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如何适应高考历史问答题的能力要求_第1页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适应高考历史问答题的能力要求_第2页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适应高考历史问答题的能力要求_第3页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适应高考历史问答题的能力要求_第4页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适应高考历史问答题的能力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适应高考历史问答题的能力要求 问答题是高考历史主观题的主要题型。 90 年以来,其考查效能不断得到开发,能力要求实现了飞跃性转变,从侧重考查单纯史实叙述能力,转变为全面考查再现、分析、归纳、比较、概括、评价、论证、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突出了历史学科功能,进而要求历史与相关学科的知识渗透、能力迁移、融文史哲于一炉。本文拟就高考历史问答题的全新能力要求浅谈中学历史教学的对策。 一、打好基础,着力构架立体的历史知识之树 历史基础知识,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即具体的知识点和系统化的 知识体系。高考历史问答题对历史知识的考查要求,主要的是概括性条理化的宏观知识。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应打好基础,强化整理、归纳、概括知识能力的训练,着力构架立体的知识之树,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只有掌握了概括而又系统化、条理化的历史知识,在考场上才能运用自如,有的放矢,适应问答题对再现史实能力的考查要求。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从宏观上整理知识,构架立体的历史知识之树呢? 利用课本目录,大事年表,熟记历史分期和篇、章、节要目,把握历史演进过程中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建2 / 7 立整体的知识框架。 围绕各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 ,组织知识、展开论证,突破重点难点。如围绕中国封建社会史(从战国开始到鸦片战争前)五个发展时期的各自特征,逐一组织史实,展开论证。 理清基本历史线索,带动知识的演绎串联。如,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史有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三条基本线索,它们贯穿着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的三次革命高潮和大批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历史的全过程。三条主线及其联系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基本内容。 抓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理解各种社会政治力理合乎逻辑的分化组全。如抓住中国新民主主义 革命史四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各革命历史阶段基本政策的相应变化,以及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伴随主要矛盾变化的分化组合。 从历史基本结论出发,反思历史进程,加强史论结合。如从中国百余年的民主革命中得出的几条基本历史经验出发,反思中国近代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加深对四项立国之本的理解。 专题归类,纵横联系,形成主体的知识体系。如:中国古代史可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科技文化五个专题纵向整理知识,同时阐明五个方面的横向相互关系。世界史可按地区、国别整理知识,并注意比较不同地区、 不同国家历史发展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3 / 7 二、重视唯物史观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 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高考历史问答题对理论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较高(如92 年的第 48 题、 93 年的第 42 题、 94 年的第 43 题等),能否初步掌握并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已成为影响考生答题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中学师生应高度重视唯物史观教学,历史学科具有这方面的得天独厚条件,关键在于要有自觉的教学意识,要善于挖掘教材的相关内容,努力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或观点。如原因和结果(包括互 为因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等;并在此基础上强化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训练,学会找准史论的结合点。 例如,在讲授春秋时期奴隶制瓦解和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时,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如下内容的内在关系: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 “ 井田制 ” 逐步瓦解,封建剥削方式产生(生产关系)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封建制度确立(上层建筑) 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产力);明确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奴隶制解体,封建生产关系产生,经过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4 / 7 变法运动,确立了封建制,而新兴的封建制度的确立,反过来又促进了战国封建经济的发展。通过上述分析,使学生初步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及其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辩证运动。在讲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兴起这段历史时,启发学生根据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分析理解中国共产党基本政策从 “ 反蒋抗日 ” 到 “ 逼蒋抗日 ” 再到 “ 联蒋抗日 ” 的转变,体会社会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又如,在学习 18 世纪法国大革命有关 “ 拿破仑的崛起 ” 的内容时,应着重向学生指出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以保障大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是当时法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拿破仑的军事政治才能适应了这一必然趋势,为他建立资产阶级军事专政开辟了道路。说明正是由于当时的历史需要才出现了拿破仑式的人物,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三、强化阅读理解能力、论证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随着 “ 大跨度、高概括 ” 的评述题、 “ 小切口、深分析 ” 的材料论证题等新题型的出现,高考历史问答题对阅读理解能力、论证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这方面的能力需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针对性训练。 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5 / 7 的培养,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启发性、概括性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概括。如在学习南昌起义的意义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 “ 四个一 ” ,即: “ 第一枪 ” 、 “ 一面旗帜 ” , “ 一个节日 ” , “ 一个标志 ” 。在阅读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时,可把它概括为 “ 一化三改 ” 。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时,要求理解概括独立战争 中的六件大事:爆发 莱克星顿枪声,建军 第二届大陆会议;建国 独立宣言发表;转折 萨拉托加大捷;胜利 约克镇战役;结束 英美和约签订。讲述甘地制定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的要点时,在学生阅读理解非暴力不合作意义的基础上,可把不合作纲领的六条内容概括为六个字,即:官、法、教、钱、义、货。 二是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课本上总结性、概括性的结论或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启发性设问,让学生以史实加以论证,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如:中国古代史清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斗争一节,最后总结: “ 各族人民共同为祖国的缔造作出了贡献 ” 。在复习封建社会各阶段的内容时,都可以提出这一观点,让学生以史实论证。再如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上可利用一些总结性的话进行这样的设问: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以本世纪 20 年代的史实证明 “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 。 为什么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6 / 7 历史的选择? 为什么说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 “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 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习惯,对课本上讲的一些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等 ,不能只是一味地去作逐条的死记硬背,而应自觉地用史实去论证,以锻炼自己运用史实论证观点的能力,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要点。 三是以历年高考问答题为范例,有针对性地强化审题能力和解题思路的训练。历史问答题的审题,首先要求读懂题目,准确把握题目的范围、内涵实质,明确题目对史实和观点的考查;其次要求理清答题思路,选准答题的突破口;最后要求对题目涉及的史实进行针对性的概括、提炼、升华,作出文字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的表述。如以 93 年高考第44 题为例进行审题训练。(该题目是: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 19 世纪 70 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该题的三个要求明确,界定的词句有 “ 据此 ” 、 “19 世纪70 年代以前 ” 、 “ 政治领域 ” 、 “ 三股进步的 ” 、 “ 各举出两个 ” 等,对这些词句应加以仔细审清;本题的难点和关键在于认定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由于题目提示了 “ 据此指出 ” ,故应由工业革命的后果延伸联想,突破解题难点,从中得出三股进步的潮流,这样就找准了解题切口,化难为易7 / 7 了。又如以 92 年第 49 题、第 50 题、 93 年第 43 题、 95 年第 42 题等为例,进行文字表达能力训练,使学生明确高考问 答题对再现史实的要求是针对性、高度概括、标题式的,而非不着边际、支离破碎和细枝末节的,努力克服叙述史实时贪多求细的不良习惯,敢于大胆概括、提炼,进而升华史实,养成规范凝炼答题的习惯。 四、联系时事政治,结合历史知识,加深对重大政治生活 问题和时事热点的理解。 注重历史与现实重大政治生活、时事热点的联系,考查史政渗透能力,是近几年高考问答题能力要求的又一新变化。问答题对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具有其他题型所无法替代的优势。这种考查已屡见于近几年的高考中,考查内容涉及了政治思想教育的诸多方面,很好地体现了历史学科 功能。有反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