 探望权制度自确定以来,对于其法律关系务主体的认识各界看法、意见一致,均认为离婚后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父或母一方为探望权的义务主体,但对于探望权的权利主体的认识却争执较大,观点不一。一种观点认为,离婚后不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父或母一方为探望权的唯一权利主体;另一种观点认为,除离婚后不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父或母一方为其权利主体以外,未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近亲属也是探望权的权利主体之一。婚姻法第38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从该法条的内容和立法本意上来看,探望权主要是为父母所设,是法律赋予父母的一种职责性权利。因此,我认为,对于探望权的权利主体,目前还不宜过于扩张。但在一定条件下允许未成年子女的近亲属尤其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作为探望权的权利主体之一,也是符合国情民俗和立法旨意的。首先,按照中国的传统,祖孙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是十分亲密的亲属关系,从民俗和倡导良好的亲属关系方面,赋予近亲属间保持联络与相聚的权利符合国民的意愿,也顺应中国几千年来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其次,我国现行婚姻法、继承法均规定祖父母和孙子女、兄弟姐妹互为第二位的抚养义务人,且彼此为第二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如果连接触、联络、相聚的机会都没有,本该朝夕相处共享天伦的他们却陌同路人,势必会给履行抚养义务和行使继承权利带来尴尬与困惑。最后,在家庭关系中,除了夫妻关系外,还有祖孙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从有于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成长方面而言,父或母的探望对其影响固然很大,但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探望,兄弟姐妹的探望,其作用也不容忽视,能体现和表达的多方面的亲情,极有利于未成年子女健康发展。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未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近亲属也应是探望权的权利主体之一。 (二)探望权的客体 对于探望的客体,有一种观点认为,探望权的客体为未成年子女。我认为,这种观点混淆了客体与对象的区别,认为探望权的客体是具有身份关系的未成年子女的观点,是传统民法的观点,强调的是一种专制性的支配权。显然不符合我国法律的立法宗旨和原则。杨立新教授认为,身份证的权利客体不应是特定的身份关系的对应当事人,而是受法律保护的身份利益。因此,探望权的客体应该是父母一方通过探望未成年子女的行为所体现的一种抽象的身份利益,这种身份得益不体现为直接的财产,而是主要满足精神情感上的需要,体现为一种精神利益,是不可用金钱衡量的。而探望权的对象才是对未成年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继子女,当然也包括人工生育的子女。四、探望权的行使与中止、恢复 (一) 探望权的行使 探望权虽与直接抚养权同时成立,但在设立和行使过程中仍需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探望权满足于探望权人、抚养方和未成年子女各方的权益保护。一是自动取得原则,即只要抚养权一确定,探望权同时成立,非直接抚养方取得探望权,协议内容只是探望权的时间或方式,而不是是否有探望权。二是主体特定原则,即行使探望权的主体只能是非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父或母一方,而不是其他近亲属,三是协议优先原则,这就要求离婚时,要明确探望的时间和方式。四是互利原则,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即不论是选择什么时间和方式探望未成年子女时,都必须本着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成长、抚养方的抚养权利的行使和探望方的感情交流、关爱心理传递的需要。五是独立客体及中止原则,独立客体,就是当享有探望权的一方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单独提起“探望权纠纷”的诉讼。经人民法院调解或裁决的探望权行使,父或母一方不得设置执行障碍,不得拒绝一方行使权利,任何一方侵犯对方利益,都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探望权是一种法定权利,与直接抚养权同时成立,因此不存在确权的问题,但是行使探望权,涉及到抚养方和子女的利益,因此有必要确定探望的时间、方式。婚姻法第38条第2款规定了探望的时间、方式的两种途径:“行使探望权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由此可见,法院审理涉及探望权案件中,应尽量使用调解方式,使双方当事人在探望的方式上自愿达成协议,有利于案件的执行,并且体现了“协议优先”的原则。根据该原则,探望权的行使首先由当事人协议。协议的内容主要是指探望的时间、地点、方式等问题。所谓探望时间是指在什么时间见面,见面后所持续的时间长短。探望方式是指暂时性的探望还是逗留性的探望等。 探望权纠纷: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不积极协助探望,或因探望的方式、时间而产生的分歧而形成的诉讼。接抚养一方拒绝协商时,探望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应本着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基本原则,根据当事人双方的实际情况,依法就探望的时间与方式等问题作出判决。协议可在法庭外进行,也可在人民法院调解过程中进行,协议的内容应记载在离婚调解书中,之所以由当事人协议,是因为当事人双方对自己和子女生活实际状况有充分、全面的了解,使达成的协议不致于脱离实际情况,同时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协议也易于双方执行。须注意的是,法院对当事人的协议内容应进行必要的审查,以确保未成年子女的权益。探望权的行使方式可以采取下列方式: (1)见面; (2)短期生活在一块; (3)通信、通电话、赠送礼品、照片或物品; (4)共同进餐、游玩或短期旅行,等等。 但在现实生活中,当事人离婚时往往存在敌对情绪,故当事人在协议时可能会过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故意提出不合理的探望时间、地点与方式,有些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甚至拒绝就探望的有关问题进行协商,故在当事人协议不成或直 (二)探望权的中止与恢复 探望权是探望权人的法定权利,法律应该严加保护。但是探望权也涉及到抚养方与子女的利益,行使不当往往会损及相关人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婚姻法为平衡两者的利益,通过立法与司法解释严格限制了探望权中止的法定理由与程序条件。其中第三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在履行生效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的过程中,请求中止行使探望权的,人民法院在征询双方当事人意见后,认为需要中止行使探望权的,依法作出裁定。中止探望权的情形消失后,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通知其恢复探望权的行使。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及其他对未成年子女负担抚养、教育义务的法定监护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权的请求。”从主体及司法解释看,探望权中止的法定理由只能是“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以此作为探望权中止的唯一法定理由,体现了以未成年子女利益为基准的立法倾向。人民法院应严格按照这一法定理由作出判决,不得任意中止探望权人的探望权。 对于何种情形属于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立法及司法解释皆未明确规定。结合司法实践,其情形主要有:1、探望者有精神病,丧失行为能力的; 2、探望者有传染性疾病,影响子女身体健康的; 3、探望者有酗酒、吸毒、赌博等恶习的; 4、探望者对子女有暴力倾向的; 5、探望者有骚扰子女的行为的; 6、探望者有教唆、引诱子女实施不良行为的; 7、探望者利用探望机会将子女藏匿的,等等。中止探望权对探望权人影响巨大,也可能影响到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因此立法及司法解释都规定中止探望权的主体只能是人民法院,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中止探望权人的探望权。人民法院中止探望权必须经过审理,查明事实,询问双方当事人,并以裁定的形式作出。如果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已经消失,就应当允许恢复探望权的行使。既然探望权的中止是由人民法院以裁定形式确认的,那么探望权的恢复也应当由人民法院以裁定形式确认。人民法院接到有关当事人的申请后,应当认真审查当事人目前的情况,在确认当事人不存在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后,可以恢复当事人的探望权。 六、探望权的强制执行问题 (一)探望权强制执行在实践中可采取的几种做法 1.通过由申请执行人与被申请执行人签订执行和解协议的方式实现申请方的探望权。和解协议的内容可涉及探望的方式、时间、地点等。按婚姻法的规定,协商探望是优先适用的方式。 2.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思想说服教育,使被执行人即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自动履行探望义务,使申请执行人实现探望权,这是实现探望权的最主要方式。 3.由未成年子女就读的学校、幼儿园或住所地居委会协助完成探望权执行,实现申请执行方的探望权利。即由法院执行部门向未成年子女就读的学校、幼儿园、居住的居委会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由学校、幼儿园、居委会将申请执行人的未成年子女带到指定的地方,由申请人完成对未成年子女实行探望、教育行为。 4.通过对被执行人适用强制措施来实现申请执行人的探望权。 即对无故阻挠、刁难、隐匿子女、拒绝申请执行人行使探望权的人采取训诫、罚款、司法拘留等强制措施,促使申请执行人的探望权得以实现。 5.探望权强制执行案件因申请执行人行使变更监护人诉讼权利而起诉到法院,法院依法判决变更监护人的判决生效,得以终结执行。 (二)探望权强制执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能强制执行未成年子女的人身。民事案件执行的标的只能是财物的给付或行为的履行或代履行,不能强制执行人身。即不能以通过强制要求申请执行人的未成年子女到某个地方让申请执行人行使探望权的方式强制执行未成年人的人身。 2.探望权的强制执行中,要充分尊重未成年子女的意愿。特别是未成年人是10周岁以上的人的情形下,在探望权的执行过程中,应充分征求未成年人的意见,如果申请执行人的未成年子女拒绝探望,即不能强制执行。 3.遇有被执行人申请中止探望及申请执行人要求变更监护人的情形时,应告知申请执行人或被申请执行人到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作出中止探望或变更监护人的判决,执行法官不能依职权主动作出中止探望或变更监护人的决定。因为依照婚姻法第三十八条以及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第十八条的规定,中止探望及变更监护人只能由法院通过诉讼作出判决。在以上中止探望、变更监护人的判决作出前,应中止探望权的执行。 4.对拒不履行已生效的判决,拒绝申请执行人行使探望权,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被执行人,应按最高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及时将案件依法移送到行为发生地的公安机关立案查处。但在执行实践中,对被执行人是否已构成犯罪应从严把握,严格按解释规定的标准界定。因为轻易对被执行人判处刑罚,会给未成年子女的身心造成不利的影响,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婚姻家庭的稳定。 (三)强制执行探望权的对策与建议1. 做细致的思想工作。要把思想教育和法制宣传工作贯穿执行始终,通过做细致的疏导教育工作,使当事人认识到子女和父母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解除,对方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自己阻碍、拒绝对方行使探望权的行为是违法的,同时探望权的实现也是保证子女身心健康的需要,使当事人为子女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主动履行协助义务,从而使案件能得以顺利执结。2.慎用强制措施。在执行中有时思想说服教育工作不能奏效的情况下,对那些经常无故阻挠、刁难甚至隐匿子女,拒绝对方当事人行使探望权的人,可以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如拒不配合也会受到妨碍民事诉讼的训诫、罚款、拘留等惩罚,对拒不履行情节严重的依法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当然,如果将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予以司法拘留或刑事拘留,必然不利于子女的最大利益,所以应慎用。 3.注重维持当事人之间和谐关系。探视权案件的执行不是“一锤子”买卖,当事人之间存在着浓浓的亲情和血缘联系,即使该类案件执行完毕,他们之间的亲情和血缘联系也不因此消灭。这一背景使得案件的执行目标和价值追求必然高于一般案件,它不仅要求判决书确定的义务能够实现,而且还要求当事人之间的良好关系能够维持;不仅要求物质性的权利能够实现,而且要求申请人在精神上、心理上、情感上不因此受到打击和伤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