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为导向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技能素养.doc_第1页
以市场为导向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技能素养.doc_第2页
以市场为导向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技能素养.doc_第3页
以市场为导向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技能素养.doc_第4页
以市场为导向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技能素养.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市场为导向 优化课程设置我校专业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引言近几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新的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一个普遍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一方面各中职学校使尽各种办法扩大生源,另一方面中职学校毕业生寻找适合自身发展所需的岗位比较困难;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难于找到满意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这种“两难”的尴尬局面,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两难”的尴尬现象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中等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与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需求相脱节,形成了“用非所学”和“学非所用”的不利局面。要改变这种状况,中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进行改革创新。一、我校专业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学校专业教学存在着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脱离市场需求、人才培养规格单一、教学内容严重滞后等现象。具体表现为:1、在教学活动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由于受传统教育、普教教育模式的影响、专业教师自身素质、学校设备设施的限制,专业课教学活动依然停留在课堂上完成,教师依然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来完成教学任务。2、在经济效益上,存在“重低成本支出、轻高目标培养”的现象。由于学校财力不足,政府投资力度又不够,造成了学校害怕学生因技能训练而使支出过多的高成本教学,从而也阻碍了学生动手能力发展。3、在能力培养上,存在“重单一技能、轻一专多能”的现象:学校制订的教学目标对于单一工种存在过高过深的要求,学生只重视一种技能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而忽视了相近工种的学习和培训。我校的烹饪专业只开设中餐烹调,而不涉及西餐烹调、食品雕刻技术;汽修专业只设置机修实训项目,而汽车电工修理、汽车驾驶技术一概不问,造成专业技能狭窄,导致就业机会减少。4、在人才培养上,存在“重智能、轻技能”的现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多地注重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学生动手实验、实践的机会较少,毕业生在用人单位表现出操作技能水平不高。5、在专业教师培养方面,存在“重学历、轻双师型”培训的现象。学校大力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学习,如专升本、攻读硕士学位等等,然而,教师本身就很少参加企业、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和实践。目前,学校中只有极少教师取得了非教师专业技术职称,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另外,生源质量偏低使专业课教学遭遇尴尬,我校招收的学生几乎全部来自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很多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缺乏热情,专业课教学情形不言而喻了。二、现行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长期以来,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存在着工种课程划分过细,课程设置专业局限性过强,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导致内容繁琐、交叉重复,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时数偏多,而实践操作教学时数偏少,形成学生专业技能单一、就业能力低下、创新精神缺乏的局面。例如我校宾馆服务专业的学生,前几年,社会对客房及餐饮服务员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客房及餐饮服务成为热门专业。而这两年,社会对会展服务的需求大幅提高。结果就形成了会展服务学生一毕业就上岗仍供不应求,而部分客房及餐饮服务员闲置待岗的局面。尽管都是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却因专业互不适应而失去了就业的机会。所以,只有改革传统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变化。三、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实施中职课程改革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为适应市场需求对自身提出的必然要求。为此,首先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建立规范的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一)专业设置一体化,实现一专多能体现培养目标多元化,从面向单一岗位转为面向岗位群,合理选择课程组合,做到宽而有度,体现一专多能,改变以往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多设置综合性专业,增强适应性。例如设置宾馆服务(客房和餐饮)与会展服务三位一体的旅游服务专业,这种专业的毕业生既适应客房和餐饮服务行业需要,又能进入会展服务行业工作;又如设置汽车机修工、电工、驾驶、贸易等多位一体的汽车维修与应用专业,培养出一批“善维修、通贸易、会驾驶”的汽车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机会大大增加。(二)教材设置校本化,实现学科整合开发校本教材,要根据企业需求、学生实际,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实施以技能为主、理论为辅的专业课教学。重点放在技能教学上,增加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内容。在教学中,许多教师花费了大量心血,如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师,研究制作实训课多媒体系列课件,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开发和编写体现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加强专业课程之间的整合,使专业课程能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新型教材设置的原则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精选课程内容,删繁就简,削枝强干,保证重点。把相关课程综合汇总成为一门或两门课程,如汽修专业的机械基础课、工程力学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就可以合三为一,形成一门综合课程机械知识课。从而避免各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缩短了课时,腾出时间让学生去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三)教学方法多样化,实现效率提高科学调整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模式。一是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加强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二是注重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积极尝试项目(案例)教学法,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努力改变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互脱节的现状。三是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科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媒介,加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校明确要求教师,专业理论教学每学期应不少于1/3课时到生产场所或实训车间进行现场教学,实对实地解决具体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实践性课堂教学也作为衡量教师工作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从而也进一步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样的教学,学生普遍反映:“以前要我学,现在我要学”。(四)课时分配合理化,实现技能为主改革传统课时分配,对于学制三年的中职学生,在第一学年里,进行以文化基础课为主的理论和专业技能入门训练为辅的实训学习。理论和实训时间各半,交替进行。一年内结束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第二年主要开设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实训课占总课时的70%,专业理论课占总课时的30%。通过两年的学习,按劳动部门专业考试大纲要求,使学生通过初级工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证书。部分课程如工艺类、技能型学科,可以根据专业化培养目标,以考证为主要方向进行教学。实践教学是学生形成职业技能、培养现代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首先,相应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实践环节应占整个专业课程教学时数的50以上。其次,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教学目标和训练内容应根据各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中的相应内容、紧贴生产(工作)实际而制定。再次,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根据教学目标,将训练内容按各项标准进行细化,尽可能创设或模拟实际生产(工作)环境,同时教师加强各训练环节的指导。另外,在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上,加强与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和相关企业的联系,通过社会参与评价和认定,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了检验技能教学的实效性,学校成立了以教研组长为核心的各专业技能评估组,每学期定期对学生进行技能测试,对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开展研究讨论,及时地提出改进措施。对每次测试情况作好记录,对存在的普遍问题,请教行家加以指点,以解决技能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五)学生发展个性化,实现全面成功近年来,随着就业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在教学管理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和全面发展。在技能培训中实行初、中、高分层与多技能分层的新型教学模式。第三年第一学期,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中高级技能培训。如汽修专业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申报学习中、高级技能培训,学校按劳动部门中、高级专业考试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并负责安排参加相应的技能鉴定,为学生的上岗就业奠定基础。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今后的发展计划来选修一门实习操作课程。例如汽修专业的同学对烹饪加工感兴趣,就可以选修烹饪专业的实习操作课,与此同时,还可以选修烹饪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课来与之相配套。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以汽修为主、烹饪加工为辅的一专多能型技术工人。三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校还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学生取得相应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情况下,适当提前安排部分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或就业,实行角色转换,以利于毕业生踏上岗位就能适应和胜任新的工作。(六)开发潜能理想化,实现自主创新为挖掘学生潜能而专门设置技术革新实践课。为学生营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环境。设置了各专业实验室;并为学生提供技术革新课题和场所来吸引学生来参加学习技术革新实验课。实际上,在我们的学生群体中还是有不少学生对所学工种和专业内容有着许多的奇思妙想,只是苦于没有条件,不能进行实际的、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而技术革新实验课会使他们的设想得以实施。从而挖掘了学生的潜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到那时,我们的革新能手、小发明家会层出不穷的涌现出来。四、搞好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切实搞好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的建设,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1、强化师资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目前,我校的专业教师普遍存在只会理论教学,纸上谈兵,缺少实践教学经验的状况。例如,汽车专业仅有不足1/5的专业教师基本具备实践动手能力,个别教师只满足现状,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因此,要大力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职教专业教师的素质,努力培养“双师型”的专业教师。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例如今年暑假,学校选派了四位汽修专业的理论教师到上海汽车修理总公司接受培训。另外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不但要申报教师技术职称,还要取得非教师专业技术职称。2、加强基地建设,发挥最佳效能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物质基础。在我校调整以汽修、旅游服务为主的专业后,学校加大了投资力度。纵使学校资金紧张,还投入近两百万实训教学设备资金,改建汽车维修教学培训基地,开展产教结合,把设备与教学、培训、生产、技术开发联合起来,充分发挥实习基地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效能。3、注重服务意识,确保就业质量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因此,加强学生的就业教育,明确其所学专业的学习要求,告知学生社会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及要求,并引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有意识地培养专业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学校专门成立职业介绍所,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克服困难广泛联系企事业单位,认真进行实地考察,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用人单位,帮助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近年来,我们与许多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式办学”,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4、试行学分制管理,重拾学习自信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不仅有利于中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行弹性学制,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差异,学生学习进度有快有慢;由于市场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的急缓,部分学生需要提前就业和创业。学分制克服了过去学年制的不足,满足了学生这些合理要求。自主择课,在学分制下,学生从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和课程,到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个性特长自主选课,适应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中初等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5、优化课程设置,解决现实矛盾一是以能力为核心设计课程模式,突出实践性,不过分强调理论学习的系统和完整性,但仍需要在“必需、够用”的原则下,保持一定比例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为学生今后适应工作和继续教育奠定基础。二是课程安排注意保持教学过程的有序性,知识、能力训练的递进性和渐进性。三是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把握能力重点、层次和定位,不要大杂烩,面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