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 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 专题四 古典诗歌鉴赏及名句名篇默写课件.ppt_第1页
(北京版 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 专题四 古典诗歌鉴赏及名句名篇默写课件.ppt_第2页
(北京版 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 专题四 古典诗歌鉴赏及名句名篇默写课件.ppt_第3页
(北京版 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 专题四 古典诗歌鉴赏及名句名篇默写课件.ppt_第4页
(北京版 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 专题四 古典诗歌鉴赏及名句名篇默写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北京市专用),专题四古典诗歌鉴赏及名句名篇默写,1.(2018北京,1416,12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绣衣:官服。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铜鞮陌:代指襄阳。,五年高考,A组20152018年北京高考题组,(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答案(1)D(2)A(3)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尾两句的意思是:正是梅花开放、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还要不断传递消息。这是对未来的抒写。选项中“怀念过去”理解错误。(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B.写入蜀路上会遇到赤壁美景,不是用典。C.写蜀道难行,表达对友人的担忧;作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无望其早归之意。D.劝说李正之不要儿女情长,而非“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疑难突破“要新诗准备”是说“请用诗写下一路上的美好景色”,后面即路上看到的景色,有“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3)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龙吟虎啸”和“和缓”相对,分别指稼轩词的豪放和细腻。如上阕的气势、下阕的意境,都给人以“龙吟虎啸”的豪迈之感;又通过“须相忆”等,抒发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有“和缓”之感。,方法技巧鉴赏艺术特色“三角度”分析诗歌语言特点及深层含意。分析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及其效果。分析表达了作者何种感情。,2.(2018北京,17,8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归园田居(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表”是一种应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李密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人:“臣无祖母,;祖母无臣,。”古人送别,常在渡口码头。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你所在的中学举办隆重的校庆典礼,邀请了很多校友、家长参加。你作为学生代表向来宾致欢迎辞,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请填写恰当的句子。金秋十月,天高云淡。今天大家齐聚一堂,真可谓“,”。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同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答案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无以至今日无以终余年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示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易错字:樊,至,浸。,3.(2017北京,1518,1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注树杪:树梢。(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本诗描绘的是巴峡风俗,而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的则是田园风光,其诗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本诗写到了登高望远,王勃滕王阁序中也有登高望远的语句:“披绣闼,俯雕甍,。”本诗与辛弃疾菩萨蛮同为记游之作,辛词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答案(1)C(2)B(3)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4)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知识拓展,(3)解答此题,可以从意象的感情色彩入手。“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运用的意象,如“猿鸣”“玉露”“枫树”等,都是表示凄冷、悲苦的,可以分析出水经注和秋兴八首侧重于秋天的凄凉意象,情感更加悲伤;而王维的晓行巴峡则更加侧重暮春时节的“浣女”“鸡鸣”“水国舟市”“山桥行人”等意象,描写了巴峡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呈现出一派安宁祥和的山乡之景。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思乡之苦。,方法技巧诗歌的比较阅读,可以从意象的特征和感情色彩方面入手。例如:王维的诗整体选取的意象都偏明亮向上,情感也并不消沉,哀而不伤;郦道元的诗和杜甫的诗选取的意象都偏消极暗沉,情感比较悲苦哀伤。(4)本题考查对名篇名句的识记、理解和默写能力。要特别关注“暧、墟、盈、纡、骇、予、鹧鸪”的写法。,诗歌鉴赏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春日将尽使“我”思念京城。江色晴明,有位女子在浣洗;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水边城市人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上人如在树梢上行走。登上高处,万家井邑出现,极目远眺看得清两条支流。人们都说着异乡的方言,黄莺却用故里的声音啼叫着。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排解“我”背井离乡的愁情。此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开头点明时间和地点,说在暮春的黎明,诗人行经巴峡,心中却思念着遥远的京城。接着写诗人沿途所见所闻,清江边有浣衣的少女,朝阳里传来一阵鸡鸣。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遥望江岸远山,山桥竟横跨在树梢之上。有人认为“万井”是指千泉万涓,而不是指千家万户,因为以巴峡的地势,不可能像平原一样聚居很多人家,此可为一种说法。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象并不能让诗人欢快起来,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自己的离别之情。本诗写尽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乡之情,虽然有淡淡的离乡之愁,但总的来说,全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消沉。,4.(2016北京,1518,1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注耿:微明的样子。(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6分)(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陆游在诗中称西村为“小桃源”,使人联想到桃花源记,其中有:,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西村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是对仗的。杜甫登高中也有两联是对仗的,请写出其中一联。,。,答案(1)A(2)B(3)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解析(1)“往岁求浆忆叩门”中的“往岁”二字表明“叩门求浆”是作者回忆的往事,“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是作者作此诗的时间,而非“叩门求浆”的时间。,方法技巧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可与课内例句联系理解,如“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准确理解诗句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如“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能割裂诗句之间的联系,如A项中的“叩门求浆”是作者回忆的往事,“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是作者作此诗的时间,混淆了二者的时间。(2)“声色兼备”即为视听结合的手法。A.“歌管”和“风摇九子铃”只是体现了听觉,没有体现视觉。B.“笛声”体现了听觉,“红旗”“天山雪”一红一白体现了视觉。C.“争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D.“留酸”体现了味觉,“分绿”体现了视觉。(3)本题可以通过对两首诗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西村一诗记叙了陆游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重游仿佛小桃源一般的西村,并回忆曾经到此处“叩门求浆”的经历,表达了对西村“高柳簇桥”“数家临水”的幽静自然的乡村环境的热爱和赞美。游山西村一诗记叙了陆游在山阴的一个村庄游玩的经历,描写了农家的热情好客,道出了作者对淳朴民风的赞赏,同时此诗富含哲理。,思路分析可以从写作素材的角度辨析,一写自然风光,一写乡村人情和民风民俗。可以从诗歌的主旨、情感角度辨析,游山西村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评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文本内容和情感的分析与比较的能力。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可分别从景、物、人、情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到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条阐述。(4)易错字词有“俨”“阡陌”“洲”“渡”“萧萧”“常”“作”。,5.(2015北京,1619,1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题。醉翁操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注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2)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2分)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3)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也曾写道:“,。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2分),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词中“惟翁醉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寄情山水的名句。(2分)(4)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所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答案(1)C(2)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3)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或: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4)要点一:泉响空山、月明风露的幽静之景,醉翁啸咏与流泉之声应和的景象,写出作者对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的向往。要点二:醉翁离去后流泉的“朝吟夜怨”,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作者借以抒发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或:作者既借流泉的“朝吟夜怨”抒发了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也直接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解析(1)“朝吟夜怨”的“吟”并非指作者的“吟诵”,而是指泉水流动的声音,所以C项错误。解答本题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所给的信息,这对于我们把握整首词的主旨情感是非常有帮助的。(2)A.用“龙吟虎啸”同时爆发,以及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来形容觱篥的声音变化多端、热闹非凡。B.这两句直接点明声音的“寥亮”、哀苦,且“江天寂历江枫秋”是以景写声,故不符合题意。C.分别用蜂与蝉的声音形容琴声的细长和铿锵。D.分别用敲击白玉和黄莺啼叫的声音形容胡琴声的婉转与柔和。易错词:嘈嘈切切。(3)易错字词:皋、舒啸、赋。首先明确词句的内容思想:“惟翁醉中知其天”意思是只有醉翁欧阳修能于醉中理解其天然妙趣;“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写欧阳修在琅琊幽谷听鸣泉,且啸且咏,乐而忘还,天籁人籁,完全融为一体。然后再回忆醉翁亭记中能体现醉翁寄情于美景并陶醉于山水之间的有关句子,答出即可。(4)本题考查比较鉴赏的能力。景色上,醉翁亭记是在整体描写琅琊山的景色,表现出不同季节景色的变化,视觉、听觉、嗅觉均有所涉及;醉翁操重在写泉鸣空涧的声音,表现泉水的清越响亮,相比之下,前者描写的范围更广。醉翁亭记中所描写的景色以“热闹”为主,表现出太守与民同游的其乐融融;醉翁操则重在写空山的寂静,突显出泉水的天籁之声,一动一静,所营造的氛围是截然不同的。情怀上,醉翁操既体现出了欧阳修以山水自适的雅趣,也抒发了作者苏轼对山水的体悟与向往、对欧阳修的怀念、对物是人非的感伤,而占主导地位的便是一种伤时感事的情怀。答题时,重点要放在对醉翁操的分析上,同时注意要有“对比”,不能将醉翁亭记完全抛开作答。,解题思路根据题干,归纳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特点,可以从描写的对象、环境氛围等角度入手,描写的是泉响空山、月明风露,环境氛围是幽静的;阐释诗歌所表现的情怀,可以从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角度出发。,1.(2014北京,14,11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禁:消受。(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B组20112014年北京高考题组,题组一古典诗歌鉴赏,(2)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明王象巽游曲江)(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1)C(2)BE(3)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解析(1)C.“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与诗文内容不符。五、六句描写了诗人禁不住春光的召唤,来到大自然里游玩,消受春光,玩得尽兴,以致衣服被石角钩破,藤条树梢迎面刺眼而来。钩衣刺眼,本是可憎可气之事,而在诗人则觉可喜,恰如俗言“痛快”,即愈痛则愈快,诗人运用反语,透过这些细节描写,可见诗人游玩尽兴,内心可喜。(2)B.“当年燕子知何处”暗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意,道出江山易主之恨,含有国家兴亡之感。E.由“文物尽”“可儿坟”可知,历史朝代的更迭、兴亡。A.借用韦曲花,表达对春光的喜爱之情。C.运用反言,夸赞终南雨后美景。D.借写在韦曲喝酒尽兴,表达游玩的喜悦。,(3)刘岩隐居不做官,常常身穿黑衣头戴小乌巾,“小乌巾”即黑头巾、乌角巾,古代多为隐居不仕者佩戴。“何时”一词表达了一种急切和渴望,“占丛竹”表达了对韦曲春光美好的喜爱和向往,“头戴小乌巾”表达了对像刘岩那样的隐居不仕者的生活的向往与渴望。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求仕未果游历韦曲时写下的,我们从“何时”一词中隐约感受到此时杜甫在求仕与隐居之间纠结、彷徨,欲罢不能的无奈等复杂心情。,解题思路从题干角度看,由注解可知,“常著缁衣小乌巾”是“隐逸不仕”的一个特征,借此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鉴赏诗的最后两句,从体味语言的特点角度出发,“何时”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渴望;联系全诗来看,前面写的是韦曲的春景,尾联体现出对春景的喜爱。,2.(2013北京,12,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注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平原:平原君,赵国重臣。(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答案(1)B(2)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解析这首诗是典型的咏古人明志诗,在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答出“辅弼天下”“建功立业”与“不慕名利”“功成身退”这些要点即可。(1)“后世仰末照”句是指后代的人都仰慕鲁仲连的光彩,而不是说会被后人遗忘。(2)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表现了鲁仲连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诗人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是极度的推崇。“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当平原君欲以千金相酬时,鲁仲连却笑着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李白是以鲁仲连为楷模,表达自己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同时又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解题思路从题干角度看,“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首先,明确鲁仲连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德;其次,结合具体诗句,“鲁连特高妙”是写他的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写他无私奉献的高尚人品,作者以此自比,表达对鲁仲连的仰慕,渴望像他那样建功立业,淡泊名利。,赏析齐国有个风流倜傥的后生叫鲁仲连,他是战国末期齐国人中最高尚奇妙的人物。他的高妙就像明月刚从海底升起来,一个早上的工夫就把光芒照耀到了世间。鲁仲连“义不帝秦”的英名和功绩,令后人敬仰。他是一个视功名富贵为草芥的义士,诗人认为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在诗中以鲁仲连自比,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但又能淡泊名利的理想,且首尾呼应,感情真挚。,3.(2012北京,1011,1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柳堤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1)(7分)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濬都城春日)(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答案(1)CDE(2)(示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登楼所见,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一层楼。(景)诗句看似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但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理)本诗将景与理融合得天衣无缝,使读者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景与理的关系),解析(1)金銮,明代散曲家,诗作不多,风流婉转,为后人所宗。本诗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一静一动,动静结合,而非C项概括的“以静写动,借静衬动”,艺术手法分析错误。“雨香飞燕促”中的“香”运用了通感这一修辞手法。A、B、C三项中诗人都是具体地实写嗅觉上的花香。D.诗人用嗅觉的“香”来表现视觉意象“春雨”。E.诗人用嗅觉的“香”和触觉的“润”来描绘视觉意象“雨”。诗人调动身体各种感官捕捉审美对象,意象就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同时能勾起读者丰富的联想。(2)本题要求考生识记几首著名的景与理相结合的诗作的内容,并结合诗句描述景物特点,分析其中蕴含的道理,最后分析景与理的关系。除本诗外,题干中的其他诗歌均为小学阶段重点背诵的篇章,考生虽然凭识记就能答出诗中的景与理,但容易忽略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而造成失分。,评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题干中已经明确告知考生本诗在写法上“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第(1)题的第小题已对本诗写景的特点做了具体分析,尾联的述理是建立在前三联的写景基础上的。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对有一定知识积累的考生来说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了,需要考生联系知识积累,拓展延伸。对其中的“景与理”的内容和关系进行分析,这就不仅考查对具体诗作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还兼考查考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具体阐发时,既可以依据柳堤的写法进行推论式分析,也可以根据自己所选诗作进行具体分析,还可以把所选诗作和柳堤进行对比分析鉴赏,答题思路是多元的。,4.(2011北京,1213,1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示秬秸注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1)(7分)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2)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答案(1)B(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涵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2)概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教育方式:(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谈自己的感受:,(示例)我们从张耒教子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培养孩子坚定的意志、持之以恒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不论干什么工作,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做好。同时也要培养孩子有追求,有远大的理想,理想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实现。正如张耒所言:“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从这首诗歌的写作目的看,张耒教子用了诗歌这一艺术形式,符合诗人的身份,也含蓄委婉,很有艺术。我们也要从尊重孩子的兴趣出发,善于和孩子沟通,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与之交流,就更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解析(1)张耒的诗风格朴素自然。他出身贫寒,对广大人民的贫苦生活有所体察和了解。在苏门四学士中,他是最关心民生疾苦的。本诗写出了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与关怀。B项中“歌一声”,理解为“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富于童趣”,与全诗意境不符,失去了张耒关心卖饼儿生活疾苦的内涵。“平实”主要是通过叙事来体现的,而“有韵味”主要是通过写景来体现的。抓住这两方面综合分析,就会得出答案。(2)第一问:此题要求概括出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从诗歌标题中可以看出,本诗是写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的。从内容看,是通过卖饼儿的事例来激励自己的儿子要有追求。从原诗“业无高卑志当坚”中可以看出诗人要求儿子要有志向,因为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男儿有求安得闲”是教育儿子要有追求。以诗歌的形式来劝诫儿子,与陆游的示儿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是枯燥说教。第二问:谈自己的感受,关键是抓住自己读这首诗产生的共鸣,尤其是关于教育问题的想法,言之成理即可。,1.(2013北京,13,8分)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杜牧阿房宫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题组二名句名篇默写,答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解析考生易写错的字词有“蚩”“锱铢”等。,2.(2012北京,13,8分)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则。(荀子劝学)城阙辅三秦,。与君离别意,。(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白居易琵琶行)夫夷以近,;险以远,。(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答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风烟望五津同是宦游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则游者众则至者少以上答案以课本所取版本为准,有按其他版本作答或回答超出四题者,阅卷时议决。,解析考生易写错的字有“己”“知”“津”“宦”“惟”“涯”等。考生选定其中最有把握做对的四道题作答即可。,3.(2011北京,11,8分)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莫春者,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表)衔远山,吞长江,横无际涯,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楼船夜雪瓜洲渡,。,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毕竟东流去。,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答案春服既成浴乎沂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庶竭驽钝攘除奸凶浩浩汤汤朝晖夕阴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青山遮不住江晚正愁予,解析此题的难点在于难写字的写法,比如“沂”“抟”“庶”“驽”“攘”。还有形近易错字,如“汤”“晖”。,1.(2018课标全国,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C组教师专用题组,题组一古典诗歌鉴赏,答案(1)B(2)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男儿屈穷”中的“穷”并非指“贫穷”,而是指遭遇困难和坎坷。易错警示诗歌鉴赏选择题常见四大设错类型主题情感分析不当词句解说曲解原意表达技巧张冠李戴意象意境概括不当(2)首先,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寒风又变为春柳”意为寒风已去,东风徐来,枯柳变绿。其次,根据诗句意思描绘画面。再次,联系诗中的“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所体现的作者情感分析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方法技巧赏析诗句的角度赏析诗句可以从内容、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入手。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整体感知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整首诗扣题叙事抒怀,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因事抒怀,叙事和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麻衣冲风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等声响的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细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的渲染发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动。,2.(2018课标全国,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1)D(2)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该项对“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两句的理解错误,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端砚中研好了浓浓的墨,在烛光映射下我纵情挥笔泼墨。这是以奋笔疾书来比喻战场拼杀,描绘出了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方法技巧理解诗句含意的方法技巧(1)鉴赏诗句离不开对重点字词的分析,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2)了解诗句的双关性,诗句常常具有除了表面意思之外的深层含意或象征意义。(3)要结合时代背景、诗歌整体风格等因素来理解诗句。(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陆游的相关情况:陆游是南宋的爱国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书法家,由于胸藏五兵,欲试无路,才会有借酒消愁、作书泄愤的举动。他诗中的酒,往往无关消遣、无关风雅,而是关联国家之命运。再结合诗歌意境去具体分析“酒”的作用。第一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是说写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在战场上挥旗打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手中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第二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瞬间就完成草书作品,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了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方法技巧鉴赏意象的方法技巧(1)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来概括意象的特点。(2)结合诗歌主旨来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3)指出所描绘意象的作用。整体感知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写于淳熙三年(1176)春天,这时诗人正在成都任四川安抚制置使范成大幕府的参议官。头年十月来到成都,满以为可以通过朋友范成大大展宏图,实现复兴祖国的理想,谁知范成大安于仕宦生活,无意复兴祖国,这使诗人非常失望。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只好在登高临水、饮酒赋诗、赏花游宴之中消磨时光;但美酒香花只能让他更加惆怅,只能激起他对祖国更加执着的热爱,从而更为急切地愿为消灭敌人而施展才华,于是在以作战喻作书的艺术构思中,写下了这首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奇特丰富的想象、新颖别致的构思把扫清万里胡尘的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吟咏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战场,始而紧张,继而痛快,最后沉浸在“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狂欢之中。诗人之所以能寄意草书,写得那,样豪迈动人,是因为他有出奇制胜的满腹韬略,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有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有北伐金人的迫切要求,一句话,是因为他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因此,欣赏这首诗时,要紧紧把握其爱国的主旋律。,3.(2018课标全国,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答案(1)A(2)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开篇的发问流露出作者对辛劳填海的精卫的同情。,易错警示古代诗歌设误角度与陷阱(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同意”或“不同意”均可,关键是对“愿我身死子还生”中“子”的理解。一是将其理解为精卫,呼应前面的“飞多羽折时堕水”,是以作者的口吻表达甘愿牺牲自己以拯救精卫的精神,侧面表达对精卫的同情和崇敬之情;一是将其理解为精卫的子孙,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世世代代奋斗不息的坚韧不拔、前赴后继的精神。,解题步骤评价思想观点“三步骤”,4.(2018天津,1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答案(1)A(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理解错误,陶渊明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但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不易实践,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易错警示诗歌选择题常见设误类型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对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风格表述不正确。曲解诗意。(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结合诗句描绘画面,这两句着力描写田野的美景。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优美。平畴:平旷的田野。远风:远处吹来的微风。此处指禾苗被微风吹拂。良苗:长势良好的禾苗。怀新:焕发生机。两句的大意是:微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方法技巧描绘诗句画面的方法诗中有画是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描绘诗句画面,首先要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把握诗歌的情感,最后结合诗歌意象意境,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3)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题干虽然只要求分析最后两句诗包含的思想情感,实际上要通观全诗,从全诗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中,陶渊明有感于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夹叙了田间劳动的欢愉,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为陇亩民”作结。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道却使他望而却步。他很失望,渐渐改变了想法,甘愿“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这将是他生命的归宿。所以陶渊明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归隐之情与济世之心矛盾交织。,5.(2018浙江,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王昌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