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9 饮酒教学设计 文 章来源 m 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内涵。 2、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通过 “ 采菊 ”“ 见 ” 等表示动作的词,理解诗人的生活志趣。 教学设想:从我校学生的实情考虑,语文基础较薄弱,知识面较窄。在初中阶段学习诗歌仅仅停留于记诵层面。因此,首先需要老师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在理解的层面之上再引导学生走进诗人所寄寓的情感层面慢慢地去 感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探讨式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历来有 “ 岁寒三友 ” 、 “ 花中四君子 ” 之说。 请问 1: “ 三友 ” 、 “ 四君子 ” 各指代什么物? (展示多媒体课件) 问 2:你们能背出与之相关的名句吗? 2 / 9 (名句展示) 问 3:透过诗句,你们能说说它们各自的品性吗? 教师归纳:(课件展示)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竹:坚强不屈,潇洒一生。 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松:傲霜斗雪,正直坚贞。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有一句公益广 告说得好: “ 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乡居天地,去感悟他的爱菊情结。学生抢答:松、竹、梅 梅、兰、竹、菊 预设: 1、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 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 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 5、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 学生回答: 竹:正直 松:坚强 3 / 9 菊:清高 梅:顽强 扣住 “ 花草树木 ” 单元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打开学生的记忆 闸门,让背得出的同学有成就感。 顺藤摸瓜,增强学生的记忆。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念,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分节奏朗读。 (二)解读诗句。 1、研习第一层: 2、研习第二层 结庐 /在 /人境,采菊 /东篱 /下, 而无 /车马 /喧。悠然 /见 /南山。 问君 /何能 /尔,山气 /日夕 /佳, 心远 /地 /自偏。飞鸟 /相与 /还。 此中 /有 /真意, 欲辩 /已 /忘言。 提问 1: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怎么理解? 4 / 9 明确:常言 道: “ 心境自然凉 ” ,作者能做到这点正是因为“ 心远地自偏 ” ,怎么理解呢?作者的心已经远离了世俗名利、内心非常平静,所以觉得自己的住处很僻静了。 提问 2: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怎么理解? “ 采菊 ” 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 采菊 ” 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追问:你们还记得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作什么吗? 明确:很好。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提问 3“ 悠然见南山 ” 中的 “ 见 ” 可否改为 “ 看 ” 、 “ 望 ”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 见 ” 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 “ 看 ” 或 “ 望 ” 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 “ 见 ” 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 。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 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 “ 一水 ” 、 “ 两山 ” 写成富有人情的5 / 9 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 “ 护 ” 字, “ 绕 ” 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提问 4: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 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 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 “ 归真返朴 ” 。而这个 “ 理 ” ,正好为两句的 “ 悠然 ” 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提问 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至情言语即无声 ” ,这里强调一个 “ 真 ” 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 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6 / 9 忘、悠然自得的境界。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 “ 身居闹市,一尘不染 ” ,其根本的原因就是 “ 心远 ” , “ 远 ” 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 “ 心远 ” 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第一层 (( 1 4)闹中得静之况心远地偏思想清高 憎恶官场 心情恬适 田园可爱 闹中得静之理 第二层 ( 5 10)景美情悦赏景获趣 隐中藏乐 学生参照注释:尔:这样 学生答 1: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7 / 9 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 学生答 2: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学生答 3: “ 花之君子 ”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 景物描写。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有感情的朗读诗句,为下面感悟文本蓄势。 理解诗句,解决重难点。 8 / 9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进一步理清思路,快速成诵。 (三)反复品读,加强记诵。 (四)拓展思考: (五)作业布置: 陶渊明身在官场,完全可以洁身自好,做一个为民谋福的清官,可他却选择隐居。你认 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赞同他的做法吗?在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多模态融合特征选择(含答案与解析)
- 沃乐柳老师如何增加宝宝抵抗力讲课文档
- 2025年城市智能照明系统升级项目合同管理建议书
- 铝合金模板技术在建筑项目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 农产品出口与国际竞争力分析
- 员工晋升申请书怎么写
- 高校英语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计划
- 地铁工程建设安全保证措施
-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安全防范工作计划
- 学校初中部教育科研项目推进计划
- T-GDEIIA 56-2024 垂直起降低空航空器起降场基础设施配置技术要求
- 630KVA箱变安装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 DBJ51T 195-2022 四川省纵向增强体心墙土石坝技术规程
- 农家乐大学生创业计划书
- 《马克思生平故事》课件
- 主动脉夹层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系列课件讲解
- 天津市河北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数学试题(含答案)
- 内墙刮大白分包合同模板2025年
- 甘肃省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考试试题库
- 个人资本注入公司合作合同
- GB/T 44739-2024枸杞及其制品中枸杞多糖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