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九)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练1“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于()A林则徐B曾国藩C康有为 D陈独秀DA、B两项是地主阶级,因此不主张变革社会制度,C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D项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民主,但必须对旧思想,就理论进行批判,符合题意。21916年新青年载文认为:“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据此,你认为这里的“恶因”和“根本之罪恶”应是中国的() A儒家思想 B封建制度C传统道德 D封建军阀A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动了进攻,把斗争矛头指向传统的儒家思想,故A项正确。3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曾经声称他的某些主张不容匡正,而匡正者却层出不穷。林纾在自编的小说中表达了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诸人一网打尽的愿望,除了留下一个笑话外,没有任何实际效果。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期间() A思想和言论相对自由 B学术宽容得到广泛认同C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学术自由得到切实保障A根据材料“声称他的某些主张不容匡正,而匡正者却层出不穷”“表达了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诸人一网打尽的愿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和言论相对自由,故选A项。4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古代文学艺术的大部分都得到了应有的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文学等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对此正确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A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B致力于古代文艺的传播C为近代文学确立了规范D具有借古为今服务特点A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古代文学艺术得到推崇,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宣传民主与科学,不是致力于传播古代文艺,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对古代文学的态度,不能体现为近代文学确立规范,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中没有借古为今服务的特点,故D项错误。5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关心的问题大都不是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他们关心的是人,因而常用的词汇也是吃人的礼教奴隶的国度非人的道德,他们努力创造的新文学也定位于人的文学。”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A新文化运动注重追求人的个性解放B新文化运动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C新文化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D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基础A材料中的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关心的突出问题是人,运动主要反对“吃人的礼教”“奴隶的国度”“非人的道德”,在文学革命方面也要建立“人的文学”的新文学,可见此段话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注重追求人的个性解放,故A项正确。6下列新文化运动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言论,最有利于近代民主革命目标实现的是() A“世界万国,以有民权而兴,无民权而亡者,踵相接,背相望”B“女权愈振之国,共国愈文明”C“社会主义社会是最进步之社会”D“孔丘砌专制政府之基,以荼毒吾同胞者,二千余年矣”D近代民主革命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A项“民权”、B项“女权”、C项“社会主义社会”的表述与近代民主革命目标的实现关系不大,排除;D项内容利于反封建,正确。7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由此可见()A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C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戴季陶只是“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故A项错误;以俄为师是当时马克思主义者的一种追求,并非所有的知识分子,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成为主流思想,对国民党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C项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时间为1924年国民党一大,与材料所提及的时间不吻合,故D项错误。81920年,陈独秀在读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从材料信息“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可知陈独秀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故选C项。A(1915年)、B(1924年)、D(1921年)与时间“1920年”不符。冲A挑战练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BB项正确:广告宣传“思想日新”“谋卫生”,广告非常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说明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反映了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在材料时间之后。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改良社会风俗”。D项错误:虽然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但不能得出国民是否实现了广告中宣传的文明。10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A马克思主义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应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1917年初,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尚未发生,人们在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的情况下,对社会主义还持有怀疑、观望态度,故出现“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这样的回答,故选A项。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材料二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欧阳哲生严复评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2)请各举一例分别评述材料二提到的“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化倾向。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中国文化成为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第(2)问,根据材料二信息“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举例:五四以前: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答案(1)元素: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儒家文化中“民贵君轻”思想;公平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意义: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文化成为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2)“五四”以前: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以中国国有文化的眼光去赞赏西方文化。“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前期倡导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在用新文化批评旧文化。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报可。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其自行其教。引自清朝文献通考材料二(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 海国图志民报孙中山题词新青年(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有什么新变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变化的趋势。解析第(1)问,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变化”主要突出“西学东渐”这个文化现象即可,当然伴随着“西学东渐”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也就传到了中国。一方面,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华文明的猛烈冲击;另一方面,西方的不断侵略、中国日趋落后使中国人对中华文明失去了信心。“影响”首先强调消极影响(灾难),然后又要强调客观上的积极影响(带来资本主义文明,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等)。第(2)问,材料三中的几幅图片都是在向西方学习,都把学习西方作为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的工具,所以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也就能概括出来了。变化的趋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可以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京栖霞二模数学试卷
- 六枝小升初数学试卷
- 南宁是小升初数学试卷
- 庐阳45中一模数学试卷
- 2025年小学英语最难试卷及答案
- 内江市2024中考数学试卷
- 2025年小学生诗词试题及答案
- 机场航站楼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幕墙自动化施工技术方案
- 机场机坪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校招:招商银行试题及答案(可下载)
- 2025年安防生产行业技能考试-安防工程企业技术人员能力验证考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100道集合-单选题)
- 2025年康复治疗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国际营销中心管理办法
- 无痛人流知识课件
- 全国律师会费管理办法
- 2024年四川省北川县人民医院公开招聘护理工作人员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天文知识竞赛考试试题
-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控制培训
- 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临床管理指南(2025年)解读课件
- 【语文 北京版】2025年高考招生统一考试高考真题语文试卷(真题+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