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doc_第4页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 子牛。”从中获取的有效信息是,春秋末期A.政府注重开垦荒地 B.铁犁牛耕普遍使用C.中国可能出现牛耕 D畜力已取代人力从事生产2春秋时已出现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歌确立;西汉初年的淮南子一书首次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A重视技术的革新 B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C精耕细作的特点 D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3. 阅读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统计表”,由此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是汉代时期出土省份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陕西米脂、绥德、西安、陕北山东藤县、邹城山西平陆内蒙古和林格尔江苏泗洪、睢宁A北方水稻种植业比较发达 B南方地区无开发的迹象C陕西耕作技术较为先进 D牛耕已经基本普及全国4. 史记中记载都江堰“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该史料体现都江堰的功能有分流 灌溉 蓄鱼 航运A B C D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农耕区域年人均耕田数(小亩)平均亩产量(石)粮食I收入量(石)南方农耕区231. 3732中原农耕区301.545西北屯基区740. 429A.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B.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C.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D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提高了产量6汉代豪强地主的田庄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田庄经济根源于A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B不抑兼并的政策C重农抑商思想影响 D工官制度的实行7. 下表为殷墟商代墓出土青铜器统计表。该表主要反映了商代青铜礼器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青铜兵器铜镞40件28件220件900多枚A 农业先进,青铜农具广泛使用 B 冶炼发达,青铜器品种多C 战争频繁,青铜武器丰富多彩 D 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8. 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这反映出汉代A 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 B 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C 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 D 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9.钢铁柔化技术是战国时期问世的,然而到汉武帝时期这个技术才有了很大的突破,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先进的钢铁生产国。其主要原因在于,汉代A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B 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10.为配合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建设,北京发掘西汉至清代墓葬1146座。其中,发 现两处保存较为完整的魏晋时期家族墓,其形制和规模在北京考古史上尚属罕见。下列文物 中可能出土于该墓葬的是 11.明初,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因为不堪官府奴役,经常怠工,逃亡。嘉靖年间,政府允许工匠以银代役,每人每年四钱五分,称“匠班银”。这一变化反映了A工匠对官府人身依附削弱 B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资本主义雇佣关系逐步普及12.唐朝李嘉祐诗曰:“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宋朝苏轼又说:“(居民)散在城外,谓之草市者甚众。”南宋年间鄂州的南草市,“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由此可见草市A唐宋时期开始出现 B打破贸易时空观念 C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受到政府严格管理13.俗语“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均与中国古代“十 大商帮”之列的徽商有关。此类“俗语”较早流行于A黄河流域河套地区 B.陕西关中地区 C长江流域江南地区 D两广岭南地区14.史书记载,清初通过四大口岸对外贸易,因外商多次违反禁令,1757年,乾隆帝不令所有外商只准在广州停泊和交易,后又规定“十三行”代表政府行使对外贸易,代收关税之权,严禁其它私商和店铺参与。这反映“闭关锁国”政策是 中西矛盾产物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贸易垄断政策 加强沿海军事防御A. B. C. D.15. 以下是18851902年中国进出口货物统计表。此表从本质上反映了:年份分类1885年1902年增长倍数货物性质中国进口1.7亿吨5.7亿吨3.3倍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中国出口028亿吨1.66亿吨6倍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A清以来实行的闭关政策至此终被彻底打破 B甲午战争使列强完全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C中国民族工业被完全排斥于世界市场之外 D中国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1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 工业化浪潮。”这两次工业化浪潮都A.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B.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C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 D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17.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由此可见,张謇认为A.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 B.兴办商务是西方富国强兵根本所在C.中国应该农、工、商业同步发展 D.兴办实业是实现富国御侮根本之道18.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夹缝中曲折发展。下面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 展趋势示意图。其中C、D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B.群众性经济建设运动兴起C 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19.小明收藏了一本反映我国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连 环画册(如右图局部)。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规定了我国过渡时期总任务B.“五”计划建立在三大改造实现的基础上C.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五”计划的中心任务 D “一五”计划是根据中共“八大”决议制定的20.这场给中国社会、民族和人民带来重大灾难的事件已经过去60年了,这一巨大悲剧说明了 如果人为地制造一个“乌托邦”将带来何等可怕的结果。材料所述的事件 A是“左”倾错误的体现 B.开启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说明了三大改造局限性明显21.中国人对“包”字情有独钟,颇感兴趣。认为这个“包”字是改革的动力,开放的活力,也是治疗“左”的思维的一剂“良药”。1983年,“包”字从农村闯进了城市。这次“包字进城”的做法 A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 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C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D.扩大了企业生产规模22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下列不包括在这“特”字中的是:A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B完全独立的管理体制C允许经济结构多元化 D市场调节为主要方式23. 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下表为我国1978、1997年工业总产值中各种 经济成分比重表(0),该表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反映了类别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77. 622. 4199725. 538. 117. 918. 5A.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B.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D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24.有人说A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了 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主要指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25题18分,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 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 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子称之为“礼崩乐坏”。摘编自叶文宪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材料二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 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 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 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新中国建立之初,基本延续了革命战争期间的土地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分田到户。 之后很快受到“重工业发展战略”思想的影响。为了在基本缺乏外援的条件下解决工业发展 资本、原料、劳动力等的问题,中央在农村实行农业合作社的试点。在初级社的基础上,很快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高级社,之后又在此前提下推动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化,自然土地 产权也由初期个人所有向集体所有转化。1978年之后,在安徽凤阳的影响下,很快便把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向了全国,由此引发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摘编自中国农业发展概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农业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并简要说明这些变化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马克思所说的“解体”前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 及“解体”的表现。(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对农村生产关系所做的调整。综上所述,就中国农业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8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在两宋的320年中,除有两次大的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呈现萎缩停滞外,商业总的发展是大大超过了历代水平的。北宋初期实现了中原和南方的统一,消除了藩镇的割据,把全国各经济区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交通运输的畅通,特别是内河运 输和沿海航线的扩展以及国外远航,更便于国内外商业往来;土地租佃制和工匠的租雇、招 募制的普遍推行,人身依附减轻,使得生产关系比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四大 发明中的火药、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的问世,为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 证。人口的增加,城市集镇的空前发展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北宋初期,政府推行 的恤商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摘编自刘成仁略论两宋商业的高涨繁荣 材料二明清时期,是我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这一时期的商业有三件大事需倍加关 注:一是商业性农业的不断发展,二是地区性商业集团及金融机构的出现,三是海外贸易的 继续扩大。除此之外,商业城市日益增多,商业网络更加密布,商品流通的数量在增加、领域 在扩大,白银逐渐成为流通的主要货币。商业的繁荣又促进了农业、手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经 济的繁荣。毫无疑问,也为资本主义的萌发、生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自然经济基础上 的国家政策,总体上阻滞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摘编自林燕明清时期的商业兴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宋经济繁荣的原因及表现。(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的新气象。(4分)(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分)27.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6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