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书的注解、标点,古书的注解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二、古注的源流与发展及历代名家注。三、古注的体例、内容四、古注的名称、术语,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1、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1)左傅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一雉墙的体积,而且知道了三百雉并非指诸侯国首都城墙的周长,而是指首都城墙一面的长度。,(2)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好,亦善也。逑,匹也。”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一、古今语音的异同1、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从方言看古今语音的差异丛书面看古今语音的差异,2、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上古音诗经中古音广韵近古音中原音韵现代音普通话,(3)尚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孔安国尚书大传:“我治理之臣虽少,而心德同。十人: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及文母。”根据孔安国的注,我们了解到:乱=治,古今异义,十人之名赖之得以保存。,(BACK),2、古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1)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寤生”之“寤”实是“啎”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预释“寤”为“寐寤”显然是不合情理的。(2)左传桓公四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杜预注:“色美曰艳。”按照这一解释,“美”与“艳”的意思就重复了,实际上“艳”的含义是高大。,说文:“豔,好而长也。从丰,丰,大也。”又左传文公十六年:“公子鲍美而艳。”公子鲍是男子,这里的“艳”显然不是妖艳的意思。(3)汉书贾邹枚路传邹阳:“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服虔注:“雍之河,雍州之河也。”清人王念孙指出,“雍”实为甕的通假字,“蹈雍之河”即抱雍自沉于河,服注为望文生义。(4)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文:“把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枕其股。”,(BACK),3、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1)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经周南汝坟)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我也。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BACK),二、古注的源流与发展1、古注的源流古注之源,可追溯到先秦:先秦著作中多有注释杂夹文中。如:(1)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2)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BACK),(3)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4)左传:“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5)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先秦尚未成为一门学科,人们只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也无注释专书。,2、古注的发展概述(1)古注的萌芽先秦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2)古注的兴盛两汉特点: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重视字词句的解释本期古注的重要学者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3)古注的发展魏晋至隋唐特点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韦昭春秋外传国语注孔颖达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陆德明经典释文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史记三家注)裴骃史记集解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4)古注的中落宋、元、明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朱熹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5)注释的复兴清(近代)三、古注的体例和内容(一)古注的体例1、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解文献词句为主的体例。常见的名称有“传”、“注”、“笺”。传:是传述的意思,指传述经文的文义。孔颖达说:“传者,传通其义也。”一般是先释字句,后明经旨。如汉代毛享的毛诗诂训传(毛传:毛亨对诗经的注释。);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注:是注释的通称,取义于灌注。意思是古代经书意义难懂,需要训解才通晓,象水道阻塞,必灌注而后畅通。“注”的名称大致始于东汉郑玄。因为作注的人多,注便成为了通称。笺:说文:“笺,表识书也。”。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本指读书时有所领会用笔标志在原文一侧的文字,这里是注释的一种。如诗经毛传郑笺。郑笺就是郑玄以毛诗为依据、对毛传进行补充和订正的注释。汉代注释家在注解先秦文献时,多用传注这种体例。,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无礼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威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止所止息也笺云止容止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也相鼠有体体支体也疏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徧体也故为支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遄速也遄市专反专反,2、义疏体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解体例。顾名思义,“疏”是疏通的意思。“义疏”,即疏通经义。孔疏: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南北朝时期“义疏”之学兴起,义疏体著述颇多。唐初,学者们对魏晋以下的义疏进行整理分析,订正其中的误解,所以这时的“疏”也叫“正义”,所谓“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正。”唐代进行义疏的著作主要有: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宋代所作义疏的著作主要有:孝经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论语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汉赵歧注宋邢昺疏后人将以上这些注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成一部书,称作十三经注疏。,3、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特点: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如东汉赵歧孟子章句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利吾国乎?”,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犹父也。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远千里之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此段话从“孟子去齐”以后串讲整个句义,是章句的体例。,4、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把各家对一部书的注解按一定的程序汇集一起,然后再加上汇释者自己对诸说是非短长的按断,阐明汇释者的见解。它的长处是使读者能发解众说,思路开阔,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在相互比较中明辨是非曲直。这类注解很多,如何晏的论语集解、郭庆藩的庄子集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等。,另有一种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二)古注的内容以诗毛传为例1、解释题意:每篇之首皆有一个,不尽可从。诗小序关睢:“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睢之义也。卷耳:“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私谒之心,朝夕思念,至于忧勤也。”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吞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如大鼠也。”,2、离析章句:如关睢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3、说明章旨:如豳风东山序:“一章言其完也,二章言其思也,三章言其室家之望女也。四章乐男女之得及时也。”4、解释词义:如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毛传:“遵,循也。”(同义词解释);“汝,水名也。”(以类名为释);“坟,大防也”(定语+大名名释,属中求别);“枝曰条,干曰枚”。(辨析同义词)。汝坟:“伐其条肄”。传:“肄”,余也,暂而复生,曰肄。(后训足成前训),说明“肄”训“余”,是特指意。,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行”。传:“行,行道也”。(复合词释单纯词,以确定被释词的词性和意义。),邶风匏有苦叶:“雍雍鸣雁”,传:“雍雍,雁声和也。”(联系上下文为训)小雅大田:“以其骍黑。”传:“黑,羊、豕也。”(以语境义为释),谷风有洸有溃。传“洸洸(huang),武也,溃溃,怒也。“(释词义兼释词性,说明是形容词)大雅文王:“有周不显。”传:“有周,周也。不显,显也”。(释词义兼释构词法,说明词头)七月:“取彼斧斨,以伐远扬。”传:“远,枝远也,扬,条扬也。”(说明省略法)“八月断壶”,传:“壶,瓠也”(释通假)。,5、解释语句君子偕老:“鬓发如云。”传:“如云,言美长也。”(释比喻义)绿衣:“我思古人,实获我心”。传“古之君子,实得我之心也。”大雅公刘:“执豕于牢,酌之用匏。”传:酌之用匏,俭以质也。“(说明诗句的言外之意),6、注音释义一般注音用直音法和反切注音法,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是以辩音为主,详注读音,兼释字义。伐檀注:“秆丹反”是檀字的反切注音,“木名也”是檀字的释义。“猗,本亦作漪”、“廛,本亦作”是注出异体字。“县”,音玄用直音法注音,这个“县”字是“悬”的本字。,7、讲解语法,如诗经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我。”这就告诉读者“我”是动词遐弃的宾语。8、记述典章制度周南葛覃:“言告师氏”。传:“古者女师教以妇德,妇容,妇功。祖庙未毁,教于公宫三月;祖庙既毁,教于宗室。”,四、古注的名称、术语,1、古注的名称,不同于今天一律谓之今注、今解、校注,名目繁多。如:故、训、传、记、注、解、笺、章句、集解、校注、说、诠、述、学、订、校、考、证、征、集传、隐、疑、义、间诂、义疏、疏证、音义、正义、音训、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等等。,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关于通假字、古今字的解释,就有以下各种术语。犹言,荣辱,案犹言按。与同,正论,毕与韠同。古字,议兵,卬古仰字。读为,富国,敖读为熬。假为,劝学,假傲为躁。或为,君道,班或为辨。之言,君道,薄之言迫。乃字之误,王制,采,乃采字之误。当为,天论,常当为尝。与古字通,哀公,朝与调古字通。与通,非十二子,成与盛通。,古读如,劝学,方古读为旁。者,之假字,议兵,服者,箙之假字。疑当作,正名,公疑当作功。读如,哀公,拘读为句。即之省文。子道,华即哗之省文。本作,古通用,君道,惠本作慧,古通用。同,劝学,蟺同鳝。音,强国,司音伺。,某某反,王制,见,贤遍反。,,声相借耳,哀公,肫纯,声相借耳。读曰,王制,顿读曰敦。即,儒效,道即导。当训为,哀公,而当训为能。,今作,荣辱,臭今作嗅。字义幷同,正论,胥、须字义幷同。幷通,儒效,揜、掩幷通。亦作,音同,正论,依亦作扆音同。,俗字,正论,砖,俗字,抟通。当读为,劝学,柱,当读为祝。或读为,大略,菜或读为灾。声义同,非相,族,奏声义同。,释义术语1、曰、为、谓之被释词一般放在后面,可译作“叫”、“叫做”等。,诗经魏风硕鼠:“胡瞻尔庭有悬特兮。”毛传:“兽三岁曰特。”尔雅:“春猎为搜,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尔雅:“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2、谓被释词在前,可译为“是指、指的是”。例: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相当于“的样子”。,例: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犹、犹言一般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解本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或“等于说”。例: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声训术语1、之言、之为言、之犹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一般是用音义相通词语来训释,即所谓“声训”(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注音术语1、读为、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段玉裁说文注:“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又:“读为亦言读曰。”,读若、读如主要是用来注音的,但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如字凡一字有数音者,其本音下注如字,表示读本音,不须破读。表明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这个字(词)要读本音。大学: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校勘术语当为(作)、或为、本作、或作、本亦作、本又作、一本作等。檀弓郑注:壹当为壶,形误也。内司服注狄当为翟,音误也。礼记释文:毋,本作无。周易:全、一本作令,“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论语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汉石经无行字、夫字。案史记孔子世家亦无行字,因丈人章而误衍也。”,辞、词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注解中使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虚词。例如:诗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思考练习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标点并回答下列问题:北風其涼雨雪其雱興也北風寒涼之風雱盛貌箋云寒涼之風病害萬物興者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亂涼音良雨于付反又如字下同雱普康反酷苦毒反惠而好我,攜手同行惠愛行道也箋云性仁愛而又好我者與我相攜持同道而去疾時政也好呼報反下及注同行音衡其虛其邪既亟只且虛虛也亟急也箋云邪讀如徐言今在位之人其故威儀虛徐者今皆以爲急刻之行矣所以當去以此也疏北風至只且正義曰言天既爲北風其寒涼矣又加之雨雪其雱然而盛由涼風盛雪病害萬物以興君政酷暴病害百姓也百姓既見病害莫不散亂故皆云彼有性仁愛而又好我者我與此人攜手同道而去欲以共歸有德我所以去之者非直爲君之酷虐而在位之臣雖先日其寬虛其舒徐威儀謙退者今莫不盡爲急刻之行故己所以去之既盡也只且語助也(1)“雱”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2)“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3)“好”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4)郑玄对“邪”是怎样解释的?(5)“只且”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古书的标点,1、何为“句读”?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BACK),汉代有两个与句读有关的字:即“、”与“。”。说文、部:“、,有所绝止,、而识之也。”段玉裁注说:“此于六书为指事。凡物有分别,事有可不,意所存主,心识其处者皆是,非专谓读书辄乙其处也。”、即主的古字,其含义包括“读书止辄乙其处”,即“有所绝止,、而识之”。,2、句读符号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也。”用于句未的停顿。,(BACK),说文。部:“Z,钩识也。”段玉裁注说:“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褚先生补滑稽传,东方朔上书,凡用三千奏牍。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二月乃尽。此非甲乙字,乃正字也。”说文另有:“点,小黑也。”即用小黑点断句。隋书.经籍志:“有贾逵春秋左氏经传朱墨刻。”可见汉代已有标点过的书,惜其末传。汉代己有很多标点。武威汉简所见如下:标于简端,相当于今本“记”字;大圆点,作用同“”;(中圆点、三角号)章句号;小圆点,题目号。重文号;,(GO),上下括号,删略号;钩识号。一是相当于句读,二是识记某一章句,三是平列重文名词的间隔;、顿号,作用同“”。但此法未大行。唐宋以后有句读。凡经文语绝处谓之与,语未绝而断之以便诵咏谓之读。宋代则标“句、读”二字。如:礼记.中庸自诚明读谓之性句自明诚读谓之教句诚读则明矣句明读则诚矣句因此我们说,讲古书的句读,从狭义上理解是与现代的标点符号很不相同的。直到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制定新式标点符号,才渐趋完善。,3、怎样给古书断句?原则上说,一句话应当只有一种正确断句方法,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有多种断法。一是书有错简、衍漏,语义不清;二是古语太简,语义含混;三是几种标点有正误之分,暂难证明。如史记.项羽本记:“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其中第一种是中华书局标点,第二种是北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所点。“去”字涉及到、“去”字在司马迁时代为何义?“去”由“离开”义到“前往”义何时转化?司马迁本义是什么?哪种点法更符合项羽特点?,(BACK),有的则可以据正。如西门豹治邺有几处标点可改。1、豹往到邺。(据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常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则“往”下当施“。”号。2、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行视,教材注“巡行查看”,视为一词,用于巫婆,官气十足。且与事实不合,当于“行”之下断句。“云”字下当用引号。3、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上。(按:粉饰的对象为床席,于理不合。当为“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4、怎样才能正确断句?1、准确判断词与词的语法、逻辑关系(上管下,语法分析)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子路入见,曰:“何此乃天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汝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庄子.秋水)(先弄清几个词义:穷,不得志。通,得志。知同智。)“曰”叙述语,当断。“来”和“吾”不成句,当断。,“汝”和“我”不成句,当断。“我讳穷”虽有主谓宾,但与“久矣”关系不清,故当断。“而不免命也”易误为一读,然“免命”不辞,故当断。“求通”句与上同。,“当尧舜”无谓语,直到“而天下”仍无谓语,至“无”字虽有谓语,但义石通。到“勇”字虽可断,但“人”字不落实。“非知得也”成句。下句同。但要判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必须了解古今词义异同。如:“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此句“曰”、“也”二处易断,难在“事”“犯”二字上,有人说“子路问别人一件事,有个君子告诉他,不要欺侮,去打他吧!”真是天方夜谭。实则“事”为动词“侍奉、对待”义。“犯”为“犯颜直谏。”,2、注意句子中词语的语法位置文心雕龙章句谈到虚字的功用:“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据事似闲,在用实切。”A句首词_盖、夫、且夫;(语气词)是时、昔夫、曩者、日者、现己、既而、向者、俄而、方今、乃今;(时间副词)岂唯、然且、然则、故夫、大抵、得无、何为、何以、何乃、未尝、无乃;(复音虚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森米台风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森林消防培训基础知识课件
- 2025年招聘考试高频考点解析技术转移中心职能篇
- 2025年网络安全工程师求职面试预测题解析
- 2025年计算机程序员招聘考试试题集及解析
- 2025年初级美容师技能鉴定试题
- 2025年高级数据安全工程师必-备知识库与经典面试问题解答
- 2025年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习必-备市场调研问卷设计及答案参考
- 2025年初级美容美发师实操技巧与模拟题
- 2025年国际金融分析师实战应用模拟题集与答案解析
- 【完整版】2025年二级建造师《建筑实务》考试真题及答案
- 水库维修承包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年浙江省中考英语真题(解析版)
- 2025年广西中考道法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国企中层干部竞聘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人民检察院公开招聘用制书记员考试题及答案
- 数学小升初试卷真题打印版
- 医院学术委员会组织职责
- 重庆临时摊点管理办法
- 3.4中国的海洋资源课件-八年级地理上册商务星球版
- 工程罚款通知单模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