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精神之与精神导学案.doc_第1页
中华文化精神之与精神导学案.doc_第2页
中华文化精神之与精神导学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文化精神之和精神导学案湖北枣阳第二中学 刘智勇教学目标 1.了解中华文化精神的核心思想和文化精神。2.引领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把握和文化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精神的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并更好地加以指导生活实践。学情分析 中华文化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高二学生往往只是碎片化了解,尤其是对其核心思想理解和把握不够深入,因而有必要从历史渊源、辨析和与同的关系和如何发扬的角度进行引导和探究。重点难点 重点:引领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把握中华文化精神的核心思想。难点:合作探究和文化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2008年8月8日晚,北京鸟巢里上演的气势恢宏、精美绝伦的“奥运大片”中一个个活字排列出来的“和”字和飞动的和平鸽,向世界传达出中国人向往和平和谐的美好愿望。和精神是中华文化精神之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华文化精神,感受它的魅力。二、走进历史,探根寻源过渡语:请同学们迅速浏览全文,概括中华文化精神的特质。明确:人文精神、尚群精神、尚和的精神、重整体思维的精神、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精神。过渡语:和精神是所有文化精神中的核心精神,下面我们进行具体研讨。首先,看看“和”字的起源与基本义。1.“和”字来源 “和”的古体是“龢”,是一个人按照乐谱“册”吹三孔的小笙发出的声音要“相应”,才能合成一支美妙的旋律,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2.“和”字引申义和谐、和平、和畅、中和、融和、祥和等。3.“和”精神内涵人之和、政之和、天人和三、合作探究,把握内涵过渡语:我们弄清了和字的来源以及和精神的基本内涵,下面看几张图片,大家思考:1.这些图片体现了和精神吗?怎样认识这样的事件?分小组讨论。过渡语: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只有坚持和精神才能调养个人身心,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才能创造和谐社会。那么,是不是注重了和,就与成为了一个同一体,就不需要多样化的存在呢?2.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分别从个人本身、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角度,各小组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合作探究并分析。四、展望世界,拥抱未来 “和”文化精神源于中华民族,但是世界任何一个民族都希望人与人和平相处,希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雨果曾经在其著作中写到“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韩国、日本、新加坡等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改造和利用,二战后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和谐。1991年,新加坡以儒家“和文化”为基础,对“亚洲价值观”进行了典型表述:“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助,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1994年,李光耀在纪念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大会上说:“要不是新加坡的大部分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困难和挫折的。”美国学者赫尔曼卡恩认为,儒家价值观中包含的强烈的奉献精神、对政治群体的认同、内在责任感等,使现代东亚社会达到了比西方社会更快的发展速度和更高的经济效率。过渡语:世界尚和,世界才能和谐共生。我们更不能忘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与使命。五、布置作业“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请根据你对和精神内涵的理解,以“和精神”开头,写一组排比句。结束语:今天我们汲取了中华和文化的精髓,今天我们不忘祖先留下的意志,今天我们坚定信念,用自己的行动将和文化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什么是和?说文解释:和,相应也。尔雅解释:谐,也。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易经和字凡两见,有和谐、和善之意。尚书中的和是指对社会、人际关系诸多冲突的处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其弟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这代表了孔子的思想,认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以和为价值标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既承认差异,又和合不同的事物,通过互济互补,达到统一、和谐。这与“同而不和”,取消不同事物的差异的专一观念形成对照。首先,西周末年,周幽王的太史伯阳父(史伯)在议论周朝兴亡这一重大政治问题时,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著名论断,他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万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韦昭国语注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指“和,谓可否相济。同,谓同欲。”在这里,“和”的基本含义是指各个不同的对立面相互配合、统一而达到的平衡状态。所谓“同”的基本含义是指只有某一面的自我同一。孔子进一步丰富了“和”的内涵,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认为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盲从附和,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不能做到真正的和谐。其次,孔子的学生有子提出“和为贵”的思想。“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孔子及其学生所说的“和”,既是一个哲学范畴,又是一个伦理道德的标准和社会治理的标准。孔子依此提出了“中庸”观,主张“和”与“中”。周敦颐说:“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主要指已发之中,喜怒哀乐恰到好处,叫和。再次,周易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