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科书应注意语言的规范_第1页
中学历史教科书应注意语言的规范_第2页
中学历史教科书应注意语言的规范_第3页
中学历史教科书应注意语言的规范_第4页
中学历史教科书应注意语言的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 中学历史教科书应注意语言的规范 1951 年 6 月 6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大家 “ 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 1四十多年来,我国的语言规范化工作已取得很大成就,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近年来,大街上、电视里、书本中,不规范的语言、不规范的文字随处可见,甚至在全国通用的中学教科书也差错难免。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此仅就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里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以期引起重视。 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里语言表达不规范现象,概括起来主要有几种情形: 1、残缺残缺是指句子里缺 少了某些必不可少的成分。这类语法错误在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最为普遍。有残缺主语的,其中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由于滥用省略造成的。例如: ( 1)他们使用打制成的粗糙石器,称为旧石器。(中国古代史第 2 页,中国古代史以下简称中古) ( 2)半坡氏族的人们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叫做新石器。(中古第 4 页) ( 3)他还用酷刑镇压人民,作 “ 炮烙之刑 ” ,把铜柱放在火上,强迫犯人在上面行走,倒在火里活活烧死。(中古第 13 页) 2 / 8 ( 4)晋文公当上了晋国国君后,发展生产,整顿政治,训练军队,成为北方一 大强国。(中古第 19 页) ( 5)唐在西突厥地区先后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中古第 110 页) ( 6)他用寓言揭露当时政治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成为富有战斗特色的讽刺文学。(中古第 131 页) ( 7)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 9000 多首,是我国古代作品最多的诗人。(中古第 177 页) ( 8)林彪的阴谋败露,于 1971 年 9 月 13 日慌忙同妻儿叶群、林立果外逃,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 122 页,中国近代现代史以下简称中近现)例( 1)、( 2)、( 5)是误用 “ 承 前省 ” 而造成后一个分句缺主语。例( 1)、( 2)中的 “ 称为 ” 、 “ 叫做 ” 之前应加上 “ 这种石器 ” 。例( 5)“ 是 ” 字之前应加上 “ 它们 ” 。例( 3)前四个分句的主语是 “ 他 ” ,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应是 “ 犯人 ” ,而不是“ 他 ” ,这个 “ 犯人 ” 不能省略,否则缺漏主语。例( 4)最后一个分句省去的主语是 “ 晋国 ” ,它虽在前面分句里出现过,可是不是主语,而是定语,所以这里的 “ 晋国 ” 也不能省略。同样道理,例( 7)、( 8)的后一个分句都应分别加上主语 “ 他 ”“ 林彪 ” 。例( 6)后一个分句省去了主语 “ 寓言 ” ,它在前一个分句也出现过,但不是主语,而是 状语,因而不能省略,也可以把前一分句中的 “ 用 ” 改为 “ 的 ” 。 3 / 8 另一种情况是滥用介词,造成句子残缺主语。例如: ( 1)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为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中古第 99 页) ( 2) 9 世纪前期,吐蕃同唐朝会盟,在盟约里说:唐蕃之间要 “ 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 。(中古第 114 页) ( 3)隋文帝和武则天时期,在全国广建庙宇,大造佛像。(中古第 128 页)例( 1)本来应该让 “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 ” 做全句的主语,但前面加上 “ 由于 ” , “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江南经济 的发展 ” 便成了介词结构的一部分,失去了做主语的资格,整个句子就变得没有主语了。同样,例( 2)中的 “ 在 ” ,例( 3)中的 “ 时期 ”都应删去。 也有残缺宾语中心的。例如: “ 为此,中国共产党加快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中近现上册第 131 页)这个句子的 “ 加快 ” 的后面缺乏一个宾语中心,宜在 “ 合作 ” 之后加上 “ 的步伐 ” 。 还有缺漏必不可少虚词的。例如: ( 1)唐朝和朝鲜贸易往来繁盛,朝鲜输入唐有牛、马、麻、人参等。(中古第 117 页) ( 2)隋唐统治者都重视宗教对麻痹人民思想的作用,所以这一时期,无论佛教、道教和其他外来宗教,都受到重视,兴盛发展。(中古第 128 页)例( 1)的毛病是该用 “ 的 ”4 / 8 的地方漏用了。 “ 唐 ” 与 “ 有 ” 之间应加上 “ 的 ” ,构成具有名词语法特性的 “ 的 ” 字结构,这种 “ 的 ” 字结构指代事物。例( 2) “ 无论 ” 后边不能用并列词语,它后面的词语必须有选择性,改 “ 和 ” 为 “ 还是 ” 。 另有残缺介词宾语的。例如: “ 从公元前 21 世纪的夏朝,我国进入到奴隶社会。 ” (中古第 8 页)介词结构一般不能单说(某些对话中例外),这个句子的 “ 夏朝 ” 后边应加上 “ 起 ” 或 “ 开始 ” 。 2、赘余赘余是指句子里多出 来某些绝不能有的成分。 一种情况是滥用虚词造成的。例如: “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也是在大量的实地考察基础上而著成。 ” (中古第 217页)这句用 “ 而 ” 字,是套用文言格式,可是在现代汉语里,这种场合不需要什么连词, “ 而 ” 字应删去。 另一种情况是滥用 “ 使 ” 字造成的。例如: ( 1)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通过分封制和井田制,使周王朝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中古第8 页) ( 2)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由于刘裕比较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使宋初 30 多年里,南方出现了东晋以来少有的安定局面。(中古第 86 页)例( 1)后一个分句没有主语, “ 使 ” 字应删去,让 “ 周王朝 ” 成为主语。例( 2)用 “ 使 ” 跟 “ 由于 ” 相配,不妥,应删去 “ 使 ” 。 5 / 8 还有一种情况是重复造成的。例如: ( 1)山顶洞人距今约 18000 年前, (中古第 3 页) ( 2)河姆渡氏族遗址发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 6000多年前, (中古第 4 页)例( 1) “ 距今约 18000 年前 ” 是 “ 距今约 18000 年 ” 和 “ 约 18000 年前 ” 叠回一起而造的重复,因 “ 距今约 18000 年 ” 和 “ 约 18000 年前 ” 意思一致,使用其中一种即可,不能重叠使用,否则造成意思重复。这可从教科书中找到内证。例如元谋人、蓝田人的时间表述有两种方法,教科书第 1 页表述为:元谋人, “ 距今约170 万年 ” ;蓝田人, “ 距今约 80 万年 ” 。而教科书第 224页的大事年表中则表述为:元谋人, “ 约 170 万年前 ” ;蓝田人, “ 约 80 万年前 ” 。可见 “ 距今 ” 与 “ 前 ” 不能同时使用。所以,例( 1) “ 距今 ” 与 “ 前 ” ,应去掉一个。同样,例( 2)也应如此。 3、用词不当用词不当一般包括词性误用和词义误用。这类错误在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虽不多见,却也存在。例如: ( 1)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 霸主 ” 地位。(中古第 18 页) ( 2)那个方向发生地震,柱子就会倒向那个方向的杠杆,那个方向的龙就吐出铜球,落在蛤蟆的嘴里。(中古第 68页)例( 1) “ 强迫 ” 与 “ 公认 ” 连用不很恰当。 “ 强迫 ”是个贬义词,是指用外在力量强制别人就范;而 “ 公认 ” 是6 / 8 个褒义词,是指大家发自内心的赞许、承认。这个句子中可以用 “ 强迫 ” ,因霸主是通过战争取得的,所谓 “ 王道以德,霸道以力 ” 。但不能用 “ 公认 ” ,因为 “ 公认 ” 不仅在词的感情色彩上与 “ 强迫 ” 相矛盾,而且在词义上也不符合历史实际。若将 “ 公认 ” 改成 “ 承认 ” ,就恰当了,因为 “ 承认 ”是个中性词,是指一般性的认可。例( 2)中三个指示代词“ 那 ” 皆系实指,而文中并未指明地震发生的具体方向,应将 “ 那 ” 改为疑问代词 “ 哪 ” ,表示虚指。 4、成分搭配不当成分搭配不当有多种情况,教科书上出现的是其中的一种,即主宾搭配不当。例如: “ 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 ” (中近现上册第 117页)根据教科书内容,本意是要说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是指向儒家传统道德。现在,由于在 “ 儒家 ” 之前加上 “ 反对 ” ,意思就变成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是指向反对儒家传统道德的人或事,所以应删去 “ 反对 ” 。 5、不合逻辑这类错误在历史教科书中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种属概念并列使用。例如: ( 1)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都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中古第 73 页) ( 2)他们已经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能够冶铁和铸造铁工具、铁农具。(中古第 154 页)例( 1) “ 罗马 ” 是属概念, “ 欧洲地区 ” 是种概念,种属概念不能并列使用,可在7 / 8 “ 欧洲 ” 之前加上 “ 其它 ” 。同样,例( 2)应删去 “ 铁农具 ” 。 一种是分项对应不当。例如: “ 都城的人浑然不觉,学者们也怀疑地动仪是否正确。 ” (中古第 68 页)学者们 “ 怀疑 ” 的是 “ 是(正确) ” ,而不是 “ 否(不正确) ” ,那么,这个 “ 否(不正确) ” 在前面就没有对应的词语,这是典型的分项对应不当。可将 “ 是否正确 ” 改为 “ 的正确性 ” 。 以上就是笔者对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不规范的语言现象的粗略归纳和分析。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归纳并未穷尽这套教科书中所有的语病,但也足以说明问题。历史教科书不仅是教师传授历史知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用书,而且也应该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况且这套历史教科书是由具有丰富的编写历史教科书经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写的,并经国家教委中小学教 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得以在全国使用;在基本的语言表达方面,它理应无懈可击。须知,在促进语言规范化的进程中,教科书在使用语言方面,对广大读者特别是中小学生有很重要的示范作用。令人遗憾的是,如此权威,如此重要的教科书竟充斥着如此多的不规范语言!这不仅使它本身的权威性、科学性、严肃性大大下降,而且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这也说明,我国语言规范化工作的确任重而道远。 注释: 8 / 8 1 1951 年 6 月 6 日人民日报社论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