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海长航监测方案.docx_第1页
长海长航监测方案.docx_第2页
长海长航监测方案.docx_第3页
长海长航监测方案.docx_第4页
长海长航监测方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厦门长航物流服务中心基坑支护施工监测方案江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2015年4月23日监测(方案)报审表工程名称:厦门长航物流服务中心基坑支护施工监测致:厦门长海长航物流有限公司我方根据招标文件的规定完成了厦门长航物流服务中心基坑支护施工监测方案的编制,并经我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请予以审查。附件:监测方案 承包单位(章): 项 目 负 责: 报 审 日 期: 建设单位审查意见 : 建设单位(章):项 目 负 责: 审 查 日 期: 基坑支护设计单位审查意见 : 基坑支护设计单位(章):项 目 负 责: 审 查 日 期: 监理单位审查意见 : 项目监理公司(章): 总监理工程师: 审 查 日 期: 监测(方案)审批表工程名称厦门长航物流服务中心基坑支护施工监测方案名称厦门长航物流服务中心基坑支护施工监测方案项目部编审人员项目负责人:主编人: 项目负责人签名: 日期:主任工程师审查意见 签名: 日期:目 录第一章 工程概况11.1 工程简介11.2 工程地质条件11.3 水文地质概况11.4 周边环境11.5 基坑围护结构型式2第二章 监测目的与依据32.1 监测的目的32.2 监测的依据4第三章 监测内容及方法53.1 水平位移监测53.2 竖向位移监测73.3 深层土体位移监测93.4 地下水位监测11第四章 位移监测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124.1 监测基准点布设124.2 监测点布置基本原则124.3 监测点布设134.4 位移监测监测点的保护13第五章 监测周期与监测频率145.1 监测周期145.2 监测频率14第六章 监测报警与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156.1监测控制值156.2 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15第七章 监测仪器设备及检定要求177.1监测仪器设备177.2 仪器设备检定17第八章 项目组织结构和人员188.1 项目组织结构图188.2 人员配置18第九章 监测工作信息流程19第十章 质量目标和保证措施2010.1 质量目标2010.2 质量保证体系2010.3 监测工作的管理2010.4 保证监测质量的措施21第十一章 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目标和保证措施2311.1 安全文明施工目标2311.2 安全保证体系2311.3 文明施工保证措施2411.4 环境保护24第十二章 附件25第一章 工程概况1.1 工程简介拟建的厦门长航物流服务中心基坑支护工程0.000相当于黄海高程7.057.15m,现场地地势较平坦。本工程建筑由福建经福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拟建建筑物采用桩基。拟建基坑约为矩形,长约190m,宽约90m,一层地下室。1.2 工程地质条件基坑土方开挖及其深度影响范围内,拟建工程基坑围护设计参数见下表: 表1-1 基坑围护结构岩土力学性质设计参数表 1.3 水文地质概况勘察期间正值平水季节,测得场地内初见水位埋深为0.501.80m,初见水位标高3.695.97m;混合地下稳定水位埋深0.903.20m,稳定水位标高3.045.08m。1.4 周边环境(1)、拟建的厦门长航物流服务中心位于厦门市海沧区,南海三路与港北路交叉口东南侧。东侧为洪厝村,本工程用地红线距离民房最近处约12米;南侧为空地;西侧为南海三路,距离用地红线约为5米;北侧为正在建设的中天海航运服务中心,距离其基坑边线约35m,综上所述,该基坑3倍开挖深度的影响范围内无相关建(构)筑物。据业主、勘察介绍及现场踏勘,场地内暂未发现相关管线。(2)、施工前应收集场区及周边地下埋设物资料,施工中应仔细观察分辨,避免损坏未有标识的地下埋设管网,若施工过程中遇到硬物,钻进阻力较大,应立即停工,及时通知业主、设计、监理等方,以便采取相应措施。1.5 基坑围护结构型式根据基坑设计图纸,整体基坑周长约560m,基坑开挖深度约5.158.75m,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基坑场地受开挖影响主要地层为素填土、淤泥、粉质粘土、粗砂、残积砂质粘性土等,并结合周边环境的情况,基坑支护方案主要采用自然放坡、放坡+排桩(围护桩采用管桩)。第二章 监测目的与依据2.1 监测的目的本工程地下室施工包括桩基工程、围护施工、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等部分,且本工程施工周期较长,基坑开挖面积较大,开挖深度较深,工程周边环境的保护要求较高。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地层应力状态的改变将直接导致基坑围护结构产生位移和变形,主要包括基坑围护结构及周围土体的侧向位移和竖向沉降,这些位移超出一定范围,必然对基坑围护结构产生破坏,并影响临近建筑及地下管线的安全使用,同时,这些位移情况也是判断基坑围护结构稳定状况的重要依据。在基坑桩基施工期间,须周期性对周边环境进行观测,及时发现隐患,并根据监测成果相应地及时调整施工速率及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道路、市政管线及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质、施工条件和外界其它因素的复杂影响,很难单纯从理论上预测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而且理论预测值还不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工程的各种变化,所以在理论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现场工程监测十分必要。特别是对于类似本工程复杂的、规模较大的工程,需要建立一套严密、科学的监控量测体系,全面监控施工过程中基坑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变形情况。分析、判断、预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消除各种隐患,并将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本工程监测的目的主要有:(1) 通过监测数据与预测值作比较,判断上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或达到预期要求,同时实现对下一步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控制,从而切实实现信息化施工;(2) 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围护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变形发展趋势,及时反馈信息,达到有效控制施工对建(构)筑物、道路、管线影响的目的;(3) 通过监测及时调整围护结构的受力均衡问题,使得整个基坑开挖过程能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的范畴内;(4) 通过监测及早发现基坑侧壁的渗漏问题,并提请施工单位进行及时、有效的堵漏准备工作,防止施工中发生大面积涌水现象;(5) 将现场监测结果反馈设计单位,使设计能根据现场工况发展,进一步优化方案,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6) 通过跟踪监测,在正常施工阶段,施工科学有序,保障基坑始终处于安全运行的状态。2.2 监测的依据(1) 厦门长海长航物流有限公司提供的厦门长航物流服务中心基坑支护工程图纸及相关文件;(2)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3)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5)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6) 城市测量规范CJJ8-99;(7) 国家或行业其它相关规范、强制性标准。第三章 监测内容及方法为监测基坑变形情况以及围护结构的应力应变情况,了解施工期基坑整体稳定性和由于工程扰动因素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便及时指导施工、调整工程部署及安排施工进度等。需在在施工过程中开展一下监测内容,基坑坡顶、冠梁水平位移监测及沉降位移监测;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地下水位监测。3.1 水平位移监测3.1.1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置和埋设水平位移监测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变形监测点3种。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均为变形监测的控制点。基准点一般距离施工场地较远,应设在影响范围以外,用于检查和恢复工作基点的可靠性;工作基点则布设在离基坑3倍开挖深度以外稳定的地方,直接在工作基点上架设仪器对水平变形监测点进行观测;变形监测点主要布置在基坑顶部。3.1.2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和初始值的观测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宜按两级布设,由控制点(基准点、工作基点)组成首级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对于单个目标的位移监测,可将控制点同观测点按一级布设。监测埋设的监测点稳定后,应在基坑开挖前进行初始值观测,初始值一般应独立观测2次,2次观测时间间隔尽可能的短,2次观测值较差满足有关限差值要求后,取2次观测值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水平位移监测则以初始值为观测值比较基准。水平位移变形监测应视基坑开挖情况即时开始实施。3.1.3 监测方法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主要使用全站仪及配套棱镜组等进行观测。水平位移的观测方法很多,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和工程要求灵活应用。常用的测量方法有: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控制网法、极坐标法。下面就分别介绍:(1)视准线法该方法适用于基坑直线边及直线支撑杆件的水平位移的观测。如下图所示:基坑A a b c B图3-1 视准线法观测示意图其中:A、B基坑两端的工作基点。a、b、c位移观测点。如场地有条件的话,可沿基坑某一测量边向后2倍开挖距离外设置测站(工作基点)。场地如果狭小的话,可将测站(工作基点)设在基坑支护结构的转角上,所测得的位移值是相对基坑转角处的位移值。全站仪架设调平后,照准与基坑相反方向的一工作基点作为后视方向,用带有刻划的读数站牌或T型尺,设置在观测点上,读取数值。一般用经纬仪/全站仪正倒镜读数4次,取中数作为一次观测值。初始值观测时要观测两遍,以保证无误。以后每次观测结果与初始值比较,求得测点的水平位移量。(2)小角度法该方法适用于观测点零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在离基坑2倍开挖深度距离的地方,选设测站A,若测站至观测点T的距离为S,则在不小于2S的范围之外,选设后方向点A。用经纬仪/全站仪观测角,一般测24测回,并测量测站点A到观测点T的距离,如下图所示:图3-2 小角度法观测示意图为保证角初始值的正确性,要2次测定。以后每次测定角的变化量,按下式计算观测点的位移量:式中:角的变化量(”); 换算常数,=3600*180/=206265; S测站至观测点的距离(mm)。如按角测定中误差为2”,S为100m,则位移中误差约为1 mm。(3)控制网法该方法适用于要求测出基坑整体绝对位移量的情况。控制网的建立可根据施工现场通视条件、工程精度要求,采用边角交会、附合导线法等。各种控制网均应考虑图形强度,长短边不宜悬殊。先采用平面控制网求出基坑各角点的位移量,再叠加用前述方法求得的各观测点的相对位移量,即是基坑的整体绝对位移量。但是此方法对仪器的要求较高,测量工作量较大。(4)极坐标法使用极坐标法直接在工作基点上观测变形点到测站的距离和该方向与某一基准方向的夹角,直接计算变形点的坐标。通过坐标变化量来反映监测点的位移量。3.1.4水平位移监测主要技术要求变形监测的精度等级应根据各类建(构)筑物的变形允许值进行估算或参考类似工程进行确定,该项目水平位移监测的精度等级确定为二级。其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2:表3-1 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相邻控制点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主要作业方法和观测要求3.01501.81/100000按二等三角测量进行测量采用二等水平位移标准测量,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3mm。3.1.5 采用主要仪器莱卡1201+(1,1mm+1.5ppm)全站仪及配套棱镜组。3.1.6 数据计算采用严密平差计算各监测工作点和监测点坐标,与既有坐标比较即可知道围护体系是否发生了变形。3.1.7 注意事项(1)测区的基准点不应少于3个,工作基点多少视监测情况而定。(2)对埋设后的监测标志点(桩),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防止受到毁坏。(3)使用仪器进行观测时,要尽量减少仪器的对中误差、照准误差和调焦误差的影响。(4)监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强制对中设备,以减少对中误差对观测结果的影响。3.2 竖向位移监测3.2.1 竖向位移监测项目(1)基坑坡顶竖向位移;(2)围护结构竖向位移;3.2.2 竖向位移监测点的布置和埋设竖向位移监测所布设的监测点分为基准点和变形监测点两种类型。(1)监测点布设原则a) 基准点要求稳定可靠,远离基坑开完变形区;b) 沉降变形监测点应设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c) 点位应稳固,点位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2)竖向位移基准点的布设 竖向位移监测范围至少要有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竖向位移监测基准点,以便组成监测水准控制网,竖向位移监测基准点布设在受影响范围至少30米以外稳定可靠的地方,但也不宜过远,一般不宜超过100m,以保证监测精度。可以利用基坑施工水准点作为竖向位移监测基准点。(3)竖向位移变形监测点的布设竖向位移变形监测点布设的位置以能够准确全面反映基坑岩土体竖向位移特征和便于分析为原则,同时要求布设的监测点能够突出反映支护结构控制部位的变形情况。3.2.3 竖向位移变形监测技术要求竖向位移观测选用精密水准仪配合铟钢尺测量,仪器标称精度0.4mm/km 。在观测前对所用的水准仪和水准尺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检定,在使用过程中不得随意更换。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2007等有关规范的要求,结合我单位经验,竖向位移监测观测方法按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作业,按照先控制后加密的原则作业。3.2.4 竖向位移监测作业、计算(1)竖向位移观测遵循先控制后加密的原则,在观测前要检查维护监测控制网的可靠性。竖向位移监测严格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作业,在作业过程中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仪器,并尽量长期固定司镜人员。(2)计算竖向位移变形量。(3)填写变形表格,进行变形分析。3.2.5采用仪器采用DS05精密水准仪(标称精度:0.4mm/km)、铟钢尺测量法。3.2.6 注意事项(1)初始值的观测一般取23次的数据的中值,每次初始值观测的时间要尽可能的短。(2)在监测数据发现异常现象,要及时通知有关各方,同时加密监测频率,防止突发事故,直至采取有效措施。(3)地表监测点采用冲击钻在地表钻孔,然后放入竖向位移测点,测点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3.3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3.3.1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置和埋设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通过活动式测斜仪进行。在需要进行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的部位埋设与活动式测斜仪配套的测斜管,测斜管管径为70mm,内壁有二组互成90的纵向导槽,导槽控制了测试方位。埋设时,应保证让一组导槽垂直于开挖基坑面,另一组平行于开挖基坑面。测试时,测斜仪探头沿导槽缓缓沉至孔底,在恒温一段时间后,自下而上逐段(间隔0.5米)测出X方向上的位移。同时用光学仪器测量管顶位移作为控制值。在基坑开挖前,分二次对每一测斜孔测量各深度点的倾斜值,取其平均值作为原始偏移值。“”值表示向基坑内位移,“”值表示基坑外位移。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应在基坑围护桩工程施工土方开挖前把测斜孔做好,并保证让一组导槽垂直于开挖基坑面,另一组平行于开挖基坑面。3.3.2 测斜的方法、步骤(1)仪器连接(2)仪器检查(3)测量1)将测头导轮卡置在预埋测斜导管的滑槽内,轻轻将测头放入测斜导管中,放松电缆使测头滑止孔底,记下深度标志。当触及孔底时,应避免过分冲击。将测头在孔底停置约5分钟,使测斜仪与管内温度基本一致。2)将测头拉起至最近深度标志作为测读起点,每0.5m测读一个数,利用电缆标志测读测头至测斜管顶端为止。每次测读时都应将电缆对准标志并拉紧,以防止读数不稳。3)将测头调转180重新放入测斜导管中,将测头滑到孔底,重复上述步骤在相同的深度标志测读,以保证测量精度。通常采用正反测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精度,导轮在正反向滑槽内的读数将抵消或减小传感器的零偏和轴对准所造成的误差。3.3.3采用主要仪器仪器采用JTM-U6000F型测斜仪进行测试,测斜精度0.2mm/500mm。3.3.4测试及数据处理原理测试原理见下图:计算公式:式中: Xi i深度的累计位移(计算结果精确至0.1mm ) Xi i深度的本次坐标(mm) Xi0 i深度的初始坐标(mm) Aj仪器在0方向的读数 Bj仪器在180方向上的读数 C探头标定系数 L探头长度(mm) j倾角3.4 地下水位监测3.4.1监测目的监测基坑取土、降水对周遍地下水的影响程度,根据水位变化值绘制水位-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以及水位随基坑开挖的变化曲线图,判断基坑及周边环境的稳定,预测土体变形和基坑稳定,指导施工、降水。3.4.2监测方法水位采用水位观测仪及水位观测管的方法来测试。采用XY-100型钻机成空,再埋入50PVC虑水管,周边用中粗砂充填,见图3-6.3.4.3监测仪器电测水位计、PVC塑料管、电缆线。3.4.4精度要求水位计的标尺最小读数为0.5cm。3.4.5地下水位监测技术要点(1)水位管的埋设深度应在允许最低水位以下或根据不透水层的位置而定。(2)埋设时应注意水位管周围良好的透水性,并防止地表水进入孔内。(3)水位孔宜埋设在渗透系数大于10-4cm/s的土层中。(4)严禁雨天或雨天后12天测试初始值。第四章 位移监测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与保护4.1 监测基准点布设监测控制网主要用于基坑的位移和沉降方面的监测。监测控制网分两部分:(1)平面控制网:用于各水平位移监测项目平面控制基准;(2)水准控制网: 用于各垂直位移监测项目(即沉降监测)的高程控制基准。平面控制点计划布设1组共3个,编号为W01W03,控制区域为整个监测区,为使测距、测角误差在横、纵坐标上均匀分布,网形为闭合导线网,引测外方向为施工用平面控制网。点位设在稳定、安全的地方。水准控制点计划布设1组共3个,编号为BM1BM3。建立闭合环与施工高程控制点联测。各基准点根据现场情况布设,本方案暂未布设。4.2 监测点布置基本原则4.2.1系统性原则(1) 所设计的监测项目有机结合,并形成有效四维空间,测试的数据相互能进行校核;(2) 运用、发挥系统功效对基坑进行全方位、立体监测,确保所测数据的准确、及时;(3) 在施工工程中进行连续监测,确保数据的连续性;(4) 利用系统功效减少监测点布设,节约成本。4.2.2可靠性原则(1) 设计中采用的监测手段是已基本成熟的方法;(2) 监测中使用的监测仪器、元件均通过计量标定且在有效期内;(3) 在设计中对布设的测点进行保护设计。 4.2.3 与结构设计相结合原则(1) 对结构设计中使用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2) 对结构设计中,在专家审查会上有争议的方法、原理所涉及的受力部位及受力内容进行监测,作为反演分析的依据;(3) 依据设计计算情况,确定围护结构及周边建(构)筑物的报警值;(4) 依据业主、设计单位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针对性布点。4.2.4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面的原则(1) 对围护体及结构主体系统中相当敏感的区域加密测点数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测;(2) 对勘察工程中发现地质变化起伏较大的位置,施工过程中有异常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测;(3) 除关键部位优先布设测点外,在系统性的基础上均匀布设监测点。 4.2.4与施工相结合原则(4) 结合施工实际确定测试方法、监测元件的种类、监测点的保护措施;(5) 结合施工实际调整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尽量减少对施工质量的影响;(6) 结合施工实际确定测试频率。4.2.5 经济合理原则(1) 监测方法的选择,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方法;(2) 监测元件的选择,在确保可靠的基础上择优选择国产及进口之仪器设备;(3) 监测点的数量,在确保全面、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监测点之间联系,减少测点数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4.3 监测点布设根据设计图纸及规范的要求,各个监测项目测点布置见下表4-1:表4-1 各个监测项目监测点一览表序号监测项目位置和监测对象测点布置备注1坡顶、冠梁水平位移监测坡顶、冠梁顶按设计要求2坡顶、冠梁垂直位移监测坡顶、冠梁顶按设计要求3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深层土体内按设计要求4地下水位监测基坑周边按设计要求注:各项目监测点具体点位布置主要参考设计图纸,并满足设计要求,但局部测点具体位置将根据施工情况进行局部调整。4.4 位移监测监测点的保护根据相关规范、条文及本工程的各项要求,结合该基坑工程的实际情况,保护和保存好本合同范围内的全部三角网点、水准网点和自己布设的网点、使之容易进入和通视,防止移动和破坏。仪器(传感器)、测点安装、埋设好后应作好醒目标记,附近不得堆载建筑材料,测点设置混凝土墩保护,平时加强测点保护工作,确保测点成活率,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第五章 监测周期与监测频率5.1 监测周期测点埋设稳定后即开始监测,一般来说监测过程持续至基坑开挖完成、拟建建筑物施工至正负0.00标高。5.2 监测频率 本次基坑监测工程各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根据工程各阶段的进度进行调整,各监测项目监测频率如表5-1表5-1 各监测项目监测频率一览表施工过程监测频率开挖深度(m)41次/3d481次/2d81次/1d底板浇筑后时间(d)71次/3d顶板浇筑后时间(d)71次/7d71次/15d数据稳定或基坑回填后,停测注:本监测频率仅针对施工正常情况下,如业主单位有特殊要求或发生报警的情况例外。正常情况下,按预定频率监测,当本次变化量或累计变化量超过警戒值时,监测频率适当加密。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提高监测频率:1 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 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 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4 超深、超长开挖等违反设计工况施工;5 围护结构出现开裂;6 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7 支护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8 出现其它影响支护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第六章 监测报警与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6.1监测控制值根据周边地质环境以及设计图纸要求,各监测项目的控制值如表6-1:表6-1:监测项目控制值项 目预 警 指 标备注冠梁顶水平及垂直位移监测35mm或连续3天变化速率3mm/d坡顶水平及垂直位移监测50mm或连续3天变化速率3mm/d深层土体侧向位移监测50mm或连续3天变化速率3mm/d坑外水位观测1000mm或连续3天大于500mm/d6.2 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6.2.1预警事务的处理监测项目按“分区、分级、分阶段”的原则制定监控量测控制标准,并按预警进行管理和控制。在风险源的施工过程中,需对前期制定的风险源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我方监测单位根据现场监测、现场巡视情况,判定监测数据是否超过控制标准,及时进行评估、预警。当数据出现异常时,根据现场风险状况启动相应级别预警,并根据完备的预警报送、响应及处理程序,立即向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和其他相关单位报告,获得确认后应立即提交预警报告。对于已报警的监测项目,设计单位应根据工况及采取的措施重新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提出新的变形控制标准,制定消警机制。6.2.2监测应急情况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警;若情况比较严重,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 (1)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的累计值;(2)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或基坑出现渗漏、流砂、管涌、隆起或陷落或较严重的渗漏等;(3)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索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4)周边建(构)筑物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5)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漏等;(6)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报警的情况。6.2.3监测应急措施当发现险情时,我方将立即通知业主和监理。与此同时,项目技术负责人第一时间组织和调动应急响应小组人员、设备、车辆到达工地现场采集数据,采取合理的监测加密方案,并督促土建承包商采取相应抢险方案;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现场处理,并组织相关专家对基坑的现况做出分析,遵循“迅速、准确”的原则,在第一时间将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反馈给监理及业主。派有经验的监测人员驻现场,加大监测频率直到险情得到控制,危险解除,可以施工为止。6.2.4应急反应过程中应注意事项项目技术负责人接到应急抢险监测通知后,应第一时间立即电话通知项目部应急反应监测领导小组所有领导和所属工点监测作业组长及监测人员;项目部应急反应监测领导小组所有成员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确保通信联系的畅通;监测作业组长应在接到通知后30分钟内召集监测人员及仪器设备赶赴事故现场实施应急监测作业;应急监测作业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防护工作,确保人员及仪器设备的安全;应急监测作业过程中,应注意对事故现场进行采集影像(拍照或录像等)资料;应急监测时应严格按照监测方案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监测作业;应急监测作业开始后1小时,项目技术负责人应根据流程要求将经初步评估的险情情况形成警报向有关部门发出特别警报;应急监测作业结束后2小时内应将处理好的监测结果报项目部应急反应监测领导小组,供下一步决策用。同时采用电子邮件方式将监测结果报相关部门。第七章 监测仪器设备及检定要求7.1监测仪器设备根据本次工程的监测项目,投入使用的仪器设备主要有表7-1 仪器配置情况设备、仪器名称仪器型号精度单位数量备注全站仪GPT-3005LN1mm+1.5ppm台1精密水准仪DS05KM/0.4mm台1铟钢尺珠峰0.01mm把1测斜仪JTM-U6000F0.2mm台1视工程进度进场进场水位仪JTM-90000.1mm个1视工程进度进场进场电脑笔记本台1汽车辆17.2 仪器设备检定各使用仪器均在校核有效使用期限内,各仪器校核证书见附件:仪器校核证书第八章 项目组织结构和人员8.1 项目组织结构图厦门长航物流服务中心基坑支护施工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主管测量组长测量员测量员测量员 图8-1监测项目组结构图8.2 人员配置表8-1 人员配置情况序号姓名学历职称职务主要职责1李松林大专高级工程师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2许岩剑硕士工程师技术负责审核、审定3洪嘉霖本科测量员测量组长现场测量、数据分析4谌卫军大专测量员组员现场测量6樊俊锋硕士测量员组员现场测量第九章 监测工作信息流程 本工程工作信息流程如下:依据报表、报告指导基坑施工资料收集、分析监测方案设计现场监控量测室内数据系统分析监测当日报表经验类比理论分析甲方、规范要求地层支护结构安全稳定性判断阶段性分析报告总结报告报警正常、签发技术负责人安监站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设计方图9-1 监测工作流程图第十章 质量目标和保证措施10.1 质量目标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主动配合业主和总包在施工过程中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处理好各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关系。服务于全过程,及时做好各类质量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和反馈。认真完成本项目由于设计与施工变更等原因而增加的工作量,并保证要求和工作质量不变。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顺利完成。10.2 质量保证体系图10-1 项目质量保证结构图10.3 监测工作的管理(1) 实行项目负责制项目组成员服从项目技术负责人的统一调配,并在日常监测工作中严格按投标方案的要求带领作业人员实施作业,并经常保持与建设单位、总包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场地施工进度,安排与落实监测工作的步骤,配合施工的顺利进行。(2) 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作业人员应严格按方案要求及相应规范进行作业,发现超出允许误差时应及时纠正或进行返工。技术问题由技术负责人审核审定后作出决定,技术负责人实施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杜绝质量问题的产生。(3) 文件与资料的管理监测工作中的相关函件、以及日常监测工作中的内外业资料等应分类装订统一管理,或者有计算机备份以防丢失。提交的监测成果资料应统一格式并进行签收登记。10.4 保证监测质量的措施(1) 仪器、仪表a、将按设计图纸和文件以及生产厂家的产品说明书对所采购的仪器设备进行测试、校正,以防质量不合格元件的埋入。钻孔孔深要到位,且孔身要垂直,回填应密实。各测点初始值的测定应待测点埋设稳定后进行(一般710天)。b、监测仪器要经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的计量机构进行校准,并取得检定证书后方可使用。如需更换仪表时,应先检验是否有互换性,并进行对比检测,以保持监测数据的延续性。(2) 野外作业a、组成强有力的项目组,抽调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担任项目组主要负责人。项目组的其它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具有相应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关键、特殊岗位人员持证上岗。b、监测工程专业技术强,我司将对职工进行宣贯、培训,对职工加强质量意识教育,把“质量第一”从思想上落实到行动中去。对埋设全过程进行详细的施工记录。c、进场前,组织全体人员学习监测施工的技术方案,每个施工人员了解项目的总体要求,熟悉各自岗位的职责、技术要求和作业程序,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执行。d、加强测点的保护工作,测点周围设置明显标志并进行编号,严防施工时损坏。(3) 资料采集及整理a、 制定有关质量文件和记录的管理办法,及时做好各类施工记录、工程检验资料、各类试验数据、鉴定报告、材料试验单、各种验证报告的收集、整理、汇总工作;b、外业观测资料在内业计算前均要进行检查与复检,在保证采集数据正确的前提下方可进行计算;c、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会审,及时编制分项施工指导性文件、制定工序质量控制文件,及时解决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第十一章 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目标和保证措施11.1 安全文明施工目标 不发生安全、环境、文明施工的重大投诉或处罚事件; 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