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政治课教改之我见_第1页
中学生政治课教改之我见_第2页
中学生政治课教改之我见_第3页
中学生政治课教改之我见_第4页
中学生政治课教改之我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9 中学生政治课教改之我见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下农民处境有所改善的三个方面,以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农业)。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封建社会的进步性,以及学生 “ 自读书、自质疑、自求索 ”的能力。 觉悟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在当时的影响,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农业。 【教 学难点】 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幻灯片、自编朗颂材料、琵琶塞上曲选段、教学题卡若干。 【教学方法】 “ 三自一导 ” 式,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读书、自质疑、自求索。 【课时安排】 2 / 9 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社会发展常识,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发展的历史。前面我们学习了封建社会的建立,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关知识。 一、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板书)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页,看看本框第一个标题 “ 从商鞅 徕民 政策说起 ” 中出现了什么?重点了解 “ 徕民 ” 政策的内容及该政策得以推广实施的社会历史状况。 生:(阅读教材,即 “ 自求索 ” 。) 师:什么是 “ 徕民 ” 政策? 生: “ 徕 ” 就是招政的意思, “ 徕民 ” 就是把邻近秦国的三晋的民众招致到秦国去充当劳动力。 师: “ 徕民 ” 政策在当时的确得到了推广与实施,这与当时什么样的历史状况分不开呢? 生:与当时秦国已进入封建社会的历史状况分不开。 师:通过对 以上史实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建立是促进当时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板书) 师:请同学们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什么样的客观规律? 3 / 9 生:(小声议论后答出)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 师:下面,我们把封建制生产关系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进行对比,看看封建制生产关系为什么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即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历史进步性。 (板书) 师:(出示投影)这里,我将两种生产关系的特点以表格形式进行了一番对比。请同学们从 “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消费品的分配形式 ”三个方面,比较农民与奴隶在社会处境和劳动积极性上的差异。 生甲:封建制下的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可以有一点点自己的土地。而奴隶制下的奴隶一无所有。 生乙: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农民,农民只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地主阶级。而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 生丙:封建制下的农民把收获的产品以地租形式交纳给地主后 ,或多或少可以留下一点产品归自己自由支配。而奴隶制下的奴隶主完全占有劳动成果,他们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师:从以上三位同学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封建制生产关系下农民的处境有所改善,因而劳动积极性也提高4 / 9 了,封建制生产关系具有历史进步性。由于它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必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文化。 现在,我给大家带来一段配乐朗颂。要求同学们在不看书的前提下,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并作简要记录。(配乐朗颂开始 古曲声中,结合教材内容,又涉及到课外知识的 一段材料,把学生带入一种浓郁的封建气息中,让学生似乎亲临到封建生产中。) 师:(朗颂完毕,配乐音量渐小,然后关闭)以上材料中讲述了什么问题? 生: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些表现。(板书) 师:根据记录,请谈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农业、手工业、商业、封建城市、行会。(板书) 师:请同学们浏览教材第页,进一步明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五个方面的表现。 生:(自读教材) 师:刚才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一段配乐朗颂,又了解了书上的相关内 容,现在我们将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各小组在通读全篇教材的基础上,各就指定专题看书、讨论、质疑、解疑,各组长作好自学记录,然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自学成果。比一比,看哪个组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最短、质量最高。 (教师到各组了解并给予适当指导。以小组为单位,在5 / 9 小组长的组织下,积极地看书、讨论、提问、回答,充分挖掘出教材各专题的内容,五分钟左右各组基本完成任务。) 师:现在,请全班同学交流自学成果。我们采用这样的形式:由每组组长代表本组同学提出问题,请其他组同学回答,大家共同评价。按五个小组的顺序 依次进行。 第一组组长:我们小组自学讨论的专题是关于 “ 封建社会农业的发展 ” 。大家在学习、了解了农业发展的状况后,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 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甲:三个方面:第一,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第二,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第三,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 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生乙: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 生:(第一组组长肯定上述答题正确。) 师:第一小组同学把握了本专题最核心的内容,做到了去粗取精,这也正是我们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至于该内容提到了封建社会农业发展的杰出成果,诸如曲辕犁、都江堰等,这是历史课上学过的,我们不再重复。下面请第二组提问。 第二组组长:我们组学习的专题是 “ 手工业的发展 ” ,共提出三个问题: 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是什么? 6 / 9 生甲:冶铁。 就世界范围来说,封建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的标志是什么? 生乙:冶铁技术的发展。 手工业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 生丙:手工业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第三组组长评判答题正确。) 师:(肯定第二组成绩,请第三小组发言) 第三小组组长:我们组讨论的专题是封建社会 “ 商业的繁荣 ” ,请同学们回答我组提出的两个问题。 商业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生甲: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 进入封建社会后,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商业领域出现的什么现象是我们特别应注意到的?你能举例吗? 生乙:一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二是 “ 丝绸之路 ” 的开拓等。 生:(第三组组长认为答题正确) 师:(肯定第三小组,请第四组质疑)。 第四小组组长:我们组同学就 “ 城市的发展 ” 一专题,提出问题: 封建城市形成的基础是什么? 生甲:商业和交换活动的发展。 7 / 9 封建城市是什么的中心? 生乙:是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 生:(第四组同学评判认为,答案不全面,要求补充回答) 生丙:也是封建统治的中心。 第四组组长:两位同学的回答合起来是第二题的完整答案,希望大家以后看书时,要注意教材的连续 性、完整性。 (对第四组全体同学的认真负责态度报以掌声) 师:第四组同学不仅能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对同学们提出较高要求,这充分反映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最后看第五小组的问题。 第五小组组长:我组同学认为在 “ 封建行会的形成 ” 这一内容中,应掌握以下问题: 封建行会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生甲: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行会的定义是什么? 生乙:城市中同行的或手艺相近的手工业者组成的封建组织。 组织行会的目的是什么? 生丙:阻止外来手工业者的竞争和限制本地手工业之间的竞争。 行会的主要成员是什么?他与帮工和学徒之间主要8 / 9 是什么样的关系? 生丁:作坊主;封建性的师徒关系。 行会的作用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戊:保护比较脆弱的城市手工业,传授生产技术,避免同行的竞争等方面,曾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手工业的巩固和发展。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答案大家觉得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有一点要补充说明:封建社会末期,行会制度对手工业生产的过严规定和限制竞争的做法,束缚了手工业者 的主动性,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 师:这位同学补充恰当,今后分析问题应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运用两分法,既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事物消极的一面。那么,究竟如何正确评价行会的作用呢? 生:应从两方面评价:既看到其历史进步性,表现在它曾促进过手工业的发展,又看到其历史局限性,表现在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它又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五种表现。请思考:以上各种表现,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请看书第页本框题最后一段课文后,集体回答 。) 生:(齐读)由于封建制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生产关9 / 9 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使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比奴隶社会有了显著提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学习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和表现。本课的难点,即要求大家能用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的规律来认识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