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汉中市移民搬迁式城镇化建设效应研究.doc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汉中市移民搬迁式城镇化建设效应研究.doc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汉中市移民搬迁式城镇化建设效应研究.doc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汉中市移民搬迁式城镇化建设效应研究.doc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汉中市移民搬迁式城镇化建设效应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 目 汉中市移民搬迁式城镇化建设效应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 所在学院 经济与法学学院 专业班级 经济1101班 指导教师 _ _ _完成地点 陕西理工学院 2015年06月 日汉中市移民搬迁式城镇化建设效应研究(陕西理工学院经济学专业经济1101班,陕西 汉中,723000)指导老师:摘要移民搬迁式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在因地制宜原则下出现的一种新型城镇化模式。本文以汉中市为例,通过对汉中市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实行的移民搬迁式城镇化建设的背景及现状的了解,对其城镇化建设的效应进行分析,即其在户籍城镇化、生产城镇化、生活城镇化和思想观念方面的城镇化建设效应,最终对其在今后的移民搬迁式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该如何优化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及建议。关键词汉中市;移民搬迁;新型城镇化;建设效应引言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其中体现出的全国“两会”精神明确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而对于我国多样化的地形区域,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在新型城镇化因地制宜的原则下,新型城镇化模式多种多样,各有特色,进而针对于地形复杂多样的陕南小城市汉中出现的模式则是移民搬迁式的城镇化。一、新型城镇化的界定 1.城镇化的界定 通常我们所说的城镇化又可以叫做城市化,指的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比重的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那么,要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的话,就使得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逐渐稳定,这样一个系统性的过程被称为城镇化过程。简单的可以理解为农村人口变化为城市人口的一个变化过程,即城镇变化而来的过程。一般城镇化水平的大高低是以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来评定,数值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通过对这一过程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地域,其变化过程不尽相同,在大体变化过程相同的情况下,中间的过程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在每个城市城镇化的过程中会因其地域背景、历史背景等的不同而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有所差异,如发展时间、发展程度和发展速度以及发展模式等有所不同。那么本文主要正对的是地域较为复杂的陕南城镇汉中市在城镇化发展在的模式不同而进行相关分析研究。 2.新型城镇化的界定 关于城镇化的概念由来已久,但是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却算是一个新的名词,其实,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公认最早是伴随着“新型工业化”而提出的,但是“新型城镇化”被中国广大人民所熟知是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那么新型城镇化的概念首先是出现在2012年年底的官方文件上,其中强调的是生态文明理念与原则,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二次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是在2013年的官方文件上,但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道路。对于这两种说法,笔者认为它是可以互补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其实也是以人为核心的,只是说它更具有前瞻性,笔者认为生态文明理念的新型城镇化要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之后可以更好的实现。既然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提出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那么,这个“新”,到底新在何处?首先,相对于传统的城镇化而言,即只要城镇化的物质条件或者是按照城镇化的标准,只要达到了城镇化的基本标准,就算是实现了城镇化,也就是说其在城镇化的本质上并没有以人为本,只是在物质的表象上达到了城镇化,而“人”这一城镇化的核心、关键要素以及与人相关的基本服务等没有跟上城镇化的进程。所以,新型城镇化主要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道路。也就是说,新型城镇化不仅是人口的城镇化、户口的城镇化,也不仅仅是城镇面积的扩张,关键还是有产业和就业支撑的城镇化,是数量和质量统一的城镇化。二、汉中市移民搬迁城镇化建设的背景汉中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地区,即陕南,且位于陕南最西边,2012年,在国家贫困县的认定中,在陕西省50个贫困县中,陕南地区就有24个,而其中汉中市就有8个,占了三分之一。随着近几年的逐步发展,这些地区县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与本省发展较快的区县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而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要发展该地区的经济,就不得不研究该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城镇化建设效应问题,而该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主要形式是移民搬迁,所以解决汉中市移民搬迁式城镇化建设效应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及2015年全国两会中对城镇化的要求,研究城镇化建设较为落后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效应问题不仅有助于加快该地区城镇化建设,而且对全国的城镇化建设也有推动作用,同时也符合国家宏观政策方针。由于汉中市处于南北气候的交汇带,气候条件复杂,北依秦岭,南屏巴山,降雨相对集中,辖区内地势也较为复杂,多为山区、丘陵地带,秦岭巴山山系为我国较为古老的山系,风化严重,石质松软,一遇暴雨或长时间降雨,则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也有旱灾不时发生,且该地区人们居住地多在河边或山脚下,集聚地点相对较为分散,所以该地区具有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重的特点。自2002年以来,我市先后遭受了2002年“6.9”佛坪、洋县特大洪灾,2003年“7.14”宁强暴雨洪水灾害,2006年“8.16”镇巴暴雨洪水灾害,2007年“7.4”洋县特大暴雨洪涝灾害,2007年“8.30”佛坪暴雨、泥石流灾害,特别是2008“5.12”特大地震及2010年、2012年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而这些受灾群众的安置是一大问题,是继续安置回农村还是另外集中安置,又或是安置在城市周边?所以,对于汉中市地区的城镇化首先要解决人员的安置问题,那么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也为了能相对永久的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便是实行相对集中的移民搬迁,人员集中后自然就形成了城镇,而这一过程明显是以人为核心的,因此,汉中市适宜的就是移民搬迁式新型城镇化,在人员集中安置后,便可以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优化城镇建。那么,新型城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其集中安置率基本在90%以上,而汉中市对于搬迁人员的集中安置率正在趋向于90%,基本在80%左右,所以其新型城镇化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移民搬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矛盾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三、汉中市移民搬迁式城镇化建设现状在实行移民搬迁以来,我市的移民搬迁式城镇化有了哪些进展,通过相关调查,对于我市移民搬迁的现状有了如下:首先,移民搬迁在数量上,截止2012年末,全市城镇人口达到15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1.53%,比“十五”末提高了8.53%。其中50万以上的城镇1个、10万人以上城镇达到2个、5万人以上城镇达到3个,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29.8平方公里,并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市为龙头、10个县级城市为核心、11个省级重点镇为节点、702个农村清洁工程实施村为支撑的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截止到2014年年底,汉中市共计搬迁9.4万户,一共35.86万人,全市已建设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164个,集中安置移民1.99万户。据统计,全市累计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150亿元,年平均增长15.2%,是“十五”时期总投资的2.3倍。特别是2010年以来,汉中市委、市政府在深入总结、准确把握市情基础上,提出开展“城镇化重点推进年活动”,从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重点村庄四个层面深入实施“1568”工程,全面掀起了市域城镇化建设的新高潮。其次,安置地点大多都在城镇规划区以内,如镇巴县的30个安置点有28个都在城镇规划区以内,南郑、略阳、勉县等在城镇区内的安置点均超过了76%。与未搬迁之前相比,这些地区的特困户,以及住在偏远地区的农户基本都实行了搬迁。住房条件也比以前好很多。再次,在移民搬迁过程中的资金支持状况还是相对充足的,对移民从事个体经营的,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每个人不超过10万元;对合伙经营与组织起来就业的贷款额度,一般为30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贷款期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4年西乡县近年来回乡创业者达328人,创办企业172家,产值及利税约2500万元,安置就业1240人。洋县创业培训移民搬迁户450人,落实小额担保贷款300户2400万元,扶持移民搬迁户创办小微企业6户,带动就业1200多人。镇巴县回乡创业总人数2424人,占富余劳动力总数的1.5%,创办各类企业2424家。留坝县搬迁区回乡创业人员约300人,多为20-45岁的中年人,创办了106个小企业,产值及利税约1500万元,带动就业约600人,用工人员每年创经济收入1000万元。最后在移民搬迁的政当中,结合本省有关政策,我市先后印发了关于做好移民搬迁群众就业工作的通知和汉中市移民搬迁劳动者职业培训规划两个配套文件,对各县区大力做好移民群众培训就业安置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对于这些政策,我们要力争努力实现“移民一户,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的目标。同时,为了从根本上挖穷根,从2014年起,对移民搬迁家庭中初高中毕业生免试免费开展在校培训,用智力帮扶的方式解决搬迁户致富问题。据统计,搬迁区农村劳动力平均在外务工时间每年6个月及以上的占76.8%,外出36个月的占17.7%,3个月以内的占5.5%。外出务工者年平均收入约2.8万元3万元左右,本地打工同工种收入近2万元。一些县区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和示范,如洋县磨子桥安置点周边已扶持建成了三大配套产业,支撑搬迁户增收致富。宁强县筒车河安置点紧靠循环经济产业园,园区规划共需劳动力5000人,将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四、汉中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效应分析为了能更好的了解汉中市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其城镇化的结果及效应做如下具体分析:1.农户户籍城镇化在城镇化的统计过程中,多数以城镇化率来统计,而城镇化率的计算通常是用常住人口中的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来计算的,而城镇人口大多都是以城镇户口,即城镇户籍来衡量的,所以对于搬迁者基本都属于农村户口的移民搬迁城镇化而言,户籍的城镇化就显得比较重要。那么,在汉中市对于农户户籍的城镇化的相关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是,户口实现了城镇化,但与城镇户口相对应的社保、医疗等服务并没有达到城镇化的水平。也就是说存在名义上的城镇化与实际享受到的城镇化的不对等的情况,农户户籍的城镇化在某种程度上名不副。2.生产城镇化对于生产的城镇化,由于搬迁户绝大多数都是农民,所以其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在搬迁到城镇之后,之前的生产方式就不太实用,不太可能继续务农,但一时又不会其他的生产方式,所以大多数搬迁户在搬迁之后,家中的主要劳动力都会选择外出打工来支撑家庭日常开支,但这一选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增加一些社会问题,一个家庭中主要劳动力外出后,留在家里的绝大多数为老人、妇女和儿童以及少部分残障人士,这些人士的劳动力都很弱,其基本生活开支都需要外出打工人员来支付或政府的社会保障支付一部分,这样一来家里外出打工者的负担反而加重了。另一方面,从农村搬迁到城镇之后,相应的其生活成本也会随之增加,比如原来在农村是一家人一天的生活成本为10元,但在搬迁之后其成本增加为15元,而之前为10元的生活成本只需要工作8小时,但现在需要工作至少10小时,且工作强度也加大了,有可能每天工作回家之后筋疲力尽,与家人交流的时间都减少了,久而久之影响家庭和谐,进而又引发其他相关的社会问题。所以,对于城镇化的生产这一方面是降低了。3.生活城镇化农户搬入城镇后,其生活质量无疑是有所提高的,在农村是可能住的土坯房,吃的食物也比较粗糙,使用的厨具也可能比较原始,有点偏远山村可能还没有通电,水可能也是需要去附近或远处挑水吃,更不用说平时的娱乐休闲了,可能大多数人平时最多也就是看看电视而已,网络更是遥不可及的事了,交通更是不便,有的地方去一次集市,可能就需要一整天的时间,还是走山路。而在搬迁后,可以享受到年外一种进步很多的生活方式,首先住房条件相对来说是改变了很多的,以及住房周围的环境都会比原来好很多,只是有些农户在刚搬来时有些不习惯而已。其次,在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城镇的食物相对来说会精细很多,营养上也更全面、健康。另外,城镇中水电、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多样化,尤其是娱乐休闲方式,可以在闲暇之余学跳广场舞,网购以及学习等,门前基本都有宽阔的马路,周围也会有一些小超市,对于生活的日常用品的购买会非常的方便。4.思想观念城镇化农户们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后,其思想观念自然而然也会随之改变,相较于原来的思想观念,在进入城镇化之后的思想观念肯定是有所进步的。比如,在重男轻女的这一观念上,在进入城镇之后就会发现其实男孩女孩一样好,因为在城市生活里,不是完全靠力气吃饭的,女孩一样能养家,慢慢的就会有男女平等的观念了。俗话说“穷山恶水处刁民”,这句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虽然大多数农民都很淳朴,但其实在农村里“刁民”也是不少的,因为其权利义务意识差,法律观念也比较淡薄,所以“刁民”就较多。五、优化汉中市移民搬迁式城镇化建设效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制约汉中市移民搬迁式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是户籍的城镇化与生产城镇化,而主要能够有所改变的就是生产的城镇化,对于户籍的城镇化主要还是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来实施相应的保障。要提高生产城镇化,主要的就是发展具有汉中特色的区域产业、然后引进优秀人才、提高社会保障幅度和引入新的资金及进行合理的分配。1.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对于汉中市的区域特色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首先,在它位于陕西省南部,在汉江的上游,北部靠着秦岭,南部有巴山这个屏障,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这就形成了中部的汉中盆地。其次,汉中市气候温和,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无严寒春偏早,冬天气温很少低于零下5摄氏度,有时连零下的温度都不多,一年中冬季的时间较短,所以春天来得也比较早,并且夏无酷暑秋多霖,年平均气温在14摄氏度左右,所以该地气候宜人,同时也有很多的珍惜动植物,所以该地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称。另外,汉中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汉江和嘉陵江两大水系为汉中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年均地表水资源量14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1.7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3900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260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水能87万千瓦。并且,汉中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主产为水稻,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惜动物,在洋县地区还有国家级保护动物朱鹮,所以洋县为国家稀有动物保护区。还有汉中的汉江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地,所以在该区,发展的产业不得不以生态保护为重,对于一些重工业或是高污染的企业就不得不限制其发展了,即使它有不错的经济效益。在基础的产业方面,还是可以发展农业、种植业,有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就要利用,依然可以种植水稻,还有茶以及蔬菜,在西汉高速开通后,交通方便了很多,这就使得该地的农作物有了外销渠道,那么在发展这些产业的同时,有条件使用机械化耕作的就要尽量使用机械化,所以对于搬迁过来的农户要进行相关的培训与指导,另外,由于汉中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可以发展旅游服务业,但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对于旅游业的从业人员需要进行更加专业的培训。以服务产业为目的,增强城乡发展“硬实力”。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始终是相伴相生、互促共进的。中心城市作为汉中参与区域竞争、扩大对外开放的前沿平台,在城市建设上要重点强化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为之提供基础、创造条件。各县城和集镇的建设发展则要面向各类工业、农业、循环产业园区,积极做好服务与对接,在促进园区做大做强的同时提升自身发展实力。农村地区的建设在巩固目前成果基础上,要因地制宜地朝着有利于农业种植规模化、加工集约化、交易现代化方向努力。2.引进优秀人才对于该地人才的引进除了政府的相关政策之外,重要的是有效的利用当地的人才,即使是农民,也要通过适当的教育培训,使其在该地不至于成为无业游民,进而危害社会。出于生态保护的原因,使得该地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该地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所以汉中地区的工作工资待遇较低,大多数人都选择去外地工作,。所以引进优秀人才关键还在于把当地的经济发展起来,这样,工作工资的各种待遇也就跟上了。但对于目前来说,优秀人才更多的就不得不靠自己来培养,比如开技术学校,对于农民进行免费的培训,同时适当的提高其工作工资待遇。要加大城镇特别是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的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坚决遏制违法建设出现,并以此为基础按照城市规划建设市政道路、绿地、生活服务设施及城市避险场所,形成一批多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同时持续抓好“渣土整治”工作,提高城镇保洁质量,净化城镇生活环境。要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加快构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集成化城市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布局合理、覆盖城镇的管理网络。3.社会保障政策在社会保障政策方面,我们要尽量做到“移民一户,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至少要保证每户移民都有一个人有入保障,保证其有基本的家庭收入来源。在户籍的对等问题上,主要的还是要将城镇户口与城镇户口应有的权利与义务对等起来,使其应有的社会保障得到保护。在培训问题上,尽量选择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或者是年纪轻一点的群体进行培训,一方面,这样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一群体相对来说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并且对于技术的利用也较为长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也应该选择这一群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训的进程,培训的效果会更明显,效率也会更高。还有一点就是对于政策实施的跟踪及考察,搬迁的农户在接受培训后,对于技术的利用情况,以及给家庭带来的实际效益,要及时得到反馈,这样才有利于进一步的发展。4.资金引入及分配对搬迁户的资金的支持,国家肯定有一定的补助,但补助发放下来之后的具体使用情况及效果需要考察,是把资金直接发放给农户还是政府用这笔资金建设有利于民生的项目,让农户参与到这一项目中通过这一项目为农户创收。笔者认为,从客观上来讲,在政府各项监督机制健全的情况下,还是让政府来带头发展一些产业或做一个有长远规划或利益的项目比较可靠。如果直接发放给农户,在当时看来是让农户们暂时富有了起来,但之后却仍会留下穷根,因为大多数农户拿到钱之后是存到了银行,他们大多数人不会投资,不知道如何让钱生钱,基本就是等着坐吃山空了,所以,这样的方法对大多数农户来说只是一个指标不治本的办法,要想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还是需要政府在宏观上指出一条通向富裕的道路。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对于农户的补助只能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资金还是应该交给政府来管理,发展适宜于本地区的特色产业,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长久之计。【参考文献】1 董祚继.中国国土资源报2政府工作报告.20153关于汉中市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2013(05)4陕西省统计局【OL】/news/tjxx/201322183123.htm5汉中市“十二五”城镇化建设发展规划6高云虹.曾菊新.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J】.经济地理.2006 (06)7中国知网【OL】/Article/CDMD-10710-1014071907.htm8田荀.谢杭.黄研城镇化进程中城中村改造发展研究以汉中为例【J】.门窗.2013 (03)9毛濛.陈凤鸾.我国农村城镇化现状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 (03)10朱晓静. 基于综合指标评价的汉中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研究【J】.长安大学.2014 1111 Heider, 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67.12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13Almarza, G.G.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D.Freeman and J.C.Richards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50-78.Study on the effect of the urbaniz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