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界面评估之层次任务分析法_金微瑕.pdf_第1页
人机界面评估之层次任务分析法_金微瑕.pdf_第2页
人机界面评估之层次任务分析法_金微瑕.pdf_第3页
人机界面评估之层次任务分析法_金微瑕.pdf_第4页
人机界面评估之层次任务分析法_金微瑕.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271102) , 教育部人 文社科规划基金( 12YJC190018) 。 作者简介: 金微瑕( 1988 ) , 女, 浙江台州人, 硕士研 究生, 研究方向: 工程心理学, ( 电话) 0571 86843234( 电 子信箱) weixiajin gmail com。 人机界面评估之层次任务分析法 金微瑕, 李宏汀 ( 浙江理工大学 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实验室, 杭州310018)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一种人机界面评估方法 层次任务分析法, 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层次结构 中对任务进行分解, 得到任务的下位目标和与此对应的下位操作从而进行评估。本文总结该方法在评估的 针对性, 多面性, 继承性和交叉性等方面存在优势, 但同时也存在主观性较强和需要较长的培训和练习时间 等不足, 并介绍了该方法的实施过程以及在各个应用领域的案例, 和该方法的常用软件, 最后对该方法进行 总结和展望, 认为在使用过程中结合其他可用性方法的策略能够有效弥补该方法的不足, 充分发挥方法的优 点, 得到更好效果。 关键词: 任务分析; 层次任务分析法; 人机界面; 可用性评估; 人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TB1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8309( 2014) 04 0084 05 DOI: 10 13837/j issn 1006 8309 2014 04 0019 1引言 在可用性研究中最为常见和主要的方法是 可用性测试以及其他一些可用性诊查法和调查 法, 比如问卷调查和观察法等。本文主要介绍一 种虽在国外广泛应用但在国内较少探讨到的方 法 层次任务分析法( Hierarchical Task Analy- sis, HTA) 和使用方法, 分析软件等。HTA 作为一 种用来描述任务目的和它们的下位操作( sub operations) 之间层次关系的核心可用性方法, 已 经有近 30 年的应用, 并被充分证明该方法可以 适用于界面设计和评估、 职能分配、 工作流程设 计、 错误预测和工作负荷量化评估等多种人机工 效学评价 1 3 。 1 1定义 层次任务分析法是一种描述目标及其下位 目标( Sub goals) 层次体系的方法, 提供了通用 的目标或任务分析描述框架, 通常用于分析人类 要完成的目标或者机器系统要完成的任务, 同时 提供了多种表示方式, 且能够表示下位目标之间 的多种时序关系 2, 4 。 1 2起源与发展 HTA 的起源大致上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 即著名的科学管理运动( Scientific Management Movement) 时期, 在开始阶段 Gilbreth 夫妇对该方 法的产生起到了主要作用 2 。他们期望能够用 更有效的方式来执行任务, 在观察到搬砖工会使 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搬砖工作后, 他们使用层次 任务分析法对搬砖工作进行了分析, 获取完成搬 砖工作的最佳方式, 并对工具、 作业辅助程序、 工 作流程进行革新后, 成功地将原本 18 步的工作 步骤减少到 4 步。 搬砖工任务过程中涉及到一个潜在的定律, 即将一个任务分割成各个独立的成分, 这些按照 时间顺序排列的独立成分称为动素( Therbligs) 。 此后 Gilbreth 的研究中开始将人的因素放在了和 任务的效率一样重要的位置上。随着这个重要 转变的产生, 关于 HTA 的研究就越来越接近现代 工效学的本质 2 。在 19 世纪 50 年代, 在一些程 度上也影响了 HTA 的发展, 一些主要的影响包 括: 将任务分解为基本动作元素( 动素) ; 调查系 统中的人的工作效率; 不仅对肢体活动而且对认 知活动进行推断; 以图形化的方式来展示研究成 果; 为人类行为理论提供支持。其中最主要的 是, 从系统论角度标识系统错误的不一致性, 指 出错误不一致性主要是来自人、 机器或者人类和 机器之间的交互。在此后的研究中, Annett 认为, HTA 不仅能够分析结果不仅能够反映发生的事 件, 而且还能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和解释该事件 是如何错误发展的 5 , 自此, HTA 方法在人因错 误的预测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Annett 还发 现, 在一系列的动素进程中, 除了肢体上的动作 之外, 还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动作元素, 例如“选 48人类工效学2014 年 10 月第 20 卷第 4 期Chinese Journal of Ergonomics, October, 2014, Vol 20, No 4 择 ” 、 “搜索” 等 6 。这一改变也将 HTA 方法推向 了一个新的领域, 即对认知的研究。在对该方法 的发展的评述中, Annett 在 2004 年指出 HTA 最 初发展的成功在于能很好地推断认知任务, 随着 自动化在工业作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现有的方 法更趋向于关注可观察到的肢体活动, 即描述系 统的目标和方案 7 。 1 3核心思想 在最早的关于 HTA 的文章中, Annett 等人明 确指出此方法基于人因绩效理论2 。他们提出 3 个问题作为评价所有任务分析方法标准: 1 是否 能得到积极的建议, 2 是否能将应用范围扩展到 特定任务之外, 3 是否具有理论支持。很多现代 的方法不能同时满足这 3 个条件, HTA 却可以满 足以上条件。HTA 是一种基于目标驱动的行为 研究, 包括了一系列以计划为链接的下位操作, 因此, 为一个目标采取的任务可以用被分解成很 多按计划进行的行为, 而计划决定了在何种条件 下一个行为才会被触发。在 HTA 中的三个最重 要的原则如下: ( 1) 任务由操作和操作指向的目标组成。 ( 2) 操作可分解为由下位目标定义的下位 操作。 ( 3) 操作和下位操作之间的关系是层级 关系。 2层次任务分析法主要特点 2 1优点 现在流行的可用性分析方法有很多种, 常见 的有认知走查法, 可用性测试, 启发式评估, 层次分 析法等。这里主要对这些方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 比较, 从而得到层次任务分析法的主要优点有: 2 1 1针对性 层次任务分析法因为它自身所具有的特点, 决定了它的主要使用范围是在一个产品的某个具 体功能的使用过程, 或者是一个系统的具体使用流 程中, 这样的使用方式注定了这个方法具有很高的 针对性。当需要对一个产品或者一个系统进行评 估时, 主要是通过它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那么层 次任务分析法就能很好的满足这一点。 2 1 2多面性 层次任务分析法作为可用性方法的一种, 能 够很贴合的与其他的可用性方法进行组合使用。 在日常的使用中, 分析者可以使用层次任务分析 法对一个产品进行任务的分解分析, 然后利用这 个分析的结果使用其他的可用性分析方法进一 步的分析这个产品和系统。例如, 可以用可用性 测试分析利用层次任务分析法得到的相关产品 的典型任务, 随后就可以通过对该任务的绩效测 试, 得到关于该产品的可用性评估定量数据。 2 1 3继承性 相比较某些评价方法在使用范围上的局限 性, 层次任务分析法可以使用在产品的整个生命 周期中。在产品的构思期, 层次任务分析法可以 用来构思一个产品的使用过程, 方便对产品的交 互界面的设计; 在产品的开发期, 方便对产品使 用的过程进行分析, 找出关于使用过程的设计缺 陷, 方便改良产品; 在产品的上升期对产品进行 更新时, 可以依据产品原有的使用流程, 在原有 的使用习惯上改良产品; 而在产品的消退期, 可 以对产品的使用流程进行改良, 设计出换代产 品, 使得产品重新进入上升期。 2 1 4交叉性 因为层次任务分析法可以在产品生命周期 中的多个时期使用, 这就注定了这个方法可以在 产品的策划部门, 设计部门, 测试部门等同时使 用。并且, 在使用过程中, 这些部门可以共用一 个分析结果, 节约了资源的投入。 2 2缺点 作为一种可用性评价方法, 除了上述这些优点, 层次任务分析法的缺点也是较为明显的, 从一些现 有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 它的主要缺点如下: 2 2 1主观性 在层次任务分析法的整个使用过程中, 关于 对任务的分层和前后次序的评定中, 主要依靠的 是评价者的主观评价来进行。因此在这个过程 中, 评价者经验和能力的差别对结果起到了很大 的作用。 2 2 2门槛高 层次任务分析法因为自身特点, 使用中需要 有经验的评价者对这个过程进行一系列的操作。 这就要求该评价过程的实施者经过充分的培训。 根据 Stanton 和 Young 在 98 年的研究, 层次任务 分析法的培训时间和实施时间都远长于其他的 可用性评价方法, 并且在非正式的情况下它的使 用效率会低于正式情况下的效率。但在近期的 研究中建立了下位操作模板, 方便新手分析者使 用, Omerod 和 Shepherd ( 2004 年) 提出使用下位 操作模板的方法和计划模板的方法可以有效提 高在 HTA 里对任务的重新描述。他们认为, 这两 种方法能够使得 HTA 更易被分析者接受, 减少学 58人类工效学2014 年 10 月第 20 卷第 4 期Chinese Journal of Ergonomics, October, 2014, Vol 20, No 4 习一种新分析方法的时间8 。 通过总结上述关于 HTA 的优缺点, 我们可以 发现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它对于一个产品、 或是 系统, 分析具有针对性, 并在产品周期上和使用 部门上实现跨时期和跨部门的使用。缺点主要 在于该方法对评价者的要求较高, 导致需要较长 的培训时间和实施时间。 3层次任务分析法的应用 3 1实施步骤 Annett 将 HTA 的使用过程主要分为以下 9 个 步骤, 在下文中有详细介绍。这里也体现了在前文 关于层次任务分析法核心思想中提到的3 个原则, 从作为目的的最高层出发, 限定分析范围, 扩大信 息途径; 再描述了下位目标; 最后对不同层次之间 的关系进行规定, 给出分析的终止条件等。 3 1 1定义分析目的 在 HTA 使用过程中, 分析目的决定了任务层 次和相关信息收集等内容。HTA 分析的主要目 的有系统设计, 界面设计, 操作过程设计, 人员培 训, 团体工作, 工作负荷量化评估等。 3 1 2定义系统边界 一个系统的边界是根据分析目的确定的。如 果一个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人员培训, 那么它的 边界将会是围绕在这些人员各自执行的任务上。 如果一个任务是一项团体工作的分析, 那么所有参 与在这项工作中的工作人员所需负责的工作内容 都将被包括在分析的边界中。因此, 一项研究边界 的确定, 主要是根据它如何定义其目的。 3 1 3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 所有任务分析手册上都强调了信息来源多样 化的重要性。信息来源应当包括观察、 行业专家、 访谈、 操作手册、 认知走查法、 仿真模拟等。信息来 源多样化保证了分析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此外, 信 息的记录和分类保存过程应当是非常小心谨慎的, 必要的时候可以对数据进行反复检查。 3 1 4定义系统目标和下位目标 HTA 的主要实施过程之一就是将子目标按 照一定层次关系呈现出来。分解目标时, 将产生 一系列下位目标和完成这些下位目标的下位操 作, 这些都需要被很好地定义。所有这些低层的 下位目标都应当能对高层目标进行合理解释。 3 1 5缩减下位目标数量 一般情况下, 一个上位目标( Super Ordinate Goal) 直接下属的下位目标数量应当在 3 个到 10 个之间, 如果有超过 10 个下位目标的情况出现, 应当检查这些下位目标是否可以合并产生一个 新的上位目标, 原有下位目标则成为这个新的上 位目标下属的下位目标。 3 1 6连接目标和下位目标, 并定义下位目标 的触发条件 一个上位目标下属的下位目标被触发的顺 序是根据特定计划来实现的。当一个下位目标 被触发之后, 计划就从上层目标向着下层下位目 标方向执行, 而当这个下位目标结束后, 计划就 会回到上层。计划的基本种类主要有以下几个: 序列顺序, 非序列顺序, 可选择顺序, 并行顺序, 循环。通过分析这些包含在更高层目标中的具 有不同触发条件的下位目标, 就可以对更为复杂 的任务进行分析和描述。 3 1 7当分析满足目的时, 停止再次定义下位 操作 何时结束分析这个问题曾经长时间的困扰 着 HTA 专家, 目前最常见的做法是使用 P* C 停 止规则, 其中, P 表示执行某任务失败的概率或者 可能性, C 表示任务失败的成本。P* C 规则的含 义是如果 P 乘以 C 低于某个阈值则停止扩展该 任务或目标。这个阈值是一个近似值或者经验 值, 由分析人员根据经验确定, 因此这个方法的 是一种规则而不是一种精细的运算过程。 3 1 8使用专家法提高分析效度 一个重要的验证 HTA 可行性的方法是利用 行业专家的相关经验,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查证分 析的完整性还可以建立该专家对于此分析的归 属感。 3 1 9对分析进行修订 不管 HTA 分析的是怎样一个任务, 想要通过 一次分析得到完美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分析的 修正次数主要是基于可利用的时间和这个分析被 使用的程度。一个简单的分析( 例如在自动取款 机取钱等) 需要至少迭代 3 次, 稍微复杂一点的分 析( 例如化学危险品灾难应急响应服务等) 需要至 少迭代10 次, 后者的修正次数明显多于前者。因 此, 一个分析的最新修订版是最有用的, 所以分析 文件必须要仔细存档, 以备在今后的修订中使用, 或者可以在其他的分析中再次使用。 现有文献中可以看到学者多也使用这样顺 序进行研究, Donnell 等人在 2012 年使用 HTA 对 外伤患者的转移过程进行分析。在分析中首先 根据人体工学要求和文献的整理, 确定了研究目 的, 即设计一种灵活但能够广泛使用的病人转移 68人类工效学2014 年 10 月第 20 卷第 4 期Chinese Journal of Ergonomics, October, 2014, Vol 20, No 4 协议。研究的范围包括了医务人员安全有效转 移病人的所有过程。材料来源途径包括临床观 察, 文献查阅和对护士、 理疗师等人的访谈等, 同 时根据材料确认系统目标和过程中的子目标。 继而根据专家焦点小组讨论意见对子任务进行 缩减, 再根据现有的病人看护准则对这一过程的 触发顺序进行排列。分析的层次数量按照是否 能满足临床观察的结果。最后组织一次由工效 学和临床医生组成的专家焦点小组对上诉的结 果进行最后的完善。在使用过程中则按照专家 的反馈和护理人员的一件对分析进行迭代完善, 最终得到最佳的流程用于病人转移过程的培训。 最终参加实验的所有小组和所有个人在整体任务 上和任务各个步骤上的效率都有了显著提高 9 。 3 2应用范围举例 3 2 1人因错误的分析和预测 HTA 作为一种人因错误分析和预测的方法 被广泛使用, 其中基于 HTA 的错误分析方法 ( Task Analysis for Error Identification, TAFEI) 方 法和错误预测方法( Predictive Human Error Analy- sis, PHEA) 方法是众多的方法中比较有代表性 的。其中, TAFEI 假设人类的行为是以目标为导 向的, 它结合了 HTA 方法和状态空间图(State Space Diagrams, SSDs) 技术, HTA 方法提供了人 类活动的标准化描述, 并促使人类活动和状态转 换图之间关系的形成10 。PHEA 是由五个阶段 组成, 它们分别是问题定义, 任务分析, 人因错误 分析, 结果分析和错误减少, 其中的任务分析阶 段是由 HTA 方法完成的。显而易见, 这两种方法 都是以 HTA 方法为基础的。Baber 和 Stanton 曾 做过一个使用这两种方法对一台自动售货机的 操作过程研究中发现, 这两个方法得到的结果和 观察所得的结果类似, 而且使用这些错误分析和 预测方法能够大大减少主试的操作时间11 。 3 2 2培训和教学领域 HTA 方法诞生初期就被用于培训和教学领 域, 因为该方法可以将一个任务进行清晰地分解 和描述, 能够指导新手如何快速的了解和掌握一 个新的技术, 同时关于一个目的分层完成的分析 过程也有助于受训者快速了解到一个任务的目 的和培训过程 12 。除了新手培训外, 在人员的再 次培训上, HTA 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当一 个人员需要转换到另一个系统时, 则可以通过比 较两个系统中不同的操作过程, 选择不同的培训 重点, 方便培训过程的实施, 同时减少培训时间。 如上文中提到的 Donnell 等人 2012 在外伤病人 转移培训中, 就使用到了 HTA 技术, 有效的提高 了培训的效果 9 。 3 2 3用户界面( UI) 设计 HTA 在 UI 设计领域的使用, 主要是通过 HTA 能够提供了任务执行过程的框架, 方便设计 人员在设计阶段能够充分了解到用户的目的, 使 用方案等, 有助于设计人员的获得以用户为核心 的设计成果, 减少了设计阶段的时间投入和因为 重复设计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 并且可以提高产 品的可用性 1 2 。杨蒙在 2008 年的研究中使用 HTA 技术设计了一个基于用户的 UI 评估方法基 于 HTA 的用户目标驱动评估( HTA based User Goal driven Evaluation, HUGE) , 并以包裹单填 写系统为例验证了 HUGE, 一定程度上表明了 HUGE 的有效性。作者利用评估结果对包裹单填 写系统的 UI 进行了升级, 新 UI 被证明具有更好 的可用性。由于 HUGE 利用 HTA 的输出对 UI 可 用性评估中的用户满意度及有效性进行了量化, 故该实验也间接说明了 HTA 对于用户满意度及 有效性的可用性评估是有效的4 。 3 2 4功能/职责分配 HTA 可以充分的描述一个系统的目的, 方便 决策者在一个系统或者是任务的目的上对一个 任务在人和机器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并且方便 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冲突2, 11 。现在利用一些专 业的层次任务分析软件, 还能对不同的工作人员 的工作职责进行分配, 更加凸显了 HTA 在这个领 域的使用效率。在 HTA 的专业软件 TaskArchi- tect 中, 研究者利用 HTA 技术对某货船通过手动 双层船闸的过程进行了研究, 这个过程需要两个 人的配合工作, 利用 HTA 可以很全面的考虑两个 人的工作过程和机器的配合过程, 得出最合理的 工作分配 13 。 3 2 5工作负荷量化评估 在工作负荷量化评估领域, 当使用 HTA 对一 个工作进行分解, 将任务的每一个阶段的工作人 员情况进行分析之后, 就能够很明确的得到不同 的工作人员在同一个工作流程中所负责的部分, 就能够很清晰的看到任一个人员的工作负荷情 况 2 。例如张嬿在 2010 年的研究中利用层次任 务分析法对行车调度任务进行系统的分析, 制定 了任务的执行序列, 建立任务和操作之间的联 系, 最后以此分析为基础结合任务时间, 提出来 适用于行车调度工作的符合评价方法, 最后以上 78人类工效学2014 年 10 月第 20 卷第 4 期Chinese Journal of Ergonomics, October, 2014, Vol 20, No 4 海地铁 1 号线为例进行了定量评估, 结合主观评 价和生理测量对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 证明了该 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15 。 4软件 用于 HTA 的专用软件主要有集合了 HTA 功 能的 人 因 工 作 台 ( Human Factors Workbench, HFW) 和 TaskArchitect。HFW 是由人类可靠性协 会公司( Human eliability Associates Ltd) 研发的, 集合了 HTA, PHEA, 效能影响因素分析( Perform- ance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PIFA) , 泳道分析 ( SwimlaneAnalysis) , 人因错误概率分析( Human Error Probability Analysis, HEPA) 这几个模块的一 个工作包。目前 HFW 的最新版本是 2012 年 11 月份更新的 4 0 1 0 版本。TaskArchitect 是一款 由 TaskArchitect 公司开发的商用软件, 目前已经 在 2012 年 2 月升级到版本 3 1 69, 该软件的下 载可以在其官网完成。若单比较 HTA 的功能, 后 者优于前者, 它的主要优点如下: 1) 第一款专门 为任务分析而开发的商用软件; 2) 使用广泛。有 专用控件支持, 按键简单并提供了大量组织信 息; 3) 可以将层级任务表无缝转换成任务时间 轴; 4) 提供了时间轴分析, 工作流程分析, 连接分 析, 工作量评估, 必要训练分析, 定性错误评 估 14 。但前者在相关后续分析上优于后者, 前者 在产生了 HTA 分析结果后, 能够使用其他四个模 块对产生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得到错误分 析, 错误概率分析等。 5总结与展望 综上, HTA 作为一种在国内还比较新颖的 可用性方法, 和其他方法相比, 主要的特点在于 它除了上述的优点以外, 还能产生很多的其他 变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 TAFEI 和 PHEA 之外, 例如击键层次模型( Keystroke level model, KLM) 也是 HTA 的一种变式,1983 年该方法被用于 建立预测计算机任务操作时间的熟练用户模 型, 并且在人机交互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 用。HTA 在和其他的可用性方法的比较中, 其 主要缺点是分析者需要较长的培训时间和训练 时间, 但在能够自信熟练地使用该方法之后, 其 优点就能够显现出来, 因此在以往的研究中该 方法也得到了充分的使用, 并且得到了令人满 意的效果。但由于一个好的 HTA 分析师需要较 长时间的练习以提高自身能力, 笔者认为, 界面 可用性分析人员在 HTA 的初期使用中可以通过 和其他方法的结合使用, 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可以和认知走查法或启发式评估, 借此获 得更多的从用户角度或者其他专家角度的研究 结果, 并将这些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得更好 的效果。虽然 HTA 作为一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专 家对于任务过程进行分析, 它的主观性比较强, 但这个分析的过程依旧基于真实的任务流程, 所以笔者认为如果对这个问题有怀疑态度, 则 可以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使用观察法以获得现实 场景中的用户使用流程或系统流程, 进而在此 基础上对该任务进行层次分析。 参考文献 1迪克斯 人机交互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 社, 2006 2 Stanton NA Hierarchical Task Analysi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 and ExtensionsJ Applied Ergonim- ics, 2006, 37( 1) : 55 79 3 Stuart J, Penn TaskArchitect: Taking the Work out of Task AnalysisC/ /TAMODIA 04 Proceedings of the 3rd Annual Conference on Task Models and Dia- grams, New York: ACM Press, 2004: 145 154 4 杨蒙 HTA 应用研究及其多通道工具的设计实现 D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2008 5 Annett J ecentdevelopments in Hierarchical Task A- nalysisC/ /Contemporary Ergonomics 1996, Lon- don: Taylor Francis, 1996: 263 268 6 Annett J Cognitive Task Analysis M Mahwah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2000 7 Diaper D, Stanton NA The Handbook of Task Analysis for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M London: Tay- lor Francis, 2004 : 67 82 8 Stanton NA, Young M Is Utility in the Mind of the Be- holder A Study of Ergonomics MethodsJ Applied Ergonomics, 1998, 29( 1) : 41 54 9 ODonnell JM, Goode JS, Henker A, et al An Ergo- nomic Protocol for Patient Transfer That Can Be Suc- cessfully Taught Using Simulation Methods J Clini- cal Simulation in Nursing, 2012, 8( 1) : 3 14 10 Stanton NA, Baber C Error by Design: Methods for Predicting Device Usability J Design Studies, 2001, 23 ( 4): 363 384 11 Baber C, Stanton NA Human Error Identi Cation Techniques Applied to Public Technology: Predictions Compared with Observed UseJ Applied Ergonim- ics, 1996, 27( 2) : 119 131 12 Frederiksen J, White BY An Approach to Training Based upon Principled Task DecompositionJ Acta Psychologica, 1989, 71( 2) : 89 147 ( 下转第 95 页) 88人类工效学2014 年 10 月第 20 卷第 4 期Chinese Journal of Ergonomics, October, 2014, Vol 20, No 4 等等都是提高教师创造性教学实践效果的前提 和关键。 ( 2) 发展创造性学习的测量工具, 定量研究 教师 “创造性地教” 与学生“创造性地学” 之间关 系, 进一步揭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 影响着创造性人才的成长。 另外, 创造力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 相比 于美国, 中国学生的创造力水平较低, 创造力的 发展更多地受到环境的影响, 外在动机影响比较 多 19 。学校是学生成长最重要的环境, 因而强调 创造性教育, 注重创造型教师的培养和创造性教 学行为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斯滕博格 J 创造力手册( 施建农等译) M 北 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 原著 1999 年出 版) 2Horng JS, Hong JC, Chan LJ, et al Creative Teachers and Creative Teaching Strateg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2005, 29( 4) : 352 358 3Jeffrey B, Craft A Teaching Creatively and Teaching for Creativity: Distinctions and elationships J Edu- cational Studies, 2004, 30( 1) : 77 87 4 林崇德 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 J 中国教育学刊, 2000, 21( 1) : 5 8 5 林崇德, 俞国良 创造力与创新教育M 北京: 华 艺出版, 2001: 65 66 6 Fleith D Teacher and Student Perceptions of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J oeper eview, 2000, 22( 3) : 148 153 7Longo C Fostering Creativity or Teaching to the Test Implications of State Testing on the Delivery of Science InstructionJ The Clearing House, 2010, 83( 2) : 54 57 8Cheung HP Teaching for Creativity: Examining the Beliefs of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and Their Influ- ence on Teaching Practices 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2012, 37( 3) : 43 51 9 Zhou C, Kolmos A, Nielsen JD A Problem and Project based Learning ( PBL)Approach to Motivate Group Creativity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12, 28 ( 1) : 3 16 10 Munakata M, Vaidya A Encouraging Creativity i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through PhotographyJ Teaching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2, 31 ( 3) : 121 132 11 inkevich JL Creative Teaching: Why It Matters and Where to BeginJ The Clearing House, 2011, 8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