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标准【课程名称】 正常人体功能 【适用专业】 护理(三年制)【课 时】 72学时【学 分】 4学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正常人体功能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开发的一门重要的基础优质课程,是医学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高级护理及医学相关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它包括人体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两门学科的知识,是以生物机体的组成,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2) 课程定位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是传统课程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有机融合,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熟悉人体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组成人体的系统、器官、细胞、生物大分子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它们的内部活动与代谢机制,了解该门科学的发展现状,学会从分子、细胞、器官、系统水平,特别是从整体水平,理解人体生理学功能的调节、机制和生物大分子、遗传物质的基本代谢过程,为后续护理专业课程服务,为认识、维护和促进健康提供基础知识,为了解疾病、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初步的分析能力,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熟练的操作能力等,能正确观察并分析实训结果。此外还培养学生具有严谨求实和创新的学习精神,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具有团结协作、勇于吃苦的良好品德。(3)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以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临床护理岗位所涵盖的工作任务的需要而设置,经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临床护理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和依据。课程设计主要按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采用理实统合、教练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组合教学内容,并通过仿真实训、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现融“教、学、做”为一体化,充分体现专业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课程的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的课程定位。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本学科重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训技术,通过任务驱动、服务驱动来展开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突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高职办学特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能将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际,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巩固相关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2)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熟悉正常人体功能的基本概念和与护理专业的关系; (2)掌握细胞的基本功能,人体主要组织和脏器的功能活动规律; (3)掌握蛋白质、酶的结构、三大物质代谢的生理意义和遗传信息的储存与表达; (4)了解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和学科现状; (5)了解机能学实训和生化实训的常用设备和使用方法。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初步分析能力,能将知识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归纳总结,并能够解释生活中一些生命现象; (2)在实训中培养动手能力,掌握机能学实训基本操作方法,能应用医学机能学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实训,能正确观察和分析实训结果,书写合格的实训报告(3)能将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知识用于医学专业课学习和临床实践,提高整体护理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 (2)培养较强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勇于奉献精神; (3)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三、内容标准(一)课程内容1、正常人体功能课程内容选取依据 按照护理专业课程目标和护理临床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护士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正常人体功能依据基础医学课程优化组合的原则,将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以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为基础,以新的课程结构的形式重新组合,将分子、细胞、器官、系统水平,特别是从整体水平下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有机联系在一起,强调人的整体观念,注重正常人体功能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色,把握“实用、够用”原则。2、具体内容 本课程理论学时为72学时,实训融入机能实训学(生理相关实训8学时)。学习了本门课程,必须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主要功能、功能调节及机制;熟悉各系统间功能联系;了解机体与环境的统一关系。能运用生理学与生化学知识解释正常的生命现象;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及推理能力;能分析不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机体功能可能出现的变化及相应机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结协作精神。3、教学时数分配教学时数分配表章节教学内容分总时数理论时数实训时数第一章绪论220第二章蛋白质与核酸的化学440第三章酶440第四章细胞的基本功能440第五章糖代谢440第六章脂类代谢440第七章氨基酸与核苷酸的代谢440第八章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220第九章血液440第十章血液循环862第十一章呼吸422第十二章消化与吸收220第十三章肾的排泄功能与酸碱平衡642第十四章感觉器官的功能220第十五章神经系统的功能862第十六章内分泌440第十七章生殖与衰老220第十八章遗传信息的传递440合 计726484. 建议教材与参考书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姚泰主编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潘文干主编正常人体功能人民卫生出版社:白波主编5. 考核模式考试方法:理论闭卷成绩评定:作业、考勤占30%;中期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50%。4、 课程内容第一章 绪论【教学要求】知识目标: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基本概念及特点。能力目标:熟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行为调节和自身调节的概念;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 及意义。素质目标:使学生对正常人体功能这门学科有一定的了解【本章重点】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所研究的内容【本章难点】无。【教学内容】1、 概述2、 生命的基本特征3、 人体功能的调节第二章 蛋白质与核酸的化学【教学要求】1.掌握蛋白质与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蛋白质等电点的概念;蛋白质一级、二级结构的概念、主要化学键及类型;核酸的分类与化学组成;碱基的分类。DNA的双螺旋结构特点;RNA的分类、结构特点及功能;核酸的变性、复性和核酸分子杂交的概念。2.熟悉蛋白质和核酸的元素组成;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与分类;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变性;核酸的理化性质。3.通过学习对蛋白质和核酸的化学性质有一定的认识,为今后的护理学习提供帮助。【本章重点】蛋白质和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及相关的概念【本章难点】蛋白质的理化性质,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特点【教学内容】1、 蛋白质和核酸的概念2、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3、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4、 核酸的化学组成5、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6、 核酸的理化性质第三章 酶【教学要求】1.掌握酶的概念,酶的化学组成与酶促反应的特点;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的概念;酶原及酶原的激活,酶原激活的实质及功能学意义;同工酶的概念及同工酶检测的意义。2.熟悉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米氏方程、米氏常数的意义,最适温度、最适PH3.了解酶催化的作用机制及分类【本章重点】酶促反应的特点,酶原激活的实质及功能学意义【本章难点】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教学内容】1、 酶的概念2、 酶的组成、分类与特点3、 酶的结构与功能4、 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第四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教学要求】1.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及特征。2.熟悉细胞膜的结构,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的过称和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及影响因素。3.通过本次学习,了解细胞膜的化学组成,骨骼肌的肌管系统和细微结构,细胞的信号转导功能。【本章重点】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及特征。【本章难点】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及特征。【教学内容】1、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2、 细胞的信号转导功能3、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4、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第5章 糖代谢【教学要求】1.掌握糖原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反应特点及生理意义,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的概念、反应特点及生理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糖异生的概念、反应特点及生理意义。2.糖原合成和分解、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及糖异生代谢途径的基本反应过程,了解各代谢途径中能量的产生和消耗;血糖的来源与去路及调节机制。3.通过学习使学生对糖有正确的认识,掌握糖在机体的生化反应及生理功能。【本章重点】各种糖代谢途径的概念、反应特点及生理意义。【本章难点】各种糖代谢途径的反应过程。【教学内容】1、 糖的概述2、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代谢3、 糖的分解代谢4、 糖异生5、 血糖第六章 脂类代谢【教学要求】1.掌握脂肪酸的氧化、酮体生成和利用的基本途径和相关概念、反应部位限速酶;脂肪酸的合成及胆固醇的合成场所、原料及限速酶;胆固醇的转化与排泄;血脂的组成、血脂的来源与去路、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各种血浆脂蛋白的组成特及功能。2.熟悉甘油的代谢;脂肪动员;合成甘油磷脂的主要器官、合成原料及提供能量;甘油磷脂的分解代谢。3.通过学习体内脂类代谢的相关知识,为临床护理工作奠定基础。【本章重点】脂肪酸的氧化、酮体生成、脂肪酸及胆固醇的合成场所、原料及限速酶。【本章难点】脂类代谢的反应过程【教学内容】1、 甘油三酯的代谢2、 磷脂的代谢3、 胆固醇的代谢4、 血脂和血浆脂蛋白第七章 氨基酸与核苷酸的代谢【教学要求】1.掌握氮平衡、必需氨基酸的概念;氨基酸脱氨基作用;血氨的来源与去路;尿素合成的概念及主要过程;酮酸的主要代谢途径。2.熟悉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蛋白质的腐败作用;嘌呤核苷酸、嘧啶核苷酸合成的概念及原料;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终产物。3.拓展学生的思路,清楚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类营养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本章重点】 氨基酸脱氨基作用;血氨的来源与去路;尿素合成的概念及主要过程;酮酸的主要代谢途径。【本章难点】尿素合成的主要过程及酮酸的主要代谢途径。【教学内容】1、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2、 氨基酸的代谢3、 糖、脂类、蛋白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4、 核苷酸的代谢 第八章 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教学要求】1.掌握呼吸链、氧化磷酸化、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体温的正常值及生理变动,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及其影响因素。2.熟悉呼吸链的主要组成及其排列顺序、ATP的生成方式、机体能量的来源、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的概念,机体产热和散热、体温的调节机制。3.通过学习为护理工作奠定基础【本章重点】能量相关的概念及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体温的正常值及生理变动及体温的调节机制【本章难点】体温的调节机制【教学内容】1、 生物氧化2、 能量代谢3、 体温第9章 血液【教学要求】1.掌握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和血浆渗透压,红细胞生理,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称;血型的概念;红细胞凝集的原理;ABO血型系统;输血的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2.熟悉红细胞的数量,生成与破坏,白细胞生理和血小板生理;熟悉RH血型系统。3.了解血液的特化特性,血液凝固与抗凝,为以后的护理工作做基础【本章重点】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和血浆渗透压,红细胞生理,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称;血型的概念;红细胞凝集的原理;ABO血型系统;输血的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本章难点】血细胞比容和血浆渗透压,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称【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2、 血细胞3、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4、 血型与输血第10章 血液循环【教学要求】1.掌握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心动周期/泵血过程及其机制,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及影响因素;微循环三条通路及其特点;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2.熟悉自主神经对心肌生物电活动和收缩功能的影响;典型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静脉血压及其静脉回心血量、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3.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及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心血管中枢,血管升压素及其其他体液的作用。【本章重点】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心动周期/泵血过程及其机制,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及影响因素;微循环三条通路及其特点;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本章难点】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教学内容】1、 心脏生理2、 血管生理3、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4、 器官循环第十一章 呼吸【教学要求】1. 掌握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肺换气的原理和影响因素。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呼吸运动的神经调节。2. 熟悉呼吸各环节的基本过程及呼吸的意义,肺容量和肺容积,呼吸对酸碱平衡调节作用。3. 了解呼吸中枢。呼吸与酸碱平衡之间的相互影响。【本章重点】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肺换气的原理和影响因素。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呼吸运动的神经调节。【本章难点】呼吸运动的神经调节。【教学内容】1、 肺通气2、 呼吸气体的交换3、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4、 呼吸运动的调节第十二章 消化与吸收【教学要求】1.掌握消化和吸收的概念;胃的运动形式及意义;胃的排空及其控制;胃液的成分及作用;小肠的运动形式及意义;胰液和胆汁的成分;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2.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功能特性;胃肠激素及其作用;胆盐的代谢;排便反射3.了解口腔内消化;小肠液的成分及其作用;大肠的运动形式;大肠液的作用;认识到良好的心态,生活习惯及和谐的环境对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本章重点】消化和吸收的概念;胃的运动形式及意义;胃的排空及其控制;胃液的成分及作用;小肠的运动形式及意义;胰液和胆汁的成分;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本章难点】胃的排空及其控制;胃液的成分及作用;小肠的运动形式及意义;胰液和胆汁的成分;【教学内容】1、 概述2、 消化3、 吸收第13章 肾的排泄功能与酸碱平衡【教学要求】1.掌握肾单位、球旁器的组成与功能;尿生成的基本过称;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其分泌;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的作用。2.熟悉肾血液循环的特点及调节;肾糖阈;肾的自身调节以及尿液的理化性质。3.了解肾的结构特点,尿的浓缩和稀释作用;认识到良好的心态,生活习惯及和谐的环境对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本章重点】肾单位、球旁器的组成与功能;尿生成的基本过称;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其分泌;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的作用。【本章难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其分泌【教学内容】1、 肾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2、 尿的生成3、 肾泌尿功能的调节4、 尿液及其排放5、 水平衡和酸碱平衡第14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自学要求】1. 掌握眼的调节、瞳孔对光反应;视网膜的结构和感光换能功能、视紫红质的光化学特性及其代谢;鼓膜和中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基底膜的行波理论及耳蜗的生物电现象。2. 熟悉明适应、暗适应、视力及视野的概念;感受器、感受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3. 了解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视敏度、近点与远点的概念;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本章重点】眼的调节、瞳孔对光反应;视网膜的结构和感光换能功能、视紫红质的光化学特性及其代谢;鼓膜和中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基底膜的行波理论及耳蜗的生物电现象【本章难点】视网膜的结构和感光换能功能、视紫红质的光化学特性及其代谢;鼓膜和中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基底膜的行波理论及耳蜗的生物电现象【自学内容】1、 概述2、 视觉器官3、 听觉器官4、 其他感觉器官 第十五章 神经系统功能【教学要求】1.掌握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与特征,突触后抑制的概念、分类;双重痛觉现象和牵扯痛的概念;内脏痛的概念和特点;脊休克、牵张反射的概念;自主神经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特征;脑电图的基本形式;睡眠各时相的特点和生物学意义。2.熟悉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轴浆运输各时相和神经营养性作用;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脊髓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脑干、小脑和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记忆的过程。3.了解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了解整个机体活动的神经传导。【本章重点】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与特征,双重痛觉现象和牵 扯痛的概念;内脏痛的概念和特点;脊休克、牵张反射的概念;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本章难点】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脑电图的基本形式;睡眠各时相的特点和生物学意义。【教学内容】1、 概述2、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3、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5、 脑的高级功能第16章 内分泌【教学要求】1.掌握激素的概念及作用方式;腺垂体分泌的七种激素,生长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对甲状腺功能的调节;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调节。2.熟悉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盐皮质激素;催乳素、催产素、抗利尿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肾上腺髓质激素。3.通过学习掌握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及生物学作用,应用于临床。【本章重点】生长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本章难点】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对甲状腺功能的调节;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调节。【教学内容】1、 概述2、 下丘脑与垂体的内分泌3、 甲状腺的内分泌4、 肾上腺的内分泌5、 其他内分泌腺体和激素第17章 生殖与衰老【教学要求】1.掌握睾酮、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月经周期。2.熟悉睾丸的生精功能;卵巢的生卵功能,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变化和机制;妊娠的过程和胎盘激素的生理作用。3.通过学习,熟悉高等动物的生殖与衰老【本章重点】睾酮、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月经周期【本章难点】无【教学内容】1、 男性生殖2、 女性生殖3、 妊娠、分娩与避孕4、 衰老与抗衰老第十八章 遗传信息的传递【教学要求】1.掌握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复制的概念和复制的特点,复制所需要的各种酶、蛋白质因子及其功能,原核和真核生物DNA聚合的活性,基因表达的概念。2.熟悉复制、转录的基本过程、转录产物的加工、复制与转录的区别,蛋白质生物合成中三种RNA的作用及翻译的基本过程。3.通过学习对遗传信息的传递有初步的认识。【本章重点】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复制的概念和复制的特点,复制所需要的各种酶、蛋白质因子及其功能。【本章难点】复制、转录的基本过程;蛋白质生物合成中三种RNA的作用及翻译的基本过程。【教学内容】1、 DNA的生物合成2、 RNA的生物合成3、 蛋白质生物合成4、 基因表达调控5、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附:实训课程标准本课程72学时, 其中实训8学时,学时分配如下:表2 实训教学 学时分配表(4次共8学时)序次实训名称课时备注1兔的血压调节2每人1台电脑2兔呼吸运动的调节2每人1台电脑3尿生成的影响因素2每人1台电脑4刺激强度和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2每人1台电脑合计8实训一 兔的血压调节一、实训目的要求观察神经体液因素及药物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学习哺乳动物动脉血压的直接测量方法。二、实训原理1.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房室传导加速、收缩加强,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为心迷走神经,兴奋时使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室收缩力减弱,从而使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2.支配血管的神经为植物性神经,绝大多数属于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时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口径缩小,外周阻力增加;同时由于容量血管收缩,促进静脉回流,这些血管反应,导致动脉血压升高。当交感缩血管神经的紧张性降低时,血管扩张、外周阻力增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偏导数课件教学课件
- 你一定会听见课件
- 2026届河北省市巨鹿县二中物理高三上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
- 陆军飞行员管理办法
- 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课件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
- 上海境外输入管理办法
- 企业特种设备安全培训课件
- 企业消防安全培训讲话课件
- 税务廉政约谈管理办法
- 烟草生产收购管理办法
- 车辆维修团队管理制度
- 呼吸器官的进化
- 春考医学技术课件
- 公司理赔服务及管理制度
- 十五五中学学校五年发展规划(2025-2025)
- 华为公司文件管理制度
- 青少年交通安全教育
- 国企招投标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安徽省第五届全省农民工职业技能大赛(汽车机械维修工)赛项备赛试题库
- 基于AI技术的智能家具设计与制造研究进展
- 已付款返还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