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视域中的孝道传承_第1页
语文教育视域中的孝道传承_第2页
语文教育视域中的孝道传承_第3页
语文教育视域中的孝道传承_第4页
语文教育视域中的孝道传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 语文教育视域中的孝道传承 语文教育视域中的孝道传承 广东省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李雪梅 【摘要】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的特点,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意志起着深远的影响,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格、性情。文章以对李密陈情表的解读为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并以此来关照生活情感本源,真正做到懂孝,并行孝。 【关键词】语文教育;陈情表;孝道传承 我国着名教育家杨贤江说:“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这句话恰与“念终始典于学”同 符合契。古人十分重视教育,他们深知“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代君王建立邦国,君临百姓,以立教立学为第一要务。所以,不管是庠、序、校、太学、国子学,还是书院、书堂、私塾都是用来传承先贤文化和育人育德的地方。而教者,就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就是养子使作善也。这反映出古人的教育内容是偏于伦理道德的,使民向善。而“百善孝为先”,孔子教导学生做人的第一要素就是孝悌:“弟子出则孝,入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所以孝道的传承就显得极为重要。 2 / 8 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将语文课程与 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这对学生的情感、意志等起着深远的影响。语文教育特别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解读,移人性情,提升学生人格。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几篇课文涉及孝道的传承:陈情表写先尽孝,后尽忠的艰难扶择;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亲情最终战胜权力争斗,母子在黄泉下相见;促织中成名之子魂魄化作蟋蟀,救了成名性命。教师可通过对作品中孝道的解读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伦理。教材中只有寥寥几篇文章涉及孝道,显 然,作为儒家道德信条的“百善孝为先”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并未很好地继承。流传下来的孝道故事多半是以戕害自身或牺牲骨肉来行孝的孝道逐渐被凝固化、成为一种僵化的道德信条,制造顺民的工具,造成了很多“礼教杀人”的悲剧。 自近代以来,广大知识分子目睹西方文明在蒸汽和机械中勃然而兴,中华帝国却是鸡鸣风雨,东海扬尘,他们悲歌痛哭,纷纷将目光投向西方,寻求疗世救国的良方。“新文化运动”中一些激进派更是以王安石“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全盘反传统:“祖宗不足法。”将传统文化消灭殆尽。连最基本的父母子女之间的血缘亲亲之情也丢弃 不要。“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知反哺,更何况是人? 3 / 8 要重拾“孝统”必须从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做起,古典诗文就是孝文化的载体。 2016 年 9 月,媒体披露上海市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删除全部 8 篇古诗,引发公众的不满和反对。一场关于“删除古诗是减负还是删减传统文化”的大讨论随即展开。古典诗词是古人言志抒情的语言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贯穿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轴心和理论基石的儒家文化,其以“仁”为思想核心,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认为“孝”和“悌”是“仁”的根本。 粤教版语文必修 五编入了西晋人李密的陈情表。这是一篇李密向晋武帝陈述真情,说明不能赴任缘由的表文。虽为表文,但却是至情至性,委婉动人。以至于武帝览毕,慨然叹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语文教育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对其性情的培养。由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并以此来关照生活情感本源,真正做到懂孝,并行孝。 陈情表全文470 余字,字字如金,且字字泣血蘸情。纵观全文,作者紧扣一个“情”字逐层宕开笔墨。 第一部分先言祖孙情深。自小失怙,幼年时母亲何氏改醮,且少多疾病,伶仃孤苦。唯一的 亲人就是躬亲抚己成人的祖母刘氏,但刘氏亦是多病之躯,李密于祖母病榻之前侍奉,“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李密4 / 8 以孝名闻于乡里。这种孝情是渊源于本真的生活情感的,纯粹出乎天性,而非道德律令的要求。“善事父母者为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中表现的这种朴素、自然的父(母)子(女)之情是出自本源的爱亲情感。人人都有这种情感。 王阳明传习录中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自然知孝”表明“孝”这种情感 是自然的、纯乎天成的,哪怕是像舜这样的圣人也未能免俗。 相传舜的父亲瞽瞍伙同后母及异母弟象百般刁难和陷害舜,而舜乃至孝,在这样一种关系中,瞽瞍杀了人该怎么办呢?孟子认为舜会像扔掉破草鞋一样放弃天下,偷偷背着父亲逃跑,沿海滨而住,终身高高兴兴地享受天伦之乐而忘记执掌天下的权力。在孟子看来,人首先是情感的存在者,情感、尤其是父子之爱应该是先于一切的存在物的。要想让学生知孝,就要引导学生依据自身的情感体验,从生活的情感本源出发,来体味父母的深恩。 第二部分写自己进退维谷的两难之情。“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用三组四字句排比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一方面是朝廷催己“进”,而另外一方面却是“刘病日笃”,欲奉亲而“退”;5 / 8 一面是圣命不可违,另一面是至亲需照顾;一面是作为臣子要对皇帝尽忠,另一面是孙儿要对祖母尽孝。“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恐怕世间无此两全之法,自古忠孝难两全。李密在此道尽了自己的辛酸无奈,狼狈尴尬。这一部分可引导学生思考:当尽孝与工作或事业相冲突时,会做何选择? 第三部分写自己处理两难的 方法就是先尽孝,后尽忠。理由有二:首先搬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略。司马氏篡权自立,急需一种统一的、能为天下人所接受的思想来稳固天下。自有汉以来统治者所标榜的“孝道”,被司马氏拿来作为巩固政权,笼络民心的工具。此时的“孝”已被当做形而上的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悌成为儒家五伦的核心:“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则天下平。”孝已被看成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并将孝的作用无限扩大化,“移孝入忠”。自古忠臣多出孝子,君选贤臣察举孝廉。普遍认为能孝其亲者,必能忠其君,李密被征召做官,也就理所当然,而李密用孝来避征 召,亦是理所当然。 在今天,传承孝道需要提倡政治意识,但“以孝治天下”已无时代意义。孝本是一种血缘的亲亲感情,无关乎道德,无关乎法纪。 接着李密状写刘氏病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虽夸张,但并不失真,害怕至亲离世的焦急之情跃然纸上。“臣6 / 8 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种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在以孝治天下的时代又岂能被弃之不顾?孝不可不顾,忠又不得不尽。在空间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能交给时间。 96 岁的祖母急需自己来侍奉,尚在壮年的自己也可慢慢尽忠。李密以悲恻动人的笔墨,写出至情至性的文字 。读来怎不动人心肠? 老师要借机引导学生体会李密的这种拳拳之心,回想十几年来父母亲的舐犊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一个学生由李密而想到自己离世的至亲爷爷,她悲戚动容,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哭着醒来,思念泛着酸楚蔓延到鼻尖,无边无际的黑暗夹杂着些不知名的情绪铺天盖地朝我汹涌而来,我努力睁开红肿、干涩的双眸,希望可以看到些什么,可是,没有。我看着在天际闪着微弱的光的星星喃喃道:“爷爷,我们说好的事呢?你的承诺呢?”脑海中仍然回荡着那熟悉的声音,牵动着我的心。 回想起亲人对自己的好,但现在却再 无一人可做臂膀依偎,她的情感再也无法阻挡,倾泻而出。当她在讲台上再次用诗歌这种形式讲述她与爷爷之间的感情时,她哽咽难言,下面的同学也受到感染,原来脸上挂着的笑意已然凝住,用掌声鼓励她继续诗歌的诵读最后,在这样一种凝重、略带悲伤的气氛中,教师总结:逝去的亲情固不可忘,但身边的至亲呢?那日日为你操劳、为你担忧的双亲呢?莫待子7 / 8 欲养而亲不在之时才悲叹,我们要好好地怜取眼前之人! 孝道的传承,在当今时代仍有现实意义。论语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 立而道生。”一个人孝悌,也就不可能犯上作乱,这是做人之根本。根本确立,治国之道也就生矣。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理就在于此。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性,中国古典诗文中有很多关于孝道的奇幻故事和动人形象。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于奇崛中悟孝情,从人物处觅孝行。 如郑伯克段于鄢中郑伯赐予颍考叔酒肉时,颍考叔故意“食舍肉”,以引起郑伯疑问,从而引入他预设的话题中。果然,郑伯由颍考叔孝敬其母之行,联想到自己“繄我独无”。在此处,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颍考叔之孝,郑伯之悔;颍考叔用己身 之孝行,使郑伯感悟到掘地及泉,于地道中与母亲相见。再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之中,与父母亲有矛盾后是否就老死不相往来?是否就恨之入骨?不是,血缘亲情可以超越世间一切,包括矛盾,包括权力。 儒生出身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更是以孝来开宗明义。正如但明伦所评:“一部大文章,以此开宗明义,见宇宙间唯仁孝二字,生死难渝。”在他笔下,行孝的宋焘可延寿;行孝的王成可致富;行孝的张生可得官;行孝的乐仲可延嗣而不孝之人也会得到报应。在蒲松龄虚构的美好8 / 8 故事中,学生亦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出为人子女理当孝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