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呼唤诗性——诗歌教学随想_第1页
语文教学:呼唤诗性——诗歌教学随想_第2页
语文教学:呼唤诗性——诗歌教学随想_第3页
语文教学:呼唤诗性——诗歌教学随想_第4页
语文教学:呼唤诗性——诗歌教学随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语文教学:呼唤诗性 诗歌教学随想 朱光潜说: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见出常人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我们本来是能觉出趣味来的,只是因为我们的诗心被蒙上了一层又一层阴翳;但在诗人的指点下,我们还是觉出了,可见我们的诗心未泯。 诗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着的理由。 二 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 夺目。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个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一直把她们置于青少年的视野之外。比如说,在刚刚试用的这套试验修订本之前的高中课本中,古典诗词寥寥无几;比如说,前几年,高考试卷中的名句填空突然被砍掉,据说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再2 / 7 比如说,相当多的教师 对古典诗词的讲解以及几乎全部训练和测试包括高考试卷中的所谓诗歌鉴赏题差不多是在糟蹋诗歌和教唆学生厌恶诗歌。 如果说老年人的生活像散文,中年人的生活是小说,那么,青少年更应该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是谁斩断了这个因缘?这无异于割断了民族文化的血脉! 当然,诗歌的衰落有深刻的历史和时代原因,但是,诗心没有理由也不应该随着那个诗歌繁荣的时代的消亡而一同被埋葬。 随着商品社会带来的价值冲击,人们面对一个物质化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实际了,现实功利诉求压倒了一切。然而,物质的富足并不必然带来精神境 界的提高,相反,它常常会窒息人们的心灵。 我听说,在西方,人们大多喜欢读诗,一本好的诗集根本无须为销路发愁,而到了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雨果、歌德等文化名人的生日或其他纪念日,全国各地会采用各种形式来纪念他们。但在我们这里,诗歌或流于民间各种恶俗的顺口溜,或成为少数圈内人自娱自乐的工具,至于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则成了当地人发展旅游业的招牌或为经济唱戏而搭台的工具,有多少中国人知道并且愿意说起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呢? 三 3 / 7 诗歌确实是不实用的东西。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的时代早 已过去,而现在诗歌只会让人在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中变得不切实际起来,在惜春常怕花开早,匆匆春又归去中变得迂阔起来,在云破月来花弄影中消磨了斗志 于是,如果谁还沉浸在吟赏烟霞中,会被认为不正常;而说谁像个诗人,恐怕更多的是一种讥诮;多愁善感更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被取笑的奢侈。现代人早就没有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情怀,没有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淡远,没有了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雅趣,没有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从容,更没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 情到碧霄的兴致,没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的胸襟,没有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的俊逸,没有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豪情,当然也没有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哀惋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洒脱 所以诗性的衰颓实质上是人性的萎缩,现代人可以上天入地,生存空间急剧膨胀,但与此同时,心灵空间日趋褊狭。当然,诗人救不了世界,也救不了人心。但是,你可以嘲笑世人的贪婪,却没有理 由嘲笑诗人的迂阔;你可以批评世人的意志消沉,却没有资格指责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4 / 7 酹江月的浩叹。同样,语文教育当然也不可能挽救世道人心,更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诗人,但是,我们可以让他们爱诗、读诗,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 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我看来,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培 养成读书人、文化人,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带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 四 一切文学都具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一首诗看。正像朱光潜所说,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一个远离诗歌的民族,算不上是文明的民族。诗歌在当今社会遭冷落的可悲处境,与其说是诗歌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不如说是现代社会的文化演变正在偏离美的原则,正在向粗糙和肤浅、丑陋和病态的深渊滑落。 让我们来看看 2000 年全国 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道诗歌鉴赏题 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5 / 7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这道试题的 A、 B、 D 三个选项均停留在对诗句的简单解释上,勉强涉及到赏析的地方则吞吞吐吐、语焉不详;惟有 C 项试图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分析诗人的感受和这首诗歌的韵味,尽管不够具体细致,倒还差强人意。但是,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高考试题分析( 2001 年版)却是这样说的 6 / 7 C 项中,闲敲棋子确是一个细节的描写,但我们仔细体味一下,约客久侯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 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十分焦躁。由此可知, C 项的赏析是不恰当的。本题的选项应是 C。(第 15 页) 我觉得这个分析是没有根据的。约客这首诗究竟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呢?且看 江南的夏夜,梅雨纷飞,蛙声齐鸣,诗人约了友人来下棋,然而,时过夜半,约客未至,诗人闲敲棋子,静静等候 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呢?我看主要不是或根本就没有什么焦躁和烦闷的情绪,而更可能是一种 闲逸、散淡和恬然自适的心境。也许曾有那么一会儿焦躁过(这种焦躁情绪怎么会持续到过夜半呢?),但现在,诗人被眼前江南夏夜之情之景感染了:多情的梅雨,欢快的哇鸣,闪烁的灯火,清脆的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