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景泰蓝的制作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_第1页
高二语文景泰蓝的制作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_第2页
高二语文景泰蓝的制作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doc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景泰蓝的制作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背景知识】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1894年生于江苏苏州,中国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幼年接受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同时受到民间文学和古典小说的熏陶。上中学时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作品。1911年中学毕业,家贫无力升学,开始10年乡镇小学教员的生活,对挣扎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小市民和劳动者,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1914年起,在礼拜六、小说丛报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了穷愁、终南捷径等10余篇文言小说,表现出关心下层人民疾苦、注目时代变化的现实主义特色。1919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加人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开始在新潮、小说月报、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新诗、散文、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1921年,与周作人、茅盾、郑振铎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共同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到1925年,已出版隔膜、火灾、线下等短篇小说集。作品从同情弱者、悲世悯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出发,揭露社会肌体的多种沉疴,呼吁尊重儿童个性和改革小学教育,表现出冷峻讽刺的艺术特色。如潘先生在难中通过一位小学校长在军阀混战中惊惶失措、苟且偷安的喜剧,剖析了一个在人生战场上永远打着白旗的卑琐灵魂,是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新文学创作中的名篇。 五卅运动中,叶圣陶与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进行反帝爱国宣传。此后又主编中国济难会的光明半月刊,参加了一些革命活动。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集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等都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大革命潮流中的知识分子斗争意识的觉醒、奋起和走向工农的行动。在有意识地塑造新的人物形象的同时,逐渐走出身边琐事的樊篱,生活视野趋向开阔,注意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是新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重要长篇小说之一。茅盾誉之为“扛鼎之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叶圣陶与鲁迅、茅盾等左翼作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积极投身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主要有多收了三五斗、一篇宣言、英文教授等,以日臻圆熟的技巧,映照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相煎熬下的黑暗现实,颂扬敢于抗争的人民,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和尖锐的思想题旨。自抗战以后,他的小说创作日趋减少,主要写作散文和文学评论。 叶圣陶的散文集有剑鞘(与俞平伯合著)、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数种。这些作品不论是抒情写世、状物记人、议事说理,一般都有着较为厚实的社会人生内容和脚踏实地的精神。艺术上则显示出清淡隽永的情趣和平朴纯净的语言风格。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早期童话集稻草人中大部分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画眉鸟描绘了人世间贫富对立的图画。古代英雄的石像则较为显明地反映了作者以集体力量反抗强暴的思想意识的形成。鲁迅曾经指出“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充分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 叶圣陶从1923年起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辑,1930年起改任开明书店编辑,抗战胜利后成为开明书店负责人之一。其间曾兼任中学、大学教员。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国文月刊、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发现、培养了一批青年作者,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知名作家。他还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在语文教育方面多有建树。他一生从事并关注教育工作,晚年更以主要精力贡献于此。 叶圣陶193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6年出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长。1949年以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四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他还先后出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等职;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主席,中央文史馆馆长等职。1988年去世。【阅读指导】 景泰蓝的制作写于1955年3月22日。作者叶圣陶对手工艺制品很感兴趣,曾经想写一组文章,把每种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记录下来,最终完成的是两篇,即本文和荣宝斋的彩色木刻画。说明产品的生产过程的文章,往往按照工序来介绍,这样可以给读者留下清晰、鲜明的印象,易于了解生产知识。景泰蓝是一种高级工艺品,它制作精巧,工艺水平要求高,生产过程比较复杂。本文抓住每道工序的特点,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有详有略,语言准确朴素、通俗易懂,完整地交代了这种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参观的时间、地点和内容,交代了写作的缘起,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216段):这是全文主要内容,具体说明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技术。它作为主体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23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的第一道工序:制胎。 第2段先说明制作铜胎的原料是红铜,接着举圆盘、花瓶、方盒子三个例子说明景泰蓝铜胎的打制方法。第3段将景泰蓝的制胎与铜器作坊的工作相比较,说明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引出下文。 第二层(第49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的第二道工序:掐丝。 掐丝是景泰蓝制作的关键工序,作者对它介绍得十分详细。第4段先下定义简要解释什么是掐丝,然后以粘一棵柳树为例,具体说明掐丝的操作方法。第5段介绍景泰蓝是掐丝工人和负责图样设计的美术家合作的成果。第6段说明景泰蓝制品上的图案“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的科学道理。第7段用列数字的方法着重说明景泰蓝掐丝细密费工的特点。第8,9两段介绍的烧焊和酸洗是掐丝的辅助工序,作者简要带过。 第三层(第1013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第三道工序:点蓝。 点蓝也是景泰蓝制作的关键工序,是作者继“掐丝”之后又进行详写的内容。第10段介绍“点蓝”和“景泰蓝”名称的由来。第11段说明色料的原料。第12段说明色料的研制方法。第13段介绍点蓝的操作方法与具体过程。 第四层(第1416段):分别介绍了烧蓝、打磨和镀金三道工序。 第三部分(第17段):概括整个制作过程,强调景泰蓝制作“全部工作是手工”的特点,照应了开头,结束全文。 景泰蓝的制作作为一篇说明文,它的最大特点是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和内在联系,有序地加以说明。比如文中交代的景泰蓝的工艺程序就十分明晰,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文章严格按照景泰蓝的六大生产工序依次逐项介绍。而就每个工序来说,也是按制作程序来说明的。例如说明“掐丝”这一工序时,依次写“粘铜丝烧焊硫酸煮清水洗”;说明“点蓝”这一工序时,依次写“研磨色料筛选色料填上色料三填三烧”。作者很注意各道工序介绍内容之间的衔接,注意使用起过渡作用的词语,将各道工序交代明白,衔接紧密。 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安排说明的详略,是本文的另一大特点。本文对景泰蓝制作过程和技术的介绍有详有略,“掐丝”“点蓝”两道工序介绍得很详细,其他几道工序则介绍得较简略。这是因为,这两道工序最复杂、最精细,是决定景泰蓝风格、珍贵之处的主要工序,也是决定景泰蓝制品质量的关键工序,不详细介绍就难以突出景泰蓝的制品的特征和它特有的工艺过程;而其他工序则不是景泰蓝制作所特有的,而且比较简单,所以写得比较简略。在说明这两道工序时不仅对繁复的工艺过程不厌其烦地介绍,还对这些工艺的原理作深人浅出的讲解。以“掐丝”为例,文章不仅介绍了粘丝、烧焊、清洗等各个步骤,而且介绍了掐丝的构图特点和所费工时。又如“点蓝”,简明地介绍景泰蓝名称的由来后,又以三个段落,分别说明色料的原料、研制和如何填色。对填色,介绍得尤为详尽。从盛色料的工具,舀色料的家伙的形状,色料填在什么地方,直到每个小格子里色料填多少,什么时候拿去烧,烧后又如何填,一共要填几回等等,无不介绍得清清楚楚。 这篇说明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一是分类别,按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的工序类别一一介绍。二是下定义,例如,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这样能使读者了解掐丝这道工序的操作特点。三是举例子,例如讲到用铜做胎的原因是“红铜富于延展性,容易把它打成预先设计的形式”,接着列举了三类制品:圆盘子,比较大的花瓶的胎,方形或长方形器物。这样就把道理说得具体明白了。四是打比方,例如作者在介绍掐丝工序举出粘柳树为例时,写道:“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用比喻说明事物,使读者容易理解。五是作比较,例如,作者在详细介绍了掐丝工序之后,把掐丝和刺绣、缂丝、象牙雕刻作了类比,说“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从而突出了这道工序的功夫之深。 在语言上,这篇文章遣词准确、造句严谨。例如,在“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句中,“小”与“细微”不能互换,“破裂”与“剥落”不能对调,这是准确的使用动词或形容词;第11段介绍色料的有关特征时,十分贴切地运用了“色料”“原料”“釉料”“质料”四个词,这是准确地运用意义相关的词。文中恰当地运用了一些工艺术语,如“掐丝”、“点蓝”、“烧焊”、“打磨”、“镀金”等,这些术语的运用,能使说明的语言更加准确、精练,也使读者容易把握某道工序的内容和特点。文中还使用了一些科学术语,如“延展性”、“膨胀率”、“机械力”等。读者通过上下文,一般能理解术语的含义。如提到“延展性”后,紧接着提出“容易把它打成预先设计的形式,要接合的地方又容易接合”,读者即使对“延展性”了解不多,也能大体明白它的含义。文中还多处使用一些平实的口语,连接了上下文,使介绍显得通俗朴实,好似作者在用白话式的语言解说,使读者有亲切感。如第1段两句话明白、平易,用“现在把说一说”引出后文。第2段“至于方形或长方形的东西,像果盒、烟卷盒之类,盒子和盖子都用一张红铜片折成,只要把该接合的转角接合一下就是,也不用细说了”,则用朴实的话,结束了制胎工艺的介绍。第3段“这只是个开头,还有好多繁复的工作在后头呢”,以及后面各段中都能见到的平实语句,反映了作者对语言驾驭的纯熟自如。【相关资料】关于景泰蓝的制作 这篇文章写于1955年。我父亲对手工业制品很感兴趣,曾经想写一组文章,把每种手工业品的制作过程记录下来;结果只写了两篇,另一篇是荣宝斋的彩色木刻画。景泰蓝的制作开头说:“一天下午,我们去参观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粗略地看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这“我们”就包括我在内,是我陪着父亲去参观的。那个实验工厂在崇文门外的一条胡同里,是一所破旧的大四合院,设备非常简陋。文章的最后一段说的完全是实情:“全部工作是手工,只有待打磨的成品套在转轮上,转轮由马达带动的皮带转动,算是借一点儿机械力。”这是28年前的情形。我不知道这个工厂是不是还保留着原来的名称,但是可以想像景泰蓝的生产规模一定扩大了不知多少倍,已经搬进了新盖的大厂房,生产的方法也一定有了不少改进。例如“制胎”,完全可以利用汽锤或者冲床,不必再把红铜片放在铁砧上,拿着小铁锤一下一下地打了;还有“色料”,是不是还要到博山去买呢?自己烧制,可能更加适合制作景泰蓝的要求。我没有去参观第二回,可是相信如果有谁再写一篇景泰蓝的制作,肯定跟我父亲写的这一篇有很大的不同。 话虽这么说,制作景泰蓝的基本工艺流程想来不会有什么改变,仍旧是“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这一套。那天去参观就是按照这个流程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往下看,一边听带领我们参观的老工人讲解。我父亲写这篇文章,基本上也按照这个流程作记录,只在有的地方加上必要的说明:长的有整段的,好几百字,如说明制作景泰蓝为什么非“掐丝”不可;短的只有一两句,如说明打磨为什么要用椴木炭。讲器物的生产按着工艺流程来写本来是很自然的,也比较容易说清楚,写得好还能使读者产生亲切之感,好像跟着作者一边参观,一边听作者讲解似的。 按着工艺流程来写有一种办法是给工序编上号,作为小标题,如“一、制胎”,“二、掐丝”,“三、点蓝”在每个小标题下面用一段或几段文字来记录这道工序。这样写有个优点,就是眉目很清楚,可是比较呆板。我父亲没有采用这种形式,所以读者在读的时候要分辨清楚每道工序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课本的编者设计的预习题要同学们阅读全文,根据景泰蓝的制作程序(就是工艺流程)划分段落,每一段落用两个字加一小标题。这一提示很有必要,同学们做起来也并不困难,因为每道工序的起讫,文章是交代明白的。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花了这一番功夫,到了研究和讨论的时候,就能扼要地把景泰蓝的制作过程讲清楚了。 但是要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就像自己去参观了一样,恐怕是办不到的。第一个原因,我父亲这篇文章是写给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都跟他差不多的人看的,没有考虑到要给十四五岁的少年们读,更没有考虑到过了近三十年以后的今天还会编到语文教科书里去。例如他讲完了“制胎”,惟恐讲得不够明白,接着写了一段:“制胎的工作其实就是铜器作的工作,”这里讲到的铜器作坊,半个世纪前比较大的城市几乎都有,到了50年代,铜器作坊已经所剩无几,因为家庭用的铜制器皿大多被铝制器皿取代了;到了今天,即使在北京这样大的城市里也找不到一家铜器作坊。这一段话说给见过铜器作坊的人听,当然能引起他们的联想,从而加深理解;说给没见过铜器作坊的人听却起不了一点儿作用。我想如果现在让我父亲给初中同学讲景泰蓝的制作,他不会多此一举,加上这样一段起不了作用的闲文了。此外在遣词用语方面,也没有照顾到中学生,有的词语对他们说来是非常陌生的。关于词语的问题固然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者由老师给他们作解释,但课本最好还是适当地加几条注。如“点蓝”用的“挖耳似的家伙”,这“挖耳”现在不常见了,老师也未必个个能想得起来,我查了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都没有这个词儿,似乎加一条注比较好。 再说第二个原因,用文字来说明一件事物一个过程,是非常不容易的。这话是父亲跟我说的。他还举例说:你想光用文字来给孩子们说明一台蒸汽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吗?肯定办不到,随你花多大的力气也说不明白,非借助于说明性很强的插图不可。最好是让孩子们看一看蒸汽机的模型,或者带他们去参观一下火车头,你只要稍加指点,用不着说多少话,他们就能把蒸汽机的各个部件是怎么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弄得一清二楚。这就是直观教学的好处。父亲说的是实情,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写的说明文在内。这篇景泰蓝的制作,在我看来已经把各道工序扼要地说清楚了,因为我是陪父亲一同去参观的。换了个跟景泰蓝不曾有过什么接触的人来读这篇文章,肯定会有许多地方弄不明白;而在同学们中,这样的人还多着呢,所以老师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得借助于直观教学。带领同学们去参观景泰蓝工厂当然是最好的办法,可惜不容易办到。至于要找一件景泰蓝制品来,破的更好,让同学们在读文章的时候仔细揣摩。为什么说破的更好呢?因为破了就可以让同学们看清楚“掐丝”用的铜丝的“横断面是长方形”,看清楚这横断面是长方形的铜丝是怎么焊牢在铜胎上的。课本配上若干幅说明性的插图当然也是一种办法,在讲“掐丝”这道工序的时候尤其有必要。写这段文字,我父亲花的力气不小,但是我猜测,同学们读了未必能完全理解。 父亲又跟我说过,说明文非认认真真练习不可。为什么又非练习不可呢?我想:一则因为在学习中,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几乎处处要用到说明文;二则,练习说明文可以为写别类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初父亲让我自己选定一件事物或者一个过程作为题目来练习,要努力写得让从未接触过这件事物或这个过程的人看了也能明白。把很不容易达到的标准作为练习的要求,当然是从难从严的意思。我听了父亲话,真的作了不少练习。后来我当了编辑,在为少年儿童编各种书刊写各种文章的时候,我体会到当初的练习没有白费,确实使我学到了一些本领。对于不是专干编编写写的人来说,说明文也是极其有用的。阅读说明文的能力的确有着意锻炼的必要。单看中学用的课本:数学、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生理、历史、地理,哪一种不是说明文,就是语文课本,除了文学作品和议论文之外,选的几乎全是说明文;而文学作品和议论文之中,还往往包含说明的成分。同学们要是掌握了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就眼前来说,对学好各门功课都有帮助。反过来说,在学习其他课本的时候,其实也在锻炼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这一点可以给同学们指出,引起他们的注意。 (叶至善关于景泰蓝的制作)【能力训练】一、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并完成12题。 1阅读景泰蓝的制作,理解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说明顺序主要制作过程详略安排说明方法 2景泰蓝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读了景泰蓝的制作,你认为这种工艺品美在哪里?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一) 1990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米切尔洛林宣布,在2.6亿年以前,栖息在美国得克萨斯山区一种外形像蜥蜴的名叫四角龙的爬行动物, 确实是哺乳动物的远古“亲戚”,从而填补了进化链中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中缺少的一环。 1987年,米切尔洛林研究了一块盘龙类的头骨化石。随着研究的深入,化石上的一些细节却使他困惑不解。因为大多数的盘龙类在腭部有很大的孔,而在较进化的兽孔类身上,这个孔已被封闭,四角龙也有一个腭孔,但已明显缩小,其直径仅仅为0.635厘米。此外,盘龙类在头部背面有一块很大的骨,用以支持颌骨,在兽孔类中,这块骨头已大大缩小了,而四角龙的这块骨要较兽孔类大,又较盘龙类稍小。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腱相接。 这些发现使洛林相信,四角龙是盘龙类和兽孔类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他又把从12块盘龙类和兽孔类动物化石中获得的信息输入电脑(包括腭孔、颞孔形状,头颅骨形状,牙齿数量和着生位置等),然后由电脑判断出两者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在进化树上,通向兽孔类一边的第一个分叉就是四角龙。 3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 ) A.四角龙的头角 B.头角上的骨架 C.被穿越的颞孔 D.穿越颗孔的肌肉 4文中“两者之间的联系”指的是( ) A.由盘龙类、兽孔类化石中分析出的相关状况 B.从盘龙类、兽孔类中发现的动物进化规律 C.腭孔、颞孔、颅骨的形状,牙齿的数量以及着生位置 D.四角龙与盘龙类、兽孔类之间的区别和变化 5下列几种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是( ) A.四角龙头部背面那块用来支持颌骨的骨头,比兽孔类的大,但又略小于盘龙类 B.对三种古生物进行比较之后发现,大多数盘龙类腭孔大,四角龙的很小,兽孔类的已封闭 C.洛林的发现是对四角龙、盘龙类和兽孔类身体各部位的化石进行比较分析和计算的结果 D.洛林的研究,证实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之间存在着过渡类型,填补了进化史中的一项空白 6根据文中所述,在生物进化系统树上,四角龙出现的位置应该在图中ABCD哪一处?( )(二) 科学知识体系内部存在一种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与地球分层结构模型类比,称之为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甲 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向里,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科学知识体系结构从外向里则由知识外壳、知识幔层和知识内核组成。 知识外壳由事实性的知识组成,如海王星、电磁波、中微子这类现象的发现均属事实性发现;知识幔层由定律性知识组成,如浮力定律、自由落体定律、化学元素周期定律均属定律性知识;知识内核由原理性知识组成,即能揭露相对深刻的本质,如氧化说、进化论、相对论等原理性知识。事实性知识说明“是什么”,定律性知识说明“怎么样”,原理性知识说明“为什么”。 人对某一知识领域的系统认识通常遵循从事实性定律性原理性的发展过程,即人们的探索性思维通常是从科学知识的外壳部分通过幔层而向内核逼近的。例如,在天文学史上,哥白尼的日心说首先解决了“是什么”,即确认了我们这个恒星系统中,地球、火星等行星都是围绕太阳运行的;继而,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描述了“怎么样”,即确立了地球等行星是按照某种特定的周期、轨道和速度围绕太阳运行的;最后,牛顿的万有引力原理探索了“为什么”,说明太阳是以某种特定的力作用于行星,从而使行星按开普勒发现的三大定律运行。 上述过程标志着科学家对科学之谜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乙则根据各自的发现的深刻性而被划分为不同的级别,这样,丙在无形中便形成了一个声誉的金字塔结构。处在塔顶尖的是那些因为有重大原理性发现而驰名世界的科学巨星,人们赋予他们最高荣誉,或者称他们开创了一个科学时代,如牛顿时代、达尔文时代、爱因斯坦时代等;或者称他们缔造了一个新的科学门类,称他们为某某学科之父,如居维叶为古生物学之父,拉瓦锡为现代化学之父,维萨留斯为现代解剖学之父。处在金字塔中部的是那些因为提出重要的定律性知识而得名的科学人物,如开普勒、哈勃、孟德尔等。相比之下,聚集在金字塔下部的丁是那些有重要事实性发现的科学家。 (摘自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 7根据文意,选择适当的一项填入甲处( ) A.能否把握这一结构特征,采取科学的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 B.能够把握这一结构特征,采取科学的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 C.能否把握这一结构特征,采取科学的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成功的关键。 D.把握这一结构特征,采取科学的思维方法,是科学成败的关键。 8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 A.下定义,举例子 B.打比方,作比较 C.举例子,分类别 D.分类别,下定义 9根据文意,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知识体系内部结构从外向里由知识外壳、知识内核和知识幔层组成。 B.浮力定律、自由落体定律、化学元素周期律、万有引力原理均属定律性知识。 C.科学知识体系从外向里由事实性知识、定律性知识和原理性知识组成。 D.定律性知识说明“为什么”,原理性知识说明“怎么样”。 10这里的“过程”是指_。 11选出正确的一项填入文中乙 丙处( ) A.科学 B.科学家 C.科学界 D.科学知识体系 12.这里说的“金字塔结构”与第段说的“球状结构”有什么不同? 13.选出最贴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