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讲解部分.pdf_第1页
2019年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讲解部分.pdf_第2页
2019年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讲解部分.pdf_第3页
2019年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讲解部分.pdf_第4页
2019年浙江中考语文总复习第四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四古代诗歌鉴赏讲解部分.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 清单 初中课标古诗词曲 首鉴赏 一、关雎 诗经 原 文赏 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表达技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了“兴”的手法,以一对雎鸠鸟相互应和的叫声起兴,渲染了和谐的气氛;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领全篇,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表达技巧:用采摘荇菜起兴,写主人公艰难执着的追求过程。 “悠哉悠哉”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主人公 难耐的相思之情。 炼字:“悠”形容其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 这里的两个“悠”字都以感叹的语气道出,加重了感情色彩,表现 出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 “寤寐思服”将主人公追求、想念淑女的迫切心情表现得 淋漓尽致。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表达技巧:这几句用采摘荇菜起兴,虚写出了男子想象把意中人娶回家后的情景。 “采之”“友之”“芼之”“乐之” 写出了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主旨 诗中所表达的感情质朴、直率,以清新动人的笔墨表现了青年男子追求爱情的纯洁愿望。 二、蒹葭 诗经 原 文赏 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表达技巧:以“蒹葭”起兴,描绘了一幅萧瑟冷寂的晚秋图。 前四句既点明了时节和环境,又点明了地点,渲染 了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借景抒情,写出了主人公思不可及、行之不易、欲见伊人而不得的形象。 情感:“萋萋”“采采”与前文中的“苍苍”对应,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主人公当时所在的环境 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 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的发展轨迹,说明主人公追寻时间之久。 “方”“湄”“涘”三字的变换,把伊人在彼岸等待主人 公的场景和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的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 主旨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抒写了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伊人 的心境。 三、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原 文赏 析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表达技巧: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 “八十”与“十五”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 得归”与“从军征”呼应,表明其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炼字: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为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 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表达技巧:后两句采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 主人公亲友的离去。 年中考 年模拟 续表 原 文赏 析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表达技巧:近景描写,运用白描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家中无人、庭院芜杂的荒凉破败的画面。 内容理解:诗人抓住野兔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后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摄取了中庭、井边 随意生长的谷物和葵菜两个“镜头”,从侧面表现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家中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揭露了封建 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情感:用野谷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食;“不知饴阿谁”,表现出主人公的孤苦伶仃。 表达技巧:后两句采用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 发得淋漓尽致。 主旨 本诗借写一个老兵从军回家后的见闻,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控诉,反映了百姓在战乱社会中的痛苦。 四、观沧海 东汉曹操 原 文赏 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炼字:“临”“观”两字传达出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 “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 雄浑的特点。 表达技巧:采用写实手法,三、四句写俯瞰沧海,海水荡漾、山岛耸立;“树木”“百草”写近观静景;“秋风”“洪波” 写远观动景。 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出大海的波澜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 炼字:“涌”字既写出了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和惊心动魄的声势,也写出了诗人对大海的惊叹和赞美。 从“若”字 可以看出,“日月之行”四句是虚景,通过诗人的主观想象,写出沧海之大,描绘出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 图景。 表达技巧:借用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表现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同时还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诗人渴望 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了一起。 主旨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 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五、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原 文赏 析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情感:写诗人虽身处闹市,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表达技巧: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 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以对客观景物“菊”“南山”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炼字:“悠然”形象地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描写采菊时无意间见到南山,南山静穆 超然的风景正好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结构:“山气日夕佳”承上启下,写南山傍晚的景色,引出下句飞鸟的归还。 表达技巧: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飞鸟自喻,借飞鸟结伴飞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景象,表达出诗人 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 内容理解:“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以哲理句结尾,给人留下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 主旨 这首诗融情入景,写出了人与自然相契合的场景,表达出诗人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 六、木兰诗 乐府诗集 原 文赏 析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表达技巧:运用比兴手法,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 “女叹息”暗示木兰此 时无心织布。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内容理解: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感到疑惑,从而引出问和答,道出木兰的心事。 表达技巧:“卷卷有爷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征兵催促之急。 情感:“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对父亲的爱以及对国家的忠心。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 续表 原 文赏 析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内容理解: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的情景。 前四句在叙事中写出木兰忙忙碌碌准备戎装的情景,真实地 刻画出木兰对应征一事的极度重视。 表达技巧:后八句以反复的句式写木兰从家中出发,途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时间,夸张地表现了木兰 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受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表达技巧:前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征途之遥,表现出木兰身跨战马,飞驰万里,穿过关隘、飞越层 峦的矫健身姿。 中间两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军营的艰苦生活。 最后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 手法,概述战争的旷日持久和战斗的激烈悲壮。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内容理解:木兰还朝辞官既出于她不慕富贵的品质以及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也因为她身负秘密,即她是女儿 身。 天子不知实情,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表达技巧:前两句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内容理解: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先以爷娘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了家中的欢乐气氛,展 现出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为,写出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 表现她归家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以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 的高潮。 表达技巧:“火伴皆惊忙”表现出伙伴的惊诧和赞叹,侧面衬托出木兰在从军时的谨慎和机敏。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表达技巧:比喻结尾,以双兔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秘密加以巧妙 地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主旨 这首北朝乐府民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歌颂了劳动人民崇高的精神品质,体 现了劳动妇女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英雄主义理想。 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原 文赏 析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炼字:“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 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不但营造出了开阔的意境,还奠定了全诗豪壮的感情基调。 内容理解:开头写景,点出送别地点和友人去向。 情感: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友人,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情感:前两句既表现了诗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和与友人真挚深厚的友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的哲 理。 后两句“歧路”照应送别,以豪迈之语相送,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因离别而伤心落泪,要心胸开阔,坦然面对。 主旨 诗人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要乐观面对离别。 本诗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 态度。 八、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昻 原 文赏 析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情感:回首过去,望不见古代的贤君;展望未来,看不到当今的英主。 前两句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炼字:“念”字表现了诗人包含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 之感。 主旨 诗人通过抒发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的文人们遭受困厄的境遇,表达 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年中考 年模拟 九、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原 文赏 析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表达技巧: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先写“客路”,后写“行舟”,诗人身在江南却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 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炼字:“正”和“悬”的对应,写出了江风的和缓与船的平稳。 “阔”字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上给人一 种无限的感觉;“悬”字写出了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突出了大景中的小景。 表达技巧: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写一幅小景,把视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炼字:“生”“入”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哲理:前两句蕴含着旧事物中已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必然规律。 表达技巧: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诗人在自问自答中用“归雁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 作用:尾联紧承前三联,呼应首联,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主旨 诗人描写了冬末春初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十、使至塞上 唐王维 原 文赏 析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内容理解:叙事。 “单车”是说随从少,轻车简从,仪节规格不高。 “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 士。 于叙事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是由“单车”二字引发出来的。 表达技巧:以“征蓬”“归雁”自比,“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是反衬。 雁北归旧巢,诗人迎着风沙 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炼字:“出”“入”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直”“圆”描绘静态景物相照应,画面富有变化,意境深远。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炼字:“大”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现出烽烟高高直立的特点;“长”表现出 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圆”表现出了落日之低之大,独挂在蜿蜒的黄河之上,突显出大漠给人既苍茫孤 寂又亲切温暖的感受。 情感:前两句极富画面感,营造了塞外苍茫、空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情感的孤寂。 后两句写诗人行至萧关,探马 来报说前线统帅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流露出对统帅的赞叹,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 表达技巧:“燕然”用典,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和“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 路途之远。 主旨 全诗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 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十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原 文赏 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表达技巧:寓情于景。 “杨花”漂泊不定给人以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 点明是暮春时节,奠定了全诗伤感的感情基调。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表达技巧:借景抒情,借“明月”抒发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主旨 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烘托出全诗伤感的基调,再借景抒情,借“明月”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十二、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原 文赏 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表达技巧:以乐景写哀情,强化了哀的程度。 炼字:“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出诗人感情的激荡变化,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 的对比,强烈地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表达技巧:象征。 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 艰难险阻,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蕴含着无限的悲慨,具有比兴的意味。 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 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 续表 原 文赏 析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内容理解: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三字短句节奏短促有力,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 诗人进退失据而又想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表达技巧:用典,诗人坚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有一天会像南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 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情感: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主旨 这首诗情感大起大落,但基调豪放乐观,表现了诗人虽怀才不遇,但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十三、黄鹤楼 唐崔颢 原 文赏 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画面描写: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已驾鹤飞去,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 可见的江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 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炼字:“不复返”包含了对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寄托着诗人对世事难料的感叹。 “空悠悠”使 人看到空间的广袤,而“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 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 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催生乡愁。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表达技巧: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写眼前的景物,晴空万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中有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 茂盛的芳草也清晰可见。 颈联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作铺垫。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炼字: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照应,以辗转起伏的文笔表 现缠绵的乡愁。 主旨 全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 十四、望岳 唐杜甫 原 文赏 析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表达技巧:以设问统领下文。 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炼字:“未了”写出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出山势的绵延不尽。 首联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 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表达技巧:虚实结合。 第三句虚写泰山的神奇秀丽,第四句实写泰山的高耸挺拔。 炼字:“钟”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 象贴切地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炼字:以“曾云”衬托山高,“入”字写倦鸟归巢,目光由近及远。 壮美的山景触发了诗人的感受,胸中激起了浩然 之气,顿觉眼界大开,视野开阔。 “凌”字表现出诗人登顶的决心以及豪情壮志。 “小”写诗人想象登上顶峰后看 到的众山的景象,以“众山小”反衬泰山的高大雄伟。 情感:抒发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最后两句诗蕴含着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俯视 一切的哲理。 主旨 全诗抓住题目中的“望”字写景,把泰山的景色之美及高大的气势渲染得淋漓尽致,借此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 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十五、春望 唐杜甫 原 文赏 析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炼字:“破”字写出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 诗人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 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 国伤时的感情。 表达技巧:“溅”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诗人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表现了出来。 “感时”“恨 别”都凝聚着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以乐景表现哀情,通过美好景物的衬托,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离别感伤之情。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表达技巧:“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家书的珍贵,“家书抵万金”与“恨别”相照应,写出了因战事使消 息隔断,久盼音信而不至的焦急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炼字:“白头”为愁所致,“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传神地表达了 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主旨 全诗围绕“望”字展开,借对国破城荒的感叹,离情中思念亲人的境况,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充 分体现了杜甫诗作“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年中考 年模拟 十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原 文赏 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炼字:“怒”写出了秋风之狂,将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态和感情色彩。 “卷”“飞” “渡”“洒”“挂”等动词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呼号图,渲染了凄苦的氛围,衬托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 情,为下文作铺垫。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炼字:“老无力”“呼不得”“叹息”等词语写出了诗人的老态。 茅屋被秋风吹破已是悲剧,“群童”的行为 更是雪上加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穷困。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表达技巧:景物描写,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暗淡愁惨的氛围;二是烘 托诗人凄凉愁苦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 “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雨的连绵细密。 内容理解:“丧乱”指“安史之乱”。 屋破雨湿更显夜长,悲苦之情不由得从心中发出。 国困家破,诗人在 风雨飘摇中挣扎。 “何由彻”与“未断绝”照应,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表达技巧: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的宽广胸怀。 情感:表明了诗人急切地希望能实现理想,把诗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主旨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悲惨遭遇和困苦凄凉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表现出其博大宽广的 胸怀。 十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原 文赏 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炼字:“卷”“折”二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即”字写出了诗人对这里冬天到来之早的惊奇;“飞” 字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画面。 “忽如”既写出了胡天的变幻无常,又写出了雪的急且大,表现了诗人的 惊异好奇之感。 表达技巧: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北风比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通过联想把边塞雪景描绘成春景,营造出情 趣盎然、壮美浪漫的意境,这种想象的意境堪称奇绝。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表达技巧:烘托,前两句把视线从室外拉到室内,后两句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 边塞苦寒,角度新颖。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结构:承上启下。 由咏雪过渡到送别,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环境,以万里愁云烘托送别的氛围。 炼字:“愁”“惨”二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隐隐担忧的情感。 “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为下面的送 别营造出一个奇异壮伟、广漠辽阔的场景。 表达技巧:渲染,用“胡琴”“琵琶”“羌笛”等具有西域特色的乐器渲染了送别的场景和氛围。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表达技巧:从视觉角度写红旗与飞雪的状态,动静结合。 运用夸张和反衬的修辞手法,不仅写出了边塞的奇寒,而且用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的画面,象征了边塞将士不 屈的斗志,写出了诗人心中奔涌的豪情。 炼字:“掣”真实地表现了红旗被冻住,被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情感: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景,诗人送友人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雪大风狂,归途遥 远,诗人的心中既有惜别的深情,又有隐隐的担忧,情绪复杂。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炼字:“不见君”从壮丽的雪景回到送行的主旨,感情真切,韵味深长。 “空”字写出了边塞空旷苍凉的特点,表明 了处境的恶劣,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无限惆怅的心情。 主旨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旨,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描绘特殊的环境背景,衬托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从侧 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 十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原 文赏 析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炼字:一个“凄凉”,一个“弃”,把诗人长年被贬于偏远之地,寂寞虚度年华的那份苦水委婉地倒了出来,表现了诗 人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的情感。 表达技巧:用典。 第三句运用“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悼念;第四句用“烂柯人”的典故,既暗示了自 己被贬谪时间之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 续表 原 文赏 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表达技巧: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将“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春”对比,暗含身世 凄苦却依然充满昂扬精神,表现了诗人的豁达乐观。 这两句蕴含着随着社会发展,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 哲理。 情感:点明酬赠题意,表现出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主旨 这首酬答诗,在感慨身世,抒写半生怀才不遇、政治失意的愤慨中化沉郁为通达、变悲怨为乐观,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和 世事变迁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十九、卖炭翁 唐白居易 原 文赏 析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内容理解: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 人物形象:后两句仅用十四个字就勾画出一个长期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老人形象。 表达技巧:衬托,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表达技巧:设问。 前两句一问一答,通过愿望的卑微表现卖炭翁生活的贫困。 描写。 后两句属于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老人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车炭上。 炼字:诗人先用“可怜”二字倾注同情,又以“忧”“愿”写卖炭老人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心理活动。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表达技巧:对比。 “一尺雪”与上文“衣正单”形成对比,突出老人生活的艰难。 炼字:“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地冻,地面已经结了冰,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侧面表现 了卖炭翁的勤劳;“牛困人饥”说明南山到长安城路途遥远;“泥中歇”表现出老人的疲惫劳累和处境的艰难。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炼字:“翩翩”本义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表现的是宫使得了功劳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 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把”“称”“叱”“牵”这几个简洁 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表达技巧:“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炼字:“惜不得”写出了老人在炭被夺走后,可惜但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理。 主旨 这首诗借卖炭翁由“伐薪烧炭”到进城“卖炭”再到炭被抢走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使剥削劳动人民的本质,反映了封建 社会中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现出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十、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原 文赏 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内容理解: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远景,首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钱塘湖早春 的轮廓。 炼字:此句用“争”和“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 勃勃生机。 “几处”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寻声而望的情态,彰显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炼字:“渐”“才”从程度上修饰“乱花”“浅草”,表明它们刚刚萌发生机;“乱”“浅”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 出了早春的妩媚动人。 画面描述:野花竞相开放,就要令人眼花缭乱,野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遮没马蹄。 情感: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主旨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钱塘湖明媚的春光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盛景的无比喜爱 之情。 二十一、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原 文赏 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表达技巧:前两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两句运用夸张, 从听觉和视觉上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为写友军的援救作铺垫。 炼字:“压”字形象地描绘出敌兵来势的凶猛,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年中考 年模拟 续表 原 文赏 析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画面描述:援军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表达技巧:用典。 运用“黄金台”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为国捐躯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忠君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最后两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主旨 全诗用夸张的手法,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场风云,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们高昂的士气 和爱国热情。 二十二、赤壁 唐杜牧 原 文赏 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表达技巧: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件,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引出对古人和古事的感叹,为后两句的 议论作铺垫。 画面描述:断折的戟沉到泥沙中,(历经岁月)铁还没有完全销蚀,诗人把它拿起来又磨又洗,认出它是三国赤壁 之战时的遗物。 表达技巧:化用典故,借“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 情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同时感慨自己缺少像周瑜那样好的机遇,空有满腹才华,却壮志难酬的 命运。 主旨 这首怀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曲折地表现出诗人英 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的胸襟。 二十三、泊秦淮 唐杜牧 原 文赏 析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表达技巧:“烟”与“月”、“水”与“沙”,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月下河边朦胧、冷清的画面。 炼字: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迷蒙的景 象,营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犹”字形象地表现出晚唐统治者正在重蹈覆辙。 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将历 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内容理解:后两句诗看似在批评歌女,实则是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主旨 全诗情景交融,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前事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 和深切忧虑。 二十四、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原 文赏 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表达技巧:设问点题,视角独特。 在两个“期”的一问一答中,将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 色之中,思念的急切与愁苦之情尽显。 炼字:“涨”字极富动态感,既写了巴山之水灌注秋池的自然之景,又流露出诗人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 表现 了诗人深重的绵绵愁思。 表达技巧:设想未来相聚的场面,用反衬的手法来表现诗人孤寂的心情。 情感:表达了诗人急切想和妻子团聚的期盼之情。 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既描写身处巴山倾听秋雨的寂寥之苦,又想象来日相聚之时的幸福欢乐,抒发了诗人羁 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二十五、无题 唐李商隐 原 文赏 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炼字:连用两个“难”字突出见面的不易,前者指相会困难,后者指心境的痛苦难堪及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 表达技巧:情景交融,以春光将尽的特点进一步渲染别离的悲凉气氛,此时之景也正是抒情者痛苦心境的反映。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表达技巧: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至死不渝的爱情追求。 先以“蚕丝”象征情思,又以“蜡泪”比 喻相思之泪,再用“方”“始”使痴情之意尽显。 诗人对感情至死不渝,而思念的痛苦也终生相随。 炼字:“泪”字将诗人内心情感展露于外,执着而又无望的内心世界被生动地展现出来。 情感:表现出诗人的忠贞不贰和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画面描述:清晨照镜自怜,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情感: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恋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 续表 原 文赏 析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内容理解:借缥缈瑰奇的神话故事进一步表达相互关切之情。 言下之意是,对方住得不远,希望有人前去传递书 信。 表达出无法经常见面,只能靠书信传情的无奈。 主旨 本诗主要表现恋人离别时的忧伤痛苦,抒发了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二十六、相见欢 南唐李煜 原 文赏 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炼字:“独”从动作方面揭示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婉。 “锁”住的既是满园秋色,也是词人思乡的情、亡国的恨, 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表达技巧:情景交融,反映出国破后内心不能倾诉的孤寂、凄婉之情。 以“丝”比喻“离愁”,欲“剪”却“不断”,要“理”却“还乱”。 词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将愁苦 的感情具体化,表现出词人的万般无奈。 内容理解:“一般滋味”指词人的离愁别绪、亡国之恨。 主旨 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词人的 亡国之恨、去国之愁。 二十七、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原 文赏 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炼字:“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不同,为下文勾勒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作铺垫。 表达技巧:用典(衡阳回雁峰),写塞下天气极为寒冷,与词人的家乡吴地截然不同。 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傍晚时分,四面传来边境特有的声响,与军中的号角声交织在一起,形成浓厚悲凉的 气氛;在层峦叠嶂之中,只看见荒漠上的烟与夕阳以及一座戒备森严、早早闭门的孤城。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表达技巧:化用典故(勒石燕然),表明战争未胜,军事不利,归乡无从谈起。 “羌管悠悠霜满地”是“长烟落日”的延续,是借景抒情之句。 最后一句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悲怆含蓄地表达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情感:揭示自己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表现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感。 主旨 这首词上片写塞外秋景,景中有情;下片抒发边关将士的愁情。 词人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 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二十八、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北宋晏殊 原 文赏 析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炼字:“新”“旧”对比,表达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怅惘情思。 “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期盼其返、却又知其难 返的心态。 “独”字突出孤身一人,准确而传神地总结了全词孤独寂寞的情调。 “徘徊”为动作描写,强调了词人 伤春惜时的惆怅之情。 主旨 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 的感伤。 全词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流逝、好景不长的感伤之情。 二十九、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原 文赏 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表达技巧:写景。 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塔高。 “千寻”正面写塔高、峰高;“鸡鸣”就能“见日升”,写“见日升”之早, 从侧面衬托塔高。 这两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为下文抒怀作铺垫。 情感:抒情。 “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或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不畏”在气势上先声夺人,三、四句道出 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主旨 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借写登高远望的感受,以理入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含蓄而又深刻地抒 发了诗人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情怀。 年中考 年模拟 三十、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原 文赏 析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炼字:一个“狂”字贯穿全篇、统摄全词,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表达技巧:虚实结合,用“锦帽”“貂裘”的实写与“千骑”的虚写,突出大军席卷山冈的宏大气势。 化用“孙权射虎”的典故,以孙权自比,说明自己打猎时的英勇形象。 炼字:“卷”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的壮阔场景,又表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的豪迈气概,为突显 “老夫”的狂放形象营造氛围。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情感:“酒酣”之后,更觉心胸开阔、壮志满怀。 以“鬓微霜”的“何妨”衬“少年狂”,表现出词人壮志未已的英雄 本色。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技巧:前两句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词人以魏尚自比,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驰骋沙场、杀敌报国 的思想感情。 情感: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坚信终有一天会为国杀敌立功,抒发了词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主旨 全词用语刚劲、挥洒自如,融叙事、用典、抒情为一体,通过密州出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突出词人的豪放、英勇,并借历 史典故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驰骋疆场、杀敌报国、为国效力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 三十一、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原 文赏 析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表达技巧:开篇设问,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提了出来,显示了作者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抒发了作 者强烈的思亲之情和对明月的向往之情。 炼字:“恐”字把作者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达出来,这种矛盾更能深刻地说明 作者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炼字:“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 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作者的忧伤。 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表明人生不会完美,要有豁达的胸襟。 情感:后两句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主旨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 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作者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的欢乐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 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以及无限热爱之情。 三十二、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李清照 原 文赏 析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炼字:“舞”字化静为动,变平凡为神奇,既出色地描绘了繁星的闪烁,也传神地写出了词人魂魄的昂扬飞动。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炼字:“归”字在无形中缩短了仙凡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就好像词人本是仙子降凡,只是由于不堪人世污浊,才 重返纯洁的仙界。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情感:“路长嗟日暮”化用离骚诗意,“路长”谓人生之路漫长修远,“日暮”指夕阳西下,喻示人至暮年,表现了 词人晚年孤苦无依以及空有才华却遭逢不幸的痛苦经历。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表达技巧:用典,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以喻腾飞之志。 情感:诗人以述梦的特殊方式,突显心中之块垒的同时表明自己的理想抱负。 主旨 这首词剪裁巧妙,典故信手拈来,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意境雄奇,气势恢宏。 词人借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 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 三十三、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原 文赏 析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画面描述: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又浊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招待客人的菜肴非常丰盛。 首联写出了农家热情 好客,以酒肉与友人共庆的欢乐场面。 炼字:“莫笑”二字道出了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达了乡民待客时的热情,“重”“复”二字突出了山与 水的曲折幽深,“暗”字突出了绿柳的繁茂荫浓,“明”字则突出了鲜花的娇艳明丽。 “山重”二句既写出山环水绕、 花团锦簇的美景,又蕴含了只要正视现实,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那么逆境中就会蕴含着无限希望的 哲理。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情感:颈联中“春社”是农家祭社祈年的古老节日,“箫鼓”二句写热闹的乡俗民事,既表现出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 土民俗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乡民的爱。 尾联“从今”二句则写出了诗人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对重游的期望,表达 了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主旨 诗的前三联写了乡民的热情好客、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民风的淳朴和临近节日时的热闹气氛,尾联写了诗人对农家生活 的依恋和对重游的期待。 整首诗赞扬了乡民的淳朴、好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三十四、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原 文赏 析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结构:词人站在北固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