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的“色”文化.doc_第1页
中国古代服饰的“色”文化.doc_第2页
中国古代服饰的“色”文化.doc_第3页
中国古代服饰的“色”文化.doc_第4页
中国古代服饰的“色”文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服饰的“色”文化摘要:主要涉及中国特有的颜色文化现象,尤其是服饰中的颜色文化。包括中国自古颜色迷信的由来,颜色文化的发展,重点是在服饰颜色上的体现、服饰颜色与社会等级、等级制度的关系、服饰颜色运用的礼俗与禁忌,对政治、社会生活等的影响等方面结合实际作了具体的阐述。关键词:颜色迷信 服饰颜色与等级制度 颜色禁忌 一颜色迷信的生成从科学的定义来说,颜色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一定光波所引起的视觉现象,是人眼视觉的一种基本特性。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颜色的生成具有神秘主义的意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跟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念和五行学说密切相关。许多古文献记载表明,由于科学自身的原始和落后,也由于五行学说的浓重影响,古代中国人的基本宇宙观念就是天圆地方,天地上下又分为东、南、西、北、中“五方”,它们又分属木、火、金、水、土“五德”,各具青、赤、白、黑、黄五色。或许因为这五色是天地间五大地域的本体颜色,所以历代视五色为“正色”,而把五色相杂而产生的颜色如青黄之绿、赤白之红、青白之碧、赤黑之紫和黑黄之骆黄看作“间色”。古人还认为具备这本体颜色的五方,分别由苍帝(东)、赤帝(南)、白帝(西)、黑帝(北)、黄帝(中)掌管,又说五方各有一位大帝和一位佐神共同统治,即东方大帝太昊、佐神句芒,南方大帝炎帝、佐神祝融,西方大帝少昊、佐神薄收,北方大帝撷项、 佐神玄冥,中央大帝黄帝、佐神后土。这一神灵分布表明古人的五方五色观念已融入浓烈的宗教色彩。然而,以农为本和善观天文的古代中国人又不完全只有宗教精神,同时也具有科学想象,他们设想天空有二十八宿:七宿在东,形如苍龙;七宿在南,形如朱雀;七宿在西, 形如白虎;七宿在北,形若玄武。他们还根据作物生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认为春在东方主万物之生,夏在南方主万物之长,秋在西方主万物之收,冬在北方主万物之藏。这样就在宗教与科学的混合交汇下 由五方、五行、五色、五帝和四季的天时变化组成一个相当复杂而又十分神秘的信仲体系,人们就在这个体系中进行各种活动,创造着具有神秘色彩的古代礼乐文化。中国的颜色迷信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据礼记和吕氏春秋等书记载,周天子每年十二个月的政令都在这个信仰体系中施行,并于每月和年中的戊己之日举行一定的祭祀仪式以迎接四季和发布政令。天子所乘车辆、所驾马匹、所用旗旎、所穿服装及所佩玉器都按照季节的要求配用青(春)、赤(夏)、黄(年中)、白(秋)、黑(冬)五色。这些围绕四时变化的祭祀活动和一年政令,实际上是先民对天地日月抱有原始崇拜一种反映。而对天地日月的原始崇拜正是中国颜色迷信的根源,如对红色的祟尚源于 日神崇拜,而对白色的禁忌则源于月神崇拜:主管东方象征春天的太昊和主管南方象征夏天的炎帝实际上都是远古先民崇拜的日神。太阳位在南方时,其热如夏,烈如火其色赤红,古人因此认为南方是太阳的正位,夏天的所在,南属火,火色红。古人还根据对四时农事活动的观察认为“日为德,日至而万物生”(淮南子),感到夏天万物繁茂,生机勃勃,是一个令人振奋和充满希望的季节。因而对代表夏天的红色产生了特别亲切的感情,同时由于赤红是太阳处于南方时的本色,代表了一切希望之所在,因此南向也为人们所崇尚,历来被奉为尊位。周易说卦云“圣人南面而听天下”这是中国古代一切重要建筑的主殿总是面南的深层原因。而主管西方,象征秋天的少昊应是月神的一种称号。古人观察到“月到中秋分外明”因而认为明月与秋季在一起。而少昊又称金天,金天即山海经中所说之刑天,是一位杀神。所以西方主死、主凶,因而代表秋天的白色,也就成为中国人的忌讳之色。 同样,秋天所在的西方也被视为不吉,汉语中将丧失生命说成“一命归西”可作佐证。至于对黄色的崇尚,从前边所示的信仰体系图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黄帝位在中央,中央属土,“黄为土色”“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苑也”,四时之物,无土不成,故其位在正中,因此不妨认为尚黄当源于土地崇拜,并受到五行学说“中央土” 这一观念的深刻影响,由于它符合古代中国人“以我为中心”的自尊心理,黄色遂成为一种地位独尊的颜色。二“改正朔,易服色”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学派提出“五德终始”的理论,认为历代王朝的更替都是五行相生相克的结果,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或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如此终而复始,循环不已,与五行相配的五色也相应转换,分别成为各个朝代的祟尚之色,并用以装饰宫廷所用的仪仗、车马、服饰。邹衍等人还认为“五德终始”必先有预兆应显示于人间,因而成为后世帝王改朝换代、夺取天下的理论根据。凡是一个新的王朝建立,都要据此确定本朝运用的历法和崇尚的颇色,以证明自己统治天下是顺承天意,合乎天德,史称这一举动为“改正朔,易服色”。秦始皇是这一理论的第一个实践者。据史记始皇本记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服旅族,节旗皆尚黑。”其据是昔年秦文公曾获黑龙一只,因此,黑色就是秦王朝的国柞之色。汉朝建立,制度草创,数改服色。据史记封禅书载“高祖之微时,尝杀大蛇。有物曰帝子也,而杀者赤帝子。”刘邦以此为天现预兆。汉以后确定服色尚赤。汉文帝十三年,鲁人公孙臣上书认为汉朝尚赤不合“五德终始”论。秦既为水德,汉取而代之,当为土德。土德之瑞将有黄龙现,服色应尚黄。但他的建议遭到垂相张苍的反对。张苍以“河决金堤,为天现水德预兆,故而仍以十月为岁首,色外黑内赤。”不料两年以后,黄龙果现于成纪。汉文帝立即召见公孙臣拜为博士,申明汉为土德,十月服色尚黄,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由倪宽等人制定了“太初历”以夏正为准,以建寅之月,即今正月,为年首。服色尚黄,黄色真正成为西汉王朝的国柞之色。刘秀建立东汉,又以刘氏为赤帝之后,且于即位前曾得赤伏符,其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四七之际”指从刘邦至刘秀共约二百八十年,合四七之数。这个赤伏符极有可能是为刘秀上台制造的“徽纬之语”但却被刘秀视为天意并据此定东汉为火德,服色尚赤。曹不建魏,以接受禅让为由,认为是火生土,魏得土德,服色尚黄。司马炎受魏禅,认为土生金,晋得金德,服色本应尚白,但又根据散骑常侍傅玄关于“帝王应命受禅,应不改正朔、服色”的建议,仍用前代黄色。此后各代王朝,或沿或改,都有各自崇尚的颇色。现将唐代以前历代所尚之色列如下表:朝代五德尚色商金白周火赤秦水黑西汉土黄东汉火赤魏土黄晋金黄宋水黄齐木黄梁火黄陈木黄后魏水黑北齐木黑北周水黑隋火赤唐土黄每个朝代的尚色会影响到这种颜色的应用,尤其是服饰方面尤为明显。三、服饰颜色与社会等级“品色服”制度 从文献记载可知,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已经产生了用服装颜色区分尊卑的观念。五种正色应该说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接触最多、使用最容易或最早得到制作原料的颜色。后来人们又不断五方色相生相克制造出多种颜色。这种染色技术的进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彩,却也给人们的思想戴上了枷锁人认为正色比间色尊贵,由此颜色出现了贵贱之分。礼记玉藻记载:“衣正色,裳间色。”上衣是正色,而下衣则是间色。上下衣服颜色之分有如等级一样不能错乱,正色与间色好比“君王与臣民、上与下的关系一样不可颠倒、不容混淆”。一般来说,正色用于尊者,间色用于卑者,可见正色与间色之间有尊卑品位之分。之所以将服色政治化、等级化,其思想根源就在于中国自西周以来的礼制思想。孔子曾说:“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礼记哀公问)如果说“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那么“礼”则是孔子思想的基本框架。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这种“礼”的观念也就越来越深入人心。“礼”体现在制度上就是等级,官与民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两大群体。等级制度不仅存在于官民之间,亦存在于各群体内部,在官员群体内部,等级制度的外在标志之一就是官员的服色。周代的礼乐制度确立以后 , 颜色用以区分等级的功能日益增强 , 其使用范围主要是奴隶主贵族的车马服饰。据札记周年等书记载: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等人的舆服,颜色的施用大有讲究。他们在举行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兵礼和嘉礼)的时候,所用礼服的颜色各不相同。服色以赤、玄二色为尊。朱(赤)色作为贵色,常用于贵族们的装饰,如尚书大传帝告云“未命为士者,不得乘朱轩”。除赤色以外 , 玄色也被周人视为贵色、吉色 , 贵族常用黑色衣料来制作礼服 , 于祭祀、婚仪、冠礼等庄重场合穿着。荀子富国篇:“诸侯玄衣冕。”诗经小雅采菽:“又何予之 , 玄衮及黼。”礼记玉藻:“天子玄端而朝日于东门之外”,“诸侯玄端以祭”。 春秋以后,礼崩乐坏,颜色的应用出现了混乱。属于间色的红(指浅红)、紫二色由于接近朱色而逐渐尊贵,并被诸侯们用于公服。对于这种变化,孔子极不满意。他说“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同时告诫人们“君子不以绀(天青色)饰,红紫不以为裘服(便服)”(论语乡党),因为这几种颜色太接近朱(赤)、黑两种正色,用它们来做礼服和便服会破坏既定的礼仪和等级。 先秦时期虽已产生了以服色区分贵贱的观念 , 但只能区分贵族与庶民、奴隶之间的界限 , 而不能严格区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的等级差别 , 还未形成以服色区分社会成员的具体身份和官职高低的等级序列。秦汉魏晋南北朝时 , 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 门阀制度也当盛行,颜色的等差变化随之进一步展开,用颜色区别社会等级在此时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但不够严格,尊卑混用的现象时有所见。概括来说,正色与间色之间贵贱格局被完全打破,正色也可用以表示尊卑。区分官员职位高低的是他随身佩带的印绶的颜色。绶,据祈南汉墓出土的石刻画像来看,这东西挂于腰间,是一种系于印纽的织有丙丁纹的丝绦,“长一丈二尺 阔三尺”,长宽之制,大而醒目。它由不同的颜色和绪头多少来分别等级,和官印一块由朝廷颁发 , 通称“印绶”,死后还要缴还上去。官员平时把官印纳入腰侧的革制“囊”,而将绶带垂于腹前,有时也连绶带一并放入囊中。当时绶带的颜色成了社会身份、官职高低的最鲜明标志, 这在先秦是不曾有过的事情。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相国、太尉、大司马、大司空、太师、太傅及前后左右将军 ,“皆金印紫绶”; 秩比二千石以上的高官“皆银印青绶”; 秩比六百石以上的官员“皆铜印黑绶”后汉书舆服志记载东汉帝王官员印绶的等级颜色说:“乘舆(皇帝)黄赤绶”,“诸侯王赤绶”,“诸侯贵人、相国皆绿绶”,“公侯将军紫绶”,“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千石、六百石黑绶”,“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黄绶”。 隋唐以后,服色等级制度高度强化 ,服裳颜色形成了一个严格的等级序列,哪一种身份的人穿着哪一种颜色的服裳,皆有定制,不得错乱、“僭越”。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品色服”制度。公卿高官衣着朱紫 , 荣宠显赫; 工商、皂隶、屠沽、贩夫身穿白衣,寒酸卑贱 , 无异于囚徒穿上囚衣。“品色衣”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周,但其使用范围小 , 也并未形成一种制度。至隋朝 , 不同品级的官员之间,服色被严格区别开,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员分别用红、绿两色,小吏用青色,平民用白色,而屠夫与商人只许用黑色,士兵穿黄色衣袍,任何等级都不得使用其他等级的服装颜色。到唐朝武德年间,服饰礼仪沿袭隋制 , 但有所创新 , 规定亲王及三品以上“色用紫”, 四品、五品“色用朱”,六品、七品“服用绿”,八品、九品“服用青”,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婢“色用黄、白”。( 新唐书车服志)上元元年 , 高宗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 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 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 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 庶人服黄,铜铁带”。( 旧唐书高宗纪)这一规定极其详细,使九品之官服色各异,所有社会成员的等级身份、大小官员的品秩序列都显示得清清楚楚,从此正式形成由黄、紫、朱 、绿、青、黑、白七色构成的颜色序列,成为封建社会结构的等级标志。当时社会上穿紫袍者煊赫,着青衫者寒酸,上下之间,若隔重重天。白居易琵琶行诗云:“坐中泣下谁最多 ? 江州司马青衫湿。”见“青衫”, 便知白居易当时是卑微的八九品小官。唐诗中还有许多此类以服色代指人物者,如“雪中退朝者 , 朱紫尽诸侯”( 白氏长庆集秦中吟十首歌舞)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卖炭翁) 。 辽、金、元各朝因为游牧民族称制,服色风尚为之大变以外,其他各朝代都将这种颜色的等级妙用一直延续下来,并加以严格遵行。不难看出以上谈到的两种情况,是颜色与政权、与制度的紧密结合,是颜色的政治化,因而封建社会中的颜色迷信显示出强烈的政治功能。朝代服 官职 色 唐宋元明清一品紫紫紫绯一律为石青或蓝色二品紫紫紫绯三品紫紫紫绯四品深绯紫紫绯五品浅绯绯紫青六品深绿绯绯青七品浅绿绿绯青八品浅青绿绿绿九品浅青绿绿绿四民俗民情中的颜色迷信体现在封建政治中的颜色迷信总是那么严肃,那么沉重,那么等级分明,因此在每次更改服色、确定等级的时候,必然要经过非常认真的探究和讨论,并于最后形成一道政令布告天下照此执行。民俗中的颜色迷信与此不同,它比较活泼,也比较轻松。各种颇色的象征意义都是在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因而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心理功能 虽然这种心理功能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政治功能的必然影响,但它更贴近人民大众的感情。红色是民俗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它体现了中国人的追求和向往。它象征富贵、吉祥、喜庆。如富贵人家的厅堂陈设突出红色,春节贴红对联,节日挂红灯,结婚时贴红喜字等。它又象征革命、进步、先进,如共产党最早占据的地区叫“红色区域”,最初的政权叫“红色政权”,最早的武装叫“红军”,称政治上要求进步、业务上刻苦钻研的人为“又红又专”等;它也象征顺利、成功和有利可得,如人的境遇很好被称为“走红运”,一个演员由于获得巨大成功而名声大振被称为“演红了”,各种竞赛评比颁发红色奖状,分取合伙经营的利润叫做“分红”等;它还象征忠诚、仁义,如京剧表演中关羽等人的红色脸谱。白色与红色相反,它是民俗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体现了中国人的摒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悲凉,如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穿白色孝服,为之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播等;它又象征腐朽、反动、落后,如过去称国民党统治区为“白区”,称国民党军队为“白军”,视一切反动派的压迫和屠杀政策为“白色恐怖”,把不关心政治只钻研业务的倾向称为“白专道路”等;它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得,如称智力低下的人为“白痴”,称带给男人厄运的女人为“白虎星”,把出力而不得好处或没有结果叫做“白干、白跑、白辛苦”,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表示投降等;它还象征奸邪、阴险,如京剧表演中曹操等人的白色脸谱。内涵如此丰富的红白二色,其象征意义又是如此界限分明,清楚不过地表明它们在中国的颇色迷信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也表明中国人在文化发展中具有强烈的趋利避害的文化心态。黄色由于为封建帝王所专用,因此除了农民起义用它来做政治号召之外(如汉末黄巾起义所用之黄巾和梁山泊宋江起义军的杏黄旗), 它在民俗活动中极少表现。紫色作为祥瑞的象征,被封建帝王和道教更多采用,如帝王的宫殿称为“紫宫、紫廷、紫禁城”、 道经称为”紫书”、神仙所居称为“紫台”、女仙称为“紫妃”,其原因是传说天帝居于天上的紫微宫,而以天帝为父的人间帝王和以天帝为信仰的道 教都以紫为瑞,在 其他民俗活动中则表现不多。黑色的象征意义较为复杂,一方面它由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