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多重效应的战略意义.doc_第1页
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多重效应的战略意义.doc_第2页
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多重效应的战略意义.doc_第3页
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多重效应的战略意义.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多重效应的战略意义时间:2010年10月18日 16时15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马相东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我要评论继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颁布实施以来,2010年7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印发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足见我国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高度重视。传统观点认为,“旅游就是吃喝玩乐”,“旅游业不过低端服务产业、发展潜力不大”。其实不然,旅游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第一大产业。一些国家纷纷提出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引领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如日本政府2003年确立“观光立国”战略,举全国之力,促观光立国。又如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3月签署2009年旅游促进法,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我国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国内需求不足、就业形势严峻、环境污染加剧、以及西方媒体报道失真等因素制约下,需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外交效应等方面的战略意义。一、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扩大社会就业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大和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就已经超过汽车和石油等传统产业,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第一大产业。现代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已经明显地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范围,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29 个相关经济部门,直接和间接影响109 个细分行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显著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研究表明,旅游业每增加1单位附加值,可带动相关产业(观光产业)增加4.3单位附加值。21世纪以来,旅游业和观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及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和主要贡献者,而且潜力巨大。20012009年期间,旅游创汇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年均达到37.7%,旅游和观光经济占我国GDP比重则年均达到10.1%,预计我国旅游业经济20112020期间真实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0.4%、增长速度将位居全球第一。与此同时,旅游业就业不仅具有容量大、门槛低、劳动密集等特征,能够在酒店、旅馆、娱乐场所、自然景区和文化遗址等地为非熟练或半熟练工人提供诸多就业岗位,而且具有较强的就业带动效应。UNWTO的研究也表明,旅游从业者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可带动相关行业增加4.2个就业机会。当前,旅游业和观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吸纳就业量最大的产业之一,特别是在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妇女、农民工、下岗职工和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者等特定人群的就业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十年内将会为我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20012009年期间,我国观光产业的就业人数全国占比则年均达到7.5%;预计到2020年将提高到10.7%。因此,通过加快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发展,有效拉动我国经济增长,而且能够为相关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缓解我国未来几年就业高峰期的就业压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二、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培育我国新的消费商机和拉动内需增长旅游消费是集衣、食、住、行、游、购和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消费活动,能够带动国民收入成倍扩大。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测算,在发达国家,旅游消费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产值和国民收入可分别增加2.7个和1.4个单位;旅游消费在发展中国家所起的作用更加显著,相关数据分别为3.7倍和2.7倍。经合组织分析家发现,旅游消费涉及和渗透到几乎所有行业和领域,不仅涉及到运输、餐饮、住宿、通信和商业等传统行业,也渗透到国际金融、仓储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会展博览、甚至航空航天等新型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具有无穷无尽的发展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消费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正像美国洛杉矶和奥兰多的迪士尼乐园创造了一个旅游的大市场、创造出无数的消费商机一样,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创造出了无限消费商机,据相关研究,世博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全国的各行业的综合拉动效应乘数大概是4倍到5倍(总投资约3000亿,将产生12000亿到15000亿的经济效益)。世界旅游发展历史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将进入大众旅游消费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我国人均GDP为3267美元、首次超过3000美元,2009年则达到3678美元,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大城市更是超过了1万美元。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大量增加,旅游消费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所释放出来的旅游消费需求潜力巨大,将极大地拉动国内需求的增长。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旅游需求国;预计2010年将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旅游需求国;未来十年我国旅游需求年均增长率将达到9.1%,增长速度位于全球第二。因此,要重视旅游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像重视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一样,把促进旅游消费作为培育新的消费商机和拉动内需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大力发展旅游消费,带动整个社会消费和国内需求的快速发展。三、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和推动低碳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低碳社会发展,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2006 年我国CO2排放量达到60.99亿吨,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CO2排放国。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到2020年美国有权对不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征收“碳关税”。2009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达到12016.6亿美元,超过德国,发展成为全球出口第一大国。随着我国CO2排放量和货物贸易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和CO2排放等问题的日益重视,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对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推动低碳社会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与制造业和货物贸易相比较,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显然消耗资源和能源较少、环境污染也较少,如 2008 年我国服务业的单位GDP能耗仅为制造业的14.3%,其中,旅游业尤为如此,如2009年我国旅游业的单位GDP能耗仅为制造业的9.1%。因此,旅游业无疑是一个“无烟产业”和“绿色产业”,是应对气候变化、节能环保的优势产业。由于资源消耗低、环境成本小、投资见效快,而且在现代服务业中具有明显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可以替代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产业,转变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促进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达到减少污染排放、减轻生态破坏,实现自然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通过加快发展旅游业,还可以引领和带动其他相关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的能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的传统模式,成功实现外贸发展方式转型,发展低碳经济和构建低碳社会。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四、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助于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和推进公众外交,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现代国际交往和国际关系中,国际旅游素有“和平的使者、友谊的桥梁、亲善的动力”的美誉,可以使旅游者加深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和种族、不同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了解与理解,消除固有的无知和歧见,促进对社会多元化的认同,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依存,进而把文化要素转化为国家的软实力。当今西方国家部分民众对我国一些重大问题的曲解或误识,尽管其中原因很多,但与其缺乏对我国历史和文化的正确了解也有较大关系。如西藏问题,据2008年7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一份民调显示,竟有82%的受访美国民众认为西藏应该是一个独立国家。造成这一误识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与美国民众对我国历史不甚了解,受其媒体宣传误导有较大关系。只要来过我国特别是过去西藏的人士都会纠正其误识。近两年来,随着美国来华游客人次不断增加以及其他一些积极因素,美国民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大大改观,2010年2月同样的民调,这一比率下降到了73%。旅游业已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成为国际社会认知中国形象、感受中国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要通过大力发展入境游和出境游两种国际旅游方式,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和推进公众外交,进而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一方面,通过积极接待入境旅游,打开国门,广纳世界各界朋友,让其全面了解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秀丽河山,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变化等等,借此逐步改变和消除西方国家部分民众对我国现有的一些偏见和误识;另一方面,通过大力组织出境旅游,让我国民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广泛接触全球各界人士,宣传华夏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塑造开放、文明而友善的国家品牌和形象。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底,我国将取代西班牙成为全球第二大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国;到2015年或2020年,我国可能超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