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知识体系表格.doc_第1页
中国法制史知识体系表格.doc_第2页
中国法制史知识体系表格.doc_第3页
中国法制史知识体系表格.doc_第4页
中国法制史知识体系表格.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法律思想历史时期 法治思想 夏商时期 神权法思想 西周时期“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周公)。德的要求:敬天、敬祖、保民西汉中期至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董仲舒)宋代以后“明刑弼教”(朱熹)清末“中体西用”(沈家本)二、中国古代重要的民事立法(一)西周出礼 入刑 礼的精神原则,即“亲亲”(父为首)与“尊尊”(君为首)出礼入刑:礼正面规范言行,刑处罚违礼行为;(礼已经具备法的性质)“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强调礼有等级差别,贵族官僚在适用刑罚上有特权“五礼”包括:军(行兵仗之礼)、凶(丧葬之礼)、嘉(冠婚之礼)、宾(迎宾待客之礼)、吉(祭祀之礼)契约 婚姻继承 法律 契约 买卖契约:称为“质剂”。“质”和“剂”有别,“质”是买卖奴隶、牛马所用的较长的契券:“剂”是买卖兵器、珍异之物所适用的较短的契券借贷契约:称为“傅别”。“傅”,是把债的标的和双方权利义务等写在契券上;“别”,在简札中间写字,然后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质人是专门管理契约的机构婚姻 婚姻缔结的原则:“一夫一妻”、“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六礼”程序:纳采(男家请媒人向女方提亲)、问名(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清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纳吉(卜得吉兆后即与女家定婚)、纳征(纳币,送聘礼)、请期(男方携礼至女家商定婚期)、亲迎(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婚姻关系的解除:“七出” :不顺父母(逆德)、无子(绝嗣不孝)、淫(乱族)、妒(乱家)、恶疾(不能共祭祖先)、多言(离间亲属)、盗窃(反义);“三不去”:有所娶而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继承 身份、财产继承一致: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二)宋代 契约与婚姻继承法律 契约 买卖契约分为绝卖(一般买卖)、活卖(典卖)和赊卖(类似预付方式) 租赁契约对房屋的租赁称为租赁或借,对人畜车马的租赁称为庸、雇租佃契约宋时由地主向国家缴纳田赋,佃农过期不交地租,地主可以于每年十月初一到正月三十向官府投诉,由官府代位所取借贷契约借是使用借贷、贷是消费借贷。不付息的使用借贷称为负债,报付息的消费借贷称为出举婚姻 婚龄的规定(男年十五,女年十三)禁止五服以内亲属结婚(姑舅两姨兄弟姐妹结婚例外)。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原则上禁止在任州县官与部下、百姓交婚允许妻子在一定条件下(三年不归,六年不通问)离婚或改嫁继承 允许在室女、出嫁女享受部分继承权,遗腹子与亲生子享有同样的继承权南宋绝户立继承人分为立继(夫亡妻在从妻)和命继(夫妻俱亡从其尊长亲属)三、中国古代重要法典的演变及其特色铸刑书、铸刑鼎与竹刑 “铸刑书”: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铸刑鼎”: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竹刑”:邓析综合当时邓国内外的法律编著而成的,虽属私人著作,但也影响深远法经 内容魏国李悝所作盗法、贼法,惩罚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产的法律规定网法(又称囚法),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捕法,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规定杂法,“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主要规定了“六禁”,即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徒禁、金禁具法,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法原则的规定,起着“具其加减”的作用,相当于近代刑法典中的总则部分历史地位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和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为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魏律 该律共18篇 将 “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 “八议”制度(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正式列入法典 晋律 又称泰始律,律学家张斐、杜预为之作注(故又称张杜律) 精减法律条文,形成20篇602条的格局 在刑名后增加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 内容上进一步纳礼入刑,最突出的表现是 “准五服以制罪” 北魏律 该律共20篇将“官当”制度正式列入法典吸收汉晋立法成果,采诸家法典之长,“取精用宏”北齐律 该律共12篇将刑名与法例律合为名例,置于全律之首,充实了刑法总则精炼了刑法分则,使其成为11篇:禁卫、户婚、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规定“重罪十条”(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在中国封建法律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封建后世的立法影响深远开皇律 规定了“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不道、恶逆、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注意与“重罪十条”区别:去掉“降”,多了“不睦”,强调“谋”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以劳役刑为主武德律 唐高祖时制,唐代首部法典贞观律 确立了唐律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增设了加役流制度唐律疏议 唐高宗命长孙无忌等人在贞观律的基础上,纂定永徽律,并下令召集律师学通才和一些重要臣僚对永徽律进行逐条逐句的解释,撰律疏30卷,与永徽律合编在一起,称为永徽律疏;至元代后,人们以疏文皆以“议曰”二字始,故又称为唐律疏议唐律疏议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它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保存下来得最完整、最早、最具有社会影响的古代成文法典唐六典 唐玄宗开元年间制定,首次规定法官回避制度。宋刑统 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封建法典,它在内容上沿袭唐律疏议,但在律下分213门,而且律后附有唐中期以后至宋初的敕、令、格、式编敕 敕是指皇帝对特定的人或事所颁布的诏令,为一时之权制,不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编敕是把众多的散敕,加以分类汇编,经皇帝批准颁行后,具有了普遍的法律效力。编敕起始于宋太祖建隆编敕。宋仁宗之前,基本上“律敕并行”。神宗时设有“编敕所”,使敕的地位提高,足以代、破律大明律 洪武二十二年大明律一改唐、宋旧律的传统体例,形成了以名例、吏、户、礼、兵、刑、工等七篇为构架的格局 明大诰 是将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审理的案例整理汇编而成的一部特别刑法,表达了朱元璋重典治国的思想和主张。明大诰由案例、峻令、训导三方面内容组成 大清 律例 于乾隆五年完成,颁行天下。它以大明律为蓝本,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成文法典,中国传统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者大清会典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朝会典”;从乾隆会典开始,典、例分编四、中国古代重要的司法原则朝 司法原则 西周 狱(刑事案件)、讼(民事案件)奴隶制五刑:墨、劓、刖、宫、大辟(死刑的总称)三刺(群臣、群吏、万民)五听(辞、色、气、耳、目)秦朝 以身高确定刑事责任能力。 公室告(贼杀伤、盗,百姓必须告发),非公室告(子盗父母,父母擅杀、刑、髡子及奴妾,不得告发和受理;强行告发者还应受罚);诬告反坐(诬告罪名定罪于诬告者自身)汉朝 上请:始于汉高祖(“郎中有罪耐以上,请之”),到东汉时成为普遍特权恤刑原则:始于汉景帝(“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侏儒,当鞠系者,颂系之”)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正式确立于汉宣帝,以卑匿尊免罪春秋决狱:“论心定罪”秋冬行刑(谋反大逆除外)唐朝 区分公罪与私罪(公罪从轻)自首免罪(附条件:犯罪未发;不能“不尽”、“不实”;不适用于越度关、奸、私习天文、折伤人、谋反等重罪;上缴或偿还赃物)自新(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追捕逃亡之后再投案)减轻处罚化外人原则(同一国籍的按其本国法,不同国籍的按中国法)类推原则(举轻明重,举重明轻)保辜制度依法刑讯,众证定罪三司推事(大理寺卿、刑部侍郎、御史中丞)三司使(大理寺评事、刑部员外郎、监察御史)都堂集议制(死刑案件)宋朝 折杖法(反逆、强盗等重罪除外)配役刑(源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杖脊、配人、刺面)凌迟(首用于五代时的西辽,北宋仁宗时使用,神宗熙宁以后成为常刑南宋庆元条法事类将其作为法定刑)提点刑狱司:巡视州县,轻者立断,重者奏裁翻异别勘洗冤集录:南宋宋慈,世界最早的法医学著作元朝 四等人制度蒙汉异法(蒙古人及宗室的案件由中央大宗正府审理,汉人及南人的案件由刑部审理)明朝 从重兼从新原则重其所重(贼盗、钱粮),轻其所轻(风俗、礼教)县审结笞杖案件,省提刑按察使司审结徒刑案件,军流以上案件由中央决定原告就被告;军民分诉分辖制廷杖(明太祖朱元璋首用;成为法外用刑的惯例);厂、卫干预司法清朝 州县决定笞杖刑,督抚批复徒刑案件会审:秋审(地方上报的斩监候、绞监候案件),朝审(刑部判决的重案,京师附近斩监候、绞监候案件),结果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嗣但导致多方干预司法,使制度与实际脱节 五、中国古代重要的刑罚和罪名刑罚与罪名 秦汉徒刑:城旦、舂(五年);鬼薪、白粲(四年);隶臣、妾(三年);司寇、作如司寇(二年);候(一年)耻辱刑:髡(去发)、耐(或完,留发)死刑:“具五刑”唐六杀(谋杀、故杀、斗杀、误杀、过失杀、戏杀)六赃(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强盗、窃盗、坐赃),坐赃与职权无关明奸党罪(明太祖时期创设)充军(终生充军和永远充军)童鞋注意:故杀和谋杀1、故杀:西晋强调主观意图;唐之后为临时起意的故意杀人,与国外趋同2、谋杀:西晋为必要共犯;唐、明也为共同犯罪,但承认一人可为本罪;清至今为有预谋杀人3、区分:(唐以后)事先有无预谋二人以上故杀必为谋杀六、中国古代司法机关的演变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 从司寇到廷尉 西周时期,中央设大司寇,负责实施法律法令,辅佐周王行使司法权;大司寇下设小司寇,辅佐大司寇审理具体案件;基层设有士师、乡士、遂士等负责处理具体司法事宜秦汉时期,廷尉为中央司法机关的长官,审理全国案件;郡守负责全郡案件审理;县令兼理本县司法,负责全县审判工作;基层设乡里组织,负责本地治安与调解工作御史制度变革 秦代御史大夫与监察御史,对全国进行法律监督汉代时期御史大夫(西汉)、御史中丞(东汉),负责法律监督西汉武帝以后设立司隶校尉,监督中央百官与京师地方司法官吏;刺史,专司各地行政与法律监督之职魏晋以降,为抑制割据势力,御史监督职能有明显加强。御史台主监察,权能极广,受命于皇帝,有权纠举一切不法行为唐宋时期 大理寺 北齐时正式设大理寺 审理中央百官与京师徒刑以上案件;流徒案件的判决,须送刑部复核;死刑案件必须奏请皇帝批准,对刑部移送的死刑与疑难案件具有重审权刑部 唐代刑部:复核大理寺判决的徒、流刑以上的案件,以及州县判决的徒刑以上案件,并有权受理在押犯申诉案件宋代刑部:负责大理寺详断的全国死刑已决案件的复核及官员叙复、昭雪等事。注意:神宗后,刑部分设左右曹,左曹负责死刑案件复核,右曹负责官吏犯罪案件的审核,其职能有所扩大宋审刑院是太祖时为加强对中央司法机关的控制设立的,使大理寺降为慎刑机关,地方上报案件必先送审刑院备案,后移送大理寺、刑部复审,再经审刑院详议,交由皇帝裁决。神宗时裁撤,恢复刑部与大理寺的原有职能御史台 以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为正副长官,下设台、殿、察三院,是中央监察机构,有权监督大理寺、刑部的审判工作,同时参与疑难案件的审判,并受理行政诉讼案件。分设台院、殿院、察院,统辖下属的诸御史三司推事 中央或地方发生重大案件时,由刑部待郎、御史中丞,大理寺卿组成临时最高法庭审理地方司法机关 唐代地方司法机关由行政长官兼理宋代地方州县仍实行司法与行政合一之制,但从太宗时起加强地方司法监督明清时期 刑部 明代刑部增设十三清吏司,分掌各省刑民案件,加强对地方司法控制。负责以下事务:审理中央百官犯罪;审核地方上报的重案,死刑应交大理寺复核;审理发生在京师的徒刑以上案件;处理地方上诉案及秋审事宜;主持司法行政与律例修订事宜 大理寺 明代大理寺是负责案件复核的“慎刑”机构,它的主要职责是复核死刑案件,平反冤狱,同时参与秋审、热审等,如发现刑部定罪量刑有误,可提出封驳都察院 明代都察院掌纠察。主要是纠察百司,会审及审理官吏犯罪案件。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 中央上述三大司法机关统称“三法司”。对重大疑难案件三法司共同会审,称“三司会审”地方司法机关 明朝地方司法机关分为省、府(直隶州)、县三级。沿宋制,省设提刑按察司,有权判处徒刑及以下案件清朝,地方司法分州县、府省按察司、总督(及巡抚)四级,其中州或县为第一审级,有权决定笞杖刑,徒以上案件上报七、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制改革商鞅变法 改“法”为“律”,强调法德普遍性;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主张,实行“轻罪重刑”、“不赦不宥”,鼓励告奸,实行连坐汉文帝废肉刑 起因:汉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公之女缇萦上书文帝改革内容:把黥刑(墨刑)改为髡钳城旦舂;改劓刑为笞刑三百,改斩左趾为笞刑五百,斩右趾为弃市评价:这次改革从法律上废除了肉刑,但存在“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之缺陷汉景帝刑制改革 改革内容:将文帝时劓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斩左趾笞五百改为笞三百;同年,景帝又颁布箠令,改革刑具,规定行刑不得换人评价:为结束奴隶制肉刑制度,建立封建刑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死刑复奏制度 北魏太武帝时正式批准死刑复奏制度,为唐代的死刑三复奏奠定基础。唐太宗将三复奏改为五复奏;明清时期与会审制度并行不悖八、中国近代法制(一) 清末1、清末“预备立宪”“预备立宪”的过程 1900年以后清王朝实行“新政” 1905年“仿行宪政”,派五大臣赴日本等国考察,设考察政治馆,后改为宪政编查馆 1906年9月发布“预备立宪谕”并进行官制改革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9年各省设立谘议局,1910年成立资政院1911年11月匆匆发布重大信条十九条,但也未挽回颓局,“预备立宪”即告破产钦定 宪法 大纲 清廷宪政编查馆编订,于1908年8月颁布中国近代第一个宪法性文件,23条,分正文“君上大权”和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特点:皇帝专权,人民无权“十九信条” 1911年清王朝迫于武昌革命风暴,匆匆命令资政院迅速起草宪法,企图度过危机,资政院仅用3天时间即拟定,并于1911年11月3日公布清政府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抛出的又一个宪法性文件,形式上被迫缩小了皇帝的权力,相对扩大了议会和总理的权力,但仍强调皇权至上,对人民权利只字未提,更暴露其虚伪性谘议局与资政院 清末“预备立宪”时期设立的地方咨询机关,1909年开始在各省设立。督抚监督谘议局的各项权力,可以责令谘议局停会、解散;实际上它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民意机构清末 “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设立的中央咨询机构,于1910年正式设立。只不过是承旨办事的御用机构,根本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议会组织2、清末修律大清现行刑律 1910年颁行改律名为“刑律” 取消了大清律例中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名称而分的六律总目,将法典各条按其性质分隶三十门 关于继承、分产、婚姻等纯属民事性质的条款不再科刑 废除酷刑 创制新罪名,如妨害国交罪、妨害选举罪、私铸银圆罪、破坏交通罪、破坏电讯罪等 只是在形式上对大清律例稍加修改,最能体现封建旧律本质的“十恶”、“八议”尚还保留,诸法合体的形式也未废除,所以无论在表现形式、法典结构以及具体内容上都不能说是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只是新刑律实施前的一部以刑为主的过渡性法典 大清新刑律 1911年公布,未正式施行抛弃了旧律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以罪名和刑罚等专属刑法范畴的条文作为法典的惟一内容在体例上抛弃了旧律的结构形式,将法典分为总则和分则确立了新刑罚制度,规定刑罚分主刑、从刑采用了一些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刑法原则和刑法制度如罪刑法定原则和缓刑制度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但仍保持着旧律维护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的传统大清民律草案 1911年8月完成,未能正式颁布与施行由修订法律馆主持,沈家本、伍廷芳、俞廉三等主持,日本法学家松冈正义等外国法律专家参与起草分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五编大清商律草案 修订法律馆起草大清商律草案,农工商部起草了改订大清商律草案分为总则、商行为、公司律、票据法、海船法五编,共1008条是近代中国惟一的商法典.体例严谨,内容周详,但脱离中国社会实际刑事、民事诉讼律草案 1910年完成,但均未及颁行诉讼法草案均系仿照德国诉讼法而成大理院编制法 1906年颁行是清廷为配合官制改革,而制定的关于大理院和京师审判组织的单行法规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 l907年颁行清政府颁行的关于审级、管辖、审判制度、检察机构等诉讼体制和规则的一部过渡性法典法院编制法 1910年完成,但未颁行清政府仿照日本制定的关于法院组织的法规,吸收了西方国家公开审判等一系列司法原则3、清末司法体制的变化清末司法体制的变化 四级三审诉讼制度 确立一系列近代意义上的诉讼制度,实行四级三审制,规定了公诉制度、证据、保释制度审判制度上实行公开、回避等制度初步规定了法官及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改良监狱及狱政管理制度领事 裁判权 中国人与享有领事裁判权国家的侨民间的诉讼:依被告原则享有领事裁判权国家的侨民之间的诉讼由所属国审理不同国家的侨民之间的诉讼:适用被告主义原则享有领事裁判权国家的侨民与非享有领事裁判权国家的侨民之间的争讼:前者是被告则适用于被告主义原则,后者是被告,则由中国法院管辖各国在华法院审理案件适用其本国的法律会审 公廨 1864年清廷与英、美、法三国驻上海领事协议在租界内设立的特殊审判机关凡涉及外国人案件,必须有领事官员参加会审凡中国人内与外国人诉公案,由本国领事裁判或陪审,甚至租界内纯属中国人之间的诉工也由外国领事审判并操纵判决(二)民国名称 时间、政府及性质 特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公布。具有中华民国临时宪法的性质,是中国历史上最初的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 以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学说为指导思想,使民权主义所确立的政治方案和原则通过法律的形式进一步具体化 确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更广泛的宣传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思想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和组织原则,依照三权分立原则,采用责任内阁制,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院行使行政权力 体现了资产阶级宪法中一般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了人民享有的权力 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天坛宪草 北洋政府1913年完成,在天坛起草得名采用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宪法原则,确认民主共和制度。后袁世凯解散国会,“天坛宪草”遂成废纸袁记 约法 北洋政府于1914年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因受袁世凯一手操纵而得名彻底否定民主共和制度,代之以个人独裁用总统独裁否定了责任内阁制用有名无实的立法院代替了国会制为限制、否定临时约法规定的人民基本权利提供了宪法根据中华民国宪法1923 中国近代史上首部正式颁行的宪法(贿选宪法) 用漂亮的词藻和虚伪的民主形式掩盖军阀专制的本质为平衡各派大小军阀的关系,巩固中央大权,对“国权”和“地方制度”作了专门规定中华民国宪法(1947) 1946年11月,蒋介石非法召开国民大会,于12月25日通过中华民国宪法,定于1947年1月1日公布,12月25日施行表面上的“民有、民治、民享”而实际上的个人独裁政权体制不伦不类。既非国会制、内阁制,又非总统制。实际上是用不完全责任内阁制与实质的总统制的矛盾条文,掩盖总统即蒋介石的个人专制统治的本质罗列人民各项民主自由权利,比以往任何宪法性文件都充分。但依据宪法第23条颁布的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戒严法、紧急治罪法等,把宪法的民主自由条款加以具体切实的否定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之名,行保护封建剥削、加强官僚垄断经济之实九、罗马法罗马法 十二表法 公元前450年十二表法:罗马国家第一部成文法诸法合体,私法为主,程序法优于实体法罗马法的发展 查士丁尼统一了市民法(共和国前期;仅适用于罗马市民;国家行政管理、诉讼程序、财产、婚姻家庭和继承)与万民法(共和国后期;适用于罗马市民与外来人以及外来人与外来人之间关系;所有权和债权)法学家活动的加强五大法学家(盖尤斯、伯比尼安、保罗、乌尔比安、莫迪斯蒂努斯)法学著作与法律解释具有法律效力国法大全的编纂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法学汇编)、查士丁尼新律,标志着罗马法达到了最发达阶段渊源 市民法的渊源包括罗马议会(民众大会,平民会议,百人团会议)的法律、元老院决议、裁判官告示、法学家解释;万民法的渊源主要是外事裁判官的告示罗马法的分类 根据法律所调整的不同对象可划分为公法与私法依照法律的表现形式可划分为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根据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可划分为自然法、市民法和万民法根据立法方式不同可划分为市民法与长官法按照权利主体、客体和私权保护为内容可划分为人法、物法、诉讼法罗马私法的内容 人法自然人。罗马法上的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上述三种身份全部或部分丧失,称之为“人格减等”法人。罗马法上虽没有明确的法人概念和术语,但已有初步的法人制度。罗马法上法人分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两种婚姻家庭法。实行一夫一妻的家长制家庭制度;罗马法的婚姻有两种,即“有夫权婚姻”和“无夫权婚姻”;古罗马所称的家或家族是指在家父权下所支配的一切人和物的总和,包括家父、妻、子女、奴隶和土地等物法物法,由物权、继承和债三部分构成诉讼法公诉是对直接损害国家利益案件的审理。私诉则是根据个人的申诉,对有关私人利益案件的审理私诉程序先后出现了三种不同形式:法定诉讼;程式诉讼;特别诉讼复兴 始于1135年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原稿被发现;由“注释法学派”到“评论法学派”童鞋注意:继承由“概括继承”到“限定继承”十、英美法系(一)英国英国法 历史沿革 封建法律体系的形成:普通法、衡平法、制定法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法的变化:国会立法加强,确立议会主权原则,制定法地位提高;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普通法和衡平法在内容上得到充实,并被赋予资产阶级含义现代英国法的发展:立法程序简化,委任立法大增;选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确立了普遍、秘密、平等、公正的选举原则;社会立法和科技立法活动加强;欧盟法成为英国法的重要渊源渊源 普通法。“遵循先例”是普通法最基本的原则,普通法最重要、影响最大的特征是“程序先于权利” 衡平法。它通过衡平法院的审判活动,以法官的“良心”和正义”为基础发展起来。其程序简便、灵活,法官判案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与普通法发生冲突时,衡平法优先;没有令状和陪审团 制定法。制定法在法律渊源中的重要性不如普通法和衡平法两种判例法,但其效力和地位很高,可对判例法进行调整、修改 高级法院 上议院(实际上的最高法院)、枢密院司法委员会、最高法院(上诉法院、高等法院、皇家刑事法院)陪审制度 英国是现代陪审制的发源地,陪审团的裁决一般不允许上诉,但法官可以撤销律师分类 出庭律师;事务律师(可在低级法院出庭)(二)美国特点及地位 1787年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成文宪法,宪法修正案是改变宪法的唯一方式。创造立法、司法双轨制 这种体制及其运作为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协调提供了经验最高法院司法审查权 确立于1803年“马布里诉麦迪逊”案,宣告了联邦宪法的最高地位最早的反垄断法 美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反垄断法创造缓刑制度 美国刑法创造了缓刑制度,并将教育观念和人道主义引入刑法改革十一、大陆法系(一) 法国法国重要法典 拿破仑时代形成“六法体系”宪、民、商、刑、民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