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ppt_第1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ppt_第2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ppt_第3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ppt_第4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命题特点,考题扫描,1.从考查趋向看,本讲内容在新课标全国卷中年年必考,命题方式主要以文字史料为载体,选择微观场景考查政治制度的传承及发展,明确其消长的发展趋势。2.从社会热点看,科举制度的公正公平性,在促进社会流动、推动中国教育发展、文化传承和构建民族价值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3.从预测角度看,本讲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命题将会集中在汉唐和两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选官制度的演变上,注重发掘其对当今社会的借鉴作用。,命题特点,考题扫描,考向一汉代的官僚体制1.(2017课标全国,25),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解析,命题特点,考题扫描,名师点评本题以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的统计为切入点,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解决边患问题的关系,具有一定的通史意识。因此要从整体上把握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打击豪强地主势力;设立“中朝制”,借此削弱相权;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行察举制,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2)经济上: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卖、“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打击私营工商业者;同时加强对土地制度的管理。(3)文化上:独尊儒术,文化专制;兴办太学,扩大儒学教育。,命题特点,考题扫描,2.(2016课标全国,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解析,命题特点,考题扫描,考向二唐朝的政治制度3.(2018课标全国,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解析,命题特点,考题扫描,名师点评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属于高考考查的重点,但本题在知识的深度上进行了拓展,从加强皇权的角度进行了阐释。这提示考生在解题时要透过现象分析其实质,提升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命题特点,考题扫描,4.(2018课标全国,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解析,命题特点,考题扫描,名师点评本题以教材中涉及的藩镇割据作为命题依托,但不是考查藩镇割据对中央集权的威胁,而是考查其对唐朝统治的延续作用,从而转换了命题视角,同时考生要对表格中的信息分类解读,形成历史的思维品质,从而考查了史料实证的能力。,命题特点,考题扫描,考向三宋朝的选官制度5.(2018课标全国,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解析,命题特点,考题扫描,名师点评相较于唐朝,宋朝科举有很多新变革。(1)糊名制度的确立。把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2)考试时间的最终确立。宋朝自英宗时期的治平二年(1065),定为三年一大比。这个时间直到宣统年间最后一次科举,没有任何改变。(3)文风的转变。欧阳修将延续了百年的程文考卷全部黜落,所取文章,都是言之有物、论之成理的“古文”。(4)考试内容和科目的转变。王安石变法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命题特点,考题扫描,考向四古代中国的重史传统6.(2016课标全国,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解析,命题特点,考题扫描,名师点评本题创设情境,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史官制度。中国古代的史官是文化的记载者与传承者,通过记录史实,采用“史”本身的明鉴作用,去告诫后人,特别是“史”本身的惩戒作用,来制约当朝的政治,将政治与文化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史官的设置是王权的需要,是服从于王权利益之下的对皇帝言行的记录。然而,随着史官意识的进一步加强,独立客观地记录历史逐渐成为史官的职业自觉,从而使得史官对王权的规范与制约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这对古代的君主政治产生了长期性的影响。,一、君主专制的演进1.法令出一(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2)特点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3)弊端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2.君权和相权(1)调整原因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2)调整措施汉武帝限制相权:频繁更换丞相;组成“中朝”参与决策,削减“外朝”权力。唐代分散相权: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宋代分割相权:设置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3)结果:君权逐步加强,相权被分散和削弱。,辨析比较,北宋的二府三司制“三省六部制”与“二府三司制”相比,前者注重程序,把一件事分成若干阶段,由各个层级的不同部门来依次处理;而后者注重具体的事务,由不同的机构来处理不同的事情。,二、古代监察体制、选官制度的演变1.监察制度(1)演变秦代: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汉代:中央由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武帝时在地方实行刺史制度,设刺史监察地方。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关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2)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2.选官制度(1)世官制: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2)察举制:汉武帝时创立,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魏晋南北朝时期演化为九品中正制。,(3)科举制创立发展:隋代创立的以考试选官的制度,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评价,拓展延伸科举制的发展历程,三、从汉至元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1.历代行政区划,2.元代行省的设置(1)内容:全国设十个行中书省以及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2)特点行省的民政、军政、赋税征收等权力皆受中央的节制。中央还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3)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主题一,主题二,应对地方分权的不断挑战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材料一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材料二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元)脱脱等宋史,主题一,主题二,【读史攻略】,主题一,主题二,【史论形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层级嬗变规律(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行政制度的补充,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受中央集权变化规律的影响。(2)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3)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自秦推行郡县制以来,县成为历朝历代的重要基层行政单位。(4)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首先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其次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主题一,主题二,对点训练1.(2018辽宁辽南协作校一模,25)根据文献记载,安徽六安在西汉时为六安国封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由此可知()A.地方势力遭到削弱B.地方管理实行双轨制C.莽新政权废除分封D.汉武帝开始推行新政,答案,解析,主题一,主题二,“体制内的民主”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材料“三省六部制”,简单地说,就是朝廷下面设立三个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史观新解】史学主流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是皇权集中的产物,是皇权加强的表现。而材料中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主题一,主题二,【史论形成】三省六部制与“体制内的民主”,主题一,主题二,主题一,主题二,对点训练2.(2018山东济南二模,26)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唐代的“过官”制度()A.削弱了皇帝权力B.有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C.加强了中央集权D.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答案,解析,一、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的转变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是专职,这是对相权限制压缩的表现。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即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以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对点训练3.(2018安徽淮南二模,26)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这变化()A.避免了决策失误B.有利于权力制衡C.削弱了宰相职权D.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解析,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对点训练4.(2019广东惠州一调,25)东汉实行“郡察孝廉,州举茂才”的制度,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人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一制度()A.导致儒学独尊局面B.说明察举制名存实亡C.利于世家大族掌权D.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答案,解析,【典例剖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示例一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阐述: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示例二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阐述: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示例三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阐述:科举制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考八股文,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由于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不利于社会进步。,解析:根据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