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和根茎类生药》PPT课件.ppt_第1页
《根和根茎类生药》PPT课件.ppt_第2页
《根和根茎类生药》PPT课件.ppt_第3页
《根和根茎类生药》PPT课件.ppt_第4页
《根和根茎类生药》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根和根茎类,甘草,大黄,附子,黄连,人参,三七,黄芩,地黄,党参,半夏,天麻,麦冬,川贝母,桔梗,苍术,大黄RadixetRhizomaRhei,两千多年前,大黄就作为我国特产的药材而闻名于中外,成为国际性生药。据记载:我国在公元前2700年已有大黄应用。公元前114年已经陕西运往欧洲。马可波罗(12501323年)旅游东方时记载:“中国凉州(今甘肃)产大黄甚丰”。17世纪英国所用大黄为中国经印度运往英国。16871762年间,俄国政府以中国大黄为专卖品,鉴别甚严,并以本品为主制订了“莫斯科标准”,凡不适于该标准的尽行剔去。,由上可见,大黄在历史上就在欧洲享有盛誉。,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因根大而色黄而故名。以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吴普谓:“生蜀郡(今四川)北部或陇西(今甘肃)。八月采根,根有黄汁。”苏颂谓:“以蜀川锦纹者佳。根如芋,大者如碗,长一二尺。四月开黄花(与今药用大黄相符)亦有青红似荞麦者(与今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相符)。综上所述:在植物来源方面:历代本草所载的大黄主要是掌叶组的大黄,结合本草附图,可认为与现今药用的正品大黄相符。在质量方面:古本草认为以四川北部和甘肃的大黄为好。关于混淆品:在唐代已发现河北产大黄与正品大黄不同,与现在河北产商品“山大黄”(原植物为华北大黄RheumfranzanbachiiMunt.)相当。,历史,来源,为蓼科(Polygonaceae)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f.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Bail1.的干燥根及根茎。别名:川军、将军、制军、熟军、生军、锦纹、黄良、西大黄、酒大黄、大黄炭,为多年生高大草本,根状茎及根部肥厚,黄褐色。直立,粗大,中空。叶片掌状半裂,每裂片具粗齿。圆锥花序顶生,分枝帖于茎,花小,紫红色或带紫红色。果枝聚拢,瘦果具三棱。,三种大黄的不同点:主要是叶片和花的区别掌叶大黄叶片掌状半裂,每裂片具粗齿,圆锥花序顶生,分枝帖于茎,花小,紫红色或带紫红色。唐古特大黄极似掌叶大黄,但其叶片掌状深裂,裂片再分裂,裂片通常窄长,呈三角状披针形或窄线形(呈鸡爪状,故名鸡爪大黄)。药用大黄与掌叶大黄相近,但本种叶片浅裂,(一般仅达1/4)浅裂片大齿形或宽三角形,花较大,黄白色。,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采收加工,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物,在秋季上冻之前或春季大黄未发芽前采挖,除去泥土,切去茎或细根,刮去粗皮,横切成段或片,纵切成瓣,加工成卵圆形或圆柱形进行干燥。晒黄晒后发汗,再晒,反复进行至干。炕黄微火炕成5至6成干,发汗,凉干。阴黄切片后用绳子穿起,挂在屋檐下通风处阴干。,资源分布,掌叶大黄主产于甘、青、藏、川等地,多为栽培。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甘、藏、川等地,野生或栽培。药用大黄主产于川、贵、云、鄂、陕等省,栽培或野生。前2种习称“北大黄”,后者习称“南大黄”。商品中以掌叶大黄产量大,唐古特大黄次之,药用大黄较少。,圆柱形、圆锥形、块片状、马蹄形。表面黄棕色(未去粗皮者表面棕褐色,有横皱纹及纵沟)蛋结表面光滑,有类白色网状纹理(有的形容为槟榔花纹,又称锦纹大黄)。断面黄棕色;根茎髓部有星点(异型维管束),根无星点,有放射状纹理。气清香,味苦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唾液染成黄色。以质坚实、气清香、味苦而微涩者为佳。,性状鉴别,皮部,掌叶大黄横向切断面,星点,名词术语:锦纹:指药材表面或横切面上类白色薄壁组织与红棕色射线及星点交互排列形成的织锦状纹理,习称锦纹,如大黄。星点:指大黄根茎横切面上髓部的异形维管束呈暗红色的星芒状小点,习称星点。,显微鉴别,根茎及横切面:偶有残存的木栓层皮层窄韧皮部宽广,粘液腔外大内小木质部导管非木化髓部宽广,有内韧式的异型维管束;根无髓部,无异型维管束薄壁组织中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粉末特征:大型的草酸钙簇晶,直径可达190um,棱角大多短钝。大型的网纹导管多,非木化,亦有具缘纹孔及螺纹导管。淀粉粒众多,单粒圆球形、长圆形,脐点大多星状。,蒽醌衍生物游离型:为抗菌成分。大黄酸(rhein)、大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结合型:为主要泻下成分。双蒽酮甙:番泻甙(sennoside)A、B、C、D。泻下作用最强。游离蒽醌类的葡萄糖甙。具一定的泻下作用。鞣质类有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酸、d-儿茶素等。为收敛成分,具收敛止血的作用。尚含四种大黄酸甙(rheinosides)A、B、C、D。亦为泻下成分。,化学成分,理化鉴别,微量升华:本品粉末少量,进行微量升华,可见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加碱显红色。(蒽醌类成分)荧光鉴别:药材新鲜断面于紫外光灯下观察,显浓棕色荧光。粉末的稀乙醇(40%)浸出液,滴于滤纸上,再滴加稀乙醇扩散后呈黄色或淡棕色环,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显棕色或棕红色荧光,不得显持久的亮蓝紫色荧光。检查羟基蒽醌衍生物:粉末用稀盐酸与乙醚提取,分取乙醚层,加碳酸氢钠试液,碱液层显红色。,薄层鉴别:对照品:大黄酸、大黄药材吸附剂:硅胶H薄层板展开剂:石油醚-甲酸乙酯-甲酸(15:5:1),1.掌叶大黄2.唐古特大黄3.药用大黄4.商品药材5.混合对照品(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质量评价,干燥失重:不得过15.0%灰分:总灰分不得过10.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0.8%土大黄苷取本品粉末甲醇浸液点于滤纸上,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不得显持久的亮紫色荧光。浸出物:热浸法测定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不得少于25.0%含量测定:HPLC测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的总量,不得少于1.5%,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附注,大黄属波叶组植物的根及根茎,在部分地区或民间药用,有时与正品大黄相混淆,据载,大黄酚、番泻甙等成分在大黄属仅局限在掌叶组植物,而波叶组植物主含土大黄甙,不含或仅含微量结合性蒽醌(为正品的1/30)故无大黄的泻下作用,不能作大黄用,应注意区别。,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华北大黄,天山大黄,国外用药情况:亚洲药典除收三种正品大黄外,还收信州大黄(R.corianum.)及其杂交种。日本药典同亚洲药典,并注明信州大黄为朝鲜大黄(R.corianum.)与掌叶大黄的杂交种,并规定大黄及大黄粉:(HPLC法测定)番泻苷A的含量规定应在0.25%以上。印度药典用波叶组藏边大黄(二次大战后大量输入美、英等国)。朝鲜用大黄为(R.undulatum.)美、英药典收掌叶大黄、药用大黄及其杂交种。英国药典规定每100g含番泻苷A1.0,总蒽醌3.5%,不得检出土大黄苷。45%的乙醇醇浸出物大于35.0%。每100g含总灰分10.0%。含酸不溶性灰分8.0%。前苏联药典收唐古特大黄(作为掌叶大黄的变种)。德国药典收掌叶大黄、药用大黄。苏、英、西德均规定其总蒽醌含量不得少于3.0%,苏、英、日、德还规定了检查异种大黄土大黄苷项。目前各国评价大黄的优劣,即以结合型蒽醌衍生物的含量和土大黄甙反应为指标。,信州大黄,国外用药:,川乌RadixAconiti附子RadixAconitiLateralisPreparata,来源川乌为毛茛科植物卡氏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的干燥主根(母根);附子为卡氏乌头的干燥子根(块根)加工品。“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植物形态采制产地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理化鉴别药理功效习题,一般于栽后第二年6月中旬采挖,将子根与母根分开,洗净泥土、须根。母根晒干称川乌。子根习称泥附子,加工成:1盐附子将个大的子根放入盐卤(食用胆巴)水溶液中浸泡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凉晒,至表面出现大量盐霜,质地变硬为止。2黑顺片选中等大小的子根,浸盐卤液中数日后,与浸液共煮至透心,捞出,用水漂洗,纵切成约5mm的厚片,用水浸漂,并加用红糖与菜油炒成的调色液,使附片染成茶褐色,取出蒸透,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3白附片加工方法与黑顺片略同,但不加调色液,煮至透心后,剥去黑褐色外皮,纵切成薄片,用清水浸漂,蒸透,晒至半天,用硫磺薰后再晒干。黑顺片与白附片直接入药。盐附子需制后才能入药(加甘草、黑豆等煮)。,采制,多年生草本,地下块根常45个连生,母根长圆锥形,侧生子根短圆锥形。茎直立。叶互生,具短柄,掌状3深裂,两侧裂片再2裂,裂片边缘具粗齿或缺刻。总状花序顶生,花蓝紫色;蓇葖果。,植物形态,川乌呈不规则长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根及子根痕。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气微,味辛辣、麻舌。制川乌呈不规则或长三角形片状;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灰棕色形成层环纹;质轻脆,断面有光泽,无臭,微有麻舌感。,性状,附子圆锥形,表面灰棕色,有微细纵皱纹,上端具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小支根或支根痕,习称钉角。侧边留有自母根摘离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灰白色,粉性。气微弱,味带辛辣而麻舌。,性状,盐附子圆锥形,形较大,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附有盐霜,潮润性。黑顺片系纵切片,上宽下窄,具棕黑色皮,剖面暗黄色,半透明状,有光泽,断面角质样。白附片形似黑顺片,但无棕黑色外皮,全体黄白色,半透明状。,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性状,显微特征,1.后生皮层2.石细胞3.内皮层4.筛管群5.木质部6.形成层7.髓,附子横切面简图,1.双酯类二萜生物碱(强毒性)主要有乌头碱、新乌头碱等。此类化合物有C8-OH乙酰化,C14-OH芳酰化结构而具强烈毒性。2.单酯型二萜类生物碱:苯甲酰乌头胺等,其明显毒性减小。3.其他生物碱成分:去甲乌药碱(higenamine)、棍掌碱等。,化学成分,附子炮制原理,乌头碱,乌头胺,苯甲酰乌头胺,3.其他生物碱去甲乌药碱(higenamine,dl-demethylcoclaurine),强心作用去甲猪毛菜碱(salsolonol),强心、升压、镇痛作用棍掌碱(coryneine),升压作用,去甲猪毛菜碱,棍掌碱,去甲乌药碱,理化鉴别,1.川乌或附子粉末醇提液置水浴上蒸干,加醋酸搅拌滤过,滤液中加碘化汞钾试液2滴,产生黄色沉淀(检查生物碱)。2.薄层层析:展开剂:正己烷-二乙胺(51)显色剂:改良碘化铋钾液,乌头碱,次乌头碱,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黑顺片,1川乌与附子均具有抗炎、镇痛与局麻作用,其活性成分为乌头碱类生物碱。2.附子、川乌具强心作用。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去甲猪毛菜碱。3.川乌合乌头碱类具有扩张血管,起一过性降压作用。4川乌与附子具有很强的毒性,急性中毒时,心搏增强,继而引起传导阻滞而致心律不齐,最后心脏停止于舒张期。乌头碱引起恒温动物急性中毒,表现为呼吸兴奋、运动麻痹、末稍痉挛,呕吐样开口运动,通常称为乌头碱症状。,药理作用,川乌性热,味苦、辛,有大毒。制川乌功效同生川乌,毒性小。能祛风湿,温经止痛。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等症。附子性大热,味辛、甘,有毒;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用于治疗忘阳虚脱、肢冷脉微、宫冷、心腹寒冷、寒湿疲痛等症。不宜与贝母、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犀角同用!(半蒌贝蔹芨攻乌),功效,习题:试述附子商品药材及其鉴别特征功效上的区别。,附子按其加工方法,商品药材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鉴别特征:盐附子呈圆锥形,表面灰黑色,有盐霜,潮润性。黑顺片为带皮的纵切片,上宽下窄。表面黑褐色,剖面暗黄色,半透明状,有光泽,断面角质样。白附片形状、气味同黑顺片,但无外皮,全体黄白色,半透明状。功效:附子味辛,大热,有毒。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为温补命门之主帅,回阳救逆之要药。生品作用峻烈,功专发散阴寒,宜于强心救逆,但毒性较大,一般不得已方用之;熟品(包括各种附片)药力缓和,由散转守,宜于助阳散寒。熟片中一般认为:黑顺片宜于回阳求逆,补火助阳,常用于亡阳证;白附片宜于祛寒通痹,温经止痛,多用于痹证,现临床药用不区分。,答案:,黄连RhizomaCoptidis,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chinensis商品称“味连”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商品称“雅连”或云南黄连CTeetoides商品称“云连”的干燥根茎。,植物形态产地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理化鉴别药理功效习题,其根连珠而色黄者,故名黄连别名:川连、鸡爪连、鸭连、南岸连、北岸连、雅连、峨眉连,黄连多年生草本,根茎黄褐色,常分枝。叶基生,具长柄,叶片卵状三角形,3全裂,中央裂片具细柄,卵状菱形,羽状深裂,边缘锐锯齿,侧生裂片不等二深裂。聚伞花序顶生;花38朵,黄绿色,花瓣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蓇葖果具细柄。,蓇葖果,植物形态,.,三角叶黄连,云南黄连,植物形态,味连根茎多簇状分枝,弯曲互抱,形似鸡爪,习称“鸡爪黄连”。单枝类圆柱型,较粗短,表面黄棕色,根茎中段常有细的节间,光滑,习称“过桥杆”。质坚硬,断面皮部暗棕色,木部金黄色,可见放射状纹理,中央髓部红棕色。气微,味极苦。,过桥杆,味连断面,性状,雅连根茎多呈单枝,略成圆柱形,微弯曲,过桥杆较长,表面光滑。,过桥杆,云连根茎多为单枝,呈弧形或钩状弯曲,过桥杆不明显。,性状,性状,1根茎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较宽,可见根迹、叶迹维管束;石细胞鲜黄色。维管束外韧型,环列;韧皮部外侧有纤维束,常伴有少量石细胞。木质部均木化,髓由薄壁细胞组成。,显微特征,木栓层,韧皮部,髓,木质部,皮层,木质部,韧皮部,石细胞,三种黄连根茎横切面,味连,雅连,云连,1.木栓层2.石细胞3.皮层4.中柱鞘纤维束5.韧皮部6.形成层7.木质部8.射线9.髓10.髓部石细胞,1.石细胞鲜黄色,类方形或类多角形,可见层纹,孔沟明显;2.韧皮纤维鲜黄色,长梭形或纺锤形,壁厚,可见纹孔;3.鳞叶表皮细胞绿黄或黄棕色,壁微波状弯曲或呈连珠状增厚;3.木纤维众多,鲜黄色,可见纹孔。4.螺纹或孔纹导管;5.可见细小草酸钙方晶。,显微特征,黄连粉末棕黄色,含异喹啉类生物碱:小檗碱(berberine)、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palmatine)、药根碱等;另含木兰碱及阿魏酸(ferulicaid)等。须根含小檗碱5,叶含小檗碱1.42.9。,化学成分,1取粉末1g,加10ml甲醇,水浴加热至沸,过滤。取滤液,加稀盐酸,再加漂白粉,显樱红色(小檗碱反应)。2取粉末或切片,加乙醇一滴,稍后加浓盐酸或30硝酸1滴,片刻后镜检,可见黄色针状结晶簇(显微化学反应),理化鉴别,3、TLC,供试品:药材的甲醇提取液;对照品:巴马亭(S1),盐酸小檗碱(S2)的甲醇溶液0.5mg/ml,点样1ul;吸附剂:硅胶G薄层板;展开剂;苯-乙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溶液(6:3:1.5:1.5:0.5)盐酸小檗碱含量不得少于3.6%,黄连小檗碱薄层色谱图,1抗菌、抗病毒及抗阿米巴原虫作用:黄连煎剂及小檗碱、黄连碱有广谱抗菌作用。2抗炎、抗溃疡作用。3降压、解热、利胆,兴奋子宫及抗癌作用。,性寒,味苦。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解热毒的要药。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急性胃肠炎、胃热呕吐、黄疸、高热神昏、心烦不寐、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痈肿疔疮等症。,药理作用,功效,习题:1.味连、雅连、云连三种商品药材在来源、产地、性状及显微特征上有何区别?2.黄连的显微化学实验方法及原理是什么?此方法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