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学设计_第1页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_第2页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_第3页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_第4页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0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莲 山课件 m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 .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了解骈文的两在特征 对偶与用典 ,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过程: 初步理解,打好导读教学的基础。 、知文体: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知经历 (见印发的材料 )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 之滨,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建,历代屡有兴废。为三大名楼之首,现楼高 25 米,为明三暗五层结构。诗文以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最著名。 c.求读准:骈文的七字句和诗句节奏不同,诗句的节奏一般2 / 10 是四三,而骈体文七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三四、三一三、二五、四一二、二三二等。 2.读通脉络:本文篇幅较长,在上述导读之后,把握文章脉络对于理解文意、背诵课文不无益处。理脉络时可以由句到层,由层到段,聚零为整。 第一段的内容概括即可按此步骤进行。 句,叙述洪州地理位置。 句,用两典故,盛称洪州地方和人物的 美好。 句,言城池繁荣,人才众多。 句 ,表宾主尽东南之美及宴会盛况。 句,自己与会的缘故与荣幸。 由此可归纳出第一段主要写洪州形势雄伟,人物云集,阁上盛宴及与会缘故。 第二段主要写滕王阁之宏伟壮观以及阁上所见美丽如画的秋景。第三段,主要写参与宴会的多是喜饮酒、擅诗文的宾客,并由欢娱引出兴悲之情,抒发身世之感;第四段,抒怀才不遇之悲,勉励自己要坚持高尚志向;第五段,写苦于无路请缨但幸得款待,有感于盛宴不再,愿与众宾客一同赋诗。 首叙天文地理,次叙贤主嘉宾,再叙山川景物,然后描写阁内近景、阁外远景,接 着用 “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 二句总收胜景,转入抒情,先感慨古代失志者,再劝勉当今失志者,最后叙到自己,以逊词结束全文,甚为得体。 探讨主旨:即在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后,反复诵读关键语句,表现在课文中,即表宴会 “ 盛大 ” 的语句、抒3 / 10 情的语句及典故的用意,要读中见情,读出文意。例如: “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 读这两句时“ 难 ”“ 悲 ”“ 怀 ”“ 不见 ”“ 何年 ” 需重读,读出真情,读出不得志之苦和渴望被赏识之情。 “ 奉宣室 ” 的典故,巧妙地为下文 “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 圣主 ” 作铺垫,同时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 通过关键句的朗读,领悟主题在于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怀才不遇之情,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所谓 “ 圣君 ”“ 明时 ” 的不满情绪。 读求鉴赏: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魅力,根据体验、兴趣选其一点品评、评价,以达到强化延伸的目的,真正做到感受、理解、品评,学以致用。无论 “ 命途多舛 ” ,但仍要 “ 穷且益坚 ” 的人生态度启人心智;委婉的抒情,动人心弦;开阔的意境、华美的语言予人美感 在鉴赏中,学生才能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产生自觉背诵的欲望。 本文是一篇 骈体文。骈体文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是全盛时代,这时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中唐古文运动兴起才逐渐走向衰落。我们要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就不能不了解这种特殊文体。 (一)语句方面的骈偶与 “ 四六 ” 4 / 10 A.骈偶:即对仗。骈偶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例句: 例(依次):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披绣闼,俯雕甍。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北海虽赊, 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 骈体文一般是用平 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即上下句相对。也有句中自对,然后两句相对,这种 “ 当句对 ” 的句式显得更加工整。试从文中找出例句: 例: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 “ 四六 ” :即骈体文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 “ 四六 ”的基本结构有五种: 四四; 六六; 四四四四; 四六四六; 六四六四。这就决定了对仗的句式特点相应为四字句对四字句,六字句对六字句 例:四四四四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二)用词方面的特点:用典与藻饰 、用典:骈体 文用典目的主要在于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文中典故不仅用得恰当,而且要引导学生欣赏其5 / 10 善于把古代事典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巧妙结合起来的艺术手法。如: “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 、藻饰:即追求词藻华丽。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等类词是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这一特点在文章的第三段中有明显体现。 该文写景雄伟壮丽,文辞华美;抒情真挚委婉,借助典故,充实内容,抒发心志,毫不滞塞。可从 “ 藻饰 ”“ 用典 ” 两点入手,赏滕王阁盛景,解王勃心怀。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掌握有关作 家作品和文体知识,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2.积累掌握故、尽、属、即、胜、数、舛、幸、且、矣等实词虚词的多义用法; 3.背诵课文名段并积累有关成语典故和名言警句知识。 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此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聚散之因缘,登高之见闻,贤主嘉宾之寒暄,旧识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赠序之应有之义。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舍结构,则颇见为文之功底。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 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6 / 10 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结构图: 第一段:扣 “ 洪府 ”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 “ 秋日登阁 ” ,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 “ 饯 ” ,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 “ 别 ” ,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 望长安于日下 ” 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至 “ 所赖 ” 一提,振起全篇。 “ 老当益壮 ” 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接着又以 “ 大鹏 ” 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 “ 贫泉 ”“ 涸辙 ” 、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 感。 7 / 10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 “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 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 “ 写尽九月之景 ” 。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 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 “ 当句对 ” 的特点。如 “ 潦水 ” 对 “ 寒潭 ” , “ 烟光 ” 对“ 暮山 ” , “ 落霞 ” 对 “ 孤鹜 ” , “ 秋水 ” 对 “ 长天 ” ,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 (翻译 )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 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8 / 10 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 “ 当句对 ” 的特点。如 “ 潦水 ” 对 “ 寒潭 ” , “ 烟光 ” 对 “ 暮山 ” , “ 落霞 ”对 “ 孤鹜 ” , “ 秋水 ” 对 “ 长天 ” ,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 (翻译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3.“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 “ 大丈夫为志,穷 当益坚,老当益壮。 ” 王勃在此化用,强调 “ 失路之人 ” 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 “ 老当益壮 ”“ 白首之心 ”“ 穷且益坚 ”“ 青云之志 ” 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运用: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下面是一副名胜古迹的对联,阅读后回答 1-3 题。 一楼何奇 ?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 ?儒耶 ?吏耶 ?仙耶 ?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 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 !流者 !峙者 !镇者 !此中有真意,9 / 10 问谁领会得来 ? 1 “ 一楼何奇 ” 中的 “ 楼 ” 具体指的应该是 () A鹳鹊楼 B岳阳楼 c.滕王阁 D黄鹤楼 解析:本对联用典较多,且多为文史典故,好在我们学过四楼的有关作品。其中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本题考查对对联中有效信息的把握能力,上联 “ 杜少陵 三过必醉 ” 写有关岳阳楼的史实传说,下联 “ 洞庭湖 东道崖疆 ” 盛绘岳阳楼的山川形盛。尤其是范希文、滕子京两个人名及 “ 南极潇湘,北通巫峡 ” 的描绘在中学学习 岳阳楼记时接触过,据此断定为岳阳楼。答案: B 2 “ 两字关情 ” 中的 “ 两字 ” 指的是 () A.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一诗中说到的 “ 千 ” 、 “ 一 ” 。 B王勃在滕王阁序诗中说到的 “ 老 ” 、 “ 穷 ” 。 c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说的 “ 忧 ” 、 “ 乐 ” 。 D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提到的 “ 愁 ” 、 “ 愈 ” 。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范仲淹,字希文,又由岳阳楼记一文中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知 “ 两字关情 ” 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的 “ 忧 ” 、 “ 乐 ” 。鹳鹊楼、滕王阁、黄鹤楼没有影响如此深远的两字。答案 : c 3这副对联的内容丰富,归纳上下联的主要意思正确的应该是 () A上联写楼的史实,下联写作者的感慨。 10 / 10 B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位置。 c。上联写楼的传说,下联写湖光景色。 D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风景大观和作者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把握。综观全联,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湖庭风景及作者感慨,即此地人杰地灵,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意。 A 中少言 “ 传说 ” 及 “ 景观 ” , B中没谈下联中作者感慨; c 中缺 “ 史实 ” 及 “ 感慨 ” 等内容。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