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政治经济制度_1_第1页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_1_第2页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_1_第3页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_1_第4页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_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课时教案总第 12 课时课题两汉政治经济制度教学目标(目的)识记两汉政治经济主要制度要点;分析制度演变与两汉形势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央集权制度和编户制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 “ 汉承秦制 ” 的含义。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教 学 过 程 及 板 2 / 7 书 要 点新课引入:西汉和东汉(两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为稳定、繁荣、持续时间上百年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它在政治和经济制度上也有独特的建树。 教学过程:第三节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 难点突破: “ 汉承秦制 ” 1含义:在废除严刑苛法的前提下,两汉基本沿袭秦朝制度但又有所取舍。 2体现:(从根本制度、监察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赋税制度几方面掌握) ( 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发展为两汉的刺史制度;( 3)承袭秦朝 的郡县制,发展为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及汉武帝时解决王国问题;( 4)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发展为编户制度。 一刺史制度(地方监察制度) 1确立时间:汉武帝后期,由秦朝御史大夫监察百官这一职能发展而来。 2建立原因:疆域扩展,需要加强对地方控制。 3 / 7 3职能:设十三州(监察区),每州刺史一人,监察诸侯王、地方高官(位卑权重)。 4从西汉到东汉时刺史制度的演变:( 1)刺史治所由不固定到固定;( 2)刺史职权由低于郡守到高于郡守;( 3)刺史由监察官变为 地方军政长官;( 4)地方行政区划由西汉时的郡、县二级变为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变成州、郡、县三级。 5评价:最初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其后发展为拥兵自重的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联系三国时期几个历史人物的身份:董卓、刘表、刘璋) 二郡国并存(地方行政制度) 1时间:西汉初期 2概况:( 1)郡县与封国同时存在并交叉混合;( 2)封国分两级:王国是割据;侯国不治民(衣食租税)。 3王国问题的出现及解决 ( 1)出现原因: 为合力打败项羽 ,分封异姓王(如韩信“ 齐王 ” ,篾签) 对秦朝迅速灭亡进行了错误反思(海内初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分封同姓王。( 2)解决措施: 暴力:汉景帝时平定 “ 七国之乱 ” ; 非暴力:汉武帝时分化限制(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 3)历史影响: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郡国并行制 4 / 7 ( 1)出现背景:历史原因 楚汉战争,分封异姓诸侯王(击败项羽);主观目的 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王(统治稳固)。 ( 2)影响:导致地方割据势力产生,王 国问题形成,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 3)解决:汉景帝 平定七国之乱,收回官吏任免权;汉武帝 推恩令(削减王国封地)和附益法(限制诸王活动)。 第页 教 学 过 程 及 5 / 7 板 书 要 点三察举制(选官制度) 1含义:从汉武帝时开始实行的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科最重要。 (察举:由下向上推荐;征召:自上而下招聘) 2目的:扩大政权阶级基础,巩固专制统治。 3概况: ( 1)西汉时重视才能品德,不注重门第出身,选拔有用之才; 代表:寒士出身的主父偃、奴隶卫青、牧羊人卜式、商贾桑弘羊等。 ( 2)东汉时门第族望(名门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世家地主(士族)形成并发展起来,逐渐演变成九品中正制; ( 3)汉代用官特点:回避本籍、重视政绩等。 四编户齐民(户籍和赋税制度) 1含义: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依据资产多少6 / 7 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和兵役。(源于秦朝,秦朝时我国就有了较严密的户籍制度,秦朝户籍上有年龄、土地等项目,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和徭役) 2目的:控制人口,剥削农民,以加强封建统治。 3汉代农民负担: ( 1)赋税:含田租(按亩纳税,交纳实物,较轻)、人口税(较重)(算赋是成人税, 120 钱;口赋是儿童税, 20 钱)和更赋(代役钱,较重); ( 2)徭役、兵役:无偿义务劳动 (每年一月)和当兵(服役 2 年); ( 3)杂税、杂役:田亩附加税(特产税)和额外劳役(含妇女服役和超期服役)。 本节一些补充资料 ( 1)削藩与推恩:史记 吴王濞列传载:(晁错)说上(汉景帝)曰: “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 汉书 主父偃传载:偃说上(汉武帝)曰: “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 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 7 / 7 ( 2)察举制度在东汉时期演变的三个阶段:初期,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中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开展恶性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败,出现 “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 的腐败状况。 ( 3)汉代农民负担较重:虽然田租较轻,但人口税、更赋、徭役、兵役、杂税、杂役等较重,汉代农民的总体负担较重。据汉书 食货志载: “ 今 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