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6.1连通世界的新航路教学设计人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6.1连通世界的新航路教学设计人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6.1连通世界的新航路教学设计人教版.doc_第3页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6.1连通世界的新航路教学设计人教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畅游学海敢搏风浪誓教金榜题名。决战高考,改变命运。凌风破浪击长空,擎天揽日跃龙门连通世界的新航路1教学目标 1.学生梳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区域联系的重大历史事件,比较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变化,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趋势之一是世界从相对分散逐渐走向相互联系的整体。2.学生分析、对比文本,依据回到历史现场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理解整体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意义。3.学生通过在不同现场的文本解读,建立发展性的整体世界认识,会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2学情分析 1.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区域联系的相关事件之间没有建立联系,历史的整体感不强,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从中概括出人类历史发展趋势有很大的难度。2.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分析会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考虑教学过程要由浅入深,由简到难。从不同时期人们认识的世界范围和联系的范围切入,学生相对会有话可讲,也能通过读图直观发现范围的变化,从而感受到世界逐渐走向整体这一人类历史发展趋势。3.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某节课上的培养是有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站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历史思维能力。4.联系性文本的存在对于学生的接受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时间思维在联系性文本的要求中,需要被同时建立,这给课堂提出了一个要求。但是,它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3重点难点 重点:解读文本,认识世界是从相对分散逐渐走向相互联系的整体难点:联系式文本的解读及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源自“世界”的开始 教师:你认识这个人吗?猜猜看,她是谁?也许,你不知道她是谁,但是你或许听过这个故事。呈现材料: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世界有多大?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教师引导:说说你平时理解的“世界”。学生根据原有知识进行发言。教师呈现材料:其实,世界这词源自于何处?世,即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界,指方位;有东南西北等定位场所。楞严经教师总结:也许,可以这样概括,世界,在不同时间阶段有不同空间的场所。譬如在过去,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现在,还有未来呢?(呈现联系)听到现在,我不知道各位心里是否有很多的疑问?如果给你提问,你想问我什么问题?学生针对问题提问。教师归纳,预计有:(1)时间(2)空间(3)时间空间的对应。教师总结:针对这问题来说,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活动2【讲授】世界在于“中心” 教师引导:这就是说,在看待的历史的时候,我们需要具备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我发现,我们总是会用今天的世界替代过去的世界,以为以前也是这样的。那么大,那么远,那么复杂。但是,事实是这样的吗?让我们把时间推到近2800年前。一、阅读材料:古巴比伦人的世界认识。1.文本说了什么?它在哪?(作图)2.说说古巴比伦人对“世界”的认识。3.你给世界下个结论吧。现在,你认为什么才是世界?(写出来)4.你认为当时不能认同到现在“世界”的最大原因是什么?教师总结:那是因为没有空间?缺少联系?那么,如果有了联系,如果空间拓展了,可以称作当前的世界吗?活动3【讲授】世界在于“联系” 二、阅读材料:丝绸之路图片,文字1.材料讲了什么内容?(请你讲述一下:渗透历史事件的表述方法。时间,人物,经过,影响等)2.这里描述的区域是哪些地方?(作图)这幅图中出现了联系吗?在哪个方面的联系?你有没有史料可以证明的?教师讲述:我们来看看这样的联系吧,在古罗马的废墟中,也就是大秦,我们发现了汉代的绢,它不仅仅呈现了一种联系,更直接说明了联系的内容。这个时候,世界的认识,开始逐渐的发展起来了。3.你认为这个时候对“世界”的理解和今天的“世界”一样吗?为什么?教师总结:我们认为只是通过部分认识世界,这里虽然建立了联系,只是在陆路上的联系,就是缺少海路的联系呢,那我们就一起看看吧。三、阅读材料:郑和下西洋,文字1.发生在什么时候?具体是怎么样的?谁来说?2.这是在哪里?(作图)和前面两个阶段相比,这个阶段有什么不同?(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认识的渠道更加丰富了;认识的范围更加广了;认识到的世界比以往更大。3.有了海上联系,这个时候可以认同为现在世界了吗?为什么?4.那么,在你的眼里,经过这个阶段的学习,怎么样才能成为世界?(写下来)5.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你觉得什么时候可以称作真正的世界出现?为什么?(新航路开辟)教师总结:如果你看到了新航路开辟,你又会发现什么呢?四、阅读材料:新航路开辟图片,文字1.谁来介绍一下新航路开辟的具体情况?2.从认识的区域来说,这一次和以前有什么不同?3.有人说:1500年后的历史,才能称作是世界历史,你同意吗?为什么?【(1)整体性(2)世界的物质认识(3)有交流的历史】教师总结:(1)所以,有人说新航路开辟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现在展现在西欧人眼前的,已不是一个半球的四分之一,而是整个地球了。大国崛起(2)所以,有人这样作图(呈现地图1420,1620)。(3)所以,有人说,这个时候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了。写下这个时候,你对世界的认识。4.对比四幅图和我们写下的“世界”认识,在整体世界的形成中,你能从哪些角度看到整体世界的形成?【(1)范围在扩大(2)交流在增多(3)科技在发展】教师总结:区域之间的联系加强,物质状态的整体世界已经形成。活动4【讲授】世界在于“发展” 五、阅读文本图6-3教师引导:整体世界的形成,不是一个单方面的原因,在这里你可以发现哪些原因?教师总结:物质条件;科技条件;思想条件;教师引导:对整体世界的形成来说,并不是以上的条件具备就变成了这样?历史的发展,需要我们逻辑思维的合理性。也就是说,他们这么做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要去发现?为什么就会被发现呢?学生猜想。六、出示材料:图片,关于经济交流的,经济发展的数字1.你看出了还有其他原因推动着整个世界的出现?(经济原因)2.你当下的生活是否有这些“交流”的痕迹?教师:你认为整体世界的形成,对于当时的世界人民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呢?活动5【讲授】世界在于“影响” 七、呈现材料:1911年伦敦居民的一天1.整体世界的形成之后影响伦敦居民的哪些方面?2.你能看出整体世界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吗?3.从个人,社会,国家的角度说说整体世界的影响。4.“中心联系发展影响”呈现了认识世界的过程,你的想法中,未来的整体世界会是什么样呢?活动6【讲授】教师课堂总结 (1)今天课堂的主要思路;(2)(见板书世界简图)物质状态的世界的发展;(3)政治文化状态的世界的发现,还在寻找过程中。(4)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发展,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逐渐从分散走向整体,那么人类的认识范围也将越来越广。也许到了未来有一天,世界的概念又不同于今天了,那就期待大家去努力了。活动7【测试】巩固练习题 一、选择题1.“长期以来,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洲东部和中部,或者是欧亚大陆及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使这一状况明显发生变化,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的标志性事件是()A丝绸之路开辟B马可波罗来华C郑和下西洋D新航路开辟2.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表现。伏尔泰说“这无疑是我们地球上的头等大事,因为在这以前,地球的一半对另一半一直是一无所知,迄今为止任何伟大业绩在这一新的创举面前都相形见绌。”这件“头等大事”指的是()A文艺复兴B新航路的开辟C科学革命D启蒙运动3.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表现。在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交通事业的发展B地理知识的积累C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D航海探险家的贡献二、非选择题材料一: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760年前后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神、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材料二:Iphone6是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一款时尚智能手机,该手机却是由我国深圳工厂的流水线将来自美国的无线网络接入模块、韩国的微芯片、台湾的触摸屏模板和世界其他地方的100多个零部件组装而成。(1)根据材料一,说明世界走向整体后带来了哪些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3)请你举两例生活中的事例说明第(2)小题中的发展趋势。参考答案:一、选择题:DBC说明:12两题考测类型、内容相同,可以二选一。二、非选择题(1)变化: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商品交换的种类增多。(2)经济全球化。(3)事例:肯德基、麦当劳全球盛行;国际组织的建立、发展等。活动8【活动】教学反思 回到历史现场,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一课反思根据“回到历史现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做了一节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全课进行了录像。课后,反复多次回味了这节课,发现感慨颇多。本课的重点是期望用回到历史现场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一般说来,回到历史现场,其实就是从学生作为主体,处理和历史之间的关系,我们确定为三个方面:历史的亲历者,历史的作者和历史的讲述者。从历史思维能力来说,主要从三个层次来说,我们认为是感知,理解和运用;所以我们界定为体会历史,展示历史和讲述历史。经过一节课的实践,我们能够发现在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现场的时候,也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一、“我是历史亲历者”:从历史人物的角度去体会那个时代人和事我是历史亲历者就是将学生回归历史的现场,以史实作为学生的现场经历内容。它呈现的就是以历史人物的角度去体会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知历史知识,认识历史人物,呈现历史观点。这是回到历史现场的第一层次,是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微观能力。以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为例:我呈现了“古巴比伦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材料的联系性阅读。我选择的材料是四张图片的联系,设计了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材料讲述了哪些内容?它们表现的那个区域?第二层次:对比四幅图和我们逐渐生成的认识,你能从那些角度看到整体世界的形成?第一层次其实是让学生站在过往的角度,去体会当时的人和事。这是基于现场的一种认识,能够让学生站在史实的基础上,设身处地的去思考问题,体验历史。第二层次呈现了一种站在现场基础上的解析,它不仅仅是一种改变,更是一种发展。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第一层次把握的较好,也就是知识层面的掌握较好,这就给我们的第二层次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这让我们知道,回到历史现场是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我们需要从历史人物的角度去体会。二、“我是历史作者”:用自己的理解去展示那个时代的人和事这是将学生作为历史发生的同时代者,以时代的认识,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人和事的方法。它呈现的是时代者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停留在原本的层面,而是更高的层面去看待问题。这是回到历史现场的第二层次,是提升学生对于历史的宏观能力。以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为例:我呈现了全球通史中的一段话:尽管人类及其祖先已在地球上生存了二百多万年。但是真正的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并且补充了两份材料,一是16世纪西欧人画出来的世界地图,另一是16世纪和17-18世纪的世界贸易图。并设计了问题:(1)你同意这个观点吗?(2)你可以从补充的材料中,说明从1500年开始世界历史的原因吗?第一个问题其实就是让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它用判断的方式,要求学生提取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判断。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解性的问题,是基于知识基础上的提升。第二个问题是一联系性的问题,是基于学生理解观点之后的说明,我们从学生的表现中可以看出来,这样的理解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认识。同时,运用大量的史料,并经过学生的思维加工达成目的,就是我们的回到历史现场。用自己的理解去说明历史,其实就是站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新的发展。它脱胎于对知识的简单认识,提升在知识的发展中,是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三、“我是历史教师”:用自己的话来讲述那个时代人和事我是历史教师其实是站在运用者的角度去认识历史的。他是建立在了解和理解基础上的运用,是对知识的再加工,是呈现学习者主要思想的过程。要求学习者站在教师的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并更好的建立自己的认识。他是对于原本知识的再发展,也是以运用的方式,呈现学习效率。根据学习金字塔,我们可以知道,最好的学习效果,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它几乎可以帮助学生达到百分之九十的学习效率。以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为例:我以“世界在于中心”,“世界在于联系”,“世界在于发展”三个环节呈现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它们基于具体的史实得到了认识。随即,我呈现了新的问题:你的想法中,未来“新整体世界”会是什么样呢?在这里体现了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就是以具体的史实运用,得到相应的观点;第二就是以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新的世界。这是站在回到现场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史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观点。用自己的运用去讲述历史,就是站在知识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