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促进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中有效应用的策略研究专业名称:教育技术学 专业代码:077001 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原理年 级:2008 级 姓 名: 导 师: 1目 录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1(一)选题背景1(二)问题的提出1(三)选题的目的2(四)选题的意义21、理论意义32、实践意义3二、文献研究综述3(一)主要依据的理论基础综述31、关于创新推广理论32、 创新推广理论在教育技术实践中的应用研究83、 国内学者对创新推广理论在教育技术实践中的应用研究9(二)关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综述121、网络教学平台的概念及演变122、关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应用研究13(三)我校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现状14(四)总结15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6四、研究的创新之处16五、研究计划安排17六、论文框架17七、参考文献18附件:20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促进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中有效应用的策略研究以河南大学天空教室网络课堂为例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一)选题背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就是教育的信息化,高校的教育信息化不仅表现在逐步完善的硬件设施上,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有效的应用网络教学平台,以改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提高新世纪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高校网络教学平台是集教学、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平台,功能强大,模块齐全。不仅支持高校选课及教师评价系统,更为重要的是,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和支持平台。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校对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推广一项新的技术或理念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阻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支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培养信息时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良好技术支持。那么在实践中,如何让更多的教师使用、有效的发挥网络平台应有的功能,使学生更多的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与教师、同学进行更多的交流与沟通是我们目前的重要任务。学校已为我们搭建好了一个平台,接下来就是如何在师生中间进行有效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本身应有的功能,使之辅助教学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二)问题的提出人们希望看到这样一个情景,即教学设计者所设计的产品,能够按原定计划在教学组织中进行使用。但这样的要求总是使人感到为难或使人退避三舍。 加涅罗伯特著,张杰夫等译.教育技术学基础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525.教学人员运用教学设计产品的失败,并不限于某些特殊的情景。对试图影响中小学教学的设计者来说,这个问题也许是最为严峻的(伯曼和麦克劳克林,1974、1977、1978),但在高等院校这种情况也是普遍的(森特Center,1976;德雷斯尔Pressel,1982)。甚至在军队和企业的训练机构中,那里的领导机构允许使用委托他人管理的教学设计产品,但许多应用问题仍未得到开发(布兰森,1981;迈尔斯,1983)。 加涅罗伯特著,张杰夫等译.教育技术学基础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525-526.面对现实,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开始引入教学设计领域之外的经验,尤其是运用罗杰斯(1983)提出的有关传播与普及革新的一般性概念和模型 加涅罗伯特著,张杰夫等译.教育技术学基础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526.,以改善教育技术现实推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技术与教学设计理念、现代化教学管理理念相结合的产物,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推广中也遇到了类似的困境。产品研究和制作方投入了大量的心血、我校也花费高昂的资金购买教学平台,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需要我们寻求新的理论支撑,支持推广、应用的成功。自2007年我校不惜重金引进“天空教室”网络课堂教学平台以来,我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就高度重视,每年都不定期的面向教师开展培训工作,指导教师熟练使用教学平台,制作上传课件,积极引导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辅助课堂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目前(截止2010年8月)我校的教学平台已为8691位在校生提供了近832门课程。同时在解决近年来我校学生选课难及教师评价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0年3月在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习以来,有幸参与了北京大学6月24-25日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教学新思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工作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承办。会议期间主要展示了校内教改项目“教学新思路”在两年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由亲自体验过网络教学平台的在校老师做报告,介绍自己的教学新思路。丰硕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平时的努力和付出,北大教学网长期坚持不懈的体验活动以及培训工作的有效展开为北大的教学改革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每周二下午2:00电教403为全校师生免费提供北大教学网体验活动,每周五下午2:00电教403为教师提供免费的教学网培训活动,中心的工作人员还及时更新发布信息,帮助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等,细心体贴的服务和体验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网的推行和使用。回顾我校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的现状,确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能否也像国内一流高校一样,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效果,使之为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和一流研究型大学服务。我们该如何做才能缩短这个距离?以上这些因素促成了我本次选题的动机,通过本选题的研究,希望促进教育技术实践在高校中的应用,使教育技术研究者的开发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推动全面的教学改革,从而真正实现教育技术的宗旨张祖忻. 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177.。 (三)选题的目的 以“基于创新推广理论促进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中有效应用的策略研究”为题,希望能以本校为依托,从现状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及多次访谈教师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探究出影响我校师生有效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促进策略。希望能进一步提升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效果,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此外通过这次研究,进一步丰富、加深对 “创新推广理论”的认识,更好的把握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中开发利用范畴,熟悉在推广教育技术理念和实践产品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更好的服务教育技术实践。(四)选题的意义 本选题从实际问题出发,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对我校的网络化教学及教育技术理论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理论意义 本选题主要是在罗杰斯“创新推广”理论、哈夫洛克(Ronald G.Havelock)的推行过程模型、伊利的有利于实施的八个条件的基础上,依托高校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的研究。在理论方面能进一步全面深入地认识“创新推广”理论,了解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系统功能、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预测未来应用的发展趋势。研究成果是对教育技术学理论本身的完善和丰富,也为高校信息化教学的进一步深化作指导。2、实践意义实践层面,本选题以河南大学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师生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根据“创新推广”理论以及我校应用教学平台已取得较好效果的教师为例,提出一系列的有效应用策略,提高教师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积极性,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为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及国际一流大学的目标提供微薄之力。二、文献研究综述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与应用是信息技术时代一个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技术实践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体现。然而一种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一项先进的技术改革在高校的改革进程中还是会出现诸多的阻碍因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走出推广应用的瓶颈,是目前国内外教育技术实践领域研究的焦点。国外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较早,教学平台的开发建设与应用也先与我国,因此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借鉴国外的经验与研究成果。不过最近几年我国教育技术学者也开始密切关注这一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作者以河南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独秀学术搜索为主结合教育博客、Google学术搜索等搜索平台,搜索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经过梳理,综述如下:(一)主要依据的理论基础综述1、关于创新推广理论1.1创新推广理论的内涵及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1)创新推广理论内涵的界定创新推广(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ory)又叫创新的扩散,国内有不少学者又将其译成创新传播理论、创新扩散理论、革新扩散理论、革新传播理论等。创新推广是指一项新事物通过特定的传播通道,逐渐为某些特定社群成员所了解与采用的过程,也是推广创新的应用。王红丽. 山东省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创新推广现状与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08:7.创新推广我们可以先从创新和推广两个概念入手,在罗杰斯所著的创新的扩散一书中作者提到:“创新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我们这里所谈的创新可以是一个主意、一项实践、或者一种产品,只要采纳的个体或单位认为其新颖即可。创新的实质就是为采纳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方案。”美Everett M.Rogers. 创新的扩散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前言第2页.“扩散是创新通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它是特殊类型的传播,所含信息与新观念有关。”美Everett M.Rogers. 创新的扩散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5.在教育技术的范畴中,革新推广作为利用范畴的子范畴,是为了使革新能被采纳而通过有计划的策略进行传播的过程。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引起改革。巴巴拉西尔斯. 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 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2:66.从以上罗杰斯对创新及扩散的定义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创新推广是一个特殊的传播过程,其次在这个传播过程中,需要个人或团体组织采取必要的计划和策略。因此作者对创新推广理论的理解是:个人或团体组织针对某项创新,通过事先制定充分的计划或采取相应的策略,在推广过程中有效克服各种阻碍因素,最终使个人或团体采纳并应用创新,所谓的计划和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做出相应的调整。(2) 创新推广理论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 创新推广理论的研究起源于欧洲的人类社会学。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70年代是创新推广理论研究的鼎盛时期。这期间涌现出了多位著名的学者,并有多项研究成果问世。主要整理如下: 1、塔德(Gabriel Tarde,1903)及其理论塔德是20世纪初期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兼法官,他最初将“推广理论”应用于解释社会现象,并绘制了早期的S型推广曲线。王红丽. 山东省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创新推广现状与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08:7-8.塔德在1903年出版的著作模仿定律(The Law of Imitation)一书中提出“创新推广”(Diffusion of Innovation)一词,并指出创新推广是“人类行为改变的最基本的解释”,而“发明和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行为Tarde.G.The Laws of ImitationM.Paris,1890.”。“创新”而能“推广”无疑是人类社会持续进步的原因,对创新的扩散进行了概括,称之为“模仿定律”。他所说的模仿在今天被叫做创新的采用,即指某个个体通过模仿其他个体采用创新的行为而学习一种创新。Tarde把接受和拒绝创新看作扩散研究中的关键结果变量,并观察到一个新思想被采用的速度通常遵循以时间为横轴的S形曲线,他提出的扩散研究方法为几十年后学者们的研究模式奠定了基础。赵红霞. 影响教育资源创新推广因素及测量工具设计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8,4.2、莱恩和格罗斯(B.Ryan&N.Gross,1943)及其实践莱恩和格罗斯是衣阿华州立大学的社会学家,1943年他们从社会学角度出发,采用访谈法访问了一些创新事物的采纳者,也就是著名的杂交玉米研究。研究的最终结果以“在爱荷华农民中推广杂交种子的繁殖研究”报告呈现,刷新了S形创新推广曲线。在特定的时间及基础上,农业创新推广的速度更接近于正常的S型曲线。这种速度曲线与早在40年前塔德所绘制的S形极为相似。王红丽. 山东省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创新推广现状与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08, 8. 3、哈夫洛克(Ronald G Havelock.1966)及其推行理论模型 哈夫洛克是密执安大学科学知识推行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教育技术研究者关于改革成果推行过程的解释研究中,大部分都以其理论模型作为指导。罗杰斯曾在其著作中这样提到: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教育扩散研究的两个主要领导人是罗纳德G哈夫洛克和马修B麦尔斯。美Everett M.Rogers. 创新的扩散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59.1966年,他开始了一项为期三年的文献研究,旨在了解有关学者、研究人员和实践工作者在推行改革成果方面的经验、研究结论和看法。他所复阅的研究报告既有教育的,又有医学、农业、工业技术领域的。在这项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哈夫洛克归纳性地提出用以描述推行过程的理论模型张祖忻. 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179-181.:模型一:社会的相互影响模型(the social-interaction model ,简称S-I模型)模型二:研究、开发和推行模型(the research、development and diffusion model,简称RDD模型)模型三:解决问题的模型(the problem-solving solving model,简称P-S模型)其中RDD模型、UOID模型在教育技术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学设计者在使他们的产品投入使用时所遇到的问题,绝不是唯一的。任何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应用研究开发普及(RDD)范例的人都可能遇到这些问题。这种方法是由专家确定问题,再系统地设计产品,然后将所设计的产品转给其他人以用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哈夫洛克,1973)。然而这些问题无论是为不发达国家引入新的医学和农业耕作技术,还是使老练的商业董事使用个人计算机,试图引入已开发出的革新的那些人,总会遇到来自潜在用户方面的阻力。加涅罗伯特著,张杰夫等译. 教育技术学基础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527.”4、罗杰斯(Everett Rogers,1995)及其主要观点采纳和扩散领域(同创新推广)被引用最多、最有影响的是研究者Everett Rogers,Rogers所著的革新的扩散一书,这也许是关于这一主题的最重要的著作,该书提供了有关采纳和扩散理论及其应用的最全面的概述。美瑞泽 Reiser R A. 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50.在罗杰斯的研究中,主要对革新决策过程模式、采纳者范畴的概念、革新的五个特性以及S型采纳曲线等观点做了系统的分析。转引自美瑞泽 Reiser R A. 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50-151.罗杰斯提出了创新扩散中的四个主要因素:创新,传播渠道,时间,以及社会系统。美Everett M.Rogers. 创新的扩散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10.他还对创新要具备的特征做了详细的总结和分析,他认为一项创新要具备5个方面的特征才可能有利于扩散。这五个特征分别是:美Everett M.Rogers. 创新的扩散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14-15.1、相对优势是一项创新比起它所取代的方法具有的优势。相对优势除了用经济因素评价外,还可以用社会声望、便利性以及满意度来评价。如果一项创新有大量的客观的特点,那么它是否具有相对优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个体是否认为该项创新具有优势。一项创新的相对优势越大,它被采用的速度越快。2、相容性指一项创新与现存价值观、潜在接受者过去的经历以及个体需要的符合程度。比起与一个社会系统的价值观和标准相容的创新,不相容创新的采用速度慢得多。3、复杂性是一项创新被理解或被使用的难易程度。比起那些需要采用者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创新,简单易懂的创新扩散速度也快得多。4、可视性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一项创新能够被实验的可能性。能够分阶段采用的创新比起那些“一锤子买卖”的创新采用速度要快的多。5、可观察性是指在多大程度上个体可以看到一项创新的结果。个体越容易观察到一项创新的结果,他们越容易采用它。这种可见度会激发同伴讨论该创新,如创新采用者的朋友或邻居经常会询问他对该创新的评价。从以上对创新推广理论的演变及主要内容的综述来看,创新推广理论从首次提出到发展的相对成熟,再到深入社会实践、与教育教学的结合,都不同程度的促进了此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从创新推广到实施、制度化,体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1.2 创新推广理论的主要应用领域前面我们提到创新推广理论的研究起源于欧洲的人类社会学,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术领域开始关注、引入创新推广理论,并积极的指导本领域的实践和发展。这一理论的应用领域是非常广泛的。罗杰斯在对主要扩散研究传统的比较中,总结了11个创新扩散理论应用到的领域,并根据出版物的数量、所研究的典型创新、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以及主要的成果等做出了全面的比较,这11个领域分别是:人类学、早期社会学、农村社会学、教育、公众卫生与医疗社会学、传播、营销与管理、地理学、普通社会学、普通经济学、其他统计。美Everett M.Rogers. 创新的扩散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38-39. 其中“教育”排名第四,教育领域主要采用邮寄问卷、调查访谈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学校系统、老师或管理人员等为研究对象,对教育/学习创新如幼儿园,现代数学,程式化指导,集体教育等典型创新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有采用者呈S形分布,不同类别采用者所具备的特征,以及扩散中观念的引领地位等概念。尽管从出版物的数量来讲,教育可算做一个重要的扩散研究传统,但是根据它对创新扩散的理论观点所做的贡献来讲,它又不那么重要了。由于教育领域涉及组织性,教育研究传统很可能会在研究教育创新采用的过程中做出新的贡献。美国农民可以随意地做出创新决策,但是学校老师和管理人员则主要涉及集体的或者权威的创新决策,老师与农民不一样,他们在一个组织中工作。因此,组织结构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教育的创新决策。美Everett M.Rogers. 创新的扩散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57-58.1.3 创新推广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对革新的采纳和扩散进行研究已经有一段很长的、给人深刻印象的历史了(Surry&Brennan,1998)。这一领域的很多重要的早期研究是由乡村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所开展的(Rogers,1995)。一项针对杂交玉米的扩散而进行的调查研究(Ryan&Gross,1943)被认为是现代第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扩散研究(Rogers,1995)。其他一些研究者还调查了各个不同领域中的革新的扩散,如太阳能(keeler,1976)、印度的农场革新(Sekon,1968)、天气预报(Surry,1993)。美瑞泽 Reiser R A. 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49-150.目前有关创新推广理论的研究逐步转向了实施和制度化的研究,这方面突出的研究成果有伊利(Ely,1999)提出的有利于实施的八个条件。 革新研究中有一种趋势:从重点关注采纳和扩散转向了着重关注实施和制度化。实施被定义为革新在现实情境中的实际使用(Fullan,1996)美瑞泽 Reiser R A. 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52.,现在很多研究者对于实施在变革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 有关对革新抵制因素的研究 在创新推广的过程中,个体或团体组织不愿意采纳创新,对创新有一种抵触、拒绝的态度,这种心里状态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在上世纪70年代末,国外学者(Zaltman,Duncan)就对此问题有所研究,他们将抵制定义为“面对改变现状的压力时,维持现状的一切行为”。美瑞泽 Reiser R A. 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53. 当然在不同的情境中,抵制的因素也不尽相同。Pajo和Wallace(2001)把阻碍网络学习在高等教育中采用的因素分为:“个人因素”、“态度因素”、“组织因素”。在研究阻碍远程学习的因素时,Berge,Muilenburg和Van Haneghan(2002)确定了64个阻碍因素,最终归结为10类,包括技术的威胁、法律问题、评估等。也有学者将阻碍因素分为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和心理因素。 在国内目前的大多数研究中,学者也根据这些阻碍因素编制问卷调查或访谈提纲,来进一步确定现实当中存在的阻力,以制定出相应的改善措施。2、 伊利揭示的有利于实施的八个条件: (1)对现状不满。最终使用者相信革新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或者如果我们止步不前的话,别人就会超到我们前面。这种不满是基于一种固有的感觉或者是由一些外在策略引发的。变革代理经常用来引发人们对现状产生不满的策略包括:产品展示、“最佳实践”或研究成果的散播、参观那些使用了新的更好的产品或实践的场所、个人推荐、出席会议或贸易展、利用卖主提供的市场信息和其他信息。 (2)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是指革新的最终使用者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若不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人们会感到受挫并止步不前。对绝大多数成功的革新来说,培训往往是一个重要部分。 (3)可用的资源。指的是实施工作中所需要的资源硬件、软件、视听媒体等等。没有这些资源,实施就会大打折扣。 (4)可用的时间。指获得和练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所需的时间。这指的是正常工作时间“公司”时间,而不是在家里的个人时间。 (5)奖励和/或激励。激励是指可作为对奖励的期待的事物,是刺激行动的因素。奖励是指因符合有效的绩效标准而给予的东西。 (6)参与。这是指共同决策。实施过程涉及到的所有各方之间的沟通。 (7)承诺。以坚实而明显的证据表明对革新的认可和持续支持。这一因素常见于那些革新的提倡者及其主管。 (8)领导。这一因素包括:(1)组织的执行官(有时是一个委员会)的领导,(2)同已实施的革新的日常活动相关的机构或项目内的领导。伊利关于这八个促进实施的因素总结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3、 制度化的指标美瑞泽 Reiser R A. 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54-155. Eiseman,Fleming & Roody,(1990)在The Regional Laboratory for Educational Improvement of the Northeast and Islands一文中提到,广为认可的制度化指标有六个:(1)得到有关参与者的认可认为革新是合理的;(2)革新是稳定的常规化的;(3)革新在机构或组织中得到广泛运用;(4)强烈期望实践和/或产品在机构和组织中的运用得以继续;(5)革新的继续不依赖与特定个人的行为,而是依赖于组织的文化、结构或程序;(6)例行分配时间和金钱;2、 创新推广理论在教育技术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教育技术是一个支持革新和变革的领域。教育技术专家开发的产品和实践,往往要求我们在思考、传递、管理和评估教学与培训的方式上也要做出巨大的转变。就拿刚才提到的开设在线MBA课程的那所大学来说,采用创新的传递方式,要求开发和教授课程的方式、评估学生的方式、评价教工绩效的方式、师生沟通的性质等方面都要做出重大改变。及时从大学角度来说在线传递可能是“最好的”技术形式,但由于其他各种因素,这一新的学位课程还是失败了。美瑞泽 Reiser R A. 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49.教育技术实践中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虽然可以提出一些明显的例外,如电子邮件和字处理程序在高等教育中的普遍运用(Green,1996)、绩效技术在企业中的广泛运用(Destrosiers & Harmon,1996),但是许多革新的教育技术和实践都没能得到充分利用。面对失败人们总会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这时创新推广理论的引入对教育技术实践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2.1 教育技术领域内引入创新推广理论由于教育技术专家所设计和开发的许多革新都没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教育技术领域来说,研究革新的采纳、扩散、实施和制度化是适宜的(Burkman,1987)。诸多革新未能如预期地被采纳的一个原因在于,教育技术专家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开发教学合理和技术优良的产品上,而极少关注这些革新运用的情境。技术上优良尽管也很好重要,但只有这一点却不能决定革新能否被广泛地采纳它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Pool,1997)。各种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个人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决定了是否采纳某些技术以及技术被采纳后产生的效果(Segal,1994)。教育技术领域内引入创新推广理论是明智的,我们的宗旨是促进人类的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果我们设计、开发出来的教育产品得不到应用,那么我们的宗旨将成为一句空话。2.2 主要代表人物及研究成果许多研究者(如Surry,1993;Litchy,2000)曾把这些理论和概念用于研究教育技术革新的采纳和扩散。在教育技术领域,扩散理论最常被用于研究各种人工制品(如计算机)或知识(如革新的教学方法)(Holloway,1996)。Burkman(1987)明确地把扩散理论跟教育技术联系起来。Burkman意识到不少教育技术领域的革新都没能得到利用,因而转向扩散理论寻找解决之道。他利用知觉到的特性开发了一种方法,以这种方法创造出来的教学产品对潜在的采纳者更加具有吸引力。即我们所熟知的“UOID”(面向用户的教学开发),这种方法主要包括五个步骤:1、 识别潜在的采纳者2、 测量潜在采纳者的感知3、 设计开发用户友好的产品4、 告知潜在采纳者(产品是用户友好的)5、 提供采用后的支持除了Burkman,其他一些研究者也把扩散理论结合到了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中。例如,Stockdill和Morehouse(1992)提出了一份在试图扩大远程学习和其他教育技术的使用时需考虑的因素列表,在这份列表中他们使用了扩散概念。Farquhar和Surry(1994)利用扩散理论来识别和分析各种能推进或帮助教学革新在组织中采纳的因素。Sherry,Lawyer-Brook和Black(1997)以扩散概念为基础来评价一个旨在指向教师介绍互联网的项目。在教育技术的扩散理论领域,正在开展越来越多的专题研究 美瑞泽 Reiser R A. 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51.。丹尼尔(Daniel W.Surry)认为创新推广理论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应用是指教育系统的较大范围的。整体改变,微观应用是新的教育产品的创新推广。 Daniel W.Surry.Diffllsion Iheory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EB/OL./wwwitr/docs/diffusion/,2010-09-05.David C Ensminger和Daniel W Surry在RelatIve ranking of conditions that facilitate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in the USA Ensminger, D.C. & Surry, D.W. , RelatIve ranking of conditions that facilitate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in the USA J.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8, 24(5), 611-626.一文中以伊利提出的影响实施的八个条件为基础,从技术和过程方面对比了K-12学校、高等学院、商业领域中这八个条件的影响力度,并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对这八个条件进行了等级排序,在三个领域内还是有显著差异的,其中在高校领域充足可利用的资源、可参与性以及对现状的不满占据前三位。Kamile Demir在罗杰斯创新推广理论与在线学习课程的注册一文中,研究了影响学习者在线注册课程的一些因素,主要从态度、课程本身及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Daniel W.Surry等人在1994年发表的认知在接受计算机辅助学习中的作用一文。是从影响产品推广的观念方面进行的相关研究。在研究中认为如果使用者对产品或事物的复杂性、兼容性、相对优势和可观察性具有好感,那么此产品或者事物就容易被人们所采用和推广,而前三者在新产品被引入教育领域中,并在此领域中推广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也体现了罗杰斯的创新推广理论可以成为产品开发者进行产品创新推广的一个依据。Johan Van Braak和Penni Tearle在大学生计算机属性学习量表:量表开发以及与目前计算机使用的学习的关系一文中基于创新推广理论,结合大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并通过调查研究后,开发出相应的学习量表。Ismail Sahin和Ann Thompson在利用罗杰斯理论解释大学中使用计算机的学习一文中以罗杰斯理论为框架,开发出基于理论的方法论,并应用到大学中进行试验。正如Robert A.Reiser所说,在教育技术的扩散理论领域,正在开展越来越多的专题研究。3、 国内学者对创新推广理论在教育技术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3.1 国内引入创新推广理论我国对创新推广理论在教育技术实践中应用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才开始逐步引入“创新推广”理论,到了21世纪才开始将创新推广理论与教育技术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1992年加涅主编,我国学者张杰夫等翻译的教育技术学基础加涅罗伯特著,张杰夫等译.教育技术学基础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一书由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书中第十六章“影响应用的因素”中介绍了创新推广理论,分析了影响教学技术实践产品推广应用的因素,并详细介绍了面向用户的教学开发(UOID)模型。1994年张祖忻教授编著出版的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张祖忻. 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引入我国,并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的必读科目。在第七章“教学开发成果推行的研究”一章中对创新推广理论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接着在2002年由乌美娜、刘雍潜教授等翻译的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巴巴拉西尔斯著,乌美娜,刘雍潜等译.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 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2: 194.一书中,创新推广(革新推广)作为教学技术的利用范畴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利用范畴主要包括:媒体利用、革新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等。以上著作的出版和引进使得创新推广理论较系统的引进到了教育技术领域,虽然只停留在理论的描述层次,但后继也有不少学者对创新推广理论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并付诸实践。1996年学者郭琴在科技管理研究杂志上发表了创新推广过程剖析、创新推广模式论等文章,2000年,郭琴在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中国的教育创新推广模式进行了研究,其论文在香港出版。2006年又在电化教育研究上发表题为创新推广与电化教育的基本概念、创新推广与电化教育对中国电化教育的反思(之二)等文章,对创新推广理论以及与电化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几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了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发表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创新推广理论与信息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宫淑江, 焦建利. 创新推广理论与信息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J. 教育发展研究. 2002(Z1): 64-67.、创新推广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散国伟. 创新推广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 软件导刊. 2005(Z1): 18-20.、创新推广理论视野中的教育信息化策略谢云. 创新推广理论视野中的教育信息化策略D. 江西师范大学;, 2005.、创新推广理论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应用鲁文娟, 徐晓东. 创新推广理论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应用C. 中国湖北武汉: 2006.、浅谈创新推广理论在教育技术推广中的应用史家银, 江慧. 浅谈创新推广理论在教育技术推广中的应用J. 教育信息化. 2006(15).、创新推广理论视野中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江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与分析谢云, 钟志贤. 创新推广理论视野中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江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7, (10): 84-87.、基于创新推广理论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陈仕品, 张剑平. 基于创新推广理论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08, (04): 58-61.、山东省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创新推广现状与对策研究王红丽. 山东省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创新推广现状与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08.、影响教育资源创新推广因素及测量工具设计研究赵红霞. 影响教育资源创新推广因素及测量工具设计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08.、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应用和创新推广调查研究黄慕雄, 林秀瑜, 张学波. 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应用和创新推广调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0(2): 69-73.、基于创新推广理论的高校教学信息化实践研究赵海霞. 基于创新推广理论的高校教学信息化实践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07).、教育资源创新推广的评价研究从开发者的角度赵红霞, 宫淑红, 汪晓东. 教育资源创新推广的评价研究从开发者的角度J. 中国电化教育. 2009, No.265(02): 59-64.、基于创新推广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策略研究杨晓宏, 郝建华, 杨平. 基于创新推广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策略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 (2): 15-18.。这些只是其中的代表,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教育技术研究者将创新推广理论广泛地应用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从中小学教育资源的推广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再到农远工程资源应用、教学模式改革等。研究方法多样,注重实证性研究,从问卷调查到访谈,经过数据统计和分析,找出影响推广的种种因素,从开发者到使用者到学生,不同研究对象都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为后继的研究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3.1 教育技术实践中引入创新推广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1)在教育信息化的创新扩散研究(闫志明,王世纯, 孔祥伟,2008)中作者从创新扩散的角度,对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多阶段的综合创新的扩散过程,其核心是学校内部的二次创新,创新实施的程度或创新的成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针对分析的结果,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或策略来保障教育信息化的顺利进行。这些措施及策略主要有:建立与教育信息化配套的支持体系与支持资源以减少创新的复杂性;将信息技术设施及时融入课堂以兼容日常教学;在创新被引入的同时成立创新实验团队,提高创新的可实验性;组织观摩活动,将创新结果可视化;加强校本培训和学习;更新组织机构的功能,建立制度保障;检测与评估创新扩散的全过程。(2)网络教学平台在医学院校的推广策略研究(陈睿,李雯娟,2010)。通过对重庆医科大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推广过程研究,从“前期宣传”、“明确部门职责”、“制定政策与措施”等方面阐述了网络教学平台行之有效的推广策略。(3)浅谈创新推广理论在教育技术推广中的应用(史家银,江慧,2006)作者在文章的最后阐述了在创新推广理论的指导下,影响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推广应用的因素以及怎样使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得到更好地推广应用。提出了五条建议:观念文化上的创新、行为文化上的创新;注重学科知识系统特点;注意人际网络链对教师采纳行为的影响;注重“软硬兼施”。(4)关于促进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高效使用的思考(赵广元,张二锋,2010)一文中,作者认为应从加强硬件设施的运行保障、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提供充足的优质资源、建立相应的有效评价机制、加大宣传培训和政策支持力度等维度入手并采取具体措施,以促进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高效使用。(5)高校网络辅助教学中的学生参与研究(徐建东,朱玮静,王海燕,2009),作者以某大学参与网络辅助教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学生在网络辅助教学中的参与情况,发现:学生的情感参与比较积极,但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程度不高;学生行为参与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网络教学平台自身的问题以及缺乏教师有力的引导和管理;学生认知参与不高主要是由于缺乏自觉使用网络学习策略的意识和能力,并提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相关建议。(6)从创新扩散的角度看高校教育技术推广应用论广西高校教育技术推广的“四主”模式(林雯,胡华进,杨满福,2009)本文借鉴创新扩散理论并结合广西教育信息化实际,在广西教育技术应用推广中构建并实施政府主导,学会主管,高校主办,教师主体的四主运作模式。这一模式的运用使该区的教育技术应用推广出现了突出的协同效应,产生了丰富的应用成效和较大的社会影响。(7)山东省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创新推广现状与对策研究(王红丽,2008)作者从使用者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及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个案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山东省中小学数字化教育产品推广的现状与影响其推广的障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提供优质、切实符合教师实际需求的教育资源、加大相关部门对教育资源的资金投入、上级相关教育部门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与策略,激励与督促教育资源的推广与应用;做好教育资源的分类管理;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创新推广过程中优秀教师(榜样人物)的作用;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的理论培训。(二)关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综述 1、网络教学平台的概念及演变1.1网络教学平台的概念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另外一种教学辅导方式,为师生、教务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服务平台。网络教学平台随着技术的改进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他所赋予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国内学者对网络教学平台的称呼不尽相同,如远程教学平台、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等,国外常常称为课程管理系统、学习管理系统、学习活动管理系统等。本文中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名,因为它更符合我们的理解思维,易于区分。余胜泉、何克抗教授认为网络教学平台是建立在通用的Internet基础之上的,专门为基于双向多媒体通信网络的远程教学而提供全面服务的软件系统。 余胜泉,何克抗.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与功能J.中国电化教育.2001(08):60-63.谢晓林等人认为网络教学平台作为网络教学和学习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支撑环境,要能够全面、有效地支持网络环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谢晓林,余胜泉,程罡,黄烨敏.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07,13(5):12-25.国外学者Collis和Moonen认为:“Word Wide Web-based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software packages that support some or all aspects of course preparation,delivery and interaction,and allows these aspects to be accessible via a network. Betty Collis and Jef Moonen,Flexible Learning in a Digital World:Experiences and ExpectationsEB/OL..au/td/tnc_70.349,2010-09-05.”综合以上不同学者的定义描述,我们可以将网络教学平台界定为:网络教学平台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为一体,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管理和和服务支持的系统。它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为信息时代环境下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学生进行混合学习提供了支撑平台。1.2网络教学平台的历史演变对于网络教育的起源,国内外学者各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起源于计算机会议系统,有人认为起源于美国1988年创立的明星法案,马治国等人对网络起源进行过探究,认为网络教育起源于“虚拟课堂”马治国,徐兆东.网络教育起源探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4):60-63.。在国外,许多大学为了满足多数缺少网络技术技能的员工管理网络课程的需要,尝试开发便于他们管理课程的操作平台,这些平台多数根源于各大学院校,如Murray Goldberg和他的同事们开发了WebCT,当时他还是英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师;Blackboard产生于美国康乃尔大学的教师和学生间的一个合作项目;也有一些商业机构因高校教育需求市场,开发满足一般教师使用的服务型教学平台。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功能比较全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教育培训机构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策略深度实战报告
- 2025年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政策响应报告
- 2025年快消品包装行业环保技术创新趋势报告
- 2025年科技与互联网行业云计算服务模式创新报告
- 中小学心理健康评估测评工作方案(35篇)
- Unit 1 Happy Holiday 单元测试题(无答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英语八年级上册
- 巡视组业务培训课件模板
- 2025年光伏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研究方法
- 输电运检中心培训课件
- 输煤车间安全培训课程课件
- 工程款支付审批表
- 2021工程总承包项目文件收集与档案规范第4部分:水力发电工程
- 《胖东来企业文化指导手册》
- 建筑边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Unit+3+Fascinating+Parks+Reading+and+Thinking+导学案 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 2024至2030年中国银饰品市场需求分析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FURUNO 电子海图 完整题库
- 2024年惠州市国资本投资集团限公司招聘29人(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手卫生完整课件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课时练习试题及答案(全册)
- 浙江水运交通工程安全管理台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