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家讲堂:南京的历史文化特征及其现代意义贺云翱,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创始人、所长,南京大学南京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江苏历史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兼任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钱币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文物鉴定专家组成员、国家文物局三普专家库成员、中国钱币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UNESCO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中文版)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江文化论丛和中国遗产网主编、南京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会秘书长、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组长等。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一座城市?是用单纯的政治观,比如朝代的更替,还是用单纯的经济观,比如GDP总量?一座城市之所以令人铭记,往往不是因为富有;城市的本质特征和真正意义在于“文化”,而文化的本质恰恰在于不断推进人类的文明。身在南京的你我,真的了解南京吗?这座历史名城,为什么曾经历那么多次大起大落?秦始皇为什么要改“金陵”为“秣陵”?南京的GDP为什么不如无锡、苏州?南京为什么大学林立?南京为什么对外开放较晚?我们应该对南京的未来抱有怎样的期待?我试着从历史学、文化及文化遗产学的角度来观察南京,同时思考历史与现代的逻辑关系。中国历史上,三次“草原文明”对“中原文明”的重大冲击,都是由南京承担了对华夏主流文明的保存、创新、复兴之职战国时楚威王置金陵邑。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经过南京时,谋士感慨:“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由于秦楚国家和文明之争,为灭金陵“王气”,秦始皇遂凿断淮水、埋金厌胜,改“金陵”为“秣陵”,这一措施使今天的南京城区变成空白区长达422年,直到公元211年,孙权自京口徙治秣陵,次年建石头城于金陵邑故址,才结束了南京无城的历史。前人言“欲王西北,必居关中;欲营东南,必守建康”,诸葛亮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评价一旦形成,就成了强烈的心理暗示和政治号召,影响着南京的城市地位、风貌和格局。今天,南京的龙蟠路、虎踞路、朱雀桥、玄武湖等地名仍留有深刻的“四象”痕迹;也正是因为南京的空间地缘和区域优势被古人“转译”为有“王气”,南京才会在南北文化集团的多次历史博弈中起起伏伏。从夏到东汉,中国的政治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主导城市是洛阳、西安;从汉末到隋初,除了西晋,351年的时间里主导城市为南京,号称“六朝都城”;隋唐时代,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区刻意贬抑以南京为中心的东南区,唐代时,南京甚至被长期作为润州(今镇江)的属县;五代十国时期,南京先后成为杨吴的“西都”、南唐国的国都;宋元,南京是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除南宋都城临安外地位最称重的城市;元末,朱元璋攻克集庆,改称应天府,颁立南北两京诏,“以金陵、大梁为南、北京”,自此古金陵得称“南京”。清,南京是除首都北京之外最重要的城市,应天府改称“江宁府”,派驻两江总督于江宁,统辖江南省(约当今江苏、安徽、上海全境)、江西省、河南省三省军政(后划出河南省),两江总督地位仅次于北京所在的直隶总督,清晚期还以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掌管南方外交事务。“鸦片战争”前,主持“虎门销烟”的正是当时身兼两江总督、钦差大臣两职的林则徐;力主“洋务运动”和我国第一次近代工业运动的那批“中兴之臣”,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刘坤一、张之洞、沈葆桢、彭玉麟、曾国荃等都是从南京“两江总督”府走出去的。1851年,太平天国以南京为“天京”;1911年,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布推翻封建帝国专制,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1927年,中华民国首都又从北京迁回到南京,直到1949年新中国在北京诞生。可以说,从元末以后到1949年的581年时间里,南京与北京这两个古都的互动主导着整个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民族命运。中国作为世界东方的“两河”(黄河和长江)文明,南京是唯一建立在长江之滨的古都,多次保护了立都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化“血脉”,特别是东晋和南朝早期,黄河流域陷入战乱,大批文化传人“衣冠南下”,逃往建康立足、喘息。中国历史上,三次“草原文明”对“中原文明”的重大冲击,都是由南京承担了对华夏主流文明的保存、创新、复兴之职:“五胡乱华”、“蒙古统华”、“满人统华”,其相续的是隋唐、明、民国。南京作为都城时,引领了中国长江流域及整个南方地区的发展,改变了中国原有的北强南弱(六朝之前)局面,整体促进中国南北地区的共同发展(隋唐时代),为最终形成南强北弱的国情格局(五代十国以后)乃至南方独占鳌头(明清时代)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南京自东汉末期崛起后,迅速成为中国南方的区域中心,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只要不是受到刻意贬抑,都能保持这种中华大地域空间优势。不过,南京在空间上的涵盖力主要是以华南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主,作为全国性的治域中心则显得空间优势不足。我认为,南京在今后的区域发展中应当扬长避短,在全球化背景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智能化条件、科技条件、交通条件、人才条件、金融条件等弥补地缘空间的不足。1929年12月正式公布的首都计划是我国最早的现代都城规划,奠定了现代南京城市布局的基本框架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布“中华民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又定都于南京,废金陵道(原辖11县),改江宁县城区为南京市。民国时期开启了南京城市现代化的篇章,1929年12月正式公布的首都计划是我国最早的现代都城规划,涉及城市定位、空间分析、人口预测、功能分区、道路系统、建筑形式、市政工程、城市管理等,奠定了现代南京城市布局的基本框架。南京城市结构和风貌就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地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文体卫生设施等得以建立或发展,如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图书馆、中央博物院等,大大提升了南京的文化、科技、人才竞争力和城市化水平,促使南京向科技、文化型都市发展和转变。有国外学者指出:“民国初期的南京还是个相对安静、不甚引人注目的城市,到了30年代,国民政府建都南京,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蒋介石政府的政治和经济基地,国民政府将南京作为国民政府的象征,意欲将南京建成世界一流的城市。”但是,当时南京城的工业程度很低,1934年时有人评价,“南京为一纯粹消费的城市,而不足以言生产也”。1948年6月,南京市人口为135万,消费人口即达70万,服务业人员超过30万人,产业工人数不足2万,这一结果导致南京物质生产力的不足和市场消费力较强的特征。整个民国时期,国际间的矛盾和斗争、国内反帝反封建斗争、国家变革和争取民族解放以及文化上的巨变等各种时代特征,都将南京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也为南京在现代国家宏观布局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奠立了历史基础。当然,南京真正的发展还是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潜力和优势逐步得到充分的释放。北京、西安、南京形成地理上的等边三角形。历史“亲缘”和空间“地缘”决定了南京发展要辐射长三角周边的安徽等地区城市之间的“地缘”与历史“亲缘”关系会对城市之间的合作产生潜移默化的长久作用,其包含的本质正是人类在历史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空间优势的选择和文化模式的积淀。有趣的是,西安、南京、北京这三大古都在地理上恰几成等边三角形,构成中国都城文明的内生稳定结构和空间上的彼此传递与关联。历史上与南京有亲缘关系的城市地区主要有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昌、重庆、荆州、鄂州、镇江、扬州、苏州、上海、合肥、香港、台湾等。镇江号称“金陵门户”,与南京关系密切;“扬州”一名本属南京,公元223年,“扬州”治建业,到唐武德九年(626年)始移今扬州,其间“扬州”在南京达400多年,可见南京称“扬州”在前,扬州称扬州在后,今扬州之名得之南京;清顺治十八年(1662年),江南省分省域而治,左布政使驻江宁,右布政使驻苏州;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分置为江苏、安徽两省,又改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驻江宁,右布政使为江苏布政使,驻苏州。南京在清代长期作为安徽布政使治所,是安徽省的政治中枢所在,安徽当涂(包括马鞍山一带)、和县一带曾长期归南京管辖。南京在六朝为都时,第一道防线是淮河,第二道防线是长江,当时大的战争多在淮河一线展开,淮河防线失守,长江防线也就告急,所以古代南京与淮河一线的城市如淮安、盱眙、凤阳、淮南、蚌埠等可称唇齿相依,关系十分密切。如今,南京是滨江控淮近海的大都市,其辐射至少应考虑到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地区,如江西、安徽、河南、山东的一部分。在长三角区域,提“宁镇扬一体化”、“宁杭经济带”、“南京都市圈”等方略,既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空间结构依据,也可以推动中、东部的联动和互渗,发挥南京的区域辐射力,减缓南京在长三角地区与其他城市的同质竞争,尊重和复兴南京的地缘优势及其与安徽的历史亲缘优势,实现苏江、皖江的共同发展,进而推动长江黄金水道和长江经济文化区带的形成,让长江流域真正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脊梁”。去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加强泛长三角合作”,这一规划思想对南京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长三角周边的安徽等地区,具有区位、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与长三角地区经济联系紧密,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直接辐射区。“规划”要求强化上海及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建立健全泛长三角合作机制,编制南京都市圈、淮海经济区区域规划。南京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作为沿海廊道和长江廊道的交汇中心城市,最接近安徽、淮海等地区,加之它与这些地区在历史上的密切的关联性,毫无疑问,从国家层面而言,在泛长三角中,南京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和作用。南京跨江发展的意义不仅事关南京本身,而且对长江中下游及广大江淮流域加速发展有深远意义,也是对南京地缘优势的放大和历史作用的再次肯定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指出:“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而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而又恰居长江下游两岸最丰富区域之中心当夫长江流域东区富源得有正当开发之时,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这是从世界视野、中国全境、长江流域三个角度对南京所作的剖析和战略性前瞻。长江是南京立都的最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要素,它既是天然防线,又是交通干线;但是,长江既成就了南京,又限制了南京的“跨江发展”。南京虽然是座滨江城市,但在历史上,都城中心一直远离江岸,滨江地带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如石头城、白石垒、新亭垒等。至于“对外开放”,同治十三年(1874年)南京设洋务局,但并无什么外国企业进入,主要原因应是南京当时为东南军政要地及两江总督所在,政治力量强大,所办近代企业多数由官府控制,外国企业难以入驻;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南京才真正开埠,但仅限于今下关一带;民国时期,尽管南京驻有不少外国使馆,但在引进外国资本方面却几乎没有显著成绩。不过,在教育、医疗、宗教、科学等方面却有不少西方人士和资金进入。南京城市在历史上过分的“政治化”特点,导致南京早期的“对外开放”偏重于文化,疏忽于产业。这一特点对南京后来的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而对经济格局和产业竞争力则发生了不利影响。在人类历史上,城市先后走过宗教城市、政治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等阶段,目前南京正处于经济城市和文化城市并列的发展阶段,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政治性特点,这既是时、空的铸造结果,又是南京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历史上“对外开放”、“沿江开发”,下关可算首举之地;如果再说“跨江发展”,则以浦口为重。民国早期,孙中山先生曾论及浦口,并最早提出建设长江隧道的设想。直到1994年10月,中共南京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提出“沿江成束,跨江成环,南北放射,内外沟通”规划战略,其中包含了南京城市走出历史格局和打破长江天堑阻隔的数千年局限、以“跨江成环”的宏大交通布局开辟南京发展的新格局,这意味着南京将从“秦淮河时代”迈入“长江时代”。在此后的南京两届党代会上,南京城市“跨江发展”都成为重要的决策议题,近年来南京市又提出“拥江发展”的战略行动。南京“跨江发展”和“拥江发展”的意义不仅事关南京本身,而且对长江中下游及广大江淮流域的加速发展有深远意义,也是对南京地缘优势的放大和历史作用的再次肯定,对调节中、东部发展要素的互补关系,整合不同梯度区域的优势,促进中、东部共同发展也具深远意义。当然,南京江北区的发展应有更高的规划和建设要求,应该成为南京的“浦东”和“两江新区”。大力发展内生型经济,南京将成为长三角的最前沿城市和领头城市,南京得以释放潜力的时代正在来临从经济发展来说,当前是全球化、市场化、区域化、城市化及主张同时扩大内需经济的时代,如果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则沿海城市如上海、广州、香港、天津等占有优势。但是,如果我国大力发展内生型经济,即长三角面向内陆辐射时,南京则成了长三角的最前沿城市和领头城市,其地缘优势又是上海和杭州等不可比拟的。南京地处沿江发展带,它可以发挥黄金水道及未来沿江高铁等交通通道的优势和作用,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成为长江产业带和江海结合部的核心组成部分,并辐射皖江城市带,向长江中上游延伸其影响力。南京正在积极发展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综合交通业,完善服务长江流域的大宗散货江海联运,以及服务长三角地区北部及其周边地区的国际物流功能,进一步提高客运能力,建成江、陆、空综合运输枢纽和长江中下游综合性现代物流中心。南京应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加强与沿江港口特别是中上游港口合作,促进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要素流动与产业协作,在推动形成重要的沿江城镇和产业密集带中发挥作用。文化既是人的本质,也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传播学概论-学前比较教育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中国行政史-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销售回扣的合同(标准版)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中国法制史-中国文化概论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全球绿色制造产业绿色设计理念与创新案例白皮书
- 外墙涂料装修合同(标准版)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前冲刺模拟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夺分金卷)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中国对外贸易-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练习题(一)附参考答案详解(轻巧夺冠)
- 2025-2030中国夹心糖果产业运行态势与营销策略分析报告
- 2025年环卫清扫职称考试题及答案
- 《酒店营销与数字化实务》课件5模块五课件
- 2025年秋期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核心素养教案)
- 《“忆峥嵘岁月传红色抗战精神”党课教育主题活动》课件
- 福州市晋安区社区工作者招聘笔试真题2024
- 2025外科招聘面试题及答案
- 廉政档案管理办法医院
- 工地工伤预防培训
- 工会的考试试题及答案
- 医院麻醉科诊疗规范
- 2025秋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英语课件 Unit 1 Happy Holiday (第1课时) Section A 1a- 1d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