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有感_第1页
读《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有感_第2页
读《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有感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 读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有感 读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有感 余佳 尊敬的各位前辈、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我叫余佳。今天跟各位分享岱峻的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该书还原了成立于 1928 年的中央研究院在抗战爆发后南迁至李庄的历史,从描写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的学者入手,以人写事,由点到面,绘就民国学术人物群像,铺陈民国学术历史,谓之 为山坳上的学术殿堂立碑,为凄风苦雨中的学人塑像。 本书作者岱峻在前言中说道: 衣冠之谓,亦指代文明。左传有言: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 ,谓之华。 民国历时甚短,仅三十八年,极盛期即战前的 黄金十年 .成立于 1928 年的国家最高学术研究机关中央研究院(简称 中研院 ),无愧民国政府的美服贵冠。 较之自己先前的几部作品,作者说道 如果说发现李庄、消失的学术城是各有侧重的群雕,眼下这本书则是一座座独雕;如果说李济传是全传,是整本戏,这本书里的十二篇文章则像短篇小说写人记事的横切面,是十二出折子戏。 如作者所言 学术史也是学人的历史 ,作者独立成章,破费笔墨写傅斯年、李济、胡适、梁思成,梁思永,林徽因等名噪一时的学术精 英,呈现了战时的世事多艰,南渡2 / 3 时流离颠沛,北归后潜心治学,局势已定后的人物走向。笔墨流连间,潜藏着诸多中国学术史之奠基做出突出贡献的 非典型 学者,他们或因意识形态差异、或因饱受打压而不为人所知。该书致力于人物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时代风貌的全面展现,有别于当下很多挖掘名人的趣闻轶事、过份渲染趣味性的的书,避免了繁杂琐碎或者泛泛而谈。通过再现中央研究院南迁的历程和学人们在李庄居家治学的情景来梳理民国历史,作者岱峻重视考据,他查阅中研院的档案,整理罗萼芬、李光谟等人的口述; 访谈过梁思成之子梁从诫,逯钦立的夫人罗筱蕖等等,获得大量第一手的珍贵资料,该书后附有八页注释,一共 285 条,涉及文章多为档案、日记,以及书中学者后人的回忆文章,还插入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展现了学者们在李庄居家治学的图景。一口气读罢全书 12篇文章, 至情至性 的傅斯年, 龙性难驯、多怀激烈 的女书法家、古文字学家游寿,干练有抱负却悲剧收场的曾昭燏,美丽多才的林徽因,专注勤勉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兄弟,一众人物形象鲜活立体,跃然纸上,酣畅淋漓之余,联想到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这一响彻民国的口号,陷入 对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的思考: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聚集了传统学术之大成;民国时期大师备出,构建了现代学术体系;窃以为或许这与当时国家时局纷乱,政局不稳不无关系吧,没有过多政治因素的介入,学者们可以在相对的自3 / 3 由和民主的研究环境下得以潜心研究学问。 中国的历史不断在经历朝代更迭,历代的文人学者们也尝尝会面临国家与个人的前途抉择,新中国成立之初,中研院的学者们不少选择留在大陆,如陈寅恪、梁思成夫妇等,也有冲破阻力、放弃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的钱学森、邓稼先,不论是因为文化认同感和故土归属感,还是肩负着士不可以不弘 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和担当,正是他们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努力,为新中国的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