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汨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汨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汨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汨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汨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岳阳一中、汨罗市一中2018年秋高一期中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1.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B. 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C.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B. 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C. 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必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C.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中“渐”“才”准确地表现了早春时节花越开越多、草已开始长高的情景,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D.在“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一句中,欧阳修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快乐移置入禽鸟之声,主客一体,表现的既是禽鸟的愉悦,更是作者主体情感的愉悦。(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第9车厢【注】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俄罗斯】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列车在下一站停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的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这个故事的人和他的妻子当时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深夜,他去吸烟处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旅客本来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注】本文发表于1984年。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使叙述显得真实亲切,而且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B.小说开篇写“我”的一次乘车经历,这样写是为了作铺垫,引出第9车厢的故事,并衬托“基辅读者”的愤怒。C.画线处的景物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且以月之“圆”对比人物心情之糟、事情结局之“残”,言简意丰,耐人寻味。D. 小说结尾处“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声来”,此处的“笑”,并非幸灾乐祸,而是因为事情太过荒诞。5. 请补写第二段中“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6分)6. 列车长、第9号车厢乘务员、旅客自己三者中,你认为是谁导致了第9车厢被弃荒野?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30分)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711题。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B.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 C.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D.不如因善遇之 遇:相逢,会面。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C.良曰:“长于臣。” 樊哙覆其盾于地D.沛公默然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9.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项伯“重义气,少谋略”的一项是(3分) (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A.B. C. 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最终被刘邦拉拢。B.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项伯与刘邦相见可以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邦阵营的总导演,是一个善于谋略的大智者。C.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在这段文字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地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D.节选的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1214题。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2. 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B.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拿着 C. 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D. 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13.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 ( )A.有怠而欲出者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B.不出,火且尽 若属皆且为所虏C.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1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江楼夕望招客【注】 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注】本诗作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气势雄伟,境界开阔,既照应了标题中的“夕”“望”二字,又总领全篇。B.“灯火万家城四畔”,此句表现了当时杭州城市经济繁荣,人烟稠密,百姓安居乐业。C.“星河一道水中央”写与灯影交相辉映、倒影于水中的星河,天上人间,如梦似幻。D.本诗表现了诗人为官的愉悦自得,与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有相通之处。 16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招朋友夜饮的即兴之作。试简要人析诗人是用江楼的哪两个长处邀请朋友前来共饮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_,_”。(2)荆轲刺秦王写易水送别时,荆轲慷慨悲歌,高渐离击出激昂的羽声调后,在场的人反应是“_,_”。(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4)苏轼的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5)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力量足以达到目标却没有达到,那么就会“_,_”。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龙川岛像一张舒展的荷叶漂浮在浩如烟海的千岛湖上,岛上又有三十多个小湖,湖水明净,映着日光,犹如闪烁在荷叶上的水珠。B.整节课几乎是学生的天下。每一位发言的同学都侃侃而谈,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对别人的看法提出异议,或补充说明,显示出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C.中国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不能患得患失,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大量储备石油天然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应对突发事件。D.我们在欣赏赤壁赋的华美辞章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社区最近开展了大规模的“宪法日”宣传活动,活动项目丰富,但由于活动多安排在上班时间,参加的人大多以离退休人员、儿童和自由职业者为主。B.在江西瑞金,像邓大庆这样加入万亩脐橙基地的农户一共有近3万多人,而且其中10%以上都是精准扶贫对象。C.在网络时代,言论自由得到了技术的保障,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或编辑,在网络这一新的言论空间中发言。D.中学阶段,消费观教育不可忽视。中学生能否自觉抵制不良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树立了正确的审美标准与良好的生活方式。20下列交际语言最为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一位同学在讨论会上说:“像孙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之力,我们深感荣光。”B.一位同学在班上的学习方法交流会上说:“我殷切期望方法不当的同学调整心态,改进方法,取得佳绩。”C.某经理在部门工作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总结说: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D. 某报社的记者写给一位校长的便条:您来信约我莅临贵校采访,我乐意。21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的八言座右铭是:“ ”A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B. 文白相济,见真求新。C. 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D. 白话为本,力求立体。22“会意”是汉字的构字法之一。会意字,是指把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关的象形符号组合在一起构成的汉字。请从下列20个汉字中,找出5个会意字。(5分)村 月 寸 车 休 果 井 初 网 采 泥 刃 本 牧 草 末 比 下 室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这是说苑中的一段名言。晋平公一次问盲乐师师旷,我已经70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师旷答道,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平公听了很生气,说,哪有做臣子取笑君主的呢?师旷答,盲臣哪敢戏弄君主呢?我曾听说过,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光鲜明亮;壮年时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一样炽热似火;老年时好学,就像用蜡烛照明一样在黑暗中闪光。点蜡烛走路与摸黑行走相比,哪个更好呢?晋平公不禁赞道,说得好啊!师旷用日出、日中、秉烛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和人生学习的三个阶段,鼓励人们要活到老,学到老,这与我们现在常提的“终身学习”的观点一致。请你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阐明你对终身学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论证有力,不少于800字。湖南岳阳一中、汨罗市一中2018年秋高一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B “触生”“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错误,原文为“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即人们体验到的是审美主体自己的情感。2.C “这种观点不可信”说法错误,属于曲解文意。从原文“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可知,谷鲁斯等人的观点也是可信的。3.C 此句并非移情,而是感受。“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4.A小说首尾是用第一人称叙事,但主体部分是用第三人称叙事,是“他”在讲“他”的故事。5.示例: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3分)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3分)6.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列车长(1)他是这次列车的主要负责人,但是在旅客上车前没有检查车厢的节数,工作疏忽大意。(2)他在乘务员反映自己车厢里一个人也没有时,武断地认为是售票处弄错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