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古诗十九首》语言特点.doc_第1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古诗十九首》语言特点.doc_第2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古诗十九首》语言特点.doc_第3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古诗十九首》语言特点.doc_第4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古诗十九首》语言特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易阳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本 科 毕 业 论 文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点 姓名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09级文学本8班学号20091110383指导教师 2013年6月3日独 创 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此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毕业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易阳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姓名天使堇性别男学院文学院年级2009级学号20091110383题 目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色课题来源学生自拟课题类别基础研究选题意义:古诗词的语言是衡量诗词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掌握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对研究古诗词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点的研究,之前也有一些,有的是从古诗十九首的叠字方面进行研究,有的是简单列举其中的用典情况或者对前面一些重要文献的引用,有的是仅仅研究古诗十九首的写作背景,这些研究一般都是蜻蜓点水一样,没有深入的对它的语言特点进行细致探究,仅有沈荣森的语言艺术初探中对古诗十九首的叠字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论文主要引用的参考文献有: 胡培培.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研究Z.华中师范大学,2006张婷.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美,科教文汇(下旬刊)J,2008年07期.刘 勰.文心雕龙明诗M.济南:齐鲁书社,1995.钟 嵘.诗品序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沈荣森古诗十九首语言艺术初探J.思茅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余冠英.汉魏六朝诗论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邬国平.汉魏六朝诗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研究主要内容和预期结果:古诗十九首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后代的许多大文学家对它给予极高的赞美,特别是对它出神入化的语言运用,更是推崇有加。因此,论文便对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进行了探索,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一、 古诗十九首的口语化特点二、 古诗十九首中的化用和用典三、 古诗十九首的韵律四、 古诗十九首的辞格这几个方面在古诗中是很有代表性的,论文旨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了解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点,并且,不仅对古诗十九首的语言有更好的认识,也对我国古代诗歌有更好的了解。增强欣赏和领悟我国古代诗歌的能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012.11.12013.1.10,阅读有关古诗十九首语言特点的书籍、论文,通过图书馆等相关渠道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准备选题。2013.1.102013.2.10,深入阅读有关古诗十九首的各家论述,了解它的语言特点,并做好读书笔记,在导师指导下,准备并完成开题报告。2013.2.102013.3.10,整理相关资料,理顺文章思路,列出论文提纲,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论文初稿写作。2013.3.102013.5.10,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初稿,完成论文定稿;并按论文规范要求打印定稿。2013.5.102013.5.30,准备提交相关材料,完成毕业论文答辩。指导教师意见(对论文选题的意义、应用性、可行性、进度与计划等内容进行评价,填写审核结果:同意开题、修改后再开题、不同意开题):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问题在语言学学科和文学学科都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入手对最初时期的古诗语言特点进行研究,选题还是比较新颖的。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从提纲看,论文是从问题到原因层层深入进行分析,据此进行写作,可以较为深入地剖析。请认真按提纲搜集资料,整理材料。注意论述要有逻辑性,条理清晰,论例结合,论证要充分,有一定的独创性。行文和格式要符合规范。同意开题。 签名: 年 月 日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意见: (签章) 年 月 日毕业论文结题报告姓名天使堇性别男学院文学院年级2009级学号20091110383题 目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点课题来源学生自拟课题类别基础研究本课题完成情况介绍:首先通过阅读有关古诗十九首语言特点的书籍、论文,通过图书馆等相关渠道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准备选题。然后深入阅读有关古诗十九首的各家论述,了解它的语言特点,并做好读书笔记,准备并完成开题报告。然后整理相关资料,理顺文章思路,列出论文提纲,完成论文初稿写作。然后修改初稿,完成论文定稿;并按论文规范要求打印定稿。最后准备提交相关材料,完成毕业论文答辩。论文完成的比较顺利,基本达到了预期要求,对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另外论文还有一些小的问题,比如有一些语言文学色彩太强,论文要求语言的逻辑性是最重要的。指导教师评语:论文按规范要求打印、定稿,最后准备并提交相关材料,完成毕业论文答辩。论文完成的比较顺利,基本达到了预期要求,对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另外论文还有一些小的问题,比如有一些语言文学色彩太强,这在有的地方甚至有些喧宾夺主之势,论文的语言最重要的是逻辑性,这是应该首先注意的。其他的地方都还好,对古诗十九首的语言从口语化、化用和用典、韵律和辞格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并且注重结合例子探讨,这一点比较不错。论文比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目标。论文经审阅,该论文是一篇及格的学士学位论文,同意结题。 签名: 年 月 日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意见: (公章) 年 月 日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学院: 文学院 学号:20091110383姓 名天使堇总成绩:题 目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点评阅人评语论文论证充足,知识面广泛,深刻地阐述了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点,对诗歌语言中的口语化的特点、化用和用典、韵律以及辞格结合诗词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对于提高人们对古典文学特别是古代诗歌的认识具有启发价值。论文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流畅,认识价值较高。经审阅,该论文是一篇及格的学士学位论文评定成绩: 签名: 年 月 日答辩小组评语论文立意新颖,论证充足,在充分占有资料基础上,深刻、细致地分析了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点,通过对其语言的研究,是我们更好的认识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全文逻辑严密,结构谨严,观点明确,论例结合较为贴切,认识价值较高。对于答辩委员所提问题,该同学回答全面、准确。论文达到学校规定要求,经答辩委员会评议,该论文是一篇及格的学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致建议授予学士学位。答辩成绩: 组长签名: 年 月 日目 录摘要1关键词1引言2一 古诗十九首的口语化特点2二 用典和化用4三 韵律6四 辞格9结语11注释11参考文献12谢辞12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点(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8班,20091110383)摘要 :古诗十九首用最平淡自然的语言,道出最真挚炽热的情感。它向民间文学借鉴口语化的语言,使诗歌语言平易近人;韵律和谐,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化用和用典和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又使得诗歌不只流于通俗,变得雅俗共赏。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 语言特点 口语化 用典和化用 韵律 辞格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guage of the Chuanying Shao(No.20091110383, Class 0908, HWX 2009, Chinese Literature Major, Literature Institute)Abstract: express the most sincere feelings with the most prosaic language. It has borrowed the colloquial language from folk literature, which made the poetry language accessible. The poem the reads more smoothly thanks to the harmonious rhythm. The poem admired by scholars and laymen alike thanks to the allusions using and borrowing and so on.Key wor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guage Colloquial Using allusions and Borrowing Rhythm Figure of speech-天使堇(1988.08 )男,汉族,山东济宁人。引言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一千多年来,它备受历代诗论家的崇高评论,梁刘舰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评之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明朝谭元春“谓之诗母”1;陆时雍称它“深裹浅貌,短语长情”2;清代王士祯在五言诗选例中说它“如无缝天衣”谢 辞在天使明月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这篇毕业论文顺利完成了。老师知识渊博,思路开阔,在他的引导下,极大的开拓了我的学术视野,也为本篇论文打下了理论基础。在论文撰写方面老师更是给予了方向性的指导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这次的毕业论文创作过程中,学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院系领导的鼓励与严谨的教学态度也时刻鞭策着我向更加高的水平去提高。在此,对于领导的殷切期盼致以崇高的谢意。同时,在这四年里许多老师给了我很多学术上的启迪和学习上的鼓励,让我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有所思考,在此对老师们表示真诚地感谢。我写作时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论文创作期间,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表示真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母校,感谢大学四年来对我的栽培。总之,此次论文的写作我收获了很多,既为大学四年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又为将来的人生之路做好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我会谨记老师们的指点和期望,今后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再次感谢我的母校和所有帮助过我并给我鼓励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谢谢你们! 天使堇 2013 年 1 月 4 日3。古人对古诗十九首的崇高评价,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这批诗作的高度重视。本文试从语言角度,对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色对古诗十九首进行一些探讨。一 古诗十九首的口语化特点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虽是文人,但他们多长期在外游荡,生活经历丰富,熟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语言,自然而然受民间文学影响,呈现出一种生动自然的语言风格。1. 写人生苦短,宛如听其哀叹。生年不满百中“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似是两人娓娓道来的对话,一个人整天忧虑,愁眉不展,哀叹人生短暂,仕途多舛,另一个人就劝他说,你一共才有一百年不到的生命,怎么能装着一千年的忧愁呢,你说光影荏苒,白昼须臾即逝,那为什么不打着灯笼出去游玩,趁着年华尚在及时行乐欢度一生。不能不说诗人话中透露出一种消沉的人生态度,对前途感到失望,于是想到寄情山水了此一生,不再过问人世间的是是非非。这种消极的思想是有原因的,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创作的。东汉末年持续36年,这段时间里军阀割据,彼此混战。当时招录人才的方式主要是“察举制”和“经科考试”,文人士子希望通过察举和明经科考而进入仕途, 但是仕进之门却被权贵豪强所把持,因此 此时的游子与落魄的农民、奔走的商贾们一样,不得不流浪四方3。不过,任何事物有其弊也有其利,这些学子在仕途上不能如意,于庙堂之高无缘,正好有机会增加江湖阅历,做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才子游子,正如杜甫所说“文章憎命达”,艰难的环境苦难的经历让他们的笔变得更加灵动。2.对世事沧桑的无奈忧伤。看到城郭外的丘坟,脱口而出“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去者日以疏)来表达自己对世事沧桑的感叹。这与“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驱车上东门)如出一辙,都是像对朋友诉说自己的感触,毫无斧凿雕琢的痕迹。“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则像是在随口而出,回答友人刚才提出的问题。“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就像一个少妇对不能和丈夫团聚的埋怨之语,从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她在说这话的时候脸上透露出的幽幽的相思之情。3.朋友之情,爱憎分明。“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夜光),读这句话就像当面听诗人表达他对同门好友富贵之后不念旧情的气话,而且还可以看出诗人眼中显现出来的不攀附富贵与之绝交的决绝。4写羁旅之情、故乡之思,朴实自然。比如孟冬寒气至中“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明月何皎皎中“出户独仿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这些叙述或描写,简直像诗人透过中间的一层文字(即这十九首诗)和我们在对话,向我们诉说游子旅途中的漂泊心酸,孤寂之时参透的人生哲理。诗人把诗的语言运用得像口语一样,自然的语言给予人们的感觉是朴素而亲切的,有更强的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感同身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则如远离家乡的诗人在轻声低叹“我采这些漂亮的芙蓉花有什么用呢,我爱的人不在这里,她在千里之外的地方,我们何时才能相见啊,什么时候我可以把亲手采的芙蓉花亲自插在她头上呢”。“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这是一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女人对在远游的丈夫倾诉的心声。这一句大概是这十九首中最大胆最泼辣的一句了,读后让人感觉想笑,想说这个女人真是个不折不扣的荡妇,竟然这样的话都说出口。后来又想,女的从前是“倡家女”,诗人知道她的身份还是娶了她,这说明她一定有不同常人之处,婀娜多姿、花容月貌应该是有了,这是必须的,因为在古时候没有漂亮的容貌,不是多才多艺是不够资格做娼妓的,文人之所以大多爱风流爱青楼,就是因为封建社会里的观念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一般的女人尤其是良家女子,都只是一个家庭主妇,贤妻良母,这对于爱好风流的文人墨客来说是很痛苦的一件事,于是青楼便成了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青楼里的女人分为两种,一种卖身,一种卖艺。卖身的一般缺少才艺,卖艺的有权利不卖身。于是便会发生这样的事,一个青楼艺妓在青楼里待了好多年出来后竟然是处女。这也是不足为奇的。我们这里的这位女子就有可能是这种情况,她不光是长得漂亮,而且多才多艺,从这句话中还可以看出一点,她非常真,一种带着聪明俏皮的天真,她心里这样想的,也就这样说,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她说这话时的情景,睁着大眼睛,半是试探半是认真的对丈夫说“你远游不归,我一个人难守空房”,言外之意是“老公你赶快回来吧你再不回来,不要怪我对不起你啊”(还有点威胁的味道)。这与另一个不同,同样是丈夫远游不归,同样思念思到要断肠,她还是很理智很关心的说了一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行行重行行)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她说这句话时的心疼和关切。王国维认为“写情如此,方为不隔”。“不隔”正是诗人全部真情在那一刹那间的裸露。古代诗评家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理解,都对此做了说明,谢棒(四溟诗活)4说:“(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又说“(古诗十九首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略不作意。”这些评价都反映出古诗十九首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语言技巧,用口语化的诗句表达最真挚感人的人生情感与感悟。二 用典和化用虽然古诗十九首语言直白,浅显易懂,有明显的口语化特点,但作为一组文人写作的五言古诗,它必然有自身的文学特色,古诗十九首在用典炼字方面也表现出其典雅凝练的高超水平。由于它是产生于东汉末年,产生的年代较早,所以可供借鉴的文学还不是太多,它之前著名的文学运动主要是诗经和离骚的产生,和先秦诸子散文等,秦汉时期,由于秦朝短暂,留下的文学积累不多,汉代大赋多是铺陈夸张,只追求语言的华丽形式的工整,内容上多是空洞无物,可供借鉴的也只有汉乐府诗歌了,因此,古诗十九首引据的经典多是出于诗经、离骚、诸子散文和汉乐府。它虽引用前人诗文,但是使用时衔接自然,恰到好处,绝不同于后世诗文中的故意卖弄,生搬硬套、堆砌故实。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古诗十九首这组诗中的化用和用典。化用,也称作“借用”、“套用”,所谓“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古诗十九首主要的化用和用典有以下几处:1.“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与君生别离”便是化用,楚辞少司命6中有“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意思是人生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结交新的相知,最伤心的事情莫过于人生中的别离。诗人引用“生别离”来表达面对别离时的悲伤,前一句的“行行重行行”表明这次别离的空间距离是非常非常遥远的,这又给这次“生别离”增添了无限的悲伤。诗人化用得自然流畅,衔接得天衣无缝,毫无斧凿雕砌的痕迹。后面的所讲的化用或者用典也是如此。2.“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中的后一句便是化用诗经秦风蒹葭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中的诗句,用在此处,表达出夫妻两人的相见之难,又显得清新自然,带有一种古风中清爽的风韵。3.“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希”这句中所用的典故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就是列子汤问中所记载的春秋时期伯牙和种子期的故事,用在此处表现对知音难求的痛苦。4.“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几句和离骚有很大联系,“兰”“芳草”甚至“涉江”都是屈原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前四句就很有可能是从“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楚辞九歌山鬼)中得到的灵感,都是讲诗人采摘了馨香的鲜花想要送给意中人。5.“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和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一句相近,都是形容道路的广阔无边,没有尽头。6.“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一句是化用“何离心之可同兮”(离骚),此句看似平淡无奇,读之却黯然神伤,只一句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都是感人肺腑,令人灵魂震颤的诗句。我们可以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古时候的爱情是多么的坚贞,即使离居万里直到最终老去,他们也不会变心,这让我们这些现代人,面对两个城市的距离就失去耐心转投他人怀抱的现代人,感到多么惭愧啊。同心到终老,思君到终老,这就是古人纯洁的爱情!7.“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皎夜光)是这组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处用典8。“携手好”出自诗经邺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旁。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凛冽的北风多么冷啊,飘飘而下的雪是多么磅礴啊,既然与我交好喜欢我,那么我们不如就手牵着手一起走吧!“遗迹”一词出自国语楚语下“灵王不顾其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是说楚灵王自己贪图享乐,完全不顾及楚国国民的感受,不问民生疾苦,因此楚国国民也不再关心他们这位昏庸的国君,心中知道却故意把他忘记5。诗人此处引用这两个典故,形成强烈的对比。昔日两人是手牵着手那么要好的好朋友,这是文人中间最要好的了,就如武侠中的生死之交一样,可是这位好友飞黄腾达之后却完全不念旧情,虽然心中知道我表面上却装作完全不认识的样子。这让诗人感觉很气愤,没想到故人心变得如此之快。这不仅是失去一个故人,更是失去了对“朋友”这个群体的信任。8.“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这个典故出自诗经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 不可以挹酒浆”6南方天上有像箕一样的箕星,却不能簸米扬糠;北方天上有像勺子一样的北斗星,却不可以舀取美酒。“牵牛不负轭”7也是类似,天上虽然有牵牛星,却不能用来架上曲木耕地。联系上文可以知道,诗人是说自己虽然有这样的一个知己好友,现在却装作不认识,就像箕星不能簸米扬糠,北斗星不可以舀酒,牵牛星不能架轭一样,那么我要这样的朋友还有什么用呢,因此诗人在诗的最后说“良无盘石固,虚名又何益”,表达了诗人对昔日友人的愤慨和与友人绝交的决绝。9.古诗十九首中有多处诗句是引自新乐府,有的是化用,有的则是直接引用。例如对饮马长城窟的引用,就用多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 (孟冬寒气至),是化用“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行行重行行)是化用“上言加餐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河畔草)直接引用第一句。10.“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中的“晨风”和“蟋蟀”都是出自诗经中的篇名:“晨风”源自诗经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8,鹯鸟如箭一般飞行,飞入北边密林中。意中人呀没看见,我忧心忡忡情难平。怎么办呀怎么办?他将要把我忘干净;“蟋蟀”引于诗经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屋,一年快要结束。今我不快乐,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不能太追求享受,得想一下自己的职业,行乐但不能荒废时间,这一点贤士应当提防。四时变化,转眼又是岁暮,晨风这种健飞的大鸟也开始忧心忡忡,蟋蟀哦,更是秋已深,命将近。以动物对时光流逝忧心衬托人对光阴流逝的无奈,引出诗人及时行乐的观点。三 韵律韵律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押韵、对偶、平仄。押韵是指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对偶是指诗歌中两句的句子成分中字数相同,词性一致。平仄是指诗歌中平声和仄声的协调。1押韵。押韵是诗歌的普遍特点,诗歌一般是韵律整齐,特别是在唐诗的一些律诗中,更是韵律整齐,规范如一。比如李商隐的七律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句末“年”、“鹃”、“烟”、“然”,韵母是清一色的“an”。古诗十九首作为古诗的开山之祖,也不乏押韵整齐的诗作,但和韵律整齐的唐诗相比,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韵母有的是同一个,有的是韵母相近,有的中间出现换韵,这三种情况差不多呈三国鼎立的局面。(1)有的韵母是同一个:比如在涉江采芙蓉中,每一大句的末句都使用同一个韵母: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故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句末的“草”、“道”、“浩”、“老”,韵母都是“ao”,这就是最典型的押韵现象。另外驱车上东门也是押同一韵母的韵: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句末的“墓”、“路”、“暮”、“寤”、“露”、“固”、“度”、“误”、“素”,都是押“u”韵,这首诗一共是十八句,押韵九个,而且九个都是相同的韵母,不得不令人惊叹,这也反映出诗人对语言高超的驾驭能力,也反映出诗人超凡的才华。回车驾言迈中“道”、“草”、“老”、“早”、“考”、“宝”,押“ao”韵。庭中有奇树中句末字是“滋”、“思”、“之”、“时”,押“i”韵。(2)有的是押相近韵母的韵,比如今日良宴会: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居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苦辛。句末的“陈”、“神”、“真”、“伸”、尘“津”“辛”,前五句押“en”韵,后两句押“in”韵,韵母相近。青青河畔草中“柳”、“牖”、“手”、“夫”、“守”,除了“夫”字押“u”韵之外,其余的都是押“ou”韵。去者日以疏中句末“亲”、“坟”、“薪”、“人”、“因”,“亲”、“薪”、“因”字押“in”韵,“坟”、“人”押“en”韵。东城高且长中句末字“属”、“绿”、“速”、“促”、“束”、“玉”、“曲”、“促”、“躅”、“屋”,除了“绿”、“玉”押“v”韵外,其余的押“u”韵,韵母相近。明月皎夜光中句末字“壁”、“历”、“易”、“适”、“翮”、“迹”、“轭”、“益”,其中“翮”、“轭”押“e”韵,其余的押“i”韵,韵母相近。(3)有点在诗中出现了换韵现象,比如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前两大句句末字“忧”、“游”押“ou”韵,后面两大句句末字“兹”、“期”押“i”韵,中间出现了韵脚韵母的转换。行行重行行中句末字“离”、“涯”、“知”、“枝”、“缓”、“返”、“晚”、“饭”,前面除了“涯”字外都是押“i”韵,后面四大句都是押“an”韵,中间也是出现了韵脚韵母的转变。对于前面为什么出现了“涯”这个和两个韵脚的韵母都不同的字,还暂时不太清楚,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方言读法的加入。因为古诗十九首大量借鉴民间语言,也吸收了许多民歌的精华,而民歌是和方言紧密相连的,因此难免会在诗中引进方言,而方言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由于古今演变,一些在当时押韵的诗歌在后世读来押韵就不是那么明显了,有的甚至很难找韵母,比如在明月何皎皎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这首诗句末字“维”、“徊”、“归”、“谁”、“衣”,句末韵母有“ei”、“ai”、“i”,短短的五大句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韵母,虽然我们知道这首诗应该是押“ui”韵,但是读起来明显没有涉江采芙蓉和驱车上东门那么富有节奏、朗朗上口,但是如果我们把它和方言联系起来,就有可能解释了,现在的有的方言中有把“i”读成“ui”的现象,所以最后一个“衣”字读起来可以和所押的韵相同,这样一来这首诗读起来就富有韵律感了。2.对偶。古诗十九首大量吸收民间文学精华,注重真情实感,不讲究语言的华丽与对偶因此对偶不是太普遍,至少没有唐诗中那么工于对仗。但是其中也不乏工整经典的对偶。比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对“越鸟”,名词对名词,“依”和“巢”,动词对动词,“北风”和“南枝”,北对南,名词对名词,而且“胡”属于北方地区,越属南方,马是胡地最普遍的动物,鸟是越地最普遍的飞禽,一南一北,一动物一飞禽,说明游子漂泊天涯,居无定所,使得对偶的内涵更加丰富。另外一首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夫。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整首诗都是对偶,而且诗中叠字对叠字,六组共十二个叠字相对,为诗的艺术性增色不少,并且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这首诗不光对偶工整而且内容充实,用字凝练生动,更使得这首诗卓尔不群。“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也是一句工整的对偶句,“青青”和“磊磊”相对,“陵上柏”和“涧中石”相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希”更是将对偶和典故结合在了一起,极具艺术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一句也是叠字相对,和青青河畔草有异曲同工之妙。“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仅改动句首和句尾两个字就形成了一组既富含哲理又真实感人的对偶。“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一句“古墓”对“松柏”,都是饱含沧桑的意象,“犁”对“摧”,都是动词,“田”对“薪”,都是名词,通过对古墓变桑田,松柏变薪柴的描写,描绘出一种让人震撼的沧桑,让读者不禁感叹到人类在无尽苍茫的天地间是多么的渺小,生命在漫漫的时间长河里是多么短暂,自然的引出要表达的人生苦短的主题。“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则是很巧妙的在对偶中融入了借代,丰富了诗的艺术书法,增强了诗的艺术性。使诗歌雅俗共赏。3.平仄。平仄的运用在古诗十九首中也是非常广泛,这特别体现在叠字的应用中,古诗十九首中成双成对地用叠字,往往是先平后仄,平仄相对,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在这些对联中,开头叠字全是平声,对句叠字全是仄声。东汉的时候,虽然还没创制四声之说,可汉字的四声是客观存在的,诗人们早已注意到汉字声调的长短、升降特点,并在诗歌中巧妙安排,恰当配合,来增强音乐美。当然,这无疑须要有较高的语言能力和素质。古诗十九首的语言成就,就表明了诗人们对语言具有敏锐的感受。古诗十九首所用叠字,常常是平仄相对,造成错综变化的韵味,以增强作品的音乐美。 除了最明显的叠字之外,还有许多平仄现象。比如“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一句,前面两个字是平声,后面是仄声,前面如静静细流,缓缓而淌,后面忽然变化,如临瀑布,气势恢宏,急转直下,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读来感觉棉里藏刀,相思之痛痛入肌肤。前面说过的一句“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也是前面两个字是平声,后面三个是仄声,平则相对。让人在短短五个字中产生情感上的剧烈震颤,岁月的沧桑跃然纸上,读之难忘。“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希”一句则是正好相反,前面是仄声后面是平声,给人的感觉就如听“弦歌者”的琴声,磅礴急促过后,归于平缓悠远,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引人深思。四 辞格常用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仿词、婉曲、反复、反语等。古诗十九首中使用了许多辞格,主要有以下几种:1. 对偶。关于对偶我们在之前韵律一节中就已经讲述过了,这里就不在细说了。2. 比喻。比喻我们在前面也有提及,这里重新探讨一下。“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把人的一世比作远行的游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中把须臾即逝的人生比作“飙尘”;“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将生命比作朝露;“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把墓地里的死人比作睡着了;“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中把燕赵之地的美女比作美玉。3. 比拟。比拟在这里也有运用,比如“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中,把作者自己拟作鸿鹄,想要展翅高飞,和所爱慕的人一起去追求幸福;“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把昔日同门好友的飞黄腾达拟作振翅高飞的飞鸟;“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则是把自己和所爱慕的人拟作一对燕子,共同筑造爱巢。以上三例都是比拟中的拟物,还有一处是拟人的,“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一句就是把东风拟作人,风吹动百草晃动则是像人在摇动草一样,生动的表现了风的猛烈。4. 借代。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的文人学子,都是饱读诗书的博学之士。对于前代的文学了如指掌。因此总会经意或者不经意间用到借用前人的知识。“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中“促织”是代指蟋蟀;“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中,是以“玉衡星”代指北斗星,玉衡星指到了孟冬那里,说的是北斗星的勺子柄指向了孟冬;“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用“玄鸟”代指燕子;“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用“河汉”代指银河;“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用“故里闾”代指故乡;“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以“蟾兔”代指月亮。5. 夸张。夸张在组诗中多次用到,比如“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用夸张的手法渲染自己和丈夫相距之远;“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以夸张的手法形容宫阙的高大;“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把高楼描写的和天上的浮云一样高,峨峨高楼高耸入云的形象一下子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浩浩阴阳移,生命如朝露”,把人生的短暂比作像早晨见到阳光就消失不见的露水一样短,夸张的表现出生命易逝;“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说的是白杨树上的风牵动诗人的愁思,要把诗人愁苦到死;“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一生不过百年,却装着一千年的忧虑的事情,读者一下就可以想到这个人是怎样一种愁容满面、杞人忧天;“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也是一处形容相距之远的夸张,他们真的相距了万余里吗?真的和万里长城的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那样?可能并没有这么远,因为那个时候交通极其不便,随便出个省就要几个月的时间,一万多里路够走上几年了,然而由于夫妇两人相爱至深,一日不见尚且如隔三秋,相离多日或者几个月或者一年或者几年的话就有种咫尺天涯的无奈了,因此就算相距不到三千里,也要说是万里,才能解心中的愤恨。6. 映衬。“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南面的箕星虽然叫做箕,却不能用来扬谷,北边的北斗星,虽然名字是斗,却不能用来舀酒舀水,牵牛星也是一样,难道可以用来架上曲木耕地吗?这些都是徒有其名的,联系上文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映衬他的好友,徒有“同门友”的虚名,却没有应有的友谊;“于君为新妇,兔丝附女萝。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以兔丝和女萝映衬夫妇两人,新婚的夫妇两人,就像兔丝和女萝一样缠缠绵绵、难舍难分,但还是被无情的命运拆开了,兔丝有再生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有再相见的时候才对啊,可是我们却分开了那么久。后面还接有一处映衬“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女子对花伤感,这样美丽的蕙兰花,对着太阳绚烂的绽放,但是如果过了采摘它的时节,它也将随着秋草一起枯萎。伤花也是在叹人,女子正值青春年华,正像花一样绚烂的绽放,但没有丈夫在身边,这种美丽也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溜走。以花写人,感伤花凋零,悲叹人憔悴;“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用晨风担忧寒冬来临生命的无着落和蟋蟀惧怕秋之将尽命之将亡,映衬人的生命也是一样的转瞬即逝,挨不过多少个春夏秋冬;“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是以岁暮之时蝼蛄对着凛冽的寒风悲鸣,映衬漂泊在外的游子在冰冷的严寒中还没有冬衣的凄惨,既写出了当时的环境特点,又道明了游子所处的境遇,以及游子和蟋蟀一样悲鸣的心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