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关系.ppt_第1页
中美经贸关系.ppt_第2页
中美经贸关系.ppt_第3页
中美经贸关系.ppt_第4页
中美经贸关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美经贸关系的政治经济分析,王 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 主任 E-mail:yowang 2009年4月7日 北京,提纲,中国加入WTO后中美经贸关系的变化 中美经贸关系概况 当前主要问题 如何分析中美经贸关系,全球金融危机与中美经贸关系: 都是两国惹得祸?,全球不平衡 危机前的中美经济: 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财政赤字 中国:经常项目盈余,外汇储备不断扩大 危机的影响: 需求下降 保护主义上升,“入世”以来中美经贸关系的变化,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启了中美经贸关系的新阶段。中美经贸关系出现了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中美双边贸易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双边贸易总量无论是按中方统计还是按美方统计,都有极大的增长。按照中方统计,中美贸易总额从2001年的705亿美元猛涨到2005年的2,117亿美元;按照美方数据,则从2001年的1,215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2,853亿美元。中国超越日本成为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超过德国、英国成为美国海外第四大出口市场。,中美宏观经济“相关性”更加密切,相互关系更加复杂。 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与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与美国财政赤字与经常项目赤字的所谓“双赤字”问题几乎同时出现,引起世界广泛关注。 截至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大关,中国通过购买美国巨额国债与其他美元资产,使美元大量回流美国,成为弥补美国财政缺口的重要资金来源。 中国人民币汇率与外汇储备构成的调整开始对美元价值产生重大影响。中美共同利害关系大大增强,双边经贸关系变得更加平等。,中美经贸摩擦开始加剧,但是并未濒临类似1990年代以相互威胁制裁为特征的贸易战边缘。 美国国内形成利益集团联盟,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中国履行WTO协议义务等方面向中国施加强大压力;中美两国领导人运用经济外交与金融外交的手段,成功管理了彼此间摩擦与冲突。虽然摩擦与冲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是,双边经贸关系保持基本稳定,合作关系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崛起的影响超出双边范围,向地区与全球经济扩延。中国作为东亚地区加工贸易平台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中美贸易冲突同样影响整个东亚地区;中美两国的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交叉”明显增多;中美经济互动直接影响到全球经济、金融框架的稳定。突出的是,纠正中美经济发展的失衡对全球经济平衡的恢复将产生重大影响。,中美在维护全球开放贸易体制与国际金融体制的稳定方面利害关系、共识都在不断增加。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家,对全球开放贸易体制的依赖度日益提高。在全球金融市场的框架内,中美正形成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美元、人民币币值的走向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紧紧连在了一起。,中美两国调整任务加重,考验双边合作管理摩擦与冲突的意愿与能力。 中国作为开放大国的崛起,有力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美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调整压力。中美两国国内均出现了怀疑、反对全球化的呼声,国内利益集团政治成为干扰两国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与中美关系的未来既取决于两国内部利益集团或利益集团联盟的力量对比,更取决于两国合作维护全球经济体制开放与稳定的意愿与能力。,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的日益紧密,共同利害关系的不断增长,也搅动了两国国内利益集团政治的格局,不同利益集团发生了分化、组合,它们彼此结盟企图扩大在中美经贸问题上的影响力,一些利益集团围绕某些问题甚至结成了临时性的所谓“跨国”利益集团联盟。 比如,在中美两国内部我们均看到,围绕反倾销问题、汇率调整问题发生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与冲突,“跨国”利益集团之间的变相联盟也出现了。利益集团政治的“跨国化”发展早在1990年代就开始存在,中国加入WTO后获得了更加明显的发展。,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中美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欧盟 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加拿大 中国是美国海外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 美国国内市场成熟,需要海外市场 2003年美国对华出口比1990年增长了7倍 20012005年,美国向中国的出口量以每年215的速度增长这一数字是美国全球出口量增长速度的近5倍,远远高于中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进口。(吴仪),中美从两国贸易投资中收益巨大: 美国消费者购买“中国制造”的价廉物美的产品,抑制了美国的通货膨胀,有助于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 中国向美国的出口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同时,中国获得了技术、管理的技能、以及进军国际市场的经验。,2005年贸易数据,中方统计: 2005年中美两国贸易额达2116.3亿美元,是1979年两国建交之初的86倍多。2001年到2005年,两国贸易额年均增长27.4%,中国已成为美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贸易伙伴,美国则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2005年中美贸易额达2116亿美元,中方顺差1142亿美元,其中929亿美元来自外资企业主导的加工贸易,表明中美贸易不平衡与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密切相关。 美国在华投资项目近5万个,实际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2004年,在中国国内的销售额超过750亿美元。中美经贸合作互利双赢,仅为美国就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美方统计(美国商务部): 2005年,美中贸易逆差达2016亿美元,较2004年激增245。日本、加拿大分列第二和第三,美国与两者的贸易逆差分别达827亿美元和765亿美元,同比增94和151。 2005年美国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达7258亿美元,较上年增175。美方统计显示,美国去年进、出口额均创新高,分别达2万亿美元和127万亿美元,同比增129和57。7258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接近于2001年时的两倍,而贸易逆差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也由2004年时的53上升至58。 两个主要原因: 高逆差的主因之一是能源进口的急剧攀升。年美国石油产品进口额较前年增长394,达2516亿美元。石油产品上的贸易逆差占全部逆差的29。 与主要贸易伙伴的逆差扩大。,中国对美贸易(美方统计),SOURCES: 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美国对华贸易年度变化,19972003,2008年1-10月 中国前10位贸易伙伴,2004年中国前10位贸易伙伴,双边贸易结构,体现中美经济的互补性: 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vs劳动密集型 体现全球化时代资本跨国流动: 电子、电器产品vs电子、电器产品 美国资本的作用 亚太地区向美国的出口:世界工场vs世界市场,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主要问题,最惠国待遇(正常贸易地位)问题、加入WTO问题:已经解决。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贸易不平衡问题。 农业贸易问题。 美国对华出口控制问题。 美国对华投资问题 人民币汇率问题、美元地位与中国购买国债的安全问题,中美贸易不平衡,按照中国统计,中美贸易产生的逆差,只占美国全球贸易逆差总额7670亿美元的15,这大大低于美国方面估算的263。 以上数字还不包括5万多家在中国投资的美国企业,直接在中国国内销售产品750多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海外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地。,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变化,1990至2005年 单位:10亿美元,中国政府对于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看法,商务部:中方不同意美方提出的2005年美中贸易逆差已扩大到2020亿美元的说法。据中方统计,这一逆差应为11417亿美元。 不平衡的成因:结构性的和转移性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下发生的。USTR在报告中也承认,美国在对华贸易逆差扩大的同时,与亚洲其他贸易伙伴的逆差在缩小,美与亚太地区的贸易逆差在美总体贸易逆差中的份额实际上由1999年的57下降至2005年的43。,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货物贸易逆差已不能反映中美贸易全貌,更不能反映实际利益关系。中美经贸利益的平衡是贸易与投资、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总体平衡。 据估计,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消费品,美国的物价指数将上涨2。 据中国美国商会调查显示,62的美国在华企业是为中国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他们在中国年销售的商品和服务总值超过750亿美元,还有同等规模的商品出口到了中国以外市场,这种通过投资实现的利益并未体现在贸易统计中。,中美贸易不平衡何时开始?,美国立场:年至年美国为顺差,年开始出现逆差,年贸易逆差达到亿美元,1999年逆差达686.77亿美元,2000年逆差达到838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 中国立场:年到年的年里,中方一直为逆差,自年转为顺差,年顺差105亿美元,2000年顺差297.4亿美元。,中美贸易统计差距有多大?,以2000年为例: 中美双方统计数字的差距 =838亿美元(美国统计)-297亿美元(中国统计) =541亿美元。 统计数字惊人悬殊,中美贸易平衡统计数据相差的原因分析与校正,中美商贸联委会贸易统计小组(1994年成立),1996年研究报告得出结论: 美国统计大大夸大了对华贸易逆差,夸大幅度达70%以上,中美贸易统计差异的原因分析,第一,美方的进口统计,因忽视转口和转口增加值而高估了从中国的进口。 中国对美出口:60%经过香港转口美国;20%中国直接出口美国;其余20%由其他国家和地区转口。 第三方增值率平均高达41%(1992-1993),有的产品如玩具、针织服装等增值率超过100%。这一块应去掉。,中美贸易统计差异的原因分析(续),第二,美方的出口统计,因忽视转口而低估了对中国的出口。 美国经过香港转口出口中国的部分被忽略了。美国经香港转口的总值被低估了,与香港方面的数字相比少了75%。这一块应加上。,中美贸易统计差异的原因分析(续),第三,美国贸易统计数字在计算进口和出口数字上采取了不同的计算标准,主要是美国的出口采用船边交货价(FAS,即只有购买货物的实际费用,没有保险和运输费),进口采用到岸价格(CIF,即包括购买的实际费用、保险和运输费)。因此,美国对华出口额应增加1%,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额应减去10%。,中美贸易统计差异的原因分析(续),第四,美国贸易统计数字(对华数字)只统计了货物贸易,而忽略了对华服务贸易上的顺差。 2000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出口达40亿美元。这一块应加上。,中美贸易统计差异的原因分析(续),第五,美国出口统计不完全而低估了对中国的出口值,平均漏报率超过10%。这一块应当加上。,中美贸易统计差异的原因分析(续),第六,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周边地区向中国转移生产线与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这些经济体同时把它们对美贸易逆差也“出口”到中国。 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和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报告,从年到年,美国对新加坡、韩国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贸易逆差,从亿美元减少到亿美元,同期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从亿美元增加到亿美元。这些数据反映了上述转移过程,也说明美国对这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平衡关系,在总体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中国在全球生产体系的崛起 是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因,中美贸易统计差异的原因分析(续),中国方面还认为:美国对高科技产品出口的限制 ,也是导致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美国方面认为,中国对于美国产品的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很多,导致贸易不平衡的众多原因之一。,亚洲在美国进口总额的份额并未提高1990-2005,调整后的美中贸易平衡数据,中国加入WTO的斗争与合作: 美国的政策,美国对华政策的目标:人权、安全与经济 美国国内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 接触派vs遏制派 中国加入WTO被认为有助于实现美国对华政策目标:接触派的胜利,中国“复关”、“入世”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86年7月提出申请至1989年5月中美第五轮关贸总协定双边协商达成谅解。 第二阶段:1989年6月至1992年2月第10次中国工作组会议召开。 第三阶段:1992年2月至1994年12月,恢复谈判和“复关”冲刺。 第四阶段:1995年11月至1997年底,中国“复关”改为“入世”。 第五阶段:1999年初至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WTO. 中国做出加快谈判的政治决定,中美1999年11月达成协议,2000年5月中欧达成协议。2001年11月WTO多哈部长会议期间中国加入WTO.,中国加入WTO对于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除去了长期以来笼罩在中美经贸关系上的最大政治阴影,中国无条件获得在美最惠国待遇。 中美经贸关系纳入WTO多边框架下进行管理,摆脱了过去主要依靠双边管理的模式。 中国加入WTO是美国对华“接触派”的一大胜利,中美关系的基础更加巩固。,中国加入WTO后中美经贸加速发展的原因,第一,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解决了最惠国待遇的问题,消除了政治障碍,为中美经贸关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二,2002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入世”加大了国内市场开放的力度,大大提高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第三,美国经济出现回暖的迹象,美元持续坚挺,保持巨额贸易赤字。 第四,中美政治与外交关系在“9.11”事件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经贸关系营造了良好的气氛。美国对华政策基本回到以“接触”为主的政策上来。,中美经贸决策体制差异及其影响,中美贸易冲突与问题 双层博弈理论(two-level games): 国际博弈(Game Level I) 国内博弈(Game Level II) 赢的集合(win-set): 双方可以达成协议又能获得国内批准的协议部门。 “赢的集合”越小,在国际谈判中越有利;反之,越不利。,美国谈判体制: 政府与国会 产业与政府、产业与国会 综合决策体制 中国谈判体制: 政府权力大,参与参与有限 人大、地方、利益集团的作用有限 中央决策为中心,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进步明显: 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 执法 国际知识产权保护: 19世纪工业化时期即产生国际规则 1980年代中期以后成为国际贸易问题 美国因素、乌拉圭回合谈判,美国政府、产业的指责: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2005年4月报告指责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执法不力,各种知识产权受侵犯的程度为90%以上。 美国商业软件联盟报告称,中国企业和部分政府部门应用软件高达95%是盗版。盗版使美国2005年损失超过200亿美元,为美方公布的2005年中美贸易逆差额的10%。 美国商业部长古铁雷斯2006年3月底中美知识产权会议上表示:“中国才是盗版最大受害者如果中国将盗版率从90%下降到80%,将给中国政府增加65亿美元的收入。”,美国对中国的压力: 美国国会议员联名致信吴仪:要求中国承诺“大幅度、可检验、持续地”减少盗版、侵权等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尤其是结束音像制品的盗版以及大力加强执法等。 双边磋商。2006年3月中美举行知识产权磋商,议题包括了影视和音乐网络版权、光盘盗版、软件盗版、汽车配件知识产权、商标等诸多问题。 美国威胁向WTO指控。,美国产业对华知识产权战略:三个阶段 允许并“鼓励”盗版阶段:全球一致的高定价,使得盗版成风,结果形成对于美国系统的依赖性。 迫使中国立法阶段:通过与美国政府合作,联合向中国政府施压,结果中国建立世界“一流的”(法律上较高标准)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90年代的两次冲突达到了目的。 收获阶段:即美国开始收获,即利用法律进行收获:中国政府软件正版化;“杀一儆百”,在中国公司中推动正版;中美协议:中国在所有出厂的计算机上预装正版软件。,知识产权保护与公司: 金山公司 微软公司 知识产权保护最终取决于中国自身的要求 产业转型:创新 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美投资争端,案例:成功与失败 联想公司对于IBM并购:并购成功但经营遇到困难 中海油并购:失败 海尔公司并购美泰公司:失败 华为公司并购美国3COM:失败 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失败,核心问题: 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经济竞争? 全球化的挑战 中外制度的差异:中国对外资进入有审批,一些行业禁止外资进入 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中国国有大企业“走出去”。,中美产业的战略合作,有助于打破并购瓶颈: 在中国加入WTO的带动下,两国产业交叉渗透和合作进一步加强。 中美汽车业的合作:上汽与通用汽车全面合作,进军中国重型汽车和微型汽车 市场,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 中石化与埃克森美孚公司达成战略同盟 ,开拓中国油品市场 青岛啤酒与美国最大的啤酒制造商安布公司签订战略性投资合作协议 柯达与乐凯的合资合作,反倾销、反补贴与特殊保障,2002年3月,布什政府为了国内选举的需要,宣布对进口钢材实施“201”保障条款 中方与欧盟等在WTO框架内进行政策协调,联合向美国施加压力,同时于5月宣布了价值9400万美元的贸易报复清单。,美国向中国输美的纺织品、彩电、钢管、家具等产品下手,两国贸易摩擦大有不断升级之势。 中国成为受美国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1980至1999年,美国共对中国发起68起反倾销调查,占美国反倾销调查总数的7%。但是2000年,美国共对中国产品发起10起反倾销调查,但是,仅在2001年上半年,美国发起的针对中国的调查就高达10起。,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2004年11月,东盟(ASEAN)成员国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巴西、阿根廷、智利和秘鲁等拉美国家同意给予中国以“经济市场”地位。在发达国家中,澳大利亚、新西兰首先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出口商品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中获得了“市场经济”地位,为中国出口创造了较好的法律环境。 美、日、欧发达国家仍继续拒绝给予中国出口以“市场经济地位”,美国是当前中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最大障碍。 美国的基本立场是:不同意用“谈判”方式解决,不将“市场经济”地位纳入中美“谈判”的内容。 坚持依据美国国内贸易法的有关标准判定中国是否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美国法律规定,对于目前被定义为“非市场经济”的外国政府,若想就其市场经济地位资格获得重新评估,必须正式向美国商务部进口管理局(Department of Commerces Import Administration) 提出申请。,美国有关市场经济地位的法定标准包括五条: (1)外国公司的投资自由度; (2)政府拥有或控制生产手段的程度; (3)政府对资源分配及产量和价格决策的控制程度; (4)货币与外汇的可兑换程度; (5)国内通过谈判确定工资标准的自由度。 美方认为,中国当前不符合(4)、(5)这两条标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使中国对美出口企业在反倾销调查中遭受严重损失。 根据美国国会总审计局(GAO)发表的题为取消非市场经济地位方式将降低某些中国公司的反倾销税的研究报告,由于对中国无权享受单独税率的公司适用了较高的“统一”税率,美国在反倾销案件中对中国公司征收的反倾销税要比对市场经济国家公司征收的税率高出20%。 这比统一税率平均高达98%, 比对不适用单独税率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所征收的平均税率高出六十个百分点。,2004年,中美经过双边磋商,决定在中美商贸联合委员会(U.S.-China Joint Commission on Commerce and Trade)的框架下,成立一个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联合工作组。中方希望通过工作组的成立,加快与美方的磋商,争取尽快获得中国出口在美的市场经济地位。而美方在坚持前述原则立场的同时,显示了一定程度的“灵活性”。,美国的目的有几个: (1)坚持标准有助于缓解中国进口“激增”激发的国内厂商对于政府的政治压力。最近几年,不少中国输美产品增长幅度均有很大提升。 (2)通过同意协商,帮助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从而起到动员国内所谓“出口促进集团”的作用,希望他们有助于抵制“进口竞争集团”的保护主义压力; (3)推动中国出台更多的市场改革措施,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完善将有助于美国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反补贴问题:,农业贸易的合作与摩擦,为了保护国内农业和食品安全,中国有关方面于2002年开始对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实施安全审查的条例。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大豆出口国之一,占世界市场的34,中国是美国大豆最大的进口国,美国对华出口量与中国自产大豆量基本相等。 中美双方达成协议,推迟安全检验条例的执行,并简化有关申报和审批手续。 中国出口美国的农产品(主要是洋葱)也开始冲击美国农产品市场 。,开放农业与农业采购: 棉花的采购 开放牛肉市场: 中国家禽出口美国问题:产品安全问题 外资、进口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外资在中国粮油市场影响扩大 粮食进口对于本国生产的冲击 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问题,中美与多边贸易谈判,中美对WTO新一轮谈判问题的立场将越来越受关注。 美国希望中国能够成为发展中国家开放的样板。 中国在WTO坎昆会议上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