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五  种群与生物群落_第1页
专题十五  种群与生物群落_第2页
专题十五  种群与生物群落_第3页
专题十五  种群与生物群落_第4页
专题十五  种群与生物群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9 专题十五 种群与生物群落 文 章来源 m 专题十五种群与生物群落 1列举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特征。 2.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4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5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1种群和群落的结构的特征。 2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群落的演替过程。 2 / 19 1样方的选择和确定;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群落的演替过程。 第 1 课时 一、相关知识 (一)基本概念 种群、种群密度、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重捕标志法、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增长性、稳定性、衰退型、性别比例;性引诱剂、信息素;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数学模型、 j 型曲线、 S形曲线、环境容纳量; (二)知识网络 (三)疑难解析 1年龄组成 3 / 19 2种群 j 型增长模型在假定 增长是无界的; 世代不相重叠; 没有迁入和迁出; 不具年龄结构等条件下,最简单的单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通常是把世代 t+1 的种群Nt+1与世代 t 的种群 Nt联系起来的方程: Nt+1=Nt 或 Nt=N0t 其中 N 为种群大小, t 为时间, 为种群的周限增长率。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所有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种因素称 为密度制约因素。例如,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因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就大。又如,种内斗争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加剧烈,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也就更大。 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而实现的。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增强,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抑制。当种群数量降低到环境容纳量以下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减弱,从而使种群增长加快。例如,食物是一种密度制约因素。当旅鼠过多时,草原植被遭到破坏,旅鼠种群由4 / 19 于缺乏食物,数量下降。旅鼠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 复,旅鼠种群的数量又随之恢复如图所示。 4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 “S” 型曲线的探讨 种群数量增长的 “S” 曲线反映的是种群数量在一个有限环境中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的曲线如图。 ( 1)关于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探讨:由图中看出,种群数量在不同时期或期间的数量有多少之别,种群增长率也有快慢之分。 ( 2)关于制约因素的探讨: 在 02 期间,食物、生存空间充裕,种内斗争、天敌等因素的制约强度小。 在 13 期间,环境中各制约因素的作用强度逐渐增大,在3 时期及以后达到最大。 ( 3)关于 “S” 型曲线与 “j” 型 曲线,波动曲线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在图中, 03 期间,近似于 “j” 型曲线,可以说 “S” 型曲线包含了 “j” 型曲线,但这一段不等于 “j” 型曲线。(在“j” 型曲线中瞬时增长率是不变的,而在 “S” 型曲线中该值是不断变化的。) ( 4) “S” 型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根据 “S” 曲线的特点,由于在 1/2k 时增长率最大,因此若5 / 19 为了持续获得较多的生物资源,一方面应该设法增大环境满载量 k,如加强生物生存环境的管理,另一方面,捕捞、采伐应该在种群数量在达到 1/2k 以上时进行,而且剩余种群数量保持在 1/2k 左右。若要对 有害生物进行防治,一方面应该设法减下环境满载量 k,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天敌等措施,将种群数量尽量控制在较低水平。 三考点例析 例 (06年高考全国卷 ) 种群数量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据图回答: 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 量 会 _ 。 一 个 生 态 因 子 的 变 化 会 影 响_的作用。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 _的结果。 昆 虫 种 群 的 大 小 由 种 群 的_决定。 经调查,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 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 = ,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_。 试题解析 ( 1)本题从考试大纲理解能力 “ ( 2)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 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 ( 1)会鉴别、6 / 19 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 和综合运用能力 “ 理论联系实 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 入手,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本题从考试大纲理解能力之 “ ( 1)能阐述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 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 ( 1)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 入手,综合考查动物的新陈代谢的相关知识。 参考答案 ( 1)减少( 1 分),另一个生态因子( 2 分),综合作用( 2 分) 出生率和死亡率( 1 分)、迁出率和迁入率( 1 分),( 1 分) 考点点拨:第 2 课时 一、相关知识 (一)基本概念 群落、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群落的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二)知识网络 7 / 19 (三)疑难解析 1群落结构 群落是一个有机的、有规律的系统,它具一定结构。其空间结构明显地表现在垂直分层上,称为垂直结构:森林群落分为林冠、下木、灌木、草本和地被等层次,各种动物也在森林的不同高度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森林群落的水平结构表现在镶嵌性上,即组成群落的植物在水平方向的分布不均匀和斑块性。一般来说,群落垂直分层越多,动物种类也越丰富。群落结构亦随时间而改变。夏天,温带落叶阔叶林中林木茂盛,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多;冬季,树叶脱落,草被枯黄,某些鸟迁飞,一些动物则冬眠,这就是群落时间结构的表现。物种多样性结构在不同群落中也有差异:热带雨林中物种十分丰富,没有明显的优势种。北方针叶林中冷杉和云杉等占优势,动物种类相对贫乏。群落结构还表现在生活型组成上,根据休眠或复苏芽位置的高低和保护方式,将高等植物分为高芽位植物、地上 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五种生活型。 2种间关系的比较 互利共生:强调的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惠互利,若彼此分开一方或双方都不能独立生活。如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白蚁和它肠道中的鞭毛虫等的关系 8 / 19 寄生:也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但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生物,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寄生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如虱和蚤等;另一种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 捕食:强调了两 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没有排斥现象,捕食者选择被捕食者,被捕食者也选择捕食者,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进行着相互选择,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竞争:强调的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重叠而发生争夺生态资源而进行斗争的现象。如果生态位完全重叠,又没有制约其种群发展的其他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存在,就会发生竞争排斥现象。如培养在一起的大小草履虫, 16天后,大草履虫全部死亡,小草履虫仍能继续正常生长。但在池塘内,大小草履虫是共生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原因是在池塘中还存在着草履虫的天敌,通过天敌制约着小革履虫种群的发展,所以还有大草履虫的生存空间 3引进生物新品种的利与弊 我国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开始,陆续从国外引进苜蓿、葡萄、蚕豆、核桃、大蒜、石榴、马铃薯、玉米、辣椒、花生、9 / 19 红薯、南瓜、棉花、西瓜、菠菜、茄子、姜、芝麻、豌豆、西红柿、荞麦等农作物,以及沉香、菩提树、贝叶树、悬铃木、油橄榄、白杨、黑松、冷杉、橡胶树、桉树、银合欢、相思树、南洋杉等树种。同时,我国的水稻、大豆、茶、油桐、桃、杏、柑桔,以及多种名贵花卉,特产珍树也在 异国的土壤中开花结果。我国的四不象 (麋鹿 )还是首先由我国传入英国,后在我国绝迹,到本世纪 50 年代再由欧洲返回家园繁衍后代的。由此可见,生物引进的意义重大,它不但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生活,而且使世界上的动植物家族更加繁荣兴旺起来。 然而,在几千年的引进史上也不乏失败的例子,更有甚者,由于盲目引进而引起无穷的祸害。 在生物引进史上造成危害最大的恐怕要数烟草的引种了。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当他们看到当地人口中叼着一卷燃着的干草棒时,初时惊叹不己,继而羡慕之极,后来竞相效尤。 1558年,烟草在哥伦布的家 乡西班牙试种,随后迅速蔓延欧洲各地,并逐步走向世界。明朝时,烟草经菲律宾传入我国。烟草对人类的危害可谓罄竹难书,要是当初人们将它拒之门外,也就不会有无数的瘾君子死于它的魔掌之下了。 对我国恐怕最令人辛酸的是英帝国主义强迫我国引种鸦片(罂粟植物 )。 1840年以来,英国殖民主义者强迫我国人民种10 / 19 植鸦片,结果有许多人成为吸毒者,害得家破人亡,同时中国的几亿两白银和大量财富随之流入英国侵略者的腰包。 在作物的引种上,古今中外也出现过不少失败的事例。汉武帝刘彻曾因荔枝 “ 味道好极了 ” 于公元 111年便下令在长安建造一座 “ 扶荔宫 ” ,从当时的 “ 蛮夷之地 ” 引种了 100株荔枝,结果竟全部冻死,虽一再补种,仍无一幸存。尽管武帝 “ 怒发冲冠 ” 杀了几十个无辜的养护人,也无法使荔枝在长安生存,最后只能 “ 偃旗息鼓 ” 。解放后的 50 年代,我国曾在东北引种南方良种水稻,结果苗株茂盛但不抽穗扬花,而南方引种东北水稻也同样颗粒无收。 在生物引进史中,动物引进的数量相对植物而言可谓 “ 九牛一毛 ” 。然而,引进不当,危害比植物毫不逊色。最著名的恐怕是澳大利亚的 “ 兔害 ” 和 “ 癞蛤蟆事件 ” 了。 1859年,澳大利亚一位庄园主托马斯 奥斯金在英国游玩时,看到本国没有的小动物 兔子十分可爱,于是带回 24 只放养在自己的庄园里。想不到,兔子在澳大利亚迅速繁殖生长,在不长的时间里便遍布全国各地。它们破坏植被,引起土壤侵蚀,啃光大片牧草和庄稼。据统计,因兔子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 1 亿美元以上。生物学家曾多次设法对付兔害,但均未成功。本世纪 50 年代,曾培育出一种能使兔子不育的跳蚤,一度使兔子死亡 90以上;然而到80年代初,这里的兔子已对跳蚤病毒产生了免疫力,于是兔11 / 19 子家族又迅速兴旺发达。目前,澳大利亚至少有兔子 4 亿只以上,灾害日益严重。 三考点 例析 例( XX 年高考全国卷)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 a、 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种群与 b 种群为竞争关系, a 种群依赖 b 种群 种群与 b 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种群为 S 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种群为 j 型增长,始终受到 a 种群的制约 解析 本题考查了种群的增长相关知识。 a 为 “S” 型曲线,b 为 “T” 曲线,由于 a 和 b 为竞争关系,导致 b 被淘汰。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生物群落的概念 答案 c 四自我检测 1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里的鱼 B一座山上的树 c一个公园里的草地 D一块油菜地里的油菜 2下列哪两个重要因素(参数)决定着动物种群的增长? A出生率和食物供应 B.死亡率和迁移 c死亡率和种群占据的地域面积 D.出生率和死亡率 3下表中有一种必要的生长因子和另一种物质是由两种微生物合成的,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12 / 19 关系是() 生物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被合成释放的物质 红色酵母嘧啶噻唑 毛霉噻唑嘧啶 A竞争 B捕食 c共生 D寄生 4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5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 A群落 B种群 c生态系统 D生态因子 6下图描述了一种鹿的种群增长速度的变化,在 1935 年大约有多少只鹿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不会饿死 A 12000B 35000c 50000D 100000 7下列哪种情况会导致田鼠种群内个体间斗争加剧的是( ) 发生流行病 鹰数 量增加 繁殖力提高 迁出率增加 13 / 19 8某海滩黄泥螺种群现存量为 3000 吨。正常状况下,每年该种群最多可增加 300吨,为充分利用黄泥螺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每年最多捕捞黄泥螺的是为() A 3000吨 B 1650 吨 c 1500吨 D不超过 300 吨 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 a、 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a 种群与 b 种群为捕食关系, a 种群依赖于 b 种群 B种群与 b 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 a 种群为 S 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 b 种群为 j 型增长,始终受到 a 种群的制约 10在下列哪种条件下,种群可能呈 “j” 型增长() A当食物受到限制时 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远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生存 c在一个没有捕食者的生态系统中 D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 11为除去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天敌蜘蛛后,一定时间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 (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它们的数量变化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 a-b 期问,若同时引入害虫的另一种天敌螳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更快 B在 b-c 期间 ,造成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14 / 19 足 c在 c-d 期间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发生了种间互助 D害虫数量减少可导致蜘蛛数量增加 12下图反映了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请据图回答: ( 1)三个种群的发展趋势是: A; B; c。 ( 2)比较三个种群的密度发展趋势:。 13下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 1) A 曲线呈 “j” 型,表示种群在环境中的增长。 ( 2) B 曲线呈 “S” 型,表示种群在环境中的增长,阴影部分表示。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这是的结果 。 ( 3)若 “S” 曲线表示某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增长曲线,那么, k 点以后,曲线出现平区的原因是。 ( 4)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解释为什么投药灭鼠在短期内能控制鼠害,但很快又会鼠灾泛滥的原因。对此,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 15 / 19 14海洋水域的上层多为绿藻,中层多为褐藻,下层多为红藻。这一生态现象说明: (1)影响海洋水域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_。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 _逐渐减弱,水域中所分布的藻类植物的种类也就随之出现差异。 (2)各种藻类植物在海洋水域的 _方向 上有明显分层的现象,叫做这个生物群落的 _结构。 (3)生物群落的结构与环境中的各种 _密切相关。 15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 1 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 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 32头 (记作 a),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 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 30头 (记作 b),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 10头 (记作 c)。请回答下列问题: (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 N,则 N=头 (计算公式是Na=bc 。 ) A 30B 32c 64D 96 (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 ,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 2 个条件是()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左图所示。据图分析: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型;草原的16 / 19 田鼠种群属于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 4)若某种群有成鼠 a 头 (计算时作为亲代 ),每头雌鼠一生产仔 16 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 11 ,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 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 代亲生的子代数为头。 A B c D ( 5)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上右图中的曲线。 16用水蚤进行如图实验: ( 1)原共同在 号试管中生存的水蚤,些水蚤能在 号试管中生存,有些能在 号试管中生存。这表明水蚤个体间存在着 _,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 ( 2)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 _作用,这种作用是 _的。 ( 3) 号、 号试管中的水蚤全部死亡。死亡原因可能是_, 参考答案 17 / 19 1 D,提示:种群是同种生物中许多个体的集合体。一个池塘里的鱼,一般不会由一种鱼组成;一座山上的树也不会是单一的一种树;一片草地里的草也是由许多种草本植物生长在一起所组成的;因此这三个选项的内容都不能称为种群。 2 D,提示: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种群的特征。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四个参数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增长的变量,死亡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 群密度下降的变量。迁入和迁出不是最本质的,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才是决定种群增长的最重要参数。食物供应和领域大小不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它们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起作用。 3 c,提示:从表中可以看出,红丝酵母菌和毛霉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都是对方合成释放的物质。因此他们生活在一起会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4 D,提示:森林植物的分层对光的利用有利,群落下层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用于不同的光照强度生长,这种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种植物的垂直分布有位动物创造了多种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5 A 6 A 7 c,提示: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