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勘先导孔施工方案.doc_第1页
复勘先导孔施工方案.doc_第2页
复勘先导孔施工方案.doc_第3页
复勘先导孔施工方案.doc_第4页
复勘先导孔施工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一、工程概况2二、工程地质3三、施工布置41、施工道路布置42、施工供水、供电布置4四、先导孔施工41、施工准备42、先导孔主要施工方法4五、质量控制要点71、孔位放样及测量72、钻机对位检查7六、安全文明施工、环保措施。71、安全保证措施72、环境保护措施7七、施工时段及资源配置97.1、施工时段97.2、资源配置9地质复勘先导孔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根据峡江水利枢纽库区防护工程混凝土防渗墙工程施工技术要求,施工前采取先导孔进行地质复勘,先导孔间距宜为50m,准确判断基岩面外露高程,详细分析防渗墙堤段的地质条件,查明防渗墙堤段孤石、木头等埋藏物分部特征等;编制孔位轴线剖面图;在工程地质条件类似的地段进行生产性试验,以取得造孔、固壁泥浆、墙体浇筑等施工工艺和参数等。防渗墙先导孔布置主要以槽孔深度大,且下部有溶洞灌浆处理段为主,桩号为1+2653+218。根据峡江水利枢纽库区防护工程溶洞处理工程施工技术要求,施工前进行地质复勘,详细分析堤段的地质资料,查明溶洞分布特征等,编制溶洞分布剖面图;在不同类型的溶洞分别进行生产性试验,以取得造孔、灌浆等施工工艺和参数。溶洞处理桩号为1+2653+218,先导孔布置利用砼防渗墙地质复勘先导孔,待砼防渗墙地质复勘先导孔完成后,继续向下钻孔,查明地质情况。二、工程地质同赣堤桩号0+0000+980段堤基下伏基岩为下第三系新余群(E1-2xn)泥钙质粉砂岩;桩号1+2803+220段堤基下伏基岩为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灰岩,其下为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2c)白云质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桩号3+2203+800堤基下伏基岩为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2c)白云质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和石炭系下统梓山组(C1z)绢云粉砂岩、炭质粉砂岩,下伏石炭系下统横龙组(C1hn)钙质细砂岩和泥盆系上统三门滩组(Dssh)绢云粉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其中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灰岩中存在溶蚀现象,岩溶较发育,且局部规模较大,虽然大多充填含砾粘土、砾质土和砂砾石,但其透水性强,可能形成渗漏通道。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2c)白云质灰岩的质地不纯,由于石炭系白云质灰岩中岩溶发育稀少,且岩溶多被粘土充填,钻探中局部发现有小规模的溶洞,但发育零星,规模一般不大,其充填物大多已岩化,连通性较差,透水率不大,且埋深较大,不易形成渗漏通道。三、施工布置 1、施工道路布置根据工程施工总布置,结合施工主干道及场内道路。同赣堤先导孔施工均利用场内施工道路运输。2、施工供水、供电布置先导孔施工用水较少,采用潜水泵就进抽水。施工用电用100kw发电机1台供电。四、先导孔施工1、施工准备1)、施工前对先导孔施工图纸作详细会审,是哦概念股人员都要对钻孔所在地区的地质和水文等情况必须有全面的了解,并熟悉图纸。2)、钻孔施工队伍负责机械的前期准备,保证钻机能正常运转;测量组按施工图纸准确放样,放出孔中心点,并认真进行复核。3)、施工前,施工现场负责人和施工员应逐孔桩全面检查施工准备,逐级进行技术安全交底和安全教育,要施工安全、技术管理、组织、措施都得到落实。2、先导孔主要施工方法1)、钻孔防渗墙先导孔钻孔拟使用XY-2型钻机进行施工,配50钻杆,开孔孔径定为91mm。钻孔时,参考防渗处墙中剖面图地质情况,对孔内各种情况,如换层(土层、砂层、砂卵石层)、破碎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准确判断入岩面高程,以作为抓斗成槽施工的依据。溶洞处理先导孔钻孔在防渗墙先导孔钻进至岩石后继续钻进,变更钻杆,终孔孔径控制为75mm,穿透岩层,详细查找并记录溶洞分布及溶洞填充情况。当钻孔穿过松软岩层,或遇有坍孔掉块时,应先进行灌浆处理,然后再继续钻进,如发现集中漏水,立即停钻,查明漏水部位、原因,做出相应的处理后再继续钻进。溶洞处理先导孔钻孔方法、规范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1)、钻进深度和岩土分层深度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5cm;(2)、应严格控制非连续取芯钻进的回次进尺,使分层精度符合要求;(3)、溶洞内填充物钻探的岩芯采取率,对完整和较完整岩体不应低于80%,较破碎和破碎岩体不应低于65%;对粘性土不应低于90%。2)、取样对先导孔溶洞填充物进行岩芯取样,按取芯次序统一编号,填牌装箱,并绘制钻孔柱状图和进行岩芯描述,钻孔中厚度不足3m的土层取样数量不得少于1个,厚度3m以上的土层,取样数量不得少于2个。根据地质报告中显示地质的构成、厚度和土层均匀性,厚度较大的土层取土间距可适当加大,相邻钻孔取土深度错开,以保证土样具有代表性。在软土、砂土中宜采用泥浆护壁;如使用套管,应保持管内水位等于或稍高于地下水位,取样位置应低于套管底三倍孔径的距离;采用冲洗、冲击、振动等方式钻进时,应在预计取样位置1m 以上改用回转钻进;下放取土器前应仔细清孔,清除扰动土,孔底残留浮土厚度不应大于取土器废土段长度(活塞取土器除外);制作专用岩芯盒对岩芯进行存放,并对岩芯用岩芯卡片进行标记,放于指定地点妥善保存。标记内容有时间、孔号、钻孔深度、取芯长度、岩芯编号等。3)、压水试验溶洞处理先导孔钻孔过程中,地层发生变化时进行简易压水试验。简易压水试验方法为:压力为灌浆压力的80%,该值大于1.0MPa时,采用1.0MPa,压水20min,每5min测读一次流量,取最后的流量值作为计算流量,其成果以透水率表示。简易压水试验压力采用灌浆压力的80%,最大不超过1MPa,每5min测读一次压入流量,连续读取四次,取最后的流量值作为计算流量。4)、资料整理根据防渗墙先导孔钻孔记录及芯样描述,绘制防渗墙堤段地质剖面图及孔位轴线剖面图,并对比设计施工图,分析地质变化较大堤段地质条件,作为防渗墙造孔施工依据。根据溶洞处理先导孔钻孔记录及芯样描述,绘制溶洞分布地质剖面图及孔位轴线剖面图,并对比设计施工图,分析地质变化较大堤段地质条件,作为溶洞处理造孔及灌浆的施工依据。五、质量控制要点1、孔位放样及测量 施工现场通过测量复核场地标高,孔位放样采用控制桩引测出具体孔位的办法,保证孔位放样的偏差小于5cm。2、钻机对位检查 钻机就位后让钻头对准孔位中心,钻杆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后开钻,孔位偏差不大于5cm,保证成孔质量。六、安全文明施工、环保措施。1、安全保证措施1)、施工现场设安全员1名,佩戴统一袖标,配合施工班组进行现场指挥,防止出现安全事故。2)、施工现场人员佩戴安全防护用品,防止闲杂人等进入施工现场,确保施工安全顺利进行。2、环境保护措施1)、开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护意识,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一律带安全帽。2)、施工中根据现场情况和基础处理施工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各工序安全操作规程。3)、各种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未经考核合格不得上岗。4)、施工用电必须符合安全用电规定。5)、各种材料堆放时,应统一规划,严禁随意堆放材料,影响施工。6)、选择性能优良、噪音小的施工机械,对本工程使用的钻机等机械要进行定期保养维护,以减少因机械故障产生的附加噪声与振动。附表:地质复勘先导孔钻孔编号及桩号序号先导孔编号桩号备注序号先导孔编号桩号备注1XDK-11+29024XDK-242+4402XDK-21+340ZK30425XDK-252+4903XDK-31+39026XDK-262+5904XDK-41+44027XDK-272+6405XDK-51+49028XDK-282+6906XDK-61+54029XDK-292+7407XDK-71+59030XDK-302+7908XDK-81+64031XDK-312+8409XDK-91+69032XDK-322+890TK11010XDK-101+740ZK30633XDK-332+94011XDK-111+79034XDK-343+99012XDK-121+84035XDK-353+04013XDK-131+89036XDK-363+09014XDK-141+94037XDK-373+14015XDK-151+99038XDK-383+19016XDK-162+040ZK3103917XDK-172+0904018XDK-182+1404119XDK-192+1904220XDK-202+2404321XDK-212+2904422XDK-222+3404523XDK-232+39046说明:XDK-2、XDK-10、XDK-16、XDK-32与原勘探孔重合,利用原勘探孔。七、施工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