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docx_第1页
《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docx_第2页
《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docx_第3页
《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一帆 读书报告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书籍类型:历史评价刘一帆社工151作者黄仁宇(19182000),美籍华人,1936年考入南开大学,抗战爆发后参军,后赴美留学。万历十五年是他的代表作,更是其成名作。在本书中,黄仁宇先生用平淡的字里行间表现出了一个国家的兴旺衰败。然而这些迫于平淡的语句却能让对于历史不敢兴趣的我感触甚多。 主要人物朱翊钧(1563年1620年)即万历皇帝,是明朝登基年龄最小的皇帝,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本书的中心人物。张居正(1525年1582年)朱翊钧的老师、万历第一任内阁首辅兼万历新政的策划与执行人。死后被清算,1622年张居正复官复荫。申时行(1535年1614年)万历第三任内阁首辅,做事小心谨慎,在皇帝和文官之间担当杠杆的角色。海 瑞 ( 1514年1587年)有名的清官,一身浩然正气。不但重视法律的作用,而且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戚继光(1528年1587年)李 贽 (1527年1602年)评价本书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 万历皇帝;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初见书名,我以为这是一本简单的历史书,应该讲的是当时的社会现象或者是一场社会风波。当我粗略翻过一遍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构成很简单,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本书和社会学又有什么关系呢?经过细心品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不仅反映了当年的政治情况,而且很巧妙地把政治和社会联系了起来。不是让你读出社会,而是让你悟出社会。我不得不被黄仁宇老先生的笔力所折服。 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这一年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但是作者选择这一年作为本书的切入点绝不是毫无道理的。正如作者所说的一些易于忽视的事件,“表面看来虽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1587年之不过发生了三件事海瑞、戚继光的离世,万历皇帝开始怠政。对于海瑞和额戚继光的离世或许并不算什么大事,因为人固有一死,但是一个是著名的清官,一个是有名的抗倭将领,从而他们的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另一件事就是万历皇帝开始怠政,然而这件不起眼的“小事”却成了关键。在黄仁宇的笔下,这件“小事”成为了明朝社会发展的转折点,甚至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转折点。 万历皇帝十岁执政,然而在我尚不知历史的童年一直有一个疑问,那些年龄很小就登基的皇帝是如何治天下的?诸如清朝的宣统帝;清朝的光绪帝等等。后来才知道,封建时代的君主专制造就的不是一位皇帝,而是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我现在还不能理解,或许就是文官集团和皇帝之间的联系所在。正如万历皇帝本人,他做的不是自己,他的内心早已被体制化。从小在张居正和冯保的协助下潜心学习,其中张居正对他的影响最深。作为万历皇帝的老师、万历第一任内阁首辅兼万历新政的策划与执行人,张居正可谓用心良苦。张居正似乎永远是智慧的象征,他给人的感觉也是心智完全与仪表相一致。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在政治上颇有成就的人死后却遭到了清算。有人这样评价他:“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每个人都有表里两面,张居正也不例外。申时行把人们口头上公认的理想称为“阳”,而把人们不能告人的私欲称为“阴”。然而张居正的“阴”则成为了他死后被参劾的主要方面。对于清算张居正,我认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官集团的参劾和皇帝的认定。文官集团参劾的主因是张居正身前参政的方式使官员们所不能忍受,而在皇帝看来,张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揽大权,在他的心中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张居正过世后,万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朱翊钧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张居正的不在人间,使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这事申时行成为了内阁首辅,他将帝国从关于张居正的一切争论中拉了出来,避免了更多的人事动荡。相对与张居正来说,申时行并没有什么作为,但是正是有这样的一种类似润滑剂作用的人物的出现,才使大明帝国的经济和民生得以短暂的休养,才能期待以后的发展。虽然他维持着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的平衡,但是因为他也是依靠张居正才有今天的地位,所以他也被参劾无数。我觉得申时行在政的每一天过的都是小心翼翼,因为张居正的前车之鉴,他不得不绕开张居正的路子。关于黄帝的怠政,使申时行至为不安。但是对于申时行而言,他并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也只好静待时机的好转。关于皇帝的怠政,最有力的事例就是皇位继承问题。我们都知道皇帝是中国之主,他应当尽心竭力以保持文官集团的平衡。但是朱翊钧的这一做法在他和文官集团之间建立了一层很厚的隔阂。书中提到了正德皇帝这个人,这与万历皇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人同样拉远了自己和文官的距离,但是正德却表现的很洒脱。正德在登基未逾两年就搬出了紫禁城,爱好玩乐的他有颇多的兴趣。这位曾经在马背上打过仗的皇帝从来不顾文臣们所谓的“四书五经”,多次出游完乐,但不幸的是因为玩乐使身体不适。而朱翊钧之不过是紫禁城的一名囚徒,虽然游玩于宫中,沉醉于酒色使他安然度过四十八年成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是这四十八年大多数时间都是毫无意义的。我觉得万历一身都是遗憾的,他没能把自己创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实现,也没能像正德皇帝那样发挥个性,就连死后也没能与自己心爱的女人同居一穴。君主专制本来与文官制度相辅相成,文官集团再庞大也需要皇帝来制衡。因为在文官集团中存在很多的“阴”和“阳”,当文官集团中产生矛盾,而且这种矛盾越大加大,即“阴”与“阳”的距离越来越远,找出一个大家都同意的折衷办法也越来越困难。这时候皇帝的作用就越来越明显。我们都知道皇帝的力量带有很浓厚的宗教色彩,从而皇帝的处置纵然不能事事合理,但只要百官都能俯首虚心地接受,则不合理也就成为合理。我想朱翊钧很清楚这个道理,所以他选择了逃避的方法来面对文官集团,从而使很多事无从定夺最后结果。皇位继承便是典型。但是皇位是种社会制度,而朱翊钧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且不表明自己想要废除嫡长子继承,是因为他不被允许能和他的臣僚一样,在阳之外存在着阴。所以逃避成为了最好的办法,这种无奈的逃避也成为了他的心病,更使百官感到头疼。在本书的后三章,作者写到了海瑞,戚继光和李贽。海瑞,在作者笔下被赋予“忠”,“孝”两字。我觉得作为一个著名的清官,他具有把事情办好的强烈愿望,同时还能鞠躬尽瘁地去处理很深刻的道理,个人道德之长,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他毕生精神之所寄,在于按照往圣贤的训示,以全部的精力为国尽忠和为公众服务。同时我认为他单纯的思想不是得之于天赋,而是来自经常的,艰苦的自我修养。“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熬霜雪而不可充栋梁。”这是李贽对海瑞的评价。说到李贽,我认为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动时代。家庭背景对李贽的影响就好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社会的影响。是一种既定规则所产生的影响,虽然并不为人所愿,但是又不得不执行。李贽的家族有着西方的血缘,这似乎对为什么他不同于他人的思想做出了一个解释。他一心想要创造独立的思想和人格,离开了独立,他的内心但是他终究没有找到他最企盼的独立地位。这就和他的思想一样,他个人本身就是矛盾的。也可以说正因为他个人本身是矛盾的从而造就了他矛盾的思想。李贽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他的思想观点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一半唯物,一半唯心,他没有创造出一种自成体系的理论,读者很容易看出他所反对的事物,但不容易看出他所提倡的宗旨。作者把李贽放在书末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从李贽的著作中,使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和戚继光。至于戚继光,我觉得有一个词便可以概括他的情况,那就是“重文轻武”。关于戚继光,又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张居正。戚继光起张居正最看好的将领,张居正将戚继光的地位逐渐提高。而戚继光也有远大的理想,他的成就可以说是赫赫有名,这些成就当然和张居正对他的推举有很大的关系。当我读完戚继光这一章时并没有多大的感触,我觉得一切事件似乎都和张居正有关,甚至万历皇帝都是张居正一手早就的。所以“世间已无张居正”是不是意味着明朝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