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一堂好课有什么标准.doc_第1页
你认为一堂好课有什么标准.doc_第2页
你认为一堂好课有什么标准.doc_第3页
你认为一堂好课有什么标准.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你认为一堂好课有什么标准?潘君伟不知不觉,开学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在这一个多月的初二数学老师初体验中,使我学到了许多,同时也发现了自己许多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令人深思,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到底如何上好每一节课? 一、好的课堂教学如何评价?关于好课的标准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对好课的定义有分歧是必然的。但决不至于“美丑不分”或“以丑为美、以美为丑”。所以,结合个人的浅见,谈谈好的课堂教学该如何评价?有人这样评价:在追求好的课堂教学时,不妨先做如下追问:学生学得轻松吗?学生真正思考了吗?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吗?也有人这样评价:好的课堂教学是给学生高质量的45分钟,是让学生听懂、学会、会学。比较正式的评价是:1. 教师的教(1) 教学思想。教师的教学思想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依据学生不同才能、特长、兴趣和性格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2) 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要求,适应学生发展需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3) 教学内容。正确理解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准确地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体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社会性相结合,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有操作模式的生成和示范,课堂知识预设和生成关系处理恰当,对课堂生成信息能正确引导,培植生成新问题、新知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做到内容结构化、问题化、经验化。(4) 教学能力与策略。关注教师的四种能力:组织能力有较强的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调控能力能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课堂生成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整课堂预设,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应变能力教师能快速敏捷地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有用信息,灵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果断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体现良好的教学导向和教学机智;导学能力教学情景创设新颖,教学活动设计科学得体,组织形式灵活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求。教师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分类分层指导,设计具有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的问题与练习,达到巩固新知识,拓展提高的目的,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发展。2. 学生的学学生的精彩支撑课堂的精彩。(1) 学生学习参与度。观察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参与度有多大。(5) 学生的思维度。观察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积极思考,思考的深度、广度如何。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是问学生考了多少分,而是问学生提了多少个问题)。观察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独创性如何。(6) 独立思考与合作交往度。课堂上学生是否做到独立思考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相结合。合作交流应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区别不同的问题,把握好二者的度。(7) 学生精神饱满度。观察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精神饱满、情感是否愉悦、思维是否活跃、参与是否主动。(8) 目标达成度。纵观整堂课形成一个接纳、支持、宽容的课堂气氛,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观察、检测,学生在认知、过程、体验等环节中的目标达成度高。二、好的课堂教学如何锤炼?就像足球运动员的“脚感”,篮球运动员的“手感”,教师课堂教学也有“课感”,这种感觉是靠平时千锤百炼积淀而成的。1. 认真准备。真正的好课,那怕只有“万一”的实施也要做“一万”的准备。(1) 理解教材,想一想自己是怎样学懂的;(2) 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去实施;(3) 关键地方、易错地方、具有普遍性的地方都要精心准备。(4) 板书、语言与教态。黑板的布局、粉笔的使用、写字的笔画顺序、设计的艺术。尽量避免语病,要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尽量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概括和表述,以便于学生记忆、加深影响。不要照本宣科(定义:规定、起名字、术语;性质:直接由定义得到的可直接使用的结果;定理:满足一定条件的结论,以后可以直接引用;推论:定理的特例,有时也可以是推广)。重点讲知识结构、本质、思路、方法,先用最简单的事例说明原理,再逐步引伸、升华,提高难度、技巧、综合性,甚至引导学生去探索“跳一跳可摸得着”的东西。善于运用教学幽默:让教学变的快乐轻松起来。教学幽默是用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进行教学,以对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教育,培养幽默感和乐观主义人生观的教学艺术形式。第一,教学幽默的趣味性:教学幽默的趣味性是一切幽默的本质特征,也是教学幽默的本质特征。它能给学生带来欢乐、愉悦,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方面起重要作用。比如:一位经济学教师讲解“货币的本质”时,两位女生竟打起瞌睡来了。教师幽默地联系这个情况说:“我本来以为货币是很有魅力的,谁知在座当中就有不为金钱所诱惑者,依然打她们的瞌睡”。这种即兴幽默,使全班同学都笑了,那两位女生也从此认真听讲了。第二,教学幽默的教育性。教学幽默的教育性是指教学幽默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哲理,给人以启迪。比如:学生在解题或证题时,不注重推理过程,只写一个结果。教师在纠正时就讲:“足球比赛,前锋临门一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有中场和后卫的支援啊”。再如: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教游园不值这首诗时,忽然一位迟到的学生“砰”地一声推门而入,径直入座,这位教师就诗取材,问“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去拜访朋友时,为什么“小扣”而不“猛扣”呢?学生议论了一番,答案是诗人知书达理、有教养、有礼貌。然后教师走到那位迟到的学生身边弯腰轻声问他:“你说大家说的对吗?你赞成“小扣”还是“猛扣”?”这位同学脸红了,同学们也笑了起来,在笑声中大家受到教育和感化。第三,教学幽默的有效性。教学幽默的有效性是指教学的内容和幽默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和谐一致的,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需要,巧妙地创作和使用教学幽默,使教学幽默有助于学生加深和拓宽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比如:“鸡兔同笼,有头45个,脚116只,问鸡兔各有几只?”,学生议论纷纷,有的笔算,有的心算,却算不出来。问题在哪里呢?鸡的两只脚和兔的四只脚在捣乱。于是,老师就下令:“全体兔子立正!提起前面两只脚。”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惊奇的眼睛,老师接着说:“现在鸡与兔的脚数一样了。上面有45个头,下面该有多少只脚呢?”“45*2=90只”,同学们齐声回答。教师问:“与先前相比少了多少只脚呢?”“少了26只”,反映快的同学马上叫了起来。老师再问“这26只脚哪里去了?”等等问题后,同学们很容易得出了答案。这古老而烦人的题目,就在老师幽默地“命令”“全体兔子立正!提起前面两只脚”中,使学生饶有情趣,又明白地领会了解题方法。第四,教学幽默的恰当性。教学幽默是一种很美的教学艺术形式,但它的美在于使用恰当,表现在质与量两个方面:质就是教学幽默必须不是低级趣味的,而是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的,不是单纯为逗乐而幽默,不是开过分的玩笑,也不是恶意的讽刺挖苦;量就是要注意频率,如果一堂课幽默不断,笑声不绝,这样不仅会使学生生理与心理疲劳,而且会冲淡教学内容与目标,喧宾夺主,影响正常的教学。此外,教学幽默还要适时,为教学所需:一是学生心理所需,即在学生心理疲劳,注意力集中不起来时,及时给予教学幽默;二是教学内容所需,即在教学内容包含有幽默素材或可以用以进行教学幽默时,及时创造和使用教学幽默。一旦做到了适时,那么对整个教学来说,幽默就会是适当的。要多向同行请教学习。那怕是学到一个字、一句话、一个动作等也是收获。不要经常来回走动,要稳重大方,手势要合理。教师课堂上一直不停地在电脑、屏幕、黑板间转,完全成了一个微机员,既影响了教学效果,又无实际意义。2. 多媒体和教师和谐统一。现在,多媒体课件画面越来越美、设计越来越精。但一定要注意,课件的作用是锦上添花,是为上课的教师、学生服务,旨在增加内容直观、生动的形象和扩大信息量等等,这些是黑板、粉笔难以体现的“先进生产力”。但课件如果不能恰当的应用,也会带来课堂的“异化”挤占课堂空间,争夺学生视线,剥夺教师地位。课堂成了“人机对话”,由过去“人灌”变成了现在的“机灌”,教师成了电脑操作员。其实在电脑和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之所以还需要教师,就因为教师是“人”,能用人的眼光、神态、情感、心灵与学生沟通。机器只是辅导,“谁服务谁,谁是谁的主人”的问题一定要摆正。当一节课中主要是机器与学生交流而不是教师与学生交流,当一节课教师不是为学生服务而是为机器服务时,这节课肯定是失败了。所以,我们提出了“适宜、适度、适时”使用多媒体的做法,师生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适宜(即符合客观实际、课程特点和教学需求,决定用与不用)、适度(即应用媒体要数量合适,不太多也不太少,符合学生的认知与心理规律,好钢用在刀刃上)、适时(即要把握应用时机,要不早也不晚,讲求应用的艺术性。)地选择课件中的模块合理且恰当地进行教学。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要依据学习需求,分析学习目标、教学对象,选择教学策略、教学资源(明确为什么用?怎样用?),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科学地安排教学全过程,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 给学生高质量的45分钟精讲精练。“精”在创设教学情景,贴近学生实际,充满情趣上;“精”在对知识的形成、发生过程的分析、对知识本质的揭示上;“精”在重点、难点的突破,对前后知识连接点的沟通和温故知新上;“精”在知识、教法、学法的科学整合上;“精”在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提炼上;“精”在学生思维的诊断上;“精”在以思维为主线的操作落实上;“精”在学生课上活动的针对性、时效性上;“精”在课堂小结的画龙点睛上;“精”在有机整合,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促进数形结合上。总之“精”在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有机融合上。4. 巧妙导入(开场白),激发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往往能很快吸引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常用的导课方法有:回顾式、问题式(实例引入)、提问式。5. 精心提问,点燃思维火花。启发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实验、笔记(眼到、手到)、查询、交流(表白)。教师合理的设问,能化平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教学过程中,避免“满堂灌”走向“满堂问”,教师和学生间繁琐呆板的一问一答,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无法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少而精,直接切入要点,就能积极引导学生去思维、去争议、促使其主动探索未知领域。要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更不要挖苦。要增强课堂临场应变能力。举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讲:乘法的分配律。刚上课,校长从教室的后门进来听课,坐在后面的一个“小顽皮”立刻就喊:校长好!边喊边给校长鞠了一躬,惹得全班同学回头张望,嬉笑不已。“小顽皮”好不得意地做鬼脸,一时课堂秩序大乱。见此情景,数学老师紧张的手足无措,但面对校长又极力掩饰自己的情绪。首先必须刹刹“小顽皮”的威风:上课要一心一意听讲,不许捣乱。教室里顿时一片安静,可“小顽皮”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更加来劲:老师,你说的话可以更简单一点,根据乘法的分配律,一心一意应该说成一(心意)。这下倒好,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课堂差点失控。老师完全乱了方寸,内心满是委屈。老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课堂稍有变故就经不起“折腾”。教师缺乏教育机智和课堂临场应变能力,没能有效处理这突如其来的两次“捣乱”事件,而且错失了教育良机。“小顽皮”两次“捣乱”都有积极因素,第一次问校长好,虽然不合时宜,有故意“捣乱”之嫌,但人家冒着被老师批评的“危险”问校长好,也可理解为尊敬校长的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