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_詹金斯及其融合文化理论分析.pdf_第1页
亨利_詹金斯及其融合文化理论分析.pdf_第2页
亨利_詹金斯及其融合文化理论分析.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第9期 (总第97期) 2012 年 第 九 期 亨利 詹金斯 (Henry Jenkins)这个 名字随着 “媒介融合” 、“参与” 和 “粉丝” 等热门词汇渐渐被国内学界所熟知, 他 提出的一些前瞻性的理论思想在当今 被信息洪流充斥的社会中有着重要的 指导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对其冠之 “21 世纪的麦克卢汉”的称谓是当之无愧 的。 通常社会学者的研究领域与自身的 成长和经历有很大关系。 詹金斯坦言他 自小沉浸于科幻杂志或电影中无法自 拔, 除了观看外还会亲自动手写剧本1。 正由于有着这种参与性的文化体验习 惯,促进了他在民族志研究上的精进, 20 多年来在文化研究 领域中的钻研使其成为美国知名的媒介和文化研究学者。詹 金斯于 1992 年出版的 文本盗猎者: 电视迷和参与性文化 一书奠定了他在学界特别是文化研究及受众研究领域不可 动摇的地位。从 “文本盗猎” 、“粉丝文化”(或 “迷文化” ) 、“参 与性文化” 到 “融合文化” 的提出, 可看出詹金斯顺承了前人 的思想脉络, 又有自己的理论创新; 既突出了受众的主体消 费地位, 又肯定了受众的自主创造能力以及从文化研究视角 出发弥补了长时间受众定量调查研究的缺憾。特别在 2006 年出版的 融合文化: 新旧媒介的冲撞 2一书中首次明晰了 对 “融合文化” 的定义, 书中围绕媒介 融合、 参与性文化、 集体智慧三个方 面展开深入的案例分析,主要说明 媒介融合不仅作用于技术和管理层 面, 而且作用于文化层面, 它是一个 过程而非一个终点; 融合既是一个自 上而下公司推动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 个自下而上消费者推动的过程3。 一、 融合文化的历史轨迹 融合文化理论的提出是一个循 序渐进、 逐渐外扩的演进过程, 是詹 金斯经过长期的学术积累推演得出 的, 它是与时代发展相呼应的。詹金斯最早的研究是围绕电 视迷展开的, 确切地来说应该是科幻迷4。他称自己为 “学者 粉”(Aca- Fan ) ,也就是既是现实生活中大众文化的爱好者, 同时也可以用学术专业的角度来解析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 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詹金斯曾坦言当他在上学的时候, 媒 介文化消费者被认为是消极的和被洗脑的, 他很庆幸从师于 约翰 费斯克 (John Fiske), 因为费斯克把他带进了文化研究 的视角, 同时也发现了媒介消费者其实存在着主动性。如果 做一个大致概括的话,詹金斯的理论观点历经了迷文化研 究、 参与性文化研究以及融合文化理论研究几个阶段。 亨利 詹金斯及其融合文化理论分析 王蕾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北京100024) 摘要:詹金斯被誉为 “21 世纪的麦克卢汉” , 他自 1999 年总结提出 “文化盗 猎” 思想肯定受众的主体能动性地位以后, 其后在研究迷文化、 参与性文化等方面 为文化研究领域增添了新的活力。 他在 融合文化: 新旧媒体冲撞 一书中首次提出 了 “融合文化” 理论, 深度阐释了 “参与性文化” 、“跨媒体叙事” 、“集中智慧” 等思想。 本文围绕他的中心思想做出具体概述, 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融合文化媒介融合参与性文化跨媒体叙事集中智慧 主 题 专 栏 理 论 前 沿 11 2012年第9期 (总第97期) (一 ) “迷文化” 研究 在 1992 年所写的 文化盗猎者: 电视迷和参与性文化 一书使他的迷文化研究在学术界声名雀跃, 这篇文章提出的 理论观点既继承了前人的思想, 又有自己的理念创新。迷文 化的研究 (fandom) 本质上是观众 (消费者 ) 的研究。 早期的文 化研究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大众文化研究为例, 过 多重视 “生产” 而轻视了 “消费” 存在的地位。 20 世纪七十年代 后, 文化研究发生了 “葛兰西转向” , 对 “大众文化” 的分析超 越了压制 / 抵抗、 精英主义 / 民粹主义、 悲观 / 乐观简单化的 二元对立的囹圄,转而看作“支配和反支配力量间谈判、 斗 争、 妥协的场所” 5。霍尔提出的 “受众解读模式” 超越了法兰 克福学派的消极受众理论, 他着重突出了受众对于媒介内容 所具有的抵制态度。德塞都、 费斯克的理论都倾向于突出受 众的消费者地位, 极度美化大众消费者的能动性。迷文化研 究也就是在对消费者、 消费技术的欢呼中登场, 德塞都、 费斯 克也成为了迷文化研究的创始者6。德塞都在 日常生活实 践 一书中认为消费无所不在, 他对福柯的 “规训式” 权力观 提出质疑, 从消费者的能动性角度说明他们如何成为 “反规 训” 群体的存在。 费斯克把迷文化视为大众文化理论中的一 部分, 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意义生产过程, 突显观众的消费 在这个过程中的意义, 所有大众都能从文化工业产品创造出 与自身社会情境相关的意义及快感,并在粉丝社群中传播, 创造出自己生产和流通体系的粉丝文化7。詹金斯在 文本盗 猎者 中同意德塞都 “盗猎、 游牧式” 的读者理论, 将读者视为 文本意义生产的重心, 读者从文化工业产品中 “盗猎” 出自己 感兴趣的文本, 先将其打碎, 再根据自己的蓝图进行重新拼 贴组合, 并指出粉丝 (fans ) 阅读是一个社会过程, 个人的阐释 经与其他读者的不断讨论而被重新塑造和巩固。 (二 ) 参与性文化研究 詹金斯在 文本盗猎 这本书中还首次提出 “参与性文 化”(participatory culture ) 这一概念, 用以描述媒介文化中的 互动现象。虽然在这本书中首次提到了这个前瞻性的概念, 但是当时并没有将其理论化, 而是在 2003 年所写的 昆汀 塔伦蒂诺的星球大战?数码电影、 媒介融合和参与性文化 一 文中, 詹金斯选择更具包容性的 “参与性文化” 一词来描述受 众的媒介活动8。参与性文化是契合媒介发展趋势的, 它特别 对互联网技术有着天然的依赖, 促进了公民社区的构建和群 体身份的认同, 同时也为媒介生产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 食粮。詹金斯曾指出, 媒介融合和参与性文化代表了媒介转 型的两种模式,前者突出的是媒介所有权和生产方面的变 革, 后者强调的是媒介消费方面的变革9。参与性文化所反映 的是媒介消费者角色的变化, 他们不再是被动的 “受” 众, 他 们本身所具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 Web 2.0 时代被极大地 突显出来。受众不再作为信息接收器存在,“受众” 一词在媒介 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同时具备了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双重含 义, 也就是将 “producer” 和 “consumer” 合成为 “prosumer” 。 (三 ) 融合文化理论 如果说参与性文化概念的提出使得受众消费者的地位 得到了极大的重视,那么融合文化理论涵盖的范围更加广 泛,并且着眼于突出媒介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和沟 通,冲出了之前文化研究学者所强调的二者间的抵抗关系。 从某种程度而言,参与性文化可以说是融合文化理论的核 心。2006 年出版的 融合文化 一书用媒介融合、 参与性文 化、 集体智慧三个概念搭建起全书的主旋律, 集结了詹金斯 多年来媒介文化研究的精粹。说明在新的历史情境之下, 融 合文化就是一个 “新旧媒介碰撞、 草根媒介和公司媒介交汇、 媒介生产者的权力和媒介消费者的权力互动” 的场域10。 在这 种权力交互之中, 有两个概念的提出在媒介融合时代具有前 沿性的意识“跨媒介叙事”(transmedia storytelling ) 、“集 体智慧”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1.跨媒介叙事 詹金斯以电影 黑客帝国 (The Matrix) 为案例说明 “跨 媒介叙事” 的内涵。黑客帝国这部电影带观众进入了一个现 实和幻想持续模糊的世界,在那里人的身体作为能量储备 器而存在, 人的思想意识在一个数字幻境中驰骋。电影中所 展现的内容可作为电子游戏的背景介绍而被观众所认知, 观影过后的新鲜和困惑感交集在一起成为人们相互持续讨 论、 探索甚至创造的动力。沃卓斯基兄弟 (The Wachowski Brothers ) 将 “跨媒介叙事” 理念发挥得很好, 他们经常将电 影先推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然后再搬出一些网络漫画激 发消费者持续的探知能力,丢出让人期盼下一部影片的动 漫作品, 与此同时还发行配套的电子游戏, 这一系列举措都 是围绕核心叙事进行且持续进展下去,极力地激发消费者 的参与潜能。故 “跨媒介叙事” 的核心思想可以表述为: 每一 种媒介对于阐明整个故事都有其特殊的贡献,它反映了媒 介的联合经济11。不同媒体平台对于核心叙事的表现手法 尽管不同,但它们营造的协同娱乐体验能极大地促进消费 者的参与性。 2.集体智慧 詹金斯引用法国赛博理论家列维 (Pierre Levy ) 的 “集体 智慧” 概念来描述理想中的受众参与状况。因为 “在互联网 上, 没有人知道所有东西, 但每个人知道一些东西” 12。 人们自 愿地临时聚集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 信息时代, 这种协作方式通常是以网络为基础平台的。这就 好像国内学者所提倡的 “媒介融合平台理念” 一样, 互联网视 为基础的开放平台和维护服务存在, 内容和程序制造则充分 地交给社会去完成, 从而实现 “1+N” 的模式转换。 “1” 代表基 础网络平台,“N”代表无数的内容和程序生产供应者。从 I- phone、 Ipad 的普及和维基百科的广泛应用上就可以显而易 见地理解该概念推广的意义, 生产者已经不是单方面的制造 者, 只有与消费者建立协同合作的良好关系, 才能适应社会 持续进步以及媒介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趋势。 主题专栏 理论前沿 12 2012年第9期 (总第97期) 2012 年 第 九 期 二、 融合文化理论的特征 首先, 融合不只作用于媒介技术层面, 它还作用于文化 层面。它发生在消费者个体的意识和他们与其他人的社会互 动之中, 媒介产业其实也从这种互融共通社会格局受益。我 国的媒介融合现状由于主要的利益分配原因陷于瓶颈, 电 信、 广电两家在双向准入进程中各自守护自身利益, 使得融 合进度非常缓慢。其实, 正如胡正荣教授所言, 中国的媒介融 合首先在价值层面还没有打通, 直接从制度层面改革着实有 些力不从心。融合不代表部门的简单合并, 它是一种媒介内 容制作的自然选择, 它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终点, 目前仍有 某些部门为了同一个新闻源相互抢夺资源, 既损耗了人力物 力, 又对媒介内容制作的质量构成了挑战。如果有了 “跨媒介 叙事” 的概念, 既可以有效利用现有资源, 又可以极大地激发 受众的参与能力。 其次, 詹金斯强调融合文化代表着我们与媒介关系认识 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先从我们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开始 的, 而大众文化承担了新的职责, 它教育公众在政治参与领 域给予更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3。詹金斯对于 “受众参与” 部 分的研究大致是从娱乐向政治参与过渡的, 从其早期的粉丝 社群研究到当下的社交领域受众的政治参与可窥见一般。从 这一点上, 中国显现出不一样的景象, 网络和社交媒体应该 可以视为新时期最为炙手可热的关键词, 麦克卢汉关于 “地 球村” 的预言一一兑现为现实。中国不是没有粉丝社群, 不是 没有大众文化原创力, 只是长期习惯于媒介生产者总揽内容 制造区域, 与受众群体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 以至于粉 丝中创造的优秀作品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的情况下销声 匿迹; 但是在某些能影响到政府决策的社会事件上, 大众逐 渐向 “公民” 演变, 参与热情也逐渐高涨, 可以说当时的 “孙志 刚事件” 打开了民众媒介参与的闸门, 此后的 “汶川地震” 、 “舟曲泥石流” 、“上海大楼着火” 、“微博打拐” 及 “7 23 动车事 件” 等等无不显示着中国的公共领域成长力度。虽然是从政 治参与领域始发与美国有所不同, 但对推进媒介融合进程是 很有助益的, 随着媒介参与的民众数量的增多, 政府不得不 给予其足够的重视, 这也就意味着促进了上下协作沟通的进 程, 如詹金斯所言 “融合是自上而下的公司推动的过程, 同时 也是一个自下而上消费者推动的过程” ,二方若能合理地建 立起对话合作的关系,观念上的互通共融也有了相应的管 道, 媒介融合进程也就跨出了它的第一步。 另外, 詹金斯在论述融合文化理论上, 所采用的方法基 本上是针对于特殊的媒介行业和他们的受众所做的案例分 析法。因为这是比较前瞻性的议题, 案例法可以很好地剖析 具体事例, 从分析中受到启发。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帮助普通 人掌握融合是怎样影响他们所消费的媒介, 也帮助媒介行业 人员和政策制定者认识到消费者的参与状况14。 三、 融合文化理论的启示 詹金斯在 2001 年的一篇文章中提道:“旧的媒介永远不 会死” 。媒介不会死, 只是嵌入其中的交付技术会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内容、 受众和它的社会地位都会变化, 但介质本身 还会持续在媒介生态系统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并生长出相 应的社会和文化实践。故不能把媒介融合简单地等同于 “新 媒介取代旧媒介” ,变革突显于技术层面,也作用于文化层 面, 而后者在媒介融合进程中作为观念价值领域的变革起着 不容质疑、 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詹金斯着重强调, 将来的融合不会是有序、 彻底的整合, 而是一种杂乱、 零碎为特点的融合过程, 即会出现诸多错综 复杂的矛盾和悖论。媒介融合是一个大趋势, 但每个国家融 合的进度不会是一样的, 对某个国家有效的融合模式不一定 适合其他国家套用。由于体制、 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差异, 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大一统的融合模式不能总括全局。 此外, 融合理论始终贯穿着 “以人为本” 的理念, 詹金斯 作为粉丝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他自始自终都聚焦于媒介受众 或消费者, 融合不仅是媒介公司之间策略性的重组以及政策 的调控, 而且还包括了大众参与媒介生产和创造的方式。受 众是参与者也是创造者, 他们依据自己的喜好对事物做出评 价或主动地拼凑出属于自身的蓝图, 在参与过程中, 得到了 满足, 也为媒介生产者提供了广阔的资源。詹金斯将政治经 济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结合起来, 捕捉媒介生产和消费之间 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