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年社会学.doc_第1页
关于老年社会学.doc_第2页
关于老年社会学.doc_第3页
关于老年社会学.doc_第4页
关于老年社会学.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年社会学 论文题目: 关于老年社会学 学 院: 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专 业: 年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关于老年社会学概述1一、老龄化2(一)老龄化趋势2(二)人口老龄化表现形式2(二)老龄化的原因3三、面对老龄化的对策3(一)、做实“个人帐户”,逐步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3(二)、建立老年医疗健康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3(三)、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优势4(四)、在农村实行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制度4(五)、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4(六)、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消费市场4三、总结5概述 “老年社会学”一词是1943年由EJ斯蒂格利茨首先使用,而后美国社会学家EW,伯吉斯第一次对老年社会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1948年奥托波拉克出版老年的社会调适一书,标志着西方老年社会学体系的初步成型。中国的老年社会学研究始于四十年代,经验调查兴起于八十年代前后.但在学科的建设上,老年社会学仍举步维艰。自1985年袁缉辉等发表城市老年生活研究以来至今,只有两本老年社会学著作,即1988年李德滨著的老年社会学和1989年袁缉辉等著的当代老年社会学。叶乃滋在1989年曾撰文指出:“目前,我国老年社会学研究仍处于初创阶段,突出的特点是科学精神不足和缺乏理性力量”,并进而指出,学科的逻辑起点不明确、研究对象不明确、研究方法落后、研究心态上的自然主义,是老年社会学研究的薄弱之处时隔6年,老年社会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上述弱点并无明显改观。如果说国外老年社会学理论具有二定的范式,那么中国老年社会学目前尚处在“无流派的流派”阶段。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面对我国这样的大国,养老问题越来越凸显的格外明显。一、老龄化(一)老龄化趋势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现有60岁及以上的人口1.32亿,占人口总数的10,65岁及以上人口为0.88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一些专家预计,今后五十年,老年人口还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到204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到约4亿人,占总人口的约26,平均不到四人就有一位老人,在大城市中大约每23人就有一位老人。 (二)人口老龄化表现形式 1、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增长快。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而法国用了115年,美国用了60年,最短是日本用了25年,故我国人口龄化速度与发达同家的速度相比十分惊人。2004年中国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1%,以后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接近1.41亿,我国已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人口的1/5,占亚州老年人口的1/2。开成原因,由于我国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减少了出生,减轻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同时人口预期寿命延长,造成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出现了低生育、低死亡的结果,从而显得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 2、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大。当发达国家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0%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而我国在20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达856美元,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人口预期寿命则由1994年41岁延长到70岁,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低收入国家之一,由于人口老龄化,政府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从而加大了对经济的压力。 3、老龄化分布不均和高龄化十分明显。大中城市已进入老龄化阶段,而中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大中城市,如上海市2000年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8.5%,北京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4.6%。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年轻人大量涌入城市。由原来老龄化城市高于农村而变为两者正在接近农村向城镇流动的年青人口增加,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农村“留守老人”。我国老龄人口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10万,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机率高,生理自理能力差,因此需要经济和生活照顾的双保证。 4、老龄化对家庭和赡养依赖性增强。随着老龄化高龄人口增多,三世健在的家庭比例很大,加上家庭“少子化”,使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弱化,老人对自己后代的经济依赖也更强,据统计,50%以上城镇老年人银行基本无存款,急需社会养老功能极大发挥,以弥补家庭。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高龄老人丧偶率上升。生理不能自理人数增加,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但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中青年夫妇常常,难以兼顾对老人的赡养与对子女的抚养。 5、老龄化对其它方面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都有相应影响,同时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脱离最低生活保障一线的困难加大。(二)老龄化的原因 首先是人均寿命的延长。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自本世纪中叶以来有了较大提高。1957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为57岁,70年代中期上升到65岁左右,1985年为68.9岁。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还会有所提高。 其次是出生率的下降。自70年代以来,因人口政策的重大调整使出生率急剧下降,由1965年的38下降到1985年的17.8,即由每对夫妻平均生育56个孩子下降到生育大约两个。 人口迁移也造成了地区性人口老化。中国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1997年中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一亿以上,权威部门预测,未来五至十年,中国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五百万的速度增长,2005年将达到一亿三千万,2010年接近一亿六千万。 三、面对老龄化的对策(一)、做实“个人帐户”,逐步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改为“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目的就是为了迎接下世纪人口老龄化高峰时养老金支付的危机。基金累积制养老金拥有许多优势,它可以帮助正在走向老龄化的中国维持充足的存款率和良好的投资与生活水准的不断提升,它能让劳动者分享经济改革成功的果实,并且拓宽和拓深中国的资本市场。(二)、建立老年医疗健康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首先我们要建立和健全老年医疗保险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满足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使老年人及其家庭不致因为疾病导致个人及家庭经济危机;开展面向老龄化社会的教育,医学教育要兼顾人口老龄化有其对医疗保健需求的特殊性,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中增加有关内容,使医务工作者系统掌握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特点;要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另一方面,要注意面向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包括保健常识,护理知识,紧急状况下的应急措施,提高人群对老年身心特点的认识和一般保健护理知识。其次要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措施。在逐步妥善解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强调并重视老年人的文化养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使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事业有一定的发展,为广大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条件。(三)、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优势对于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其好处至少有四:一是老有所为,于健康有益,延年益寿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标志。二是能有效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根据社会需要和自愿量力的原则,鼓励和引导老年人从事教育传授、社会公益事业、社区服务和自我服务等活动。对于从事教育、科研、医务工作和有其他特殊专长的老年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按规定和需要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为他们继续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有条件的老龄工作机构可帮助把退休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组织起来,让他们为企业界充当顾问,提供咨询服务。三是变隐性就业为显性就业既不新增就业压力,又能客观反映我国从业人员结构及就业状况,实现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率目标向提高总人口就业率目标的过渡,以促成整体国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进。四是有利于完善劳动力市场,根据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原则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发掘新费源,实现保费的潜在收入水平。(四)、在农村实行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制度未来的我国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广大农村,由于家庭规模逐步萎缩,子女数量持续下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动态速度也在加快。由于农村老人数量极大,农民本身又有土地使用权,因此从主体来说,农村养老应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提倡老人自养,树立自我养老意识。对于农村“三无”老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子女依靠),继续实行“五保”制度。对于遵守国家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独子(女)户、双女户,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五)、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社区养老服务包括提供家务劳动、家庭医疗保健、老人照料、护理等,还包括在社区兴办老年食堂、茶室、托老所、老年病防治站、法律咨询服务站、以及各种老年文体设施等等。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务,努力做到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居委会,有些大事也不出街道。(六)、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消费市场人口老龄化呼唤老龄产业。所谓老龄产业,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设施和经济活动。市场专家指出,全国老龄消费者中每年有100亿的购买力没有实现,换句话说,老龄产业现今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我们缺乏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医护和服务人员;缺乏足够的养老机构;缺乏上门服务的保健机构,而这些服务产业和岗位将创造许多新的工作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再看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