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提问设计的“选点”.doc_第1页
《范进中举》提问设计的“选点”.doc_第2页
《范进中举》提问设计的“选点”.doc_第3页
《范进中举》提问设计的“选点”.doc_第4页
《范进中举》提问设计的“选点”.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范进中举提问设计的“选点” 选择能够最有 效地落实教学目的要求的突破点,是整个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设计的核心所在。这个“突破点”,就是我们常说课堂教学中的“牛鼻子”。初三教材范进中举,篇幅长,内容也颇为丰富。其教学目的,侧重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能力,分析范进、胡屠户的人物形象,从而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教学这篇课文,既要实现教学目的,又要长文短教,教得经济、学得活泼,这设问的选“点”又放在何处呢?要选准点,关键在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我感到,教学小说,一般提挈全文的抓手可从探究课文的中心事件中获得,因为小说主要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经反复琢磨,我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作为全套提问设计的点。这段话是范进看了报帖之后“笑了一声”后说的:“噫!好了!我中了!”三个短句,三个感叹号,三个关键词,其中“噫 ”不是哀叹之声,乃是范进精神突然进入极度兴奋状态时的勃发之声;产生这个“噫”并随之导致发疯的因素,自然是那个“中”;而“中”所以能触发范进变态心理的本质原因却是一个“好”。一个“好”,表明那一瞬间,范进曾产生过多少思想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上半世甜酸苦辣的热望,下半世即将纷沓而至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噫”风驰电掣似地卷过范进的脑海。一个“好”字,集中体现主人公的思想,也集中托出了全文的题旨。这是作者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一点,一个完整的教学提问设计方案形成了。抓住这个“点”,紧紧围绕小说的教学目的要求,我构想了以下教学提问讨论过程:在学生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先设一问:“阅读范进中举之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然后,抓住文中“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引导学生思考:“范进看了中举报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在同学争执之时,紧接一个提示:“对上述问题,你可否从范进中举时的一段断语中获得启示?”由此,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然后,抓住其中一个“好”,分三路先后追问:一、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二、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变化?你从中能否看清并且理解了“好”的内涵?三、请你设想,范进在大嚷“好”的瞬间,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围绕以上三个追问,依次分别铺设几个台阶,将讨论分析深入并浸透到全文去。讨论“问题一”时提问设计如下:a、范进进学后,丈人胡屠户态度如何?有过什么训示?范进对此态度如何?一你是怎样认识这一现象的?b、范进乡试回家,家中已是饿了两顿,又告诉你什么?讨论“问题二”时提问设计如下:a、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对女婿的态度、语调完全不同,对照有关语句,领会它们的含义。说明这是为什么。b、胡屠户前后判若两人,你认为他是虚伪的,还是真心的?为什么?c、张乡绅为什么赠银与范进?在讨论以上问题时,始终抓住一个“好”字,让学生细细地从研究范进中举前后地位变化中,理解人物性格及其思想情感,深刻认识,在范进说出这一声“好”时,融注了他几十年来对功名利禄的追求的全部感情,也囊括了他看了报帖之后对前程展开的全部合乎逻辑的畅想。归根到底,一个“好”字,既将主人公,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又由此联贯全篇,并揭示本文反对封建科举制的深刻主题。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顺理成章。在以上一串连环套式的提问讨论过去之后,最末,交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是谁使范进受人奚落,又是谁使范进平步青云?这一切都告诉了你一个什么问题?”由于教学目的中所涉及的内容已大致解决,学生依据这个设问可以较快地归结本篇的主题思想,从而激发起对封建社会那个毒害知识分子,毒害人民的反动科举制度的仇恨。本教材预习以外的课堂教学可以在两教时内完成。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能力,分析范进、胡屠户等的人物形象; 2、在第一点的基础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重点: 品味学习以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直接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对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的基本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的人物性格也有一定的体会。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等同学的表演。 二、课本剧表演 (生表演课本剧) 点评:让学生组织并参与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只有认真研读了课本,才能体会其中人物性格特点,才能表演得更真切而真切的表演又能带给其他同学享受语文的快乐。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范进中举发疯”作为铺垫 师:读了课文,又看了表演,同学们,请问: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 生:“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 师: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生分析一系列的动作) 师:(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范进发疯,疯得有特点: 发疯的动作: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总之,因为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传神,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中了举就应该高高兴兴去做官,可是,范进看了中举报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 (生争执,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 师:你可否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获得启示? 生: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师:你认为这段语言中,哪一个字说明了范进发疯的根本原因? 生1:“中”字!因为中举了,太高兴了,所以疯了。 生2:“好”字!发疯的表面原因是那个“中”;而“中”之所以能触发范发疯的根本原因却是一个“好”字。因为“中”了以后,有不计其数的好处,不用再挨饿受冻,而可以坐享其成。 (师肯定,抓住这个“好”字,分三路先后追问) 点评:一个“好”字,集中体现主人公的思想,也集中托出了全文的题旨。这是作者的点睛之笔。因此,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十分恰当。 2、重点分析范进,附带分析胡屠户、张乡绅等的人物形象 师:那么,围绕这个“好”字,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点评:首先,围绕“好”字提出问题,让学生细细地从研究范进中举前后地位变化中,理解人物性格及其思想情感,深刻认识。体现了提问的针对性和具体性,给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是掌握课文的切入点。 生:没有说“好”字,没有发疯。因为中相公并没有使他改变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师:中举前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 生1:经济状况非常贫穷: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生2: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还“啐”他吐沫,他还“唯唯诺诺”。 师: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生:对功名的极度热衷。 师:以上是范进中举前的种种表现,他还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功名”,所以,他既不说“好”,也没有发疯。 下面看问题二、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变化?我们还是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两方面来分析。 生1:经济状况明显好转: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张乡绅送银赠房。 生2:社会地位也有显著提高:邻居都来帮忙,称之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之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与之称兄道弟。 师:(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特别是胡屠户前后判若两人,素未谋面的张乡绅也赠银赠房,你认为他们是虚伪的,还是真心的?为什么? 生:虚伪的。他们巴结范进,是因为范进“中了”“好了”,对他们自身都有好处。 师:我们可以用些什么词来形容他们? 生:趋炎附势、嫌贫爱富。 师:此时,范进对于这些人的巴结,态度又如何? 生: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以前与家门口那些做田的、扒粪的拱手作揖,平起平坐,现在与张乡绅迎逢自如。 师:看来,范进也并不是一个老实的角色!而是一个 生:虚伪、圆滑。 师: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中举后,范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能说说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请注意表格前后对比) 生:内涵就是:只要中举了,从此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改变。以前贫困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好多人巴结。 师:原来如此。那么请你设想,范进在大嚷“好”的瞬间,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 (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师注意引导,不要太过分) 师:归根到底,一个“好”字,表明那一瞬间,范进曾产生过多少思想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上半世甜酸苦辣的热望,下半世即将纷沓而至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好”风驰电掣似地卷过范进的脑海。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点评:其次,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好”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范进的形象超出课本文字之外,更为丰满。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引导学生更深刻的领悟课文的主题。 3、分析本文的主题 师:基于以上分析,你认为是谁使范进受人奚落,又是谁使范进平步青云?这一切都告诉了你一个什么问题? 生: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 师:(追问)仅仅使知识分子?胡屠户他们呢? 生:还毒害了人民。 点评:最后,由于教学目的中所涉及的内容已大致解决,学生依据这个设问可以较快地归结本篇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教学中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主题的归纳水到渠成。 师: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这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仅导致读书人为之疯狂,而且导致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 师:有一副对联为证,请看:“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写得入木三分,毫不夸张。 点评:该对联引用得恰到好处,既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又有力地结束了本课教学。 四、拓展练习 1、有人认为: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而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国家的“大悲”。就这一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2、当代应试教育的种种现象与封建科举制度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 点评:拓展练习有梯度和新意。分别针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和现代社会应试教育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总评: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选择能够最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的突破点,是整个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设计的核心所在,也就是我们常说课堂教学中的“牛鼻子”。范进中举是一篇难度较大的长课文,要“牵”准“牛鼻子”只有抓住范进中举时的一段语言进行突破。即可以以“好”字为主线,通过三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