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六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6.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ppt_第1页
(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六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6.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ppt_第2页
(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六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6.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ppt_第3页
(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六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6.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ppt_第4页
(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六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6.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自然带的形成和特点(1)成因。(2)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2.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3.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三、非地带性现象1.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2.意义:在地理环境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出现一些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说明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典题示例(2017全国卷,13)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C.景观规划不同D.行政管辖不同(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思路分析第(1)题,杂树为当地植被类型。材料提示3月份“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地方植被是落叶的,B项符合。第(2)题,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项;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能,且种植植物相同,不存在居民的喜好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数年前两侧植被类型相同,排除C项。因此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第(3)题,常绿灌木要求热量条件较为丰富,故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命题立意本题用“我国东部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和文字材料共同构建大部分考生耳熟能详的生活场景,让考生基于学科知识和生活体验判断当地的自然植被、常绿灌木作为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推测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可能原因。在这组题中,生活体验、实践知识、跨学科的知识往往成为解答试题的“入门券”尤其是第(2)题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可能原因。答案(1)B(2)D(3)A,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对点训练】(2018河北张家口摸底)下图为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图中分别表示不同的自然带。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R/Lr为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读图,完成下列各题。,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1)图中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特征最可能是()A.终年温和湿润B.终年高温多雨C.终年炎热干燥D.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2)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A.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B.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C.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答案,解析,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1)山地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地,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2)山地海拔纬度相当的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山地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下降0.6。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因此,有些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上部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3)随着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类自然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高度也不同山地所在纬度同一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如针阔叶混交林带,在亚热带(台湾玉山)分布海拔可达2800米,到暖温带(小五台山)只能分布到2000米,而到了中温带(长白山脉)仅分布到1200米。坡向同一山地,同一类自然带的分布,阳坡高、阴坡低。,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典题示例(2015山东卷,910)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1)该山地可能是()A.秦岭B.南岭C.昆仑山脉D.喜马拉雅山脉(2)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光照B.水分C.海拔D.热量,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思路分析,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命题立意本组题所依托的自然带垂直分布图,打破了以往垂直带谱的呈现方式,呈现出不同地点垂直自然带类型组合的不同和相同自然带随海拔分布的特征差异,呈现方式新颖,考查考生图形变换的思维深度。答案(1)C(2)B,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对点训练】(2018江西南昌高三摸底)下图为某岛国四大岛屿植被分布示意图,图中分别代表常绿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读图,完成下列各题。,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1)图中纬度最高的岛屿是()A.甲B.乙C.丙D.丁(2)造成丙岛屿自然带相对丰富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海陆B.纬度、地形C.海陆、土壤D.土壤、地形(3)图中各岛屿植被分布规律是()A.植被分界线由背风坡向迎风坡倾斜B.同时体现了水平地带性及垂直地带性C.海拔越高针叶林面积所占比例越大D.海拔2000米以上,无阔叶树种出现,答案,解析,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非地带性现象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典题示例(2016上海卷,5051)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树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分为旱、雨两季。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材料二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材料三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层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海南岛东部(海口、琼海)和西部(东方)旱季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19712000年),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1)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现象?说明判断理由。(2)海南岛西部“旱季更显干旱”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降水量低。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降水量低的原因,并概括造成这里“旱季更显干旱”的其他因素及其作用。,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思路分析第(1)题,地带性分布是遵循规律的分布;题目中自然带已告知不是当地气候条件下的自然带,那一定是非地带性分异。影响非地带性的因素很多:海陆分布、洋流、地形、水分等,题中强调是海南岛西部,且中部是山地,西部干旱,那一定是地形影响的结果。第(2)题,海南岛是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旱、雨两季;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旱季降水量低的原因。冬季是旱季,风是偏东北风,中部是山地,使得西部是雨影区,这一点需强调。其他因素包括风速、蒸发量、岩石的透水性等;旱季风速大,晴天多,纬度低,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水分消耗大;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透,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命题立意本题以大量的背景材料为依托,考查海南岛西部干旱的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的分析,对图文信息获取和整理具有比较高的要求。答案(1)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理由: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2)原因:海南岛旱季以北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因素及作用:风速大,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对点训练】(2018广东茂名一模)喀纳斯湖位于阿尔泰山脉西南侧,湖面海拔1374米,湖口由粗细不同的冰碛石块、砂与黏土等物质堵塞水道,形成湖泊。湖泊两侧崖岩林立,森林草地交织分布。下图为喀纳斯湖区域卫星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喀纳斯湖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地壳运动与冰川作用B.地壳运动与流水作用C.冰川作用与流水作用D.冰川作用与风化作用,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2)湖泊四周的森林主要属于()A.常绿阔叶林B.热带季雨林C.针阔混交林D.常绿硬叶林(3)该地区存在森林的主要原因是()A.土壤层深厚肥沃B.地形闭塞,交通不便C.山谷海拔低,热量充足D.气候湿润,降水较多,答案,解析,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的判读1.常见图示图1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2.判读技巧(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2)通过带谱判断山地纬度的高低。通常情况下:山地海拔、相对高度相同,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越高。同类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山地所在的纬度低,分布海拔低的山地所在的纬度高。(3)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的纬度、山体的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阴坡,进而确定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者基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如上图;南半球则反之。(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因而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因而雪线高),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6)可根据不同山坡的自然带分布的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吕梁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如下图。,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典题示例(2018江苏卷,910)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5003400米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毫米,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1)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A.地表蒸发B.植物截留和蒸腾C.地下径流D.转化为固态水(2)甲表示的自然带是()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B.山地草原带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D.荒漠带,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思路分析,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命题立意本题以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和局部海拔范围材料为背景,考查水循环的区域分异和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知识、空间思维跨度大,充分考查了图文信息获取能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答案(1)B(2)B,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微专题,【对点训练】下图为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山峰及附近地区东南坡和西北坡(同一海拔左侧柱状图为西北坡,右侧为东南坡)海拔1200米以上三种主要乔木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