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描述的是A.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B.个体小农的理想生活C.田庄制下的生产状况 D.农民富足的真实写照2.中国古代曾出现“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等现象。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B.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耕作技术的不断提高 3.韩愈在送陆歙州诗序中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如果韩愈所述为实,那么,此诗句可作为重要史料研究A.唐代诗歌繁荣 B.经济重心南移 C.赋税制度演变 D.古代商业地位4.汉昭帝时,桑弘羊在盐铁会议上明确指出“富国非一道”,“富国何必用本农”,“无末业则本业何出”。据此推断,他主张A.盐铁官营 B.重农抑商 C.儒法并用 D.工商富国5.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据此推断A.资本主义萌芽在官营手工业中产生 B.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最高水平C.手工业三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且发展迅速 D.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 6.乾隆时期,对国产货物的出口、商人制造海船严加限制,禁止中国人教外国人汉文和国内人民学习外语,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文化和制品统统拒之门外。这一做法A.造成中国商品经济严重倒退 B.沉重打击了西方的鸦片走私C.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D.确保了中华文化的领先地位7.孔子以“仁”释“礼”,不重“刑政”,荀子则大讲“刑政”,并称“礼”、“法”;老子主张“无为”,韩非主张“君无为,法无不为”。材料反映出A.儒家与道家思想成为当时显学 B.荀子成为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C.百家争鸣推动儒道思想法家化 D.战国后期思想领域的融合倾向8.韩非说:“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韩非意在强调A.权势地位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B.君主专制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C.依法治国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 D.统治者才干影响国家治乱兴衰9.“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所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 这一理论有利于A.将自然之天发展为神灵之天 B.提升儒生的社会地位C.利用宗教神学为统治服务 D.构建完整的天人之学10.王阳明在传习录拾遗中说,“虽治生(按:指商业经营)亦是讲学中事。但不可以之为首务,徒启营利之心。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何妨于学?学何贰于治生?”由此可知,他A.公开肯定商业的社会价值 B.认为商人与士阶层完全平等C.强调商业经营需要正心诚意 D.承认市场经济活跃的积极影响11.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室语中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这表明唐甄A.抨击君主专制 B.主张工商皆本C.强调社会安定 D.倡导民主政治12.北宋有12%以上的户口(约二百万户以上)居住在城市之内,由此形成了庞大的市民阶层,使宋朝社会出现了一种市肆风俗的文化。充分体现这一文化的是A.文学社团中填词与弹琴 B.瓦舍勾栏中的百戏表演C.四大发明的演进与应用 D.理学成为中国正统思想13.苏格拉底批评他们(指智者)收费的根据与众不同,他主张,由于收受金钱,他们剥夺了自己的自由。他们只能同可以付给他们费用的人接触,而他(指苏格拉底)则可以自由地享有由他任意挑选的人组成的团体。苏格拉底A.反对开放式的教育模式 B.提倡自由精神C.反对将学术直接商业化 D.肯定民主政治14.“从单纯的信仰压倒一切,逐步地过渡到由人自己去认识外界。信仰不再是唯一的人生态度。”这种人在精神状态上的重大区别,最早可能出现在A.古希腊先哲精神觉醒后 B.文艺复兴后 C.宗教改革后 D.启蒙运动后15.路德宗教改革中,路德教获得一部分德意志诸侯的保护和承认。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也发展起来,农民烧毁“赎罪券”。之后,爆发了德意志宗教内战。这一叙述A.表明17世纪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高涨 B.证明宗教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C.体现德意志政治局势的复杂和利益之争 D.说明王权势力借助宗教改革极大加强16.洛克在牛津大学学习时,与牛顿、波义耳相识,对自然科学理解很多。法国的启蒙先驱笛卡尔,既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又是哲学家。伏尔泰在英国期间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成就,做过很多科学实验,还大力宣扬自然科学。孟德斯鸠写过多篇自然科学的论文。据此可知A.启蒙运动的出现是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 B.自然科学推动了英国和法国的政治革命C.启蒙思想与自然科学在思维上有相通之处D.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加速启蒙思想成熟17.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决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他强调的是A.革命不利于思想方式的转换 B.理性是人发展中最重要部分C.思想的自由与理智是可贵的 D.各国的革命缺少真正的启蒙18.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十九世纪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印象派绘画产生B.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C.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剧烈变革荒诞派戏剧盛行D.世界大战引发社会精神危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兴起19.刘锡鸿(曾任清朝驻英国副使)认为:“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由此可见,他主张A.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B.整饬纲常,维护传统C.改良政治,变法维新 D.思想革命,文化重建20.剑桥中国晚清史记载,从1861年开始,“”一词在奏折、谕旨和士大夫的文章中经常出现。这表现出人们认识到需要一种新的政策,以应付中国在世界上地位所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变化。这个词最有可能是A.自强 B.求富 C. 制夷 D.科学21.戊戌变法与晚清思想文化转型一书中提到:“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迈向现代社会与现代性建构历程中开启阶段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如果这一结论成立,其主要依据应是,戊戌维新运动A.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开启经济现代化B.提出兴民权、设议院,实现政治民主化C.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促进思想解放D.倡导不缠足运动,促进妇女解放22.有学者认为,新青年民主诉求的“观念突进”特色,又埋伏着问题当年的民主先行者们,大都隐约有一种文化决定论倾向,以为观念解放即可导致民主实绩的降临。该学者意在强调,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先行者们A.对中学的态度过于绝对化 B.对专制统治强烈不满C.对民主的追求过于理想化 D.对青年启蒙尤为注重23.孙中山在民报纪元节庆祝大会上演讲:“惟尚有一层最要紧的话,就是凡革命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会弄到亡国。”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24.“从朱毛两部会师到边界全盛时期,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众政权一天一天推广,红军赤卫队一天一天起来。” 这一材料主要反映A.解放战争战略决战 B.井冈山道路取得成效C.红军长征胜利会师 D.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25.从1957年起,文学期刊一律取消“机关刊物”的说法,而以某某社或编委会代替,以显示各文学期刊地位平等,淡化“领导、指导”的色彩。广大作家、艺术家满怀激情,生动地描绘了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崭新风貌。促成此局面形成的原因是A.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B.落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C.开展“教育大革命” D.制定中共“八大”正确决策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26题 16分,27题 18分,28题16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好色,人之所欲富,人之所欲贵,人之所欲”。 孟子万章下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孟子梁惠王材料二 墨子曰:“所以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墨子耕柱墨子认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或者“攘人犬豕鸡豚者”,自然“谓之不义”。然而“今至大为(不义)攻国,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压,殁世而不倦。” 义利之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之演变(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孟子和墨子对义利的主要看法。(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子、墨子观点分歧的主要原因。(6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根据自然,我们大家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并且无论是蛮族人,还是希腊人,都是如此。在这里,应当适时地注意,所有人的自然需求都是一样的。安提丰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普罗泰戈拉认识人自己。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苏格拉底材料二 近代欧洲之所以然,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是“民族国家”作用的普遍显现,和相伴而来的诸民族间在历史文化方面的认同。近代欧洲的精神因素,则是人本位的逐渐回归,并且由此导向人性的解放,即从神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从世界本身去认识世界。摘自陈乐民欧洲文明扩张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先哲对“人”的认识。(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欧洲是何如实现“人本位”回归的。(12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 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一 民报主共和;新民丛报主专制。二 民报望国民以民权立宪;新民丛报望政府以开明专制。三 民报以政府恶劣,故望国民之革命;新民丛报以国民恶劣,故望政府以专制。七 民报以为专制革命必须实力;新民丛报以为政治革命只须要求。一一 民报以为革命所以求共和;新民丛报以为革命反以得专制。一二 民报鉴于世界前途,知社会问题必须解决,故提倡社会主义;新民丛报以为社会主义,不过煽动乞丐流民之具。 摘编自民报第三号号外(1906年4月18日)(1)根据材料,概括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主要焦点,并指出其论战的实质。(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历史背景。(8分)哈三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学年第一模块历史考试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345678910111213BABDDCDADCABB141516171819202122232425BCCCABACCBB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26题16分,27题18分,28题16分,共50分)26.(16分)(1)(10分)孟子:承认私利的存在。认为义利之间有对立和协调性,先利后义,会加剧社会冲突和争夺,导致国家灭亡。先义后利,则有利于社会和谐。墨子:凡是符合“利天下”、“利人”的行为,就是公利(“义”)。“义”则是以“公利”为其基本内容的。主张“义利合一”,治理国家,既要重视“义”,也要重视“利”。(2)(6分)原因:二者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论述角度不同。27.(18分)(1)(6分)根据自然,人是平等的。人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人应该具有道德和知识。(2)(12分)文艺复兴: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宗教改革:否认了教皇和教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