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本10劝学(节选),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2.理解“学不可以已”的思想,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3.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内容索引,预读先学,多读厚积,品读研析,预读先学,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1)以为轮()(2)木直中绳()(3)虽有槁暴()(4)金就砺则利()(5)参省()(6)知明而行无过()(7)须臾()(8)跂而望()(9)假舟楫者(),语言知识强化,(10)假舆马者()(11)君子生非异也()(12)跬步()(13)锲而不舍()(14)金石可镂()(15)爪牙之利()(16)骐骥一跃()(17)二螯()(18)蛇鳝之穴(),ru,zhn,yuop,l,cnxn,zh,y,q,j,y,xn,ku,qi,lu,zho,qj,o,shn,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含义(1)君子:(2)学不可以已:(3)木直中绳:(4)不复挺者:(5)金就砺则利:(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7)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停止。,合于。,直。,就,动词,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博学,广博地学习;参,检验;省,反省,省察。,片刻。,(8)吾尝跂而望矣:(9)而闻者彰:(10)非利足也:(11)善假于物也:(12)故不积跬步:(13)无以至千里:(14)骐骥一跃:(15)驽马十驾:(16)锲而不舍:,踮起脚跟。,清楚。,脚走得快。,外物。,半步。,没有用来的(办法)。,良马。,驽马,劣马;驾,指马行走一天的路程。,用刀雕刻。,(17)金石可镂:_(18)蟹六跪而二螯:_(1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_(20)用心躁也:_,原指在金属上雕刻,这里与“锲”同义,泛指雕刻。,脚。,藏身。,浮躁,不专一。,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以为轮/使之然也(2)虽有槁暴:(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_,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有”同“又”,再一次;“暴”同“曝”,晒干。,同“智”,智慧。,同“性”,天赋,资质。,3.写出下列加颜色词的古义(1)以为轮古义:今义:认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学问广博精深。(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以之为,把它制成。,广博地学习。,藏身。,(4)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爪子和牙齿。,4.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意义,(1)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_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以为妙绝:_佛印绝类弥勒:_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_,横渡,停止,隔绝,极点,非常,断绝,(2)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_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_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_乃自强步,日三四里:_,(3)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_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_,强健、强壮,有力的弓,强盛,有余,略多,读qin,勉强,凭借,利用,借,借给,假装,假如,如果,(4)望,吾尝跂而望矣:_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_先达德隆望尊:_在丙寅三月之望:_,远看,盼望,希望,声望,农历每月十五日,(5)闻,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_博闻强志:_初闻涕泪满衣裳:_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_况草野之无闻者欤:_以勇气闻于诸侯:_扫后更闻香:_,听见,见闻,见识,听说,使听见,声望,声名,闻名,出名,用鼻子嗅,5.掌握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名词的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c.下饮黄泉:,游泳。,每天。,向上。,向下。,(2)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使快。,6.写出下列加颜色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_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_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_不入虎穴,焉得虎子:_,(2)于,青,取之于蓝:_而青于蓝:_善假于物也:_,兼词,于之,在这里,句末语气词,代词,它,指这篇文章,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介词,从,介词,比,介词,引出对象,(3)而,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顺风而呼:_锲而舍之:_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连词,表递进,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假设,连词,表转折,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译文:(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译文:(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块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更寒冷。,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三、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课外名句(1)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荣辱(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4)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荀子非十二子,一、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是荀况的著作集。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仅小部分是其门人的作品,今存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荀子一书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全书基本上都是独立的专题散文,每篇都有题,作为各篇内容的概括。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六篇,疑为门人弟子所记。荀子一书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于用喻。,文本常识积累,二、背景展示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荀子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与孟子一样,也肯定人人都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善成圣,只是成善成圣的途径与孟子所说的不同。他不是强调尽心知性,而是强调学习、积累和“注错习俗”,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以给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利用给学生演讲的机会,规劝学子们要永不停息地学习,学习圣人之道,以达到化恶为善的目的。这就是后来整理成文的劝学。,品读研析,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礼记有言“学,然后知不足”;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云“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的劝学,聆听哲人教给我们的学习之道。,根据图示,回答下列两个问题:(1)本文从三个角度论证了“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根据图示内容,把这三部分填在图中空缺处()。(2)在第三部分中,作者从哪三个角度论述了分论点?请填在图中空缺处()。,通读整体感知,答案,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不懈,专一,答案,深读重点探究,1.文本第二段所用的比喻有何特点?本段意在强调什么?,答案(1)特点:本段采用“博喻”的修辞,只有一个本体“学习的作用”,却有多个喻体:“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而见者远”,“顺风而呼”“而闻者彰”,“假舆马者”“而致千里”,“假舟楫者”“而绝江河”。(知识补充:博喻是拥有一个本体多个喻体的比喻修辞格。作用有两点:强调某个事物,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使文本的句式整齐匀称,读来音韵铿锵。)(2)本段意在强调,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比一般人高,而是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实现的。这就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对君子成长所起的作用。,2.本文通篇设喻,使得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请探究本文运用比喻的特点。,答案,答案(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成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3.课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答案(1)课文中正反对比论证主要集中在最后一段,而且这些对比都隐含在一连串的比喻中。(2)课文末段做了以下三层四组正反对照:正面设喻“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和反面设喻“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形成对比论证,说明学习要积累。反面设喻“骐骥一跃”与正面设喻“驽马十驾”形成对比论证,反面设喻“朽木不折”与正面设喻“金石可镂”形成对比论证,两组对比论证富有变化,说明学习要坚持不懈。正面设喻蚯蚓“用心一”与反面设喻蟹“用心躁”形成对比论证,说明学习要专一。,答案,4.怎样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答案,答案“学不可以已”的解释是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人的说法谁对谁错?,延读思维拓展,答案(示例)两位儒学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与思要结合起来;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只苦思冥想而不去学习的做法。“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体验,通过“终日而思”与“须臾之所学”的对比,论述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方法。荀子把“所学”和“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就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答案,多读厚积,比喻论证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的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读技法勤练笔,技巧点拨1.排比式比喻:一句一个比喻,连用三句,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2.段落式比喻:提出观点,建立比喻,分析比喻,总结比喻,重申观点。(参见拿来主义)(1)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提出观点)(2)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建立比喻)(3)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分析比喻),(4)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总结比喻)(5)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重申观点),迁移运用请以“人生”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答案(示例)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案,一、课本素材【点击文本】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读素材善积累,【运用示例】“搞学问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不滚就化。”这是一个怀着对科学无限热爱与忠诚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员贾兰坡先生的至理名言,也为他光辉的一生缀上了点点星火。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的发掘震惊了世界,在有战争的背景下,贾兰坡记录了周口店发掘资料,不料在“文革”中被毁弃一空;正如他所说的,他凭借着对科学的热爱与真诚再次谱写了一个科学家的忠诚与敬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不是一次性的行为,而是长途的跋涉;求知要靠积累,而积累在专与勤。它不是一时一地抑或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对我们恒心与毅力的最大考验。,二、课外素材敲打2835下的耐心史蒂夫诺曼是美国著名的营销大师。1983年,70岁的他宣布退休前,应斯坦福大学之邀做最后一次成功经验演说。演讲厅里座无虚席,所有人都安静地等待着营销大师的精彩演讲。当大幕徐徐拉开,人们惊奇地发现舞台上搭着一个大铁架,铁架正中央吊着一只巨大的铁球。诺曼拿出一个比拳头还小的铁锤,随意叫了一位男同学,让他用这个小铁锤把大铁球敲动,晃动的间距要达到一米。“这可能吗?这把铁锤太小了!”那个男同学说。一个高个子男生走上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就拿过小铁锤全力砸去,可铁球一动不动。“这只铁球太大,锤子却太小,根本无法做到。”高个子男生沮丧地说道。,“是吗?那看我的。”诺曼说完,用小铁锤全神贯注、气喘吁吁地对着大铁球“当当当”地敲了起来。他敲一下,停一下,有规律,有节奏。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诺曼依旧用小铁锤轻轻地敲击着大铁球。当这个富有节奏的敲击持续到第26分钟时,突然有个“观众”大声喊道:“球动了!”人们这才发现,大铁球真的产生了小幅晃动。铁球的幅度在诺曼持续不断地敲击中越来越大。当大铁球的晃动间距达到一米时,演讲厅里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这时,已是第47分钟。诺曼把小铁锤放进口袋,说:“你们刚才都说不可能成功,但我做到了。我用了47分钟,敲了2835下,你们有耐心敲2835下吗?成功就像敲打铁球,需要坚持和等待!”,【选材感言】成功就像敲打铁球,需要坚持和等待!学习也是一个积累、渐进的过程,也需要坚持和等待!在坚持和等待的过程中,更需要你不懈和持久的努力。,养在深闺人未识鲍鹏山写出“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个题目,我是在说,儒家学说到了荀子,如同深闺美人一般,初长成啦!春心动啦,可以嫁人,相夫教子啦。嫁谁呢?当然是嫁与帝王家。相夫,就是相帝王,这“相夫”之“相”与“宰相”“垂相”之“相”是一个意思。“教子”教谁呢?教化人民啊。官为父母,民为子女,视民如子嘛。当然,更下之,则民为禽兽,如此更需驯育,教民也就成了“牧民”的重要手段:先驯化之,然后再驱使之。汉代官职中,“牧”,就是把民当禽兽“牧”。生而野性,何以能牧?当先教之。以何教之?以荀子思想。“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桃夭),荀子的思想确实很宜帝王之家。,读美文会赏析,大约在八十岁(一说五十岁)的时候,荀子做出了一个不论对儒家学派还是对中国学术都极重要的决定,那就是,打破“儒者不入秦”的传统,去秦国考察。八十多岁了,这匹儒家的老骥,仍志在千里,也真是一位壮心不已的烈士。这是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举动,它预示着儒家的仁政学说,将与专制统治联姻,开始对帝王暗送秋波。在秦国,他不仅大拍应侯范雎的马屁,自打嘴巴般地夸奖秦国官吏如何好、人民如何乖(以前,在荀子性恶篇中,他可是大骂过秦地百姓不懂礼义的),而且还与秦昭王进行了颇有意思的对话,极似产品推销者与买主之间的讨价还价。秦昭王对儒家学派颇不以为然,他对荀子说:“儒者对国家没有用处。”摆出一副拒绝的姿态。荀子在秦昭王面前全没有孔孟的骨气,与正气,局局于阐明儒者之用,屑屑于表明投怀送抱之心。他说:儒者,效法先王,尊崇礼义,谨守臣子的本分,是非常敬重他的主上的。主上录用他,就守职本朝,事事相宜;不用他,就退处乡里,恭恭谨谨,必定做一个顺从的百姓职位在别人之上,他就是辅佐王公的干材;职位在别人之下,他就是国家的能臣、君主的瑞宝。多好的一块“宝贝”!严守臣道,尊崇君主,即便被遗弃,也做个顺顺遂遂的良民!孔子说“君子不器”,庄子是“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孟子是不官不王,而荀子则屑屑于证明儒者是国君最顺手、最有用的“器”!近来学者们在谈什么“政统”与“道统”,若荀子,何来“道统”?“道统”不过是“政统”的“臣妾”而已!,经他改造过完善过的儒家学说,综合先秦各家学说中的治世良策,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专制统治的内法而外儒的政治理论。“养在深闺人未识”毕竟是不甘心的,既然“天生丽质难自弃”,当然渴望“一朝选在君王侧”,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二百多年前的荀子就已在那里眼巴巴地盼望着了!公正地说,鲁国的国君,还有权臣季氏,对孔子还是很尊重的,也很想和他合作,但他们就是找不到和这个固执倔强的老头子沟通的途径,他们与孔子总是话不投机,道不同不相为谋。孟子也一样,齐宣王对他是极尊重、极用心笼络的,滕文公更是小心翼翼地听从他的教导,把一线希望寄托在他的指教上。连梁惠王这样粗鲁的人也都很,真诚地向他请教过有关治国的问题。但孟子一开口便“迂远而阔于事情”,他们之间,也总是对不上茬口。他们的思路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究其原因,乃在于孔孟等人悬得太高,立论太苛。他们都热衷于使自己的理论完美,以追踪所谓古代圣王的治迹,而不介意其与现实间的差距。孟子希望“中道而立,能者从之”。但假如没有人能跟从而来怎么办呢?那他们也就自甘于其理论的寂寞,而不愿使自己的理论贬低降值。在这种情形之下,他们的理论和兴趣都集中在对现实的抱怨和批判上,至于能否与他们合作,这倒是次要的。这种倾向,至荀子,则为之一变。他关注的是用,是器,而不是道本身的完善。理论而求为器,不就是御用的开始吗?不就是堕落吗?,使一种理论更完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理论本身更具理性,更具逻辑性,更具有目的性;一种则是努力使理论更具适用性。前者往往使理论趋近于理想境界,成为一种空想式的乌托邦,后者则往往使理论蜕变为实用工具,增加它的御用性。荀子显然更重视的是其实用性、适用性。他在小心地寻找理论与现实的契合点,寻找学术与世俗政治合作的途径。为此,他不再自居王者之上,不以道自任,而是甘心去做一个忠实的、勤勉的、尽职尽责、呕心沥血的幕僚。他把兴趣与精力都放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而把方向性的、价值取向性的大问题交给“君”去做决定了。臣民们只是去完成君主制定的长期或短期目标,目标由君主决定,方向,由君主把握,蓝图由君主绘制,理想由君主确立,我们只是去无怨无悔地完成这些任务,而对这些任务的合理、合法性不能思考,更不能诘问。理论完全工具化了。道的沦丧自此拉开了序幕,人的沦丧也从此开始:当我们放弃了思想,我们即只能是工具性的存在。是幕僚,就要一方面能把握大局、窥测方向、预测未来,有良好的规划与安排,适时地提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一方面又要能委曲求全、坚韧不拔、忍让周曲,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坚持合作第一。像范增就不是一个好幕僚,因为他一受气,就不合作了。范增是有一些孟子式脾气的。按他的年龄,其生年大约与孟子卒年相接。他一出场便,是一位古稀老者,指点着项梁项羽一点一点由弱到强。他本人也被项羽尊为“亚父”。这种精神地位很像是“王者师”,而不同于荀子式的低眉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