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4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2 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导学案一: 一主题与背景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 “ 应试教育 ”向 “ 素质教育 ” 的转变,课堂教学改革有了很大进展,传统的 “ 一言堂 ” 、 “ 满堂灌 ” 的教学模式的尖冰已经融化。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教改的春风已经吹进了每个教师的心中,并且在课堂上结出了喜人的硕果。 在一次校公开课中,一位语文老师讲解的烛之武退秦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堂课不仅使我重温了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更重要的是让我反思:怎样才能把一篇文言文 讲出特色讲出趣味来,让学生爱听爱说呢 ?那就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二情境描述 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和查找生字、词。(质疑) 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分析课文。口才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商业谈判 ,还是即兴演讲以及工作学习 ,口才都是必不可少的,古代更是这样 :“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 ” 。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同学们还学过哪篇文章出自左传呢? 全体学生:曹刿论战。 2 / 14 师:说来说去都离不开一个 “ 战 ” 字,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有关左传的 历史知识。同学之间把课前查找的文学资料交流一下(同学之间探讨非常热烈)。 师: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下面我把我收集来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原来呀,左传描写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状况。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还因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使它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虽然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但时至今日战争仍然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谁能告诉我发生了冲突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生 1:谈判。 师:也就是外交手段。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 2000 多年前的烛之武是如何运 用的吧!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根据你们的理解和课下注释来简要勾勒一下烛之武形象。 生 2:他是郑国人,大约 60 多岁,头发花白满脸的皱纹,但是目光敏锐,精神矍铄。 师:经你这么一介绍,一个老当益壮的英雄形象活脱脱地摆在我们面前了。还有吗? 生 3:风烛残年,足智多谋。 师:看来你们的观点有共同之处,都说他年岁大了,但我还认为他少壮无为呢,能否给一个确凿的证据?最好用原文。 生 3: “ 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 。 3 / 14 师:找的准确,那么性格上的特点呢? 生 4:倔强、干练、怀才不遇。 师:干练有之,说话干净利落 。但怀才不遇何以见得? 生 4: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说明他年轻时没被重用。所以郑伯才向他道歉嘛! 师:有道理,还有吗? 生 5:他豁达不计前嫌。 生 6:不对,我认为他是个恃才放旷,口是心非的人。 师追问:何出此言? 生 6:他明明想出山却故意推辞。 师:是呀,凭他的性格他是一定要出山的,为什么在 “ 夜缒而出 ” 之前要三缄其口,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呢? 生 6(主动站起来):教育郑伯,要爱惜人才。他决不是为自己鸣不平,而是不希望更多的人才被郑伯埋没。不要等到“ 国将不国 ” 的时候才懂得重视人才。 师: 见解深刻!从他的特征看,烛之武还不至于是那种为自己利益而斤斤计较的小人物。那么,郑伯为什么要烛之武退秦师? 有生答: “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可以说国势危急。 师:大兵压境,的确危急。烛之武真的能退秦师吗? 生 7:能,因为他的口才好,说服了秦穆公。 师:的确有主观因素。可是据说萨达姆的口才也不错,善于4 / 14 煽动却没能瓦解美英联军。可见主观因素不起决定作用,客观上原因呢? 生 8:秦晋貌合神离,根本就互不信任,各怀鬼胎。 师:秦晋可是友邦啊!有个成语叫 “ 秦晋之好 ” ,这怎么解释呢? 生 9:秦晋之好那也不是真 好,而是狼狈为奸、相互勾结、瓜分领土。所以这个同盟经不起考验,让烛之武钻了空子。 师(笑):借用杜牧的阿旁宫赋中的一句话: “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你的意思是 “ 退秦师者,秦也,非烛之武也 ”! (众生笑)不过你说的很对,客观因素确实是退秦师的主要原因。那他是通过什么手段退的秦师呢? 生 10:先麻痹秦侯使其放松警惕。再表明灭郑无益于秦。最后得出结论:郑若亡,则秦危矣。 师:说的很好,欲抑先扬,麻痹秦侯。烛之武有口才,但不能信口开河的胡说,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攻克秦穆公的心理防线,我想这在当时他也是费尽心 思的,在这里我们应当学习一下他高超的语言艺术。大家想一想他用哪几点理由说服了秦穆公? 生 11:第一步说 “ 郑既知亡矣 ” ;第二步阐明 “ 焉用亡郑以陪邻 ” ;看秦侯心已活遂又说 “ 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 ;第四步说明了主旨 “ 阙秦以利晋,为君图之 ” 。 师:说的很好!谁还能补充? 5 / 14 生 12:郑国肯定要亡了,我不是来为我国的利益考虑而是为您考虑。如果晋强则秦弱,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 邻之厚,君之薄也 ” ;不取郑则利于秦,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 生 13;晋擅长食言,不可交,有例 为证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师:补充的好,因为秦用的就是 “ 远交近攻 ” 的政策。这一点烛之武肯定清楚。秦国野心勃勃想灭晋,不想看到晋国的强大。这一点烛之武也有把握,所以才能够说服秦穆公。我们以后在运用口才时,一定要注意抓住说话的要点,话不必多,点到为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晋文公,他为什么没有采纳子犯的意见击秦军呢? 生 14:因为重耳重义气,讲究仁义,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 生 15:因为 “ 不仁、不知、不武 ” 。 师:不错,这是原文,还有没 有扩展的?我们历史上还学过重耳 “ 退避三舍 ” 的故事。看看对你们有没有启发。谁能大致讲一下这个故事? 生 16:晋文公年少时作为人质的时候曾路过楚国。楚国用上宾的礼节招待他。晋文公非常感动。楚王问重耳,将来如何回报我?重耳答:一旦晋楚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 90 里),后来,晋楚果然交战,晋依照诺言退了 90 里。名义上如此,6 / 14 实际上是诱敌深入的策略。 生 14:我知道了,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不仁、不知、不武 “ 都是假话。根本原因是秦郑已经联盟,晋怕腹背受敌 ,所以讲了一番大道理。 师:分析的好,看到了实质。不过也不能 说全是假话,还是有点感恩的因素的,但不起主要作用。 师:全文字数不多,开篇、结尾都尽量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述,可是描述烛之武和秦穆公对话的时候作者毫不吝惜笔墨,这样厚此薄彼到底对于表现主人公有什么好处? 生 17:突出主人公的口才和智慧。 师:还有吗? 生 18:文章标题就是烛之武退秦师,所以应当详写 “ 退 ”的过程。 生 19:这样塑造烛之武的形象更丰满,主次分明。 师:主次分明说得好!左传的行文特点就这样被你说出来了:条理清晰、叙述准确、详略得当、婉曲简洁。 教师小结:本文波澜起伏的情节,繁简得 当的详略处理,伏笔与照应等技巧的运用,都将有助于我们今后的写作。更重要的是,烛之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将成为我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巨大动力。 最后来一个课外拓展。 师:日本没有诚意反省自己的侵略史,反而一再制造周边关7 / 14 系紧张。制造领土矛盾,一方面,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为侵略者歌功颂德;另一面,苦心钻营要作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无非想重新成为政治、军事大国,这难免要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你作为中国的中学生,试着运用你的口才能力,说服小泉不要参拜靖国神社。 学生们众说纷纭,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从而达 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下课了,同学们还沉浸在爱国主义的氛围中。 三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从语文教学实例出发,表现出一定的高中阅读教学实践与理论意义。 首先,明确语文课堂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还是对人物形象及作品主题的认识,都不是由教师强硬灌输的,而是学生这一阅读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课堂不再是 “ 填鸭式 ” 的课堂,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真正的 “ 主人 ” 。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所起的是引导提高的作用。教师能够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允许学生对其进行怀疑、否定、甚至批判。教师善于组织学生对社 会中的热点问题、教材中的难点问题、疑点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在你争我辩中催生新的思想,探索新的知识。 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是作为学习团体中一个平等的成员,是 “ 平等中的首席 ” 。作为 “ 平等中的首席 ” ,教8 / 14 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习情境转向于内在情境共存。教师是内在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本案例中,在探讨烛之武形象以及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时,学生参与意识积极而强烈,思维活动敏捷而深刻,富有创建的分析更是令人赞叹。教师不是为教而教,为知识而教,固守“ 教师 知识 学生 ” 的教学路线,而是为学而教,执行的是 “ 教师 学生 素质 ” 的教学路线。这样教师带领着学生奔向知识和能力,奔向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可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开出更美的花朵,才能更好地导引学生的人生! 导学案二: 一、课文悟读 本文写的是郑国在秦兵直逼城下的危急形势下的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烛之武这位出色的 “ 外交家 ” 在见到秦穆公之后,既非据理质问,又不苦苦哀求,而是以超此事件之外的姿态,动之以 “ 利 ” ,晓之以 “ 理 ” ,终于使趋 “ 利 ”而 来的秦兵,不仅立即避患而 “ 退 ” ,还反过来 “ 与郑人盟 ” ,派军队留守郑国,帮助郑国抗晋。 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 ?理由很简单:为了一个 “ 利 ” 字。课文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9 / 14 是 “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 “ 无礼于晋 ” ,指的是当年重耳流亡到郑国时, “ 郑文公亦不礼焉 ”( 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 )。当年,郑文公缺乏远见,没有理睬重耳。“ 贰于楚 ” ,是指在晋楚城濮之战以前, “ 郑伯如楚致其师 ”( 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 ),郑国准备派兵帮助楚国对晋作战,后来虽未参战,却因此得罪了晋国。 “ 无礼于晋 ”也好 , “ 且贰于楚 ” 也罢,实际上都是秦晋两国向东扩张,企图把郑国作为边疆的借口而已。既然秦国是为 “ 利 ” 而来,那么,烛之武便迎合其心理,从为秦国利益着想的角度,力劝秦国退兵,点醒了利令智昏的秦国国君。 烛之武是就地理位置、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诸角度,从四个层面进行 “ 利害 ” 关系的劝说的。 第一, “ 亡郑 ” 于秦无利可图。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秦在西,郑在东,中间隔着晋国,秦要跨越晋国,把郑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作为自己的边邑,这是很难办到的。 “ 亡郑 ” 之后,郑国的土地不为秦所得,反为晋所有,结果是 “ 邻之厚,君之薄也 ” 。从而提醒秦国不可 “ 亡郑以陪邻 ” 。 第二, “ 舍郑 ” 于秦可得实惠。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舍郑 ” ,就是放弃郑、不灭郑。这是烛之武从正面向秦穆公提出的建议。郑国在秦国的东方,以此可作为 “ 东道主 ” ,那么秦国使者往10 / 14 来,遇到资粮不足,郑国便可尽地主之谊,给予供给,让秦有利可图,得到实惠,这有什么不好呢 ? 第三,晋君不可信。 20 年前,晋公子夷吾流亡时期,秦穆公接夷吾人秦,然后帮助他返回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所以说, “ 君尝为晋君赐矣 ” 。当时,夷吾 曾把晋的焦、瑕二邑许给秦国,作为酬谢。但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设版筑城,修建工事,与秦国对抗。晋君如此忘德背信,如若与之共事,决不可能共享其成,利益均分。 第四,损秦利晋不可为。晋君欲壑难填,已经在东边向郑国开拓土地,又要恣意向西边开拓, “ 若不阙秦 ” 到那里取利呢 ?从而提醒秦君不要做 “ 损秦以利晋 ” 的蠢事。 春秋无义战。烛之武在 “ 利 ” 字上做足了文章,既瓦解了秦晋联盟,说退秦师,又保全了郑国的利益。 二、亮点探究 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 “ 僻 ” 后 “ 受 ” ,有什么作用 ? 探究学习: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11 / 14 2烛之武说: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 探究学习:这句话表面上是谦虚,实际上是指责郑伯一直不任用他,埋没了他的才能。 3晋文公最后以 “ 不仁 ” “ 不知 ”“ 不武 ” 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 探究学习:其实, “ 不仁 ” 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 “ 仁义 ” ,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 “ 不知 ” 才是实质。“ 知 ” 通 “ 智 ” ,这个 “ 智 ” ,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 “ 以乱易整,不武 ” ,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 “ 利 ”字起作用。 4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举例分析这一写法特点。 探究学习: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 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 说是 “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 夜缒而出 ” ,照应了开头的“ 秦晋围郑 ” , “ 国危矣 ” 的有关内容。 “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 和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12 / 14 文章预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玩味。 5本文叙事波澜起伏,请结合课文,谈谈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探究学习:文章开头写 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 “ 辞曰 ” ,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由此渺茫。而郑伯的自责,又使故事有了转机,增添了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 “ 仁 ”“ 知 ”“ 武 ” 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就是这样有张有弛,曲折有致,生动活泼,颇具感染力。 6叙写战争是左传所长,而应对辞令也是左传中富有文学意味的一部分。请说说本 文说辞的特点。 探究学习:春秋时期,诸侯国往来频繁,使臣是否善于辞令,不但关系到个人的荣辱,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危。课文是记述、表现辞令的名篇,全部说辞仅 125 字,文章却从四个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剖析得淋漓尽致。烛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数字文化行业数字文化产品创新与数字内容营销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影视产业全球影视市场格局与影视IP运营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网络安全行业安全技术与应用保障研究报告
- 2025年交通运输行业交通运输与物流管理研究报告
- 拍卖行从业人员技能考试及答案解析
- 外科护理学第十五章题库及答案解析
- 新型冠状护理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企业交通安全培训考试题与及答案解析
- 特种作业人员岗前考试及答案解析
- 2025中国中煤华东分公司所属宝山公司第三批社会招聘63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书记在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
- GB/T 17219-2025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防护材料及水处理材料卫生安全评价
- 出差工作安全培训课件
- 占道施工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年少先队大队委笔试试卷及答案
- 证券业反洗钱培训课件
- GJB3165A-2020航空承力件用高温合金热轧和锻制棒材规范
- 2025年执业药师考试题库大全-附答案
- 退换货方案及措施
- 2025年食药监局考试题库
- 密室逃脱消防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