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__商鞅变法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__商鞅变法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__商鞅变法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__商鞅变法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__商鞅变法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预习导引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2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1.重点: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及变法的全面性及彻底性等特点。2难点: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知识点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早年立志:商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2初投魏国:不受魏惠王重用。3弃魏投秦: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提出了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得到重用。知识点拨 商鞅走上历史舞台商鞅为了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到首先实施变法的魏国体验,并潜心学习李悝的法经;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驳斥反对派的意见;取信于民,并严厉打击破坏新法的人。最终,商鞅取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和支持,进行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改革。知识点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1目的: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2措施(1)“为田开阡陌封疆”。内容: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意义: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以受到奖励,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3)统一度量衡。内容: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作用: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深度点拨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的原因(1)农业为社会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知识点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1目的实现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的主动,取得优势。2措施(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4)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李悝的法经,制订了秦律。(6)在社会风尚习俗等领域进行改革,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误区警示商鞅变法的内容主题一商鞅变法的内容【史料探究】史料一商鞅铜方升奖励耕织商鞅戟史料二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史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思考(1)史料一中图片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历史信息?(2)史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3)史料三评论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4)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应是什么?答案(1)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进行军事改革。(2)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变法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作用。(3)着眼于变法取得的实际效果,看到了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二不同的是肯定了变法所建立的新秩序。(4)最主要的着眼点应是生产力发展。【史论归纳】商鞅变法如何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主题二商鞅变法的特点【史料探究】史料一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辉煌的篇章。作为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中国古代史资料材料二(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摘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秦军战绩全胜互有胜负败北58次3次4次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思考(1)据史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特点。(2)综合上述史料,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答案(1)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成效大。(2)特点:利用强悍民风,因势利导;刑赏并用(以法家学说为指导思想)。作用: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加快了秦统一中国的进程。【史论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会习俗以及日常行为准则,对奴隶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2)进步性:以废除奴隶制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改革。(3)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反对势力,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固有传统。(4)有效性:创建了一系列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5)持久性:商鞅不仅两次大规模推行变法,而且其主要措施一直为秦国继承和发展,是战国时期任何改革变法所不能比拟的。1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燔诗书而明法令”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D“为田开阡陌封疆”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应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思考,这里的“社会转型”是指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对社会转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汉书食货志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反映了商鞅变法()废除了周代的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加剧了土地兼并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ABCD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除井田”可知废除了周代的井田制;“民得买卖”可知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表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3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其中所说的“本”是指()A农耕经济B法家思想C中央集权D轻罪重罚答案A解析商鞅变法提倡“重农抑商”,认为农为本,工商为末。因此这里的“本”应是指农业。4商鞅变法曾经实施“为户籍相伍”的制度,其目的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强化对基层社会的统治实施公田的收授分配保护宗法贵族利益ABCD答案B解析与商鞅变法的内容不相符,故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商鞅变法中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5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有()A增加赋税收入B提高军队战斗力C严格控制人民D打击贵族势力答案A解析“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意在刺激小农户数的增加及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B、D两项和题干没有联系,C项“严格控制人民”的措施主要是通过严密的户籍制度和连坐法体现的。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粗劣的),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荀子强国材料二(商鞅的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汉书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后“百姓”“百吏”“士大夫”“朝廷”的生存现状。分析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2)商鞅变法中的哪些内容导致了材料二所述社会风气的变化?(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特征。答案(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进行社会风俗改革等措施,强化了对百姓的控制;普遍推行县制,奖励军功等措施,加强了对各级官吏和士大夫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增强了国君的权威,提高了决策的效率。(2)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燔诗书而明法令”;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3)重视对百姓和官僚士大夫的控制;重视等级权威;重视培养人民的私有观念和竞争意识;强化个体小生产者的意识,推行愚民政策。解析第(1)问从户籍制度、县制、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第(2)问注意强调的是“社会风气”,应从土地制度、法令、习俗等方面,依据变法内容分析。第(3)问的特征应从政治、观念等方面分析。基础巩固1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A增强秦国国力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答案A解析主要出发点即主要目的。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2正因有了秦孝公的广纳贤才,才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也正因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才有了后来整个中国的大一统。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实行县制C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特权D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答案A解析解题关键词是“影响最深远”。据所学知识,A项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答案D解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题干中材料的意思是,商鞅变法引起了旧贵族的怨恨,A项与变法内容不符,可排除。B、C、D三项均为变法的内容,注意选出与旧贵族利害关系最密切的一项。4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C秦孝公审时度势走变法强国之路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答案A解析商鞅变法实行的最根本的条件是经济基础的变化,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5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上述现象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ABCD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深层次的理解和辨析能力。题干的前半部分说明商鞅变法损害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秦法不败”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同时也说明变法者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好结果及自食其果。6商鞅变法的法令公布后,生活在咸阳附近的某农民感到既兴奋,又恐惧。令他恐惧的法令条文最有可能是()A废井田,开阡陌B重农抑商C统一度量衡D实行连坐法答案D解析材料中“令农民恐惧的法令”是关键信息,对比选项可知连坐法应是正确选项,故选D。能力提升7有关商鞅变法在秦国建立县制的说法,正确的有()以县制取代了封国制度地方官员直接由国君任免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ABCD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普遍推行县制,废除分封制,国君直接任免地方官,这样加强了中央集权。8“(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以上表述,主要肯定了商鞅变法的()“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授爵燔诗书而明法令ABC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史实和阅读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实行连坐法”导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局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导致“家给人足”局面;“奖励军功,按功授爵促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司马迁史记秦本纪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检索传世文献,对秦国最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虎狼之国”秦朝速亡,则又与其“虎狼之国”的特性有关。秦是从兼并统一战争中发展起来的。但是,“虎狼之国”的传统并没有因秦的统一而有所改变。刘德增虎狼之国秦国请回答:(1)据材料一,秦国在西部崛起时面临怎样的形势?当时秦国的政治处境如何?(2)材料二所指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这一措施对秦国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3)据材料三,秦形成“虎狼之国”的特性与材料二的改革措施有何关系?秦统一后继续保持“虎狼之国”的传统,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答案(1)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政治、外交地位卑微)。(2)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军功地主势力上升。(3)奖励军功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养成了秦军好战斗勇的特性。实行暴政,二世而亡。(答具体内容也可)解析第(1)问材料一的古文比较浅显,较易归纳出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背景。当时秦国的政治处境比较安全,暂时没有大国将它列为敌手。第(2)问难度不大,理解奖励军功。这一措施对秦国旧制度的冲击表现在,旧的世卿世禄制度被废除,新兴军功地主崛起。第(3)问材料二奖励军功的措施起到“强兵”的效果,养成了秦军好战斗勇的性格。秦统一后依然大动干戈,实行暴政,导致秦王朝的速亡。【学思之窗】(教材第23页)想想看,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等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提示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征,“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尧、舜、禹的帝王之道即儒家的治国理论,要求当政者以礼治国,实行“仁政”。这种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形势要求。因此,孝公对王道不感兴趣。而称霸之道即法家思想,要求当政者“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这种思想适应了战国时兼并战争的需要,有利于孝公的称霸大业,所以,孝公不仅对称霸之道感兴趣,而且法家思想还成为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25页)一、本课测评1商鞅变法的举措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