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毕业论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doc_第1页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doc_第2页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doc_第3页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doc_第4页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 绩: XX科技师范学院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中文):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 (外文):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y Research 专 业: 教育管理 学生姓名: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2011年10月10日毕业论文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论文中所引用是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独自承担。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2011年10月10日目录1.引言.12.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23.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23.1研究性学习.23.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23.3信息技术教育.33.4劳动与技术教育.34.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目标.34.1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3 4.2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45.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45.1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45.2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65.3未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76.结束语.10参考文献.10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摘要:2001年6月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把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为小学至高中的必修课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生事物,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走进生活,实现其课程的价值,有赖于各种内在与外在的条件。因而,探讨和研究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由于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对活动课程缺乏应有的重视,同时它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缺少专职教师,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些评价理念,使得其在实施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本文旨在为这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建立广泛的支持系统,以便更好地实施。关键词: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Abstract: In 2001 June release of the outline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 Trial), a kind of curriculum form -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curriculum of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ies, as a primary school to high school compulsory course.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ctivity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our country is still a new thing, it can extent into the life, realize their value of course, depends on a variety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Therefore,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ies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has profou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As a result of our country traditional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pattern of activity curriculum the lack of atten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no standards, no textbooks, lack of full-time teachers, there is no specific evaluation criteria, only some evaluation concept, the implementation has encountered many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solution for these problems, cause the attention of concerned branc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ide range of support system, in order to better implement.Key word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the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1 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 常维国,冯显金.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04期.70.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应验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课程的综合化趋势不只是改变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它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现行的分科主义课程体系过分追求“工具理性”,把人与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割裂开来,倡导对世界的有效控制;它把学科文化强化为“精英文化”,并将之与“大众文化”割裂开来,最终将导致学生人格的“片断化”。当时代要求人与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和谐共生的时候,当时代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时候,当时代要求人格整体发展的时候,课程的综合化就成为必然。于是,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活动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台湾省则把“综合活动”作为新课程七大学习领域之一。而我国依然在运行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存在如下缺陷:第一,它基于原子论、机械论的视野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忽视了世界的整体性,也把原本内在统一的科学、艺术与道德割裂开来;第二,它以谙熟学科知识和训练技能为宗旨,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第三,它过多倚重了接受学习方式,忽视发现、探究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第四,它把学习理解为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很大的发展性和适应性,它的价值在于: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因此,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教材到实施中的一系列问题将利于这门课程的顺利开展。2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潘景峰.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中小学电教,2002年第12期.83.3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是一个有由国家宏观指导,地方和学校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活动方案的三级管理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四方面内容。3.1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各种富有时代感的主题(如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价值观教育等)都可以不断渗透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3.2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3.3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理念。3.4 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倡导以项目为载体从事学习活动。该领域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4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目标4.1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4.1.1 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体现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1.2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还具有实践取向,即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指向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取向对超越我国注重“坐而论道”、忽视技术文化和操作能力的教育传统具有重要意义。4.1.3 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自然中。学生和他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育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屏障。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4.2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终极追求。” 张延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谈J.吉林教育,2003年第06期.18.5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5.1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5.1.1 明确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关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从理论研究到课程实施,课程的性质定位与基本价值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基本大家普遍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新课程的难点;是一门综合性、经验性、实践性课程,是体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课程,即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开发与实施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丰富学生的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开设综合实践类课程,是时代发展下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世界各国的实践类课程的名称尽管不同,但核心价值是相同的。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以往的活动课的继承、发展和规范。关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突出学生主体、联系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以及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应充分体现该课程的主体性、生成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等本质特征。5.1.2 探索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系列问题,积累了有效的课程实施经验,形成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模式主要有:校本开发实施模式、“学校+基地”推进模式。校本开发实施模式。校本开发实施模式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规划,课程开设进入常态实施状况。“学校+基地”推进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有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国内有不少地方十分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践活动基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形成了“学校+基地”推进模式。该实践模式的特点是:第一,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基地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基地配备专职教师、多样化的实践素材、实践场所和设备,并能够提供大批学生食宿等基本生活和学习条件。第二,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与学校的合作。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切实解决了学生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并注重跟踪指导学生后续的活动过程。 5.1.3 研究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初步形成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制度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难点,难点之一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制度是个空白,既没有地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制度,也没有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制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细节问题,通过对这些具体问题的研究,地方和学校正在逐步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制度。地方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地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规划制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评价制度,把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制度,规范教师指导的行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评价制度,涉及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等问题。5.1.4 加强研究与合作,建设网络,开展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网络教研,初步形成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团队定期召开一次课程改革实验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题研讨会,通过研讨会,探讨问题、交流经验,促进合作。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施,目前的基本问题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实施和有效实施。通过网站建设,开展网络教研,为中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提供资源素材、开展问题研讨、提供合作平台。5.2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5.2.1 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足素质教育的口号虽然喊着许多年,但由于整个民族教育还被浓重的应试教育氛围笼罩,到头来还是觉得“雷声大而雨点小”。传统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应试教育思想,使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普遍认为学科成绩才是升学考试的唯一条件(而实实在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设考试),而把人的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置于次要和从属地位,这样,实施这类课程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首先,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和灵活性,使早已习惯于封闭性和机械化的学科教学的教师和学生,对此类课程特有的模式、性质和作用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严重影响着这类课程的深入开展;其次,由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比较严格,比如涉及因素多、时间长、场地多、安全性高等。为此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便会产生畏惧思想和情绪,但多数教师缺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学经验、指导能力,遇到问题时往往素手无策。大多教师由于缺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经验,过于注重课程的形式,而忽视课程的实质。5.2.2 没有科学合理的实施制度和措施一些学校虽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但实施的过程随意性大,缺乏具体的统筹安排。这些学校还没有真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制度和措施,没有活动的全盘计划和长期规划,对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进行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同时也没有相适应的评价监督机制,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这类课程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影响。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学校和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活动课程的简单延伸,此类学校常以学校内部的团队活动或学生课外兴趣小组的科技活动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的学校面对这种“一无课标,二无教材”的新型课程感到“无从下手”。以上问题体现出许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不重视。这样就不能有效的贯彻执行我国的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制度,不能使其获得更好的建设和发展。更有学校不按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安排课时,甚至被其他学科课程挤占。此外许多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只重视课程教学的结果,忽视其最关键的过程。忽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就失去了对丰富教育资源的挖掘,也失去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正意义。5.2.3 课程资源和参考书等存在很大的欠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就课程资源而言,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前期积累,一切都必须从零做起。对于一线教师,他们既没有像学科课程那样有教材可以利用,也没有别人的系统经验可借鉴。因而,教师在组织实施活动时,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寻找这类课程的资源,去编写活动方案,去寻求开发课程资源,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使活动的形式单一,课程实施难以得到保证。 5.2.4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安排流于形式由于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其认识不够,加上诸多因素造成的困难,使一部分学校至今还没有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入教学工作计划,只是遇上级检查时应付开展一阵子而己。没有充分准备的综合实践活动,必然只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和补充,事实上只是一种装点门面的缀饰,效果当然甚微。5.3 未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中存在这么多问题,既有人们认识上的差异,又有现实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差异;既有师资队伍不足的因素,也有办学宗旨不端正的因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统一认识,认真研究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策,切实改变目前的状况。5.3.1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首先要充分认识开设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理解新问题、发现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它是任务是通过实践,让学生学会学习,探索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它对于学校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的人才观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次是正确认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在学科课程以外,以综合信息和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体验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知识、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由于它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淡化了学科课程的单一性,使学科课程在学习的深度方面受到了限制。因此,我们既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简单地看成学科课程的拓展延伸,也不能完全取代学科课程在知识学习上的重要作用。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真正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整体,才能使学校的教育走上和谐发展的轨道。5.3.2 努力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并行发展由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实施的模式和方法尚未成形,导致了活动内容紊乱,随意性大。因此,我们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加强对此类课程的研究,使活动的内容、过程和形式清晰多样,效果明显。我认为,我们应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加强研究探索:其一,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序列化。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和学生的不同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按年级序列化。如开展有关科技的综合实践活动,对中年级(34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学习基础知识,理解概念,并利用它来培养简单制作能力,普及科普知识。对高年级(56年级)学生的要求是:掌握小制作(或小发明)的基本思路,能正确选择课题,较正确地评价小制作,并作一些改进。这样从层次要求上形成序列,逐步提高。其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系列化。要根据时代的需求、学校当地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开展多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使之具有具体的内容和目的要求。如开展具有美术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安排“做”、“考察”、“调查”、“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外观察生活,多角度去接受和认识艺术美、自然美,不断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培养学生绘画、审美能力的同时,开拓学生的智力。其三,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的评价原则是:不必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注重学生获得结果的体验过程;尊重多元,鼓励并尊重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在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评价系统主要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标准、权重分配以及评价方法和要求等。其中,以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尤为重要。学校、教师要着手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当然,任何评价体系都会有它的局限性,实施久了就会显现出它的不足之处。学校、老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才能科学地对活动的效果给予中肯的评价。5.3.3 着重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四个领域中,研究性学习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学习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突出表现,而学生是否主动学习是决定活动成功与否的因素。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探究,培养创新能力。其一,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活动中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是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满足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探究的心理要求。如开展课题为我与周围环境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利用图片、投影、录相等形式展示环境污染、资源竭尽的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形成,并提出问题让他们主动探究其造成的原因。学生们带着问题到图书室、气象部门、环保部门,或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上获得信息,然后进行交流,写调查报告和倡议书。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人翁责任感。其二,创设宽松的研究氛围。经调查了解,有许多教师在活动前,制定了许多条纪律来约束学生。使学生没有自己回旋的余地,久而久之,对活动会索然无味。事实证明,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性才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老师要主动拆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用民主、平等取代师道尊严,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畅谈所欲,体验感受。教师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获得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模拟表演。教师不拘泥于固定的框架,只要学生体会感受有理,都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学生思维的琴弦就被拨响,表演出来的情境自然合情合理,富有创意。其三,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交互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保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合作完成研究任务。这样,每个成员既能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又要和其他成员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既定的实践任务,达到活动预定的研究目标。5.3.4 要求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努力开发校本课程除对中小学综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